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7153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县2018届高三10月份考试

高三文综历史

1、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1960年3月,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问法国,会谈时提出著名的“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建设构想。

1966年3月,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的同时加强了与苏联的关系。

1966年6月,戴高乐访问苏联,同勃列日涅夫签订了贸易文化协定以及空间探索和技术合作协定。

材料表明在20世纪60年代(  )

A.法国日益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B.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

C.欧洲普遍加强了政治经济联系D.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2.葛荃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

“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所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

”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家国一体B.专制主义C.事君以忠D.尊君敬祖

3.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

“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

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

”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  )

A.史学即史料学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治史所以明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4.罗荣渠在论述中国现代化进程时认为:

“从表面上看,清室的退位似乎使以改革政治体制为主体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失败了,事实上民国初年的共和政治正是仿效西方方式以争取民主建制的斗争的继续。

”材料中“三次现代化努力”指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C.戊戌变法—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5.有评论说:

“尽管形式上是多边的,在实际的操作中,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高度集中的。

”这里的“高度集中”意味着(  )

A.美国拥有该体系的主导权B.西欧各国仍有重大影响力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D.该体系的运作背离了经济自由化原则

6.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7.柏拉图说:

“在所有动物中,人是最非凡和最高明的。

”亚里士多德表示:

“一个自由人是为自己活着。

因而不是为伺候别人而活着。

”这反映了古希腊先哲的精神本质是(  )

A.理性主义B.个人主义C.怀疑主义D.人文主义

8.“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权力分散局面出现在(  )

A.秦朝B.隋唐C.宋D.明清

9.“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

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这主要肯定牛顿的发现(  )

A.直接推动天文学的革命

B.使人类彻底摆脱神学的束缚

C.促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生活

D.促成理性与思想的自由发展

10.1973年3月,欧洲共同市场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而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这意味着(  )

A.固定汇率制度垮台,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崩溃

B.“本金位制”垮台,最终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

C.西欧经济实力增强,开始与美国分庭抗礼

D.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11.“在1912和1913年,他们凭借技能和勇气争取使民国能够运转。

西式的民主制度马上证明太洋化、太新型和太软弱,难以负担他们托付的重任。

”文中的“他们”是指(  )

A.维新B.革命派C.立宪派D.中国共产党

12.二战后,美国准备在欧洲推行一项重要举措,以帮助欧洲战后重建。

文件的起草者最初还寄希望于东欧国家加入进来,从而使他们从正在形成的苏联集团中脱离出来。

该举措是(  )

A.实施关贸总协定B.实施马歇尔计划

C.成立欧共体D.提出杜鲁门主义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7分)

13.(18分)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呈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追求飘逸的魏晋风度的形成;二是胡汉服饰的双向互动。

从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士人领袖们都穿着十分宽大的衣衫,敞着衣领,袒胸露臂,均流露出鄙视名教、轻蔑法度、崇尚虚无、放达不羁的神情。

——中新网

材料二经历了唐代的绚丽之后,服饰在宋代走向了质朴、洁净和自然。

上至贵族、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服饰都以儒雅为尚。

男子的日常服饰十分质朴,女装也突出强调含蓄温婉,明理雅致女性气质。

——《华文教学通讯》

材料三在描写那个时代(20世纪20年代)生活的电视剧《橘子红了》里面,乡下的秀禾还穿着传统宽衣大袖的袄裙,上海的嫣红已经是一袭及地的西式连衣长裙了。

此时的着装可谓是毫无规矩。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

(1)材料一反映了魏晋时期怎样的社会现实?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时期服饰变化趋势。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女性服饰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服饰“毫无规矩”的原因。

 

14.(19分)阅读材料,参看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金朝开始,随着北京成为都城,地处海河与南、北运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的天津,很快发展成为北京调运漕粮等生活物资的中转枢纽和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

“舟车攸会,聚落始繁。

材料二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

开埠通商后,天津很快发展为我国最早建立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的城市之一;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商业和港口城市、北方最大金融中心。

材料三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

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代工商企业。

1903年,政府开始部署建设以大经路为轴心的新城区,仅20年,新城区成为天津新的政治、文化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中A、B、C三区开始形成的时间和原因。

用一例近代史实说明天津是“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

(2)分别举例说明材料二天津的“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

依据材料二,分析开埠通商对天津发展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的背景。

依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初期天津发生的主要变化。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全欧洲各个国家革命运动失败后,俄国在欧洲大陆上已没有劲敌了,而这次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俄国干涉的结果……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强大堡垒、后备阵地和后备军”。

——《人民的英国史》

材料二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关于“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摘录:

……为了加快和约条款的签订,并防止(甚至在将来)从朕方面产生任何贪功和侵略的思想,朕同意规定一些特别的预防办法,以免朕的军舰和土耳其的军舰在黑海发生冲突,同意在比萨拉比亚南部,邻近多瑙河的地方划定新的国界线。

——《世界史资料》近代上册

材料三 这次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俄国的将军们和官吏们更加无能。

俄国的严重弱点,过去为外界所没想像到的,现在都暴露出来了。

——《人民的英国史》

请回答:

(1)《人民的英国史》的作者认为1850年以后英俄冲突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

你是否赞同?

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果怎样?

对俄国将产生哪些影响?

(3)通过材料分析,俄国战败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认为,(联合国成立之初)《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的文献。

……实际上美国有“隐蔽”的否决权……华盛顿运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行使的否决权归于无效。

——《史学月刊》

材料二 早在20世纪60年代,非洲和亚洲的成员国已经占有联合国大会过半数的席位。

美国失去了原先能够组成对付苏联的多数。

第三世界国家尽管奉行不结盟政策,但却百般挑剔美国,他们大多数一贯在所有的问题上投票反对美国。

——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的历史》下册

材料三 读下图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的文献”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这一时期美国能够拥有“隐蔽”的否决权?

(2)材料二中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百般挑剔美国”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3)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结合材料三你认为联合国今后应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我国家欲恢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

为达到此目的,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中的“本”和“末”分别是指什么内容?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在辛亥革命前组织上有什么重大行动?

思想上用什么来体现他的革命主张?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孙中山在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

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法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已经取得政治大国的地位,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是美攻苏守,故B项错误;材料中法国谋求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关系,与欧洲普遍加强政治经济联系无关,故C项错误;戴高乐的外交活动意在提高法国的国际影响力,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摆脱美国的外交控制,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家与国之间的联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可知该材料的主要观点为君权是贵族、官吏政治经济特权的来源,是对专制主义下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的描述,故B项正确;忠君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内容,故C项错误;尊君敬祖是宗法观念的表现,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度,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材料中“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强调了历史研究目标与方向的差异化本质,C项强调历史本身的可变性和差异化,二者均强调了史学及史学研究的差异性,观点相似,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均为材料信息没有相似性,排除。

4.【答案】B

【解析】从“清室的退位似乎使以改革政治体制为主体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失败了”可以看出三次现代化努力应是清末的三次新政,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故A项正确;二战后,西欧各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占绝对优势,故B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是在1944年,故C项错误;该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授时历》只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一部分,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的整体水平,故A项错误;《西游记》只是明代文学成就之一,不能代表整个明代文学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从全国范围看,唐代宰相大部分来自北方,这说明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故C项正确;扬州只是南宋城市之一,扬州城市繁荣不能代表南宋整个城市化水平,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柏拉图肯定了“人”的价值,亚里士多德肯定了“自己”,这都是人文主义的精神。

8.【答案】C

【解析】材料中该朝代,中书主管政务,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

秦朝主管军事的是太尉,故A项错误;隋唐尚书省下的户部主管财政,故B项错误;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西府枢密院、东府中书门下、三司之间相互制约,形成权力分散局面,故C项正确;明朝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牛顿的发现,使人类有了自信,开始摆脱神学的束缚,开始具有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不再盲目崇拜。

故选D项。

10.【答案】A

【解析】西欧对美国实行“联合浮动”汇率,意味着原来的固定汇率制度垮台,二战初期世界资本主义货币体系逐步走向崩溃,故A项正确;“欧洲共同市场达成协议”“实行固定汇率”,并不能说明“本金位制”垮台,故B项错误;西欧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逐渐走向联合,与美国分庭抗礼,并不是到七十年代,故C项错误;汇率的变动,并没有改变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维新派的政治目标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与题中“争取使民国能够运转”不符合,故A项错误;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最终革命成果被北洋军阀篡夺,这表明西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故B项正确;立宪派的政治目标也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故C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关贸总协定的目的不是帮助欧洲战后重建,故A项错误;由题干信息“二战后,美国准备在欧洲推行一项重要举措,以帮助欧洲战后重建”可知该举措符合马歇尔计划的特点,故B项正确;成立欧共体,是欧洲国家联合自强,发展经济的需要,不是美国主导的,故C项错误;杜鲁门主义是对苏联发动冷战的宣言书,与题干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

13.【答案】

(1)现实:

民族融合加强;士人阶层兴起,消极避世;儒佛道思想并立。

(2)趋势;服饰由华丽趋向朴实自然;趋于平民化。

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理学的影响。

(3)特点:

传统与现代并存;城乡差别大。

原因:

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西方思想的传播;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女子受教育程度提高。

【解析】

(1)该问要结合材料分析,注意透过材料一信息看当时的社会状况。

(2)第一小问,直接提取材料二中信息,从“经历了唐代的绚丽之后,服饰在宋代走向了质朴、洁净和自然”,即可看出其变化趋势;第二小问,结合宋朝时代背景,联系该时期经济、思想发展状况进行回答即可,其平民化趋势应从商品经济发展方面分析,而“服饰都以儒雅为尚”、“明理雅致”的风格明显是受到了理学的影响。

(3)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材料三进行归纳概括,注意是总结当时整个中国女性服饰特点,而不是分开看乡下或者是城市,从“乡下……”与“上海……”,提取出当时城乡差别较大的特点,从“传统宽衣大袖的袄裙袄裙”与“西式连衣长裙”,看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点;第二小问,需要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时代背景,从思想、社会环境、教育以及外部因素等方面回答,该问应注意利用材料三的出处。

14.【答案】

(1)A区:

金朝;漕运中转。

B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

C区:

1903年;政府措施。

例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清政府妥协。

(2)天津机器制造局、开平煤矿、有轨电车。

促使天津向近代城市发展。

(3)《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退出天津。

城市管理开始近代化;金融和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城区扩大。

【解析】本题考查天津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变化。

(1)题结合材料一天津发展成为中转枢纽和军事要地,可知A区在金朝时期形成,材料二开埠通商等信息,可知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租界,即B区,从材料三政府开始部署建设以大经路为轴心的新城区可知在政府政策实施过程中形成了C区;第

(2)题天津开埠通商后,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在此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使天津向近代城市发展;第(3)题1902年八国联军退出后清政府接管天津,仅仅20多年天津进一步发展,城区不断扩大。

15.【答案】

(1)原因:

英国是民主与进步势力的代表,而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代表。

不赞同。

冲突的原因是两国在土耳其的扩张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2)结果:

俄国失败,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俄国撤回在黑海的舰队,交出黑海沿岸的战略要地。

影响:

丧失了欧洲霸主地位,加剧了社会矛盾,成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外因。

(3)农奴制导致俄国的落后。

【解析】第一问探讨英俄战争的必然性,实质上这是一场争夺霸权的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第二、三问依据材料以及所学学生不难得出结论;

16.【答案】

(1)战后初期联合国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

原因:

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是世界头号强国;二战后,很多国家实力受到削弱,唯美国马首是瞻。

(2)美国的霸权主义不得人心;联合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伸张正义的讲坛。

美国实力受到削弱;第三世界力量崛起。

(3)顺应多极化趋势,进行改革。

(其他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

(1)问实则要求回答成立初期的联合国为美国所操纵这一史实,美国拥有隐蔽的“否决权”是指美国由于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主要西方国家跟随它。

(2)问实则要求回答随着大量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其作用和地位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这一问题。

第(3)问开放性较强,只要结合联合国的性质和作用进行说明即可。

 

17.【答案】

(1)“本”是进行全面的维新变法。

“末”是引进生产技术和军事技术。

(2)组织上是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同盟会。

思想上提出了三民主义。

(3)理论上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原因有:

孙中山在一系列捍卫共和运动失败后的经验教训;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问关键在于明白“本”是全面的变法;第

(2)问重点考查孙中山组织政党的活动和三民主义的提出;第(3)问重点考查孙中山思想上的转变即由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转变及影响其转变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