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6967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docx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docx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3阅读欣赏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月迹》

3.阅读鉴赏

1.【题目】阅读贾平凹的《月迹》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奶奶说:

②“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③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

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④“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

”我问。

⑤“是树,孩子。

”奶奶说。

⑥“什么树呢?

⑦“桂树。

⑧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1.第③段的描写表现了中秋月亮的什么特点?

2.当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上有桂花树时,孩子们都有什么反应?

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3.奶奶让孩子们抬头看月,出去寻月,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又让孩子们见到水中之月,瞳中之月。

结合全文,你认为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解析】1.结合第③段内容,用原文回答即可。

2.通过仔细阅读,仔细揣摩对话时的语气,感到一种无比美妙的境界。

3.从多种角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从奶奶教育孩子的角度,从奶奶的童心等角度。

【答案】1.比平日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十分明亮,可以清晰看见里边有什么东西。

2.孩子们先是惊诧,一会儿,身临其境.好像到了无比美妙的境界,似乎自己就在月中,月桂就是庭桂。

3.奶奶童心未混,高明的教育家,善于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纠纷等。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2.【题目】阅读《月迹》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

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

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

“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

“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1.从上文对这群孩子“饮月”、“寻月”过程的描述中,你体会到了这些孩子们怎样的童心?

2.“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体会。

3.《月迹》和《童年的朋友》,都刻画了“祖母(奶奶)”的形象,请结合选文内容比较:

这两位“祖母”的人物形象,有何异同?

【解析】1.理解时,应该符合孩子的固有的天性,作答时,只要合理即可。

2.这是一句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要求学生理解并表述正确。

3.比较合理,意思对即可。

【答案】1.有好奇心、求知欲、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生活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3.相同点:

都爱孩子(都对孩子有着积极的影响);不同点:

“外祖母”对“我”平等、尊重,是个朋友式的长辈;“奶奶”对“我们”引导、激励,让“我们”的心灵不断升华,是个“导师式”的长辈。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3.【题目】阅读《月迹》选段,完成小题。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

”我问。

“是树,孩子。

”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象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

”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

”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

我想:

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

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

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

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

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

“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

“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

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

”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

正像奶奶说的那样:

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文中的有些语句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如“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一句,引出了下文奶奶对月中桂树和嫦娥的介绍。

请在文中再找出一句这样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2.文章所写“月迹”,既是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试根据文章内容依次填写在寻月亮和议月亮情节中孩子们心理情绪变化的过程。

3.文中有好多语句耐人寻味,如“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等,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解析】1.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分析其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感知文章的内容,从情节发展中去体会孩子们的心理变化过程。

填写意思对即可。

3.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答案】1.如:

①“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

”这句话,引出了下文“杯中饮月”的叙述。

②奶奶说: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这句话,引出了下文“河中寻月”的叙述。

2.失望——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了3.反映了孩子们充满了童心、童真、童趣,想象力奇特。

月亮已经不仅仅指大自然的月亮了,也代表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4.【题目】阅读《月迹》(节选),完成小题。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1.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来写,本段文字抓住了中秋哪些景物特征来写的呢?

2.院中的月光是“玉玉的,银银的”,说说使用这两个叠词的表达效果。

3.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解析】1.阅读选段,感知文章内容,找出文中描绘了中秋的哪些景物特征。

2.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

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再答出表达效果。

3.了解常用的比喻修辞的特点,并明确比喻修辞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学会具体分析。

【答案】1.月是“满圆”,桂花树已经“有了累累的骨朵儿”。

2.这两个叠词用得好,把月光与“玉”与“银”联系起来,符合儿童的视觉心理感受,既有形象,又有色彩。

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韵美。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桂树“累累的骨朵儿”比喻成“繁星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骨朵儿的细密白亮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5.【题目】阅读《月迹》选段,完成下面题目。

(一)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

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二)

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

”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

正像奶奶说的那样:

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两段选文中的孩子们,一会儿争执,一会儿“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你是如何理解他们的争执的?

2.结合选文

(一),说说奶奶高明在哪?

《童年的朋友》的外婆又高明在哪?

3.如何理解语段

(二)中弟弟妹妹所回答的话?

4.孩子们把月亮看成是自己“按在天空的印章”,想象无比奇特。

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情趣?

若是让你发挥想象,请你说说月亮是什么。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的能力。

结合文章对“妹妹”的描写来理解孩子们的争执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文章中对“奶奶”的描写以及《童年的朋友》中外婆的描写来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的能力。

结合孩子美好的心灵来分析孩子们的话即可。

4.本题是一道开放题。

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来谈对月亮的理解即可。

【答案】1.孩子们因妹妹漂亮如嫦娥羡慕、嫉妒起争执,其实是他们对月亮的热爱。

2.面对孙辈们的争执,奶奶是这样处理的:

她给每人倒一小杯甜酒,指出每人酒杯里都有一个月亮,并让他们喝下去,把月亮珍藏在自己心里,而且还进一步引导他们去寻找月亮,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童年的朋友》中的外婆主要用自己坚强的个性及对生活的乐观来影响外孙的,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外孙。

3.月亮太美,所以希望得到;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大意对即可)。

4.孩子们可吞长河的气概:

天空是我的作品,是我的财富。

我们是月亮的主人,是天空的主人!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6.【题目】阅读理解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

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文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文字在描写月亮时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写出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内容各一句。

动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写景叙事中蕴含着哲理,读了本段文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解析】该题设计目的增大学生阅读范围,锻炼阅读能力。

【答案】1.酒杯捞月。

2.动态:

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

静态:

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3.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关键是主动地追求。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7.【题目】阅读语段,完成1—5题。

喧嚣的校园在晚休的铃声中渐渐沉睡了,宿舍里同学们的欢闹声,已经听不见了;偶尔听到的只是远处池塘里的几声蛙鸣。

在这幽微的月光里,毕业离校的幽苦又萦上心头,我鬼使神差地走到校园后面的林阴小道上。

曲曲折折的小径,蔓草横生。

不知名的白色野花挨挨挤挤地开着;像是一地银白的精灵,在月光里摇曳婆娑。

两旁的玉兰树,是我们来时栽下的,现在已蓊蓊郁郁,两人多高了。

月华如洗,透过扶疏的叶隙,撒下一地的斑驳。

我想起了第一学期和同学们一起度过的那个中秋月夜。

马鞍山上,芝山亭中,在满月的光里,大家欢聚一堂,品茗、吃月饼,畅谈理想、人生,遐想着月的传说。

月光皎洁,马鞍山披着一层银辉。

风儿带着秋的凉意,沙沙地响过了竹林,响过了芝山亭。

记得苏子有言: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易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那时我想,我们真是一群幸运的人儿,搭在世纪末人才的班车上,享受着太平盛世的风光霁月,展望着未来岁月。

又是一个月夜。

因白天一位同学病了,我带他去看病,一时没请假,旷了半天课。

班主任周老师叫我去她家一趟。

我想,坏了,要挨批了。

我忐忑不安地蹭进了老师的家。

“以后有事要记得先请个假。

他身体好些了吗?

”接着,周老师又说,“他家挺困难的,这些钱你捎给他,就说是他家里寄的。

你们是同乡,他不会怀疑,我明天上完课再过去看他……我买了几帖中药……”

我无言,捏着这张带有体温的50元钱,望着老师纤弱秀丽的背影,我平生头一回体味到了一种山的威严。

走出老师的家,我蓦地发现,今晚的月好圆好圆……

重温往事,同学情使我感到甜蜜,师生情更使我感到温暖。

在这离别的时刻,双眸不由湿湿的。

在微微的泪光中,我又看到了窗口那盏熟悉的灯还亮着,那是老师在辛勤地工作吗?

这样想着,不觉已回到宿舍。

均匀的鼻息声微微响着,舍友们已睡熟好久了。

1.文中引用“苏子”的话的用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忐忑不安地蹭进了老师的家。

”“蹭”字能改为“踱”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平生头一回体味到了一种山的威严”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回忆部分选取了两个月夜,这两个月夜表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概括出第二个月夜所写的一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设计目的增大学生阅读范围,锻炼阅读能力。

【答案】1.表现清风明月之美妙,烘托同学们欢聚一堂的愉快心情。

2.不能。

“蹭”是慢慢地走,表现了“我”怕被老师批评而欲进不敢进的心理;“踱”有“悠闲地走”之意,与当时“忐忑不安”的心情不一致。

3.指“我”受到老师行为的强烈感染,第一次感受到老师形象的无比高大。

4.第一个月夜写的是学生生活,侧重表现同学情谊;第二个月夜写的是老师对同学的关心,侧重表现师生情谊。

5.一天,“我”没请假带一位同学去看病,事后,班主任不但没有批评“我”,还托“我”捎给那位同学50元钱。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8.【题目】阅读语段,完成1—7题。

①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

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②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③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缺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奶奶说: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④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进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

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

”我问。

“是树,孩子。

”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1.画线句①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②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款款地”、“悄没声地”说明了月亮怎样的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③表达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④是从几个角度来写月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写月光的同时,为什么还写了院中的桂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觉得作者在文小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月亮”指的是什么吗?

你心目中的月亮是什么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月亮在人们心中美丽而又圣洁,从古到今它是人们歌唱、赋诗的对象。

请你写出两句有关月的诗句或歌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设计目的增大学生阅读范围,锻炼阅读能力。

【答案】1.领起下文 2.拟人。

“款款”说明月亮步履的雍容美丽;“悄没声地”说明月亮走来的无声无息。

3.对月亮的珍爱、生怕它被吵闹声吓走。

4.“满满的”是写形状;“玉玉的”是写月温润清凉的质地,“银银的”是写月的色泽。

“灯光”一句是写月光的亮度。

5.为后文描写桂树袅袅的香味,月中的桂树创设情景交融的意境。

6.是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追求。

围绕追求美好事物来谈成就。

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考点】阅读理解

【难度】中档题

【题型】阅读理解

【来源】

【批注】

【视频】

9.【题目】课内课外善迁移

甲: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奶奶说: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乙: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过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

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

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云母石:

矿石,白色、黑色、带有深浅不同的褐色或绿色,是重要的电气绝缘材料。

〕。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

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1、甲段文字描述了变化的月影。

月影是怎样变化的?

试抓住关键词:

 _______________。

2、乙段作者看月为什么会有“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的观感?

3、甲段写月侧重于突出月亮________的特点,而乙段写月侧重于表现月色的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