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18597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楚雄州华坪县2018届高三12月份考试

高三文综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二战后,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提出了所谓的“烂苹果理论”:

“就像一个烂苹果会引起一桶苹果都烂掉一样,希腊的腐烂会传染给伊朗以东的所有国家,它还会通过小亚细亚和埃及传染给非洲,并通过意大利和法国传染给欧洲……。

”下列各项对“烂苹果理论”理解不准确的是(  )

A.为战后的美国遏制战略造势

B.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如出一辙

C.主张加强合作应对恐怖主义

D.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苏博弈的缘起

2.邓小平指出:

“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

”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对国家国际地位有重要影响

②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是科技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材料不能表明太平天国(  )

A.带有近代化的倾向B.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C.并未完全满足农民诉求D.具有宗教迷信色彩

4.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

“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

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

”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5.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6.某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首题为《相隔一层纸》的诗:

“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请问这首诗最早可能创作于什么时期(  )

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

7.北宋中期以前,在谏官、御史任上成名者众多,如包拯、赵抃、唐介等,敢于向皇帝仗义执言、对大臣大胆弹劾,对防止朝政走向腐败,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到了北宋中晚期,“谏官不论得失,御史不劾奸邪”。

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施行效果取决于皇帝

B.古代监察谏议体制对权力监督和反腐起到了一定作用

C.古代谏官、御史的个人素质对监察谏议制度影响极大

D.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8.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有一《越风》杂志载文说:

“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

”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源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易服”政策

B.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C.辛亥革命后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已实现

9.德尼茨·加亚尔《欧洲史》:

“在‘社会战争’中,同盟者为要求成为罗马公民而与罗马开战……如果罗马帝国不改变这种政策,20世纪的欧洲大概不会感到,罗马曾为形成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欧洲文明作出过贡献。

”“这种政策”受益对象的改变是由(  )

A.贵族到平民B.平民到公民

C.平民到自由民D.公民到自由民

10.伯利克里说:

“我们不认为言论会妨碍行动,而认为在未经辩论并充分作好准备之前,不应贸然行动。

这是雅典人与众不同的优点:

行动时我们勇气百倍,行动前却要就各项措施的利弊展开辩论。

”这表明(  )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B.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C.雅典公民没有言论自由D.雅典行政效率低下

11.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

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这反映了(  )

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④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

12.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

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

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

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D.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7分)

13.(23分)中日关系在近代历史中一直处于侵略与被侵略的状态中,循着历史的轨迹揭开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是我们今天的责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自身有着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没有的一些特点:

(1)它自古以来是一种弱势文明,因而它善于模仿和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但却又毫无感恩报答之心;

(2)日本文化中没有“绝对正义感”,更多的是功利主义,一切都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3)日本文化中还有一种非理性的鄙外主义心态……日本的鄙外主义其矛头往往首指中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在1919年1月28日的辩论中,中国代表顾维钧发言。

他以流利的英语慷慨陈词:

“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

……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之发祥之圣地。

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其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固无讨论之余地。

”他把孔子比作耶稣,山东比作耶路撒冷,阐明中国之不能放弃山东犹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以此争取西方代表的同情。

——熊志勇《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材料三1936年8月7日,首相、外相、陆相、海相、藏相召开“五相会议”,制定了《国策基准》这个文件提出:

外交与国防相互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材料四1939年9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阶段的中国抗日战争,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起的作用要远远超过英法等国家。

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外相松冈力主先北进而后南进,但多数人反对,理由是日本的大部分兵力正用于中国,北进实际上办不到。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侵略者陆军总兵力的七成仍用于侵华战争。

如果不是由于日军主力陷于中国大陆,太平洋战争初期英、美、荷的失败还要惨重得多。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五根据军事法庭宪章,法庭有权审理三种犯罪:

破坏和平罪、普通战争犯罪及违反人道罪。

犯有这三种罪行的战犯通常分别被称为甲级战犯、乙级战犯和丙级战犯。

……此次审判就是“东京审判”,中国派出法学界权威、立法院立法委员梅汝璈出任法官。

——熊志勇《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及由此给中国领土主权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代表顾维钧的发言是在哪一国际会议上?

简述山东问题是如何得到解决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制定《国策基准》的国际背景和目的,并指出1937年日本由此发动的侵华军事行动。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军民在1939年9月到1941年12月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贡献。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审判”是指哪一法庭?

说明审判的法律依据是哪一国际公约?

 

14(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在当代最有益且最具想象力的书中,做了如下的结论:

“古代的中国,他们苦心经营,完成最完美的社会形态,犹如一个典型的模范社会……中国创造了为今日人们已知的,最高级的世界文明……中国的伟大吸引了我,使我感触良多……这个国家的伟人们,跟我们德人比起来,代表更高一层的文化水平……一些君子型的人物……代表一种非常高尚社会的典型。

尽管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纸、丝、印刷术和瓷器,但我们还不能认定中国是一个工业上善于发明的民族。

尽管他们在艺术上有创作的天才,发展他们自己的艺术形式,而且达到非其他民族、非任何时代所可比拟的完美境界。

但在1912年以前,他们仍然满足于古代的经济方式,嘲笑那种可以增如效率、节省人力的政策。

虽然他们是世上第一个使用煤炭作燃料的民族,虽然他们早于公元前122年即有小量的开采煤矿,但他们并没有发明什么机器来节省人力。

以致至今仍有大部分的矿产资源未开采。

虽然他们旱知道如何制造玻璃,但他们却宁愿自西方输入这些东西。

……在举止方面,中国比较喜欢彬彬有礼的传统规矩和学问,而不欣赏刺激的、变化的科学和财阀政治。

中国在对世界所贡献出的许多伟大的文化中,对于物质技术生活的贡献最弱。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大系》

评价上述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某一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

……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

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的发展不利。

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他们也站到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回答,天主教会在西欧有什么影响?

(2)结合材料二回答,有哪些阶层反对天主教会?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西欧反封建斗争为什么首先表现为反对天主教神学。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

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

共军向汉城进军时几乎没有遇到抵抗。

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他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

材料二 1950年6月24日,内战真的爆发了,当时,北朝鲜军队为了“解放”南朝鲜,突然越过了三八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50年6月,拥有苏联装备的朝鲜军队入侵韩国,进展迅速。

拥有美式武器的韩国显然也曾计划进犯北方。

——[美]罗兹·墨菲著《亚洲史》

材料四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以为有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地占领北朝鲜。

但是,北朝鲜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汉城和南朝鲜40%以上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

——吴本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它们在什么问题上有相似(同)的记录?

(2)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上述材料的观点有何不同?

你能列举可能造成这种不同的若干原因吗?

(3)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你会如何对待上述材料?

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你还会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一变。

……至1911年,中国共修铁路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千米,占总比率的14%。

材料二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的过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1911年以前中国铁路的投资状况怎样?

这种投资状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列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修筑的铁路干线及主要设计者。

(3)根据材料二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现代化有何积极影响。

(4)目前,我国为加强对西部的开发,已经修好的重要铁路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艾奇逊所指的“烂苹果”指的就是苏联,暗指苏联会影响其他国家,必须对苏联和社会主义予以遏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其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都指的是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合作应对恐怖主义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美苏博弈的缘起,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答案】D

【解析】题干强调了两弹一星工程对中国的重要性,D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平等的许诺”可知,太平天国带有近代化的倾向,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特权的森严”体现了太平天国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可知,太平天国并未完全满足农民诉求,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教迷信色彩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结合题干中的描述,此时洋人已经取得了到中国内地自由传教的特权,并且西方列强公使已经进驻北京,联系教材知识,这是《天津条约》内容,后来在《北京条约》中被清政府承认继续有效,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历史背景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注意关键信息:

“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结合胡佛实行的相关措施和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选择D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

从材料的意思很难判断时期,但是诗句是用白话文写作的,所以这首诗最早创作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材料讲了两个时期的状况——宋前期,监察谏议官员防止朝政腐败;宋晚期,监察谏议官员不再谈论朝臣的奸邪得失,失去其原本作用。

材料可见,宋前期与宋晚期的皇帝态度很不同,监察谏议制度的效果取决于皇帝,故A项正确;监察谏议体制对反腐起作用只是在宋前期,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员的个人素质,故C项错误;材料提到两种不同的现象,并没有说明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的实质,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间是191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剪发不算革命”“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说明剪发与革命联系在一起,故B项正确;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在这之后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剪辫子并不能说民权革命的目标并没有已实现,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题干中“同盟者为要求成为罗马公民而与罗马开战”是指随着罗马的扩张,广大被统治者得不到公民法的保护,对罗马统治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为了适应帝国扩张的新形势,公元3世纪,罗马法的受益对象由罗马公民变为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

10.【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古代雅典在作出决策前要经过充分的民主辩论,与雅典公民权无关,故A项错误,B项正确;雅典公民可以自由辩论,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雅典的民主,与行政效率低下无关,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关键信息:

“1962年”“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对其施压”。

从时间上看,世界正处于两极格局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从政治角度上分析,说明美国的受到挑战,而从经济角度上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的汇率,所以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法国是发达国家,②项排除;马歇尔计划是对西欧的经济援助计划,④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12.【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的临时政府对内对外的软弱无力,使其陷入困境,B项正确;A项在二月革命时就已产生;未进行十月革命,C项与题干无关;D项应是四月提纲的提出,排除D项。

13.【答案】

(1)事件: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影响:

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会议:

巴黎和会。

解决:

英法美控制的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引发中国的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并最终在中国人民的压力和美英的调解下,日本归还山东主权给中国,但是保留一部分特权。

(3)背景:

1929—1933年,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德、日等国分别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

英法等国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对法西斯的侵略实行纵容的绥靖政策,美国中立的实质也是纵容侵略。

目的:

称霸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行动:

日本发动“七七事变”,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平津相继失守。

(4)贡献: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拖住日军主力;使苏联避免两线作战,避免英美荷等国家在太平洋战争中过重的损失。

(5)法庭: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公约:

《非战公约》。

【解析】

(1)第一小问事件,结合史实可知19世纪末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第二小问影响,运用基础知识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影响即可。

(2)第一小问会议,从材料二“在1919年1月28日的辩论中”和“阐明中国之不能放弃山东犹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以此争取西方代表的同情”,可知是讨论中国山东问题的巴黎和会;第二小问解决,结合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的处理措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华盛顿会议中处理山东问题的史实进行说明。

(3)第一小问背景,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进行阐述;第二小问目的,结合日本发动对外扩张战争的野心说明;第三小问行动,说明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事件即可。

(4)从材料四“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的大部分兵力正用于中国”、“日本侵略者陆军总兵力的七成仍用于侵华战争”,可知贡献是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拖住日军主力;从“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的大部分兵力正用于中国,北进实际上办不到”,可知贡献是使苏联避免两线作战;从“如果不是由于日军主力陷于中国大陆,太平洋战争初期英、美、荷的失败还要惨重得多”,可知贡献是避免英美荷等国家在太平洋战争中过重的损失。

(5)第一小问法庭,结合二战后对法西斯国家的审判,可知审判日本的法庭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第二小问公约,从审判的内容和性质可知依据的是《非战公约》。

14.【答案】观点一:

中国制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建立了完美的社会形志和高水平文化。

主要史实: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就建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代表当时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后来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复兴;中国儒家思想不但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传入欧洲,有利于启蒙运动的兴起等。

观点二:

中国古代虽然制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方面发展缓慢。

主要史实:

中国古代虽然制造了辉煌的科技和文化,但是这些大多是古代经验的总结,不具有近代科技的基本特征,也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性质发生质变的作用;到了鸦片战争后,由西方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门户,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在洋务运动时,工业文明才自西方传入中国。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的伦文性的试题,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

明确材料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得出自己的结论。

就本题而言,需要首先明了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可以认同中国制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建立了完美的社会形志和高水平文化。

也可以认同中国古代虽然制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方面发展缓慢。

不管选择哪一种观点,分析时都是要论据充分。

15.【答案】

(1)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理论来源;占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在各国享有特权。

这一切都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人民群众、城市市民、资产阶级、世俗君主与贵族。

(3)内因是资产阶级因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而较弱,外因是天主教会势力强大,也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的背景及中世纪宗教神学的地位。

(1)问结合材料提炼信息,特别需要明确的就是天主教在欧洲的地位。

(2)问则通过材料概括、归纳要点。

第(3)问要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16.【答案】

(1)朝鲜战争;在战争初期,北方军队越过三八线南下。

(2)材料一认为可能是苏联人策划了这次进攻;材料二认为是北朝鲜要“解放”南朝鲜;材料三没有直接说明起因,但暗示这是内战;材料四认为是北朝鲜反抗南朝鲜的侵略。

原因:

事件本身复杂——因此难以说清,导致众说纷纭;作者立场不同——因此视角不同,导致分析不同;受意识形态制约——因此先入为主,导致不尊重事实(列出两条即可)。

(3)会尽量客观而认真地研读上述各方材料,而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两个材料就下结论;会将上述材料放入原著之中,力求理解作者的真正含意;会将上述材料及著作放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考察作者写作时的具体条件、环境与思想情感(按层次即可)。

方法或途径:

借助图书馆或网络查阅更多资料,进行比较;与老师和同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可能的话,寻访身边的老人,了解战争爆发时的具体情况;通过信件(邮件)向有关专家请教(列出三条即可)。

【解析】第

(1)问综合四则材料来回答,从对事件的原因与结果的描述来看应指的是北朝鲜军队的南下。

(2)问注意从材料中寻找答案,差异可从作者的立场或认识水平的差异、国家利益的维护等角度来回答。

第(3)问注意对史料的鉴别与合理使用,并坚持孤证不立、史论结合等基本的史学方法。

17.【答案】

(1)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清政府贷款投资为主,中国人自筹自建铁路仅占很小比例。

这说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中国铁路修筑权大量丧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2)京张铁路。

詹天佑。

(3)促进经济交流;有利于经济繁荣;有利于知识传播和信息流通;促进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和商品流通;有利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进一步解体。

(4)青藏铁路。

【解析】解答本题应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依据设问分层进行解答。

(1)问,应分析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第

(2)、(4)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直接作答;第(3)问,要从材料中进行提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