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6451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

《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x

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苹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XX市按照“四产齐抓,果业当家;百果齐抓,花牛当家”的发展思路,启动实施百万亩果园提质增效工程,促进果品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开展以花牛苹果为主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果农培训,加大果园标准化生产管理,加强绿色产品认证,果品产量和质量稳步提高,天水花牛苹果在国内外市场已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为天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显著贡献。

  一、天水苹果产业发展情况

  天水地处内陆,横跨黄河、长江两在流域,独特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加上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非常有利于苹果糖份的积累。

另外,天水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是适宜苹果生长的最佳优生区,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大的优质苹果产区之一。

沿渭河及其支流流域分布的苹果基地,周边基本没有工业污染,灌溉以自然降水和没有污染的地下水为主,农田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大大降低了对果品、土地和水源的污染,再加上近年来大面积推广苹果套袋和使用高效低毒生物农药等新技术,使天水的苹果安全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截止2013年,XX市优质果园面积万亩,占果园总面积的近60%。

优质果园中苹果面积为万亩,占优质果园面积的%

  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果园规模和质量显著提高

  天水素有种植苹果的历史,以前农村种植苹果是副业,面积小、产量低、品种单一、市场化程度很低。

改革开放以后,天水首先在个别有种植苹果传统的村子不断扩大苹果种植面积,改良苹果品种,提升苹果品质,农民收入逐年显著增加。

在这种户户带动、村村影响下,天水的苹果生产逐渐形成气候,种植面积大幅增加。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天水全市果园面积万亩,1988年增加到万亩,十年间增加了万亩,1998年达到万亩,与1988年相比十年间又增加了万亩,到2008年全市果园面积已经达到万亩,与1998年相比十年间又增加了万亩。

随着果园面积的逐年增加,XX市各级政府逐步确立了发展苹果产业的总体思路,通过逐渐淘汰劣质低产园,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科学示范点、标准化果园、果品专业村和果品营销体系等,努力促进果园提质增效,并确立了“十二五”末全市果品总产值达到100亿元的目标。

截止2013年天水果园面积已经达到万亩,其中苹果面积万亩,占果园面积的%;全市优质果园面积达到万亩,其中优质苹果面积万亩,占优质果园面积的%。

  果园建设逐步规范,水果产量大幅增长

  在果品产业发展中,天水各级政府着重从面积、产量与质量效益上做文章,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规模发展,以发展特色优势果品为重点,强力推进果品业快速发展。

一方面将果树生产技术推广作为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以果农培训为突破口,着力提升全市果园管理技术水平,使果园整体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另一方面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即通过土地流转和农民自愿入股的方式,与农民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产前及产中公司聘请技术人员对基地区域内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开展果园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管理,前期公司垫资,为农户提供农药、化肥、果袋等农用物资,果品成熟后由公司定向收购果品,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果品产量,同时也使果品品质有了很大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果品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XX市水果年产量只有万吨,到1988年水果年产量增长到万吨,至1998年全市水果年产量达到万吨,2008年全市水果年产量迅速增加到万吨,2013年全市水果年产量达到万吨,其中苹果产量万吨,与1978年相比苹果面积增长了10倍,苹果产量增长了47倍。

  苹果产业在各县区快速发展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XX市委、市政府依托独特的地域优势、气候资源优势和花牛苹果的品牌优势,提出了建设百万亩特色果品基地的构想,继而把果品产业做为富民、XX县、强市的战略决策高位推动,提出了“四产齐抓、果业当家,百果齐抓、花牛当家”的发展思路,启动实施百万亩果园提质增效工程,通过抓龙头、建基地、拓市场、创品牌,促进果品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果品产业化建设,全市各县区果品产业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

  XX县甘肃的“瓜果之乡。

秦安苹果也是XX县果树栽培中面积最大,产量最高,最具特色的农产品。

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土壤条件,所产苹果含糖量高、色泽鲜艳、品质优良,及具市场竞争力。

多年来,XX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持做强做大苹果支柱产业,使秦安苹果在栽培品种、管理水平、生产规模、综合效益等方面都提高到了新水平。

至2013年秦安苹果种植面积达到万亩,其中优质果园万亩,被农业部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果品生产基地面积达万亩。

2013年全县苹果产量26万吨,小苹果已成为秦安农民增收的金蛋蛋。

  XX区是驰名中外的花牛苹果的原产地。

近年来XX区政府确立了“农业重点抓产业,产业优先抓果品,果品突出抓苹果,苹果着重抓花牛”的发展思路,采取“适地适树,集中连片”的方法,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建园,逐步在伯阳、元龙、马跑泉、花牛、甘泉、麦积等乡镇的渭河南岸,海拔1300-1600米的浅干旱山区建成优质苹果生产基地,2013年全区苹果面积达到万亩,其中优质果园面积万亩,全区年产苹果万吨,苹果成了麦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

  XX区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名特优新经济林苹果之乡”,苹果产业是该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该区苹果基地重点分布在中梁、玉泉、太京、藉口、关子、皂郊、天水、汪川、华岐等9个乡镇,主导品种为“花牛”系列,富士和金冠系列品种也占一定比例,2013年全区苹果种植面积为万亩,90%为优质果园,2013年全区苹果产量达到万吨。

  XX县按照“跨乡连片规划,按流域整体推进,集中建办大园区,规模发展产业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近三年已建成磐安沐浴梁、谢家湾大道坡、新兴西沟流域等3个万亩果品基地,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了万亩,近60%为优质高产园,2013年产苹果万吨;XX县立足县情,大力发展以核桃、苹果为主的干鲜果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东南北部干果、中西部鲜果的发展格局,果品产业已经成为全县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至2013年全县苹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万亩,年产苹果万吨;在全市的带动下,武山、张川两县也将发展苹果产业做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2013年两县苹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了万亩和万亩,年产苹果分别为万吨和万吨。

  苹果产、存、加工和销售链初具规模

  近几年来,XX市政府大力推广苹果无公害生产技术,下发了《XX市苹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等9个标准,目前已建成17个无公害果品示范基地,其中5个无公害果品基地已经完成国家a级绿色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地质量环境检测和认证。

从基地培育做起,定位高端品质、高端市场是XX市发展苹果产业的主导思想。

  目前,天水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秦安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陇南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等规模较大的果品加工企业都有全套农残、重金属等指标检验检测设施,已经形成了从苹果种植、采摘、分拣、加工、外贸销售,再到副产品苹果渣烘干处理,分离出苹果籽油、膳食纤维、果胶等高附加产品出口外销,其余作为饲料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为天水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为显著的贡献。

另外,天水花牛苹果集团有限公司、天水德盛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天水仲林果品有限公司、天水百盛果品有限公司、天水腾飞果业有限公司等果品储藏销售企业也都形成了从苹果种植、采摘、分拣、加工、包装、销售的结构链,每个环节上均有较完备的技术支撑,并配套有储藏气调库、苹果包装箱厂等,通过从产到销各个关口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把关,使天水苹果的品质不断提高,市场价格一路看好。

  通过品牌推广,不断拓宽销售市场

  天水花牛苹和美国蛇果、日本富士一道是世界三大苹果品牌。

天水花牛苹果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986年,甘肃省XX市花牛苹果正式注册商标,2007年11月实施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近年来,为广泛宣传推介花牛苹果品牌,加强产销对接,拓宽营销网络,提升天水果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XX市政府除在当地举办推介订货会外,每年还会组团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推介、宣传天水优质果品,开拓终端市场。

同时利用名人代言,天水籍名人潘石屹免费为天水苹果做公益代言,切实提高了天水花牛苹果的人气和知名度,目前,“潘苹果”实体店在银河soho正式亮相,为我市果品市场开拓、品牌推广等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近年,天水苹果已远销东南亚、荷兰、俄罗斯、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

  果品产业已成为天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

  从近年的统计数据看,苹果产业已成为天水农村经济稳定的增长主要项目。

2013年XX市苹果总产值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人均苹果销售收入元,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

  二、天水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天水苹果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是真正做大做强,还有许多问题应该引起注意。

  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天水苹果的品种结构还存在早熟、中熟品种搭配不尽合理的问题。

目前的主栽品种以红富士、元帅系、金冠、秦冠和乔纳金等为主,中早熟品种很少,致使成熟期过于集中,苹果采摘后市场销售压力大。

  此外,鲜食与适合加工品种的比例不协调,主栽品种基本上都是鲜食品种,适合加工的品种很少,目前只有国光、红玉和金冠等少量兼用品种,致使苹果加工企业没有稳定的优质原料基地。

  果园管理技术水平低,总体质量还有待提高

  天水的大部分地区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有限,对果园投入明显不足,经营管理不到位,管理技术低是导致天水苹果单产较低和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另外,部分果农对集约管理果园认识不足,再加上农村劳动力不足,因此存在果园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致使天水苹果的优质果率不是很理想,而且还有部分的劣质苹果没有市场,出现积压滞销。

  天水苹果采后贮存环节还很薄弱

  天水苹果商品化处理比例还是比较低,天水苹果总贮藏能力远远不能满足贮藏需求。

天水苹果大多是以土窑洞、冷凉库等土法贮藏,气调库贮藏量很有限。

土法贮藏只能作为暂时性果品贮藏使用,达不到大型水果超市和出口水果标准。

另外苹果自动清洗,分级、打蜡、包装、冷链贮运等一系列产后处理设施还比较薄弱,严重影响了苹果的商品性状和货架形象,也给果农造成了经济损失。

  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

  天水苹果产业五多数还是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投入不足,缺乏组织性。

从生产到销售市场各环节关联性差,“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很难实现产、运、贮、销一体化,削弱了终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对全市苹果产业的推动和带动作用不够,影响了天水苹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在苹果的标准化方面与先进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国际标准及市场标准接轨性差。

另外,企业品牌意识还有待加强,要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才能立足于国际市场。

此外,集中连片大面积种植的苹果园很少,多数是农户以自己的承包地为单元分散种植管理,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果农生态意识差

  一是农药残留超标。

在病虫害的防治上,果农习惯用化学农药,造成虫害抗药性增强,防治难度增大,用药量越来越大,引起农药残留超标,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很大,导致环境污染,不仅降低了果品品质,也破坏了生态平衡。

  二是化肥污染。

农民不清楚果园土壤中所含营养元素,对肥料的最佳配比,最佳施肥方法也缺少了解,盲目施肥,化肥施用量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虽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苹果产量,但是,化肥尤其是氮肥使用过多,对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一些负效应。

  三、做大做强天水苹果产业的对策建议

  针对天水苹果产业现状,我们还应在良种选育、果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和组织化等方面加大力度,提高天水苹果的质量和竞争力,同时,根据天水苹果生产现状和国内外市场分析,在苹果产业发展中我们还需要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上多做文章,通过“抓质量、走出去、上台阶”等战略措施,大力发展外向型苹果产业。

抓质量,就是要以提高苹果质量为出发点,增强苹果产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走出去,就是要以扩大出口为突破点,拓展苹果新的消费增长空间。

上台阶,就是要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为着力点,促进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按照这一发展思路,天水苹果产业今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优化品种组成。

  注重苹果品种的改良和引进培育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是提高苹果产量、质量和市场化程度的关键,没有好的品种,栽培技术再好也难以生产出优质苹果。

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苹果的品种结构要根据市场的需求适时做出调整,实行以销定产。

另外,根据XX市苹果生产现状,应增加早熟和中熟品种的培育,以缓解集中采摘后的市场销售压力,延续苹果的市场供应时间,提高出口的经济效益。

此外,还应加大专用加工品种的栽培。

苹果的鲜加工产品也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展我市苹果的鲜加工产品品种、提升质量。

  提高果农素质及组织化程度,实现天水苹果产业化与现代化。

  任何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都体现为人才的竞争。

果农素质低是天水苹果产业现代化最主要的瓶颈,果农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苹果产量和质量,天水果农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普遍偏低,接受新观念、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因此,对苹果生产者要从实用技术培训抓起,加强实地指导,灌输农业产业化的理念,鼓励组建果农协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民联合起来闯市场的能力;有关部门要制定出苹果产前、产中和产后三领域有机结合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发展苹果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鼓励和支持苹果农形成利益共同体;推广并完善“专业市场+基地+农户”、“合作社+企业+农户”、“专业协会+加工企业+农户”等多种一体化组织模式,推广应用契约制、合作制、会员制、股份制等多种一体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苹果产销一体化。

  实现苹果生产模式转变

  1.苹果生产要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彻底转变。

长期以来,果农只注重苹果产量,而忽视了苹果质量的提高;只注重果树生产环节中的技术,却忽视苹果产后的贮藏、加工技术。

贮藏加工滞后,市场信息不灵,营销体系不完善,导致了苹果市场价格不稳定,价格与果农的预期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要彻底转变“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才能使我市的苹果产业有长足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立于不败之地。

  2.管理要向标准化、精细化转变。

随着苹果市场的变化,“优质”成为决定市场的关键性筹码。

苹果不但要求果形正、着色好、果面光洁干净等,而且要求苹果营养安全。

因此,加强果园标准化管理,大力实施绿色生产技术,从管理全园到管理一株树,再到一个果,做到精细管理。

  推行以提高苹果质量为核心的果树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优质、安全是当今世界苹果生产和消费的总趋势。

为了更进一步推进安全化生产技术体系,应完善监督检测体系,促进无公害苹果的生产。

  1.加大农药监管力度。

对违禁农药从源头上抓起,对销售网点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禁止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

  2.加强生产环境的管理。

对标准化果园的生产环境定期、不定期进行抽查,对达标的发放“绿卡,允许生产,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及时进行整治。

通过认证,带动订单农业发展,发挥品牌效应,增强果农的商品意识。

  3.加强产品质量检测。

生产无公害果品,首先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商品性,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对果品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情况进行检测,结合果实的大小、色泽等将果品分级,同时使用清洁环保,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的包装材料包装上市,从各方面提高我市苹果的市场竞争力。

  推进苹果产后处理、贮藏、加工及物流现代化

  应自主研制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苹果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加工及设备,推进苹果采后处理机械化,力争把果实清洗、打蜡、分级、包装、入库等程序在一条现代化流水线上完成,来提高天水苹果的商品质量。

严格适期采收,大力发展气调贮藏等先进保鲜技术,建立健全苹果采后处理技术体系和从产地到销售市场的冷链技术体系,保证天水苹果优良的商品性。

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现有资源,利用互联网搭建天水苹果信息平台,为苹果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主体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和产销信息,以此引导苹果生产发展和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果业增效。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1号文件精神,加快提升XX市现代农业水平,快速推进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最近,市农办、市农经处相关负责同志到湖南华绿生物有限公司就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进行了专题调研。

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湖南华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集化肥生产和农资连锁经营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现有员工238人,拥有固定资产6000万元,已在湘潭及周边城市构建农资连锁经营网点1500多个。

2013年,该公司组织成立了水稻种植、农机、病虫害防治三个农民合作社,投资新建仓储10000平方米,可存储粮食万吨;新建粮食烘干生产线一条,可日烘干粮食420吨;新购买农机设备72台,并采取“套餐模式”全面启动了“华绿水稻产业全程社会化服务”。

  华绿模式的运作方式是通过在乡镇建立的综合性农业服务中心,为水稻种植户提供代购种、代育秧、代耕整、代插秧、代施肥、代防治、代机收、代烘干、代仓储、代收购的全程专业化服务,种植户向华绿公司按早稻693元/亩、晚稻726元/亩支付相应服务费。

在“套餐模式”下,公司今年又根据农户意愿和参与程度,衍生出三种配套模式:

①“管家模式”。

以450元/亩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由公司直接耕种,目前,该公司在XX县杨嘉桥镇龙华村、碧源村流转耕地2000亩,建设了水稻种植全程社会化服务示范基地。

②”点菜模式”。

对部分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采取合作社的方式,根据农户意愿,由公司提供全程或部分套餐服务。

目前,在石潭镇古云村等6个村推广10300亩“点菜模式”服务。

③“帮扶模式”。

公司通过“点菜模式”扶持部分想扩大种植规模,但在某些种植环节的劳动力、技术、设备、资金相对缺乏的种植大户扩大种植规模,提高集约化水平。

这种以“套餐模式”为引领,“管家模式”、“帮扶模式”和“点菜模式”为补充的现代农业服务新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和种地效益低下的问题,焕发了勃勃生机。

公司规划五年时间内流转土地5万亩,推广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20万亩。

  “华绿模式”尽管仅仅运作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已引起政界和当地农民的热切关注,尤其是在破解耕地和“双改单”等危及粮食安全的社会问题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

  1、优化环境。

一是营造氛围,提高认识。

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就好比国民经济中的“三产”服务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朝阳产业,更是一个强农产业。

各级政府要以发展第三产业的理念来发展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把它作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抓。

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途径宣传类“华绿模式”,在全社会形成倡导服务,支持服务,促进服务的良好环境。

二是转移农民,创造条件。

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让更多的农民从事非农产业,获得比农业生产更多的收益,从而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创造更多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前提条件。

三是出台政策,促进建设。

要出台因势利导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

如出台进一步培育壮大服务主体,推进季节性流转与合作化流转,支持乡镇全程社会化服务中心和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储备设施建设,发展机械插秧、植保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服务的政策措施,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鼓励开展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

  2、创新经营机制。

一是创新建立土地流转长效机制,以适度规模发展种粮大户。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长效机制。

要积极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鼓励有较高文化知识、事业心强的青年从事粮食生产经营。

积极探索并推行种粮大户资格证书等准入制度,培育有学历、懂技能、善管理、会经营的现代种粮农民。

二是创新建立多种合作经营机制,发展专业合作社。

可以是农户自愿联合,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资金入股,农业机械、生产设备入股,技术成果资源入股,也可以是育秧、插种、管理等生产环节入股。

结合湘潭实际,重点推广以种粮大户牵头,农户土地承包权入股、稻谷实物分配的水稻生产合作社,大力推广以农技、农机服务为重点的水稻生产服务合作社,积极推行以粮食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粮食经营合作社,鼓励农业科研和推广机构以技术、服务等形式,参与粮食合作社建设。

三是创新建立农业生产服务机制,以社会需求发展服务组织。

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各类服务组织。

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大力推进农田季节性流转。

以临时租赁、育秧服务、机耕服务等换取农户承包田一季甚至多季的种植权;以大户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主体,替周边农户有偿提供代育、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服务;大力培育农机、植保、农技等中介服务组织,推进以机耕、机播、病虫机械防治、机收、烘干等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全程环节作业服务;利用或组建村级农业服务队统一开展口粮田或抛荒地耕种服务。

  3、推广系列优良技术。

一是良种。

积极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完善水稻种子种苗管理、繁育和经营体系,及时为农民推介并提供高产优质良种,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率。

二是良法。

把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轻型化、标准化、生态化技术及各种粮经结合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积极推进如植保统防统治等各种形式的服务,促进社会化服务的开展。

三是良机。

进一步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步伐形成机耕、机插、机收、机烘乃至机械加工大米的一整套先进机械及配套技术,为大面积推进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奠定作业保障。

以种粮技术优势、合作组织优势、机械设备优势等搞好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

  4、优化机制。

一是创新形成一套培育服务主体队伍的机制。

进一步健全县、乡、村基层对土地流转的中介信息和协调服务工作。

整合部门力量,认真搞好土地经营管理、生产布局、机械化作业等培训指导工作,提高服务主体的经营能力和科技水平,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

二是创新形成一套推进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机制。

进一步规范服务合同,倡导合同服务,推广合作服务,切实保障服务双方的合法权益,实现服务优质化、服务长期化。

进一步完善季节性流转、环节性服务、临时性服务的程序手续,逐步促进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健康发展。

三是培育形成一批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品牌。

对以土地入股、水稻生产全程服务、订单收购创品牌等服务方式,引导他们做强、做大、做精、做规范,打响商标服务的类“华绿模式”品牌,促进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向纵深发展。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按照国务院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工作小组的统一安排,由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计委有关同志组成“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专题调研小组,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赴粮食主产省湖北省和粮食主销区浙江省进行实地调研,听取省、市、县农业、粮食、计划、农发行等部门的专题汇报,深入乡村,听取乡镇村干部和农民的意见。

并安排四川、河北、吉林等7省进行调研并提供报告。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和衡量指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由年度的粮食总产量所表现。

耕地、资本、劳力、科技、环境等要素每年能投入到粮食生产中去的质和量,就决定了粮食产出的质和量,即产出能力。

粮食生产能力要变为实际产量,由国家政策和粮食供求关系等因素形成的粮食比较效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包括四方面内容:

一是耕地保护能力。

主要指能够保持有多少数量和质量的耕地用于粮食生产。

二是政策支撑能力。

包括政策措施的保障悄况,投入增加的状况,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等。

三是科技服务能力。

包括农业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推广体系状况。

四是抗灾能力。

包括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