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65150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2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2讲 山地的形成教师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第12讲山地的形成教师版

第12讲山地的形成

【归纳梳理知识】——学生课前填写落实基础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褶皱

①概念:

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

②基本单位——褶曲。

褶曲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

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貌

背斜

向上拱起

中心部分,两翼

发育成山岭,但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

向斜

向下弯曲

中心部分,两翼

发育成谷地,但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反而形成

(2)规模:

褶皱山大的可绵延数千千米,小的只有几十米。

【答案】波状弯曲

较老较新谷地

较新较老山岭

2.断块山

(1)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位移类型

①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②垂直方向:

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

【答案】压力和张力断裂面

谷地或低地山岭或高地

3.火山

(1)成因:

岩浆在巨大的作用下,沿着地壳的或管道喷出。

(2)组成:

包括和火山锥两部分。

【答案】压力中央喷出口火山口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运输方式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

表现

以为主,

为辅

主要分布在和河谷地带

前进

原因

修建的成本和难度均低于

这里地势,施工难度较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

地势起伏大

【答案】公路铁路山间盆地迂回

公路铁路相对和缓

【注意提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对交通运输线进行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但自然条件,尤其是地形仍起着重要作用,应尽可能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既能减少工程量,降低造价,又便于维修护养。

【课前基础练习】——学生课前基础知识检测

1.读我国某地景观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如图为某地地貌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2-3题。

2.据图判断(  )

A.1处有良好的地下水储存条件B.2处的火山喷发可能形成石灰岩

C.3处可能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D.4处沉积岩中可能含有化石

3.从成因上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为背斜成山,C为岩块断裂上升形成的山地B.B为流水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C.D为冰川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山峰D.外力作用是形成图示地貌形态的主导因素

【解析】4处位于海洋底部的沉积岩,它可能含有大量化石。

从岩层弯曲形状上可知A为背斜山,C为断块山。

B为三角洲,D为侵蚀作用形成的山峰。

【答案】2.D 3.A

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是由老到新。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P处属于()

A.断层B.海岭C.背斜D.向斜

5.图中,M处属于()

A.冲积平原B.冲积扇C.“U”形谷D.谷地

【解析】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可知P为向斜;从剖面图上可知M为谷地。

【答案】4.D5.D

 

【突破核心考点】——老师课堂讲解重点突破

考点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知识归纳总结】

地质构造是指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和变位,最基本的形式是褶皱和断层,它们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和“证据”。

地质构造

形成原因

构造特征

构造地貌

实例

现实意义

褶皱

背斜

当水平的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从形态看:

岩层向上弯曲隆起;从岩层顺序看:

中心老,两翼新

常形成山岭;但背斜的顶部因受到张力,容易被外力侵蚀,成为谷地

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

找矿:

良好的储油构造

向斜

从形态看:

岩层向下弯曲变形;从岩层顺序看:

中心新,两翼老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侵蚀,成为山岭

找水:

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承受的程度,岩体就会发生破裂错动、位移

断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大断层形成裂谷或陡崖;断层一侧上升的岩体,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低地;在断裂带上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华山、泰山、庐山、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如隧道通过断层时必须加固;水库、大坝等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方法技巧心得】

1.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

2.图文分析地质构造的应用

【典型例题分析】

【例1】地质工作者在我国下列各地发现了不同的古生物化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古生物化石

年代

三叶虫化石

恐龙化石

哺乳类化石

(1)A—B—C之间的地质构造为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

(2)A—B—C—D—E之间的地质构造总称为________,它是由于岩层受________而造成的。

(3)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___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____代。

(4)在B处往下打钻,可能发现的矿床有________(多项选择)。

A.铁矿    B.金矿C.石油D.天然气

(5)若该地区位于我国贵州省,则A、C两处植被生长更为茂盛的是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中间及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

(2)明确沉积岩的排列关系一般是“下老上新”;

(3)根据指向标判断坡向及与植被状况的关系。

【答案】

(1)背斜 地层中间老两翼新 

(2)褶皱 挤压 (3)沉积 古生 

(4)CD (5)A A处位于山地的向阳坡和夏季风的迎风坡,光照和水分充足

【课堂针对练习】

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图表示的是在____________作用下形成的____________地貌。

(2)B图是____________地貌,往往形成于____________地区;近年由于人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合理的活动,B图中的景观出现不断蔓延、扩大的趋势。

治理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C图中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该图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A图地貌为三角洲,该地貌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B图是流动沙丘,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在我国西北,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土地的荒漠化等问题严重,因此,人类要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大力植树种草,继续营造“三北”防护林。

C图是对地质构造和地形的考查,首先要弄明白地形和地质构造的区别:

地形是指地表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山地、丘陵、平原、谷地、盆地等),而地质构造是指地壳运动后所留下来的痕迹,即地下岩层的状况(背斜、向斜、断层等);其次,要明白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用岩层的年龄判断背斜、向斜。

若是背斜成山,则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若是背斜成谷,则是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若是向斜成谷地,则是内力作用形成的;若是向斜成山,则是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

(1)流水沉积 三角洲(平原)

(2)沙丘 干旱、半干旱 过度放牧、过度樵

考点二山区交通线的选取原则与原因

【知识归纳总结】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线路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大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

原因:

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技术难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

(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④成昆铁路按地形大势曲折伸展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方法技巧心得】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典型例题分析】

【例2】读某地区公路规划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的公路。

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____较合理,理由是____。

(2)修建B镇到D镇的公路没走直线,而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为更好地发挥图中Ⅰ、Ⅱ两条河流的运输作用,可采取________的措施。

请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用“”画出。

(4)由于在山区的E地发现煤田,准备在F镇建钢铁厂。

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这需要_________条件做保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山区交通线的选取原则与原因。

(1)题,由B镇到A镇的公路,①线距离近,但穿过山区,工程量大;②线沿山谷前行,工程量小,比较合理。

(2)题,绕道C镇,既提高了公路的运输量,又促进了C镇经济的发展。

第(3)题,运河的修建,一需地形平坦,二需距离近。

第(4)题,E地的煤炭需运到F镇,首先要解决交通运输问题。

【答案】

(1)② 受地形的影响,山谷中的道路要沿等高线修建,避开陡坡

(2)考虑经济因素,尽量多的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促进C镇经济发展

(3)修人工运河 图略(在两河间最近的距离标画)

(4)修建铁路或公路 科学技术

【课堂针对练习】

2.若不考虑岩体影响,在下图中的①②③④四处修建公路,不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解析】判断某地质构造是否易出现滑坡,关键是看其所受到的压力方向是否与岩层走向一致,如果一致,则容易超过相邻岩层的摩擦力,造成滑坡,而如果两者方向垂直,则不容易出现滑坡。

【答案】A

 

【剖析高考真题】——学生熟悉高考命题特点

(2011年高考江苏卷)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考察。

该同学利用手持GPS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

图5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图6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

据此回答11~12题。

11.图5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A.向斜、背斜和断层     B.断层、向斜和背斜

C.背斜、向斜和断层     D.背斜、断层和向斜

【答案】C

【解析】根据岩层弯曲情况和是否断裂并出现位移情况可知,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背斜、向斜和断层。

12.与图6相对应的剖面图是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答案】D

【解析】图6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从图中可知甲侧记录稀疏、乙侧记录密集、从甲到乙越来越密集,则可知同学骑自行车的速度越来越慢,说明在乙侧坡度增大了,为上坡,而在甲地为下坡速度快,即与图6相对应的剖面图是d图。

(2011年高考广东卷)1.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

【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岩层的弯曲情况,可知乙处是背斜,丙处是向斜,甲处岩层断裂并发生明显的位移,即为断层,所以选B。

 

(2011年高考天津卷)图4为两种地质现象示意图,图5为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8-9题。

8.发生图4所示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

A.突发地震B.坡度较大的山地C.连降暴雨D.地表堆积物较多

【答案】B

【解析】发生图4所示两种地质现象为滑坡、泥石流,其共同的必要条件是坡度较大的山地,突发地震可以引起滑坡,连降暴雨也可以引起滑坡,地表堆积物多少不是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即选B。

9.图5所示的四处房屋,阳光射入时间最长,且受图4所示地质灾害威胁最小的是

A.aB.bC.cD.d

【答案】B

【解析】四处房屋,位于阳坡(南坡)阳光射入时间长,同时位于山脊处受滑坡、泥石流威胁小,a、c、d三处房屋位于山谷处,易受滑坡、泥石流威胁,所以b处符合要求。

(2011年高考江苏卷)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

图3为考察区域地形图,虚线所示为考察线路。

读图回答7~8题。

图3

7.下列描述可能与实地情况相符的是

A.①地附近的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B.②地坡度最陡

C.③地分布有茶园D.④地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

【答案】C

【解析】①地附近的河流从东北流向西南,②地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④地位于瀑布上游地区,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是在瀑布的下游位置,③地位于低山南侧的缓坡处,根据图中30°N,可知该地有茶园。

8.该考察线路的高差可能是

A.450米  B.500米  C.550米  D.600米

【答案】A

【解析】该考察线路起点海拔最低点,海拔为(100,200),最高点为④地附近,海拔为(500,600),即该该考察线路的高差范围是(300,500),结合选项可知A正确。

(2010北京卷)图1是八达岭长城照片,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

读图,回答第下列问题。

图1

(1)图中指示山脊和山谷的分别是

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④和⑤

(2)八达岭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解析】

(1)山脊和山谷:

如图所示,山谷和山脊几乎具有同样的等高线形态,因而要从等高线的高程来区分,表示山脊的等高线是凸向山脊的低处,如图中A处.表示山谷的等高线则凸向谷底的高处,如图中B处。

因此,由题图,可以判断出①是鞍部、②是山坡、③是山脊、④是山脊、⑤是山谷,选项D正确。

(2)由题意,题干上讲:

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这说明该地区的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首先是地质历史上的岩石形成,后来发生地球内部物质的上升运动,岩浆上升涌出侵入到地壳中,形成侵入型岩浆岩(即花岗岩侵入体),后来发生地

【解析】

(1)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意在考查学生通过岩层的走向来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从剖面图中可以看出,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在地貌上又是山地,因此属于背斜山。

(2)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地貌类型判断岩石类型的能力,石芽、溶洞等属于喀斯特地貌,未知岩层为石灰岩。

(3)该题考查植被类型的判断。

该地区柑橘广泛分布,柑橘是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因此乙地常见的植被类型应该是常绿阔叶林。

【答案】

(1)D

(2)C(3)A

(2009重庆卷)下图中,甲、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

读图回答

(1)~

(2)题。

(1)游客在甲景观地可普遍观赏到(  )

A.奇松、云海B.石林、石芽C.椰林、孤峰D.森林、冰川

(2)两地地貌形成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  )

A.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B.乙——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C.甲——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D.乙——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解析】 甲图是喀斯特地貌景观,在喀斯特地貌区可常见石林、石峰、丛林、石芽、溶洞等。

甲地地貌景观以石林、石芽为主。

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在流水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

乙图景观为武陵源风景,外力作用以流水的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技巧归纳总结】 关于风化作用:

如右图所示,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

由于温度变化,岩层表层和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容易发生破碎。

水的冻融和植物根系的生长,也会对岩石起风化破坏作用。

地表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发生崩解破坏和化学破坏,使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状风化物,进而这些风化物残留在地表形成了风化壳。

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等类型。

(2008上海卷)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陡崖出现在________处。

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______,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______,早期人类遗迹应该到数码________代表的地层中去寻找。

(3)地球演化过程中,灭绝的恐龙等生物种属不可复生,这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________性。

【解析】 

(1)背斜处岩层上凸,向斜处岩层下凹,断层处岩层断裂错开。

结合图示岩层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