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读后感30字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7449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顾茅庐读后感30字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三顾茅庐读后感30字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三顾茅庐读后感30字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三顾茅庐读后感30字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三顾茅庐读后感30字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三顾茅庐读后感30字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三顾茅庐读后感30字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三顾茅庐读后感30字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三顾茅庐读后感30字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三顾茅庐读后感30字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三顾茅庐读后感30字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三顾茅庐读后感30字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三顾茅庐读后感30字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顾茅庐读后感30字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docx

《三顾茅庐读后感30字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顾茅庐读后感30字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顾茅庐读后感30字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docx

三顾茅庐读后感30字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

三顾茅庐读后感30字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

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1

我相信大家都听过古今中外闻名的四部名著吧!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数《三国演义》了,《三顾茅庐》读后感500字。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我看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所谓天下的君主有谁不想得到有才华的人呢?

《三顾茅庐》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刘玄德知道了诸葛亮很有才时,就十分想得到他。

他三次到达诸葛亮的寒舍希望他能帮助自己。

最后刘备的真情打动了诸葛亮。

这个故事让我感动,因为刘备即为君主却为了自己的百姓希望能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冒着风雪去找诸葛亮,读后感《《三顾茅庐》读后感500字》。

他放下君主的身份,不理会自己的颜面,也希望能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让百姓过更好的生活。

虽然两次到诸葛亮的房舍,都遇不到诸葛亮,但他还是坚持不懈。

而他的诚心最终还是打动了诸葛亮。

他的耐心更打动了我。

看着刘备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想姐姐帮助我。

但是姐姐却总是让我等,这使我火冒三丈,便自己做,结果却弄的一团糟。

看了《三顾茅庐》让我脑子里的问号开始有疑问了,为什么我不能像刘备一样呢?

就算要等多久都在所不惜。

如果世界能有多一点像刘备这样的人,遇事不灰心,靠着顽强的毅力,用真诚来打动别人。

世界将变的更美好。

只有遇到事都像刘备那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谦虚的气概。

这样每个人才会有更大的进步,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2

放暑假了,我借了一本《三国演义》,里面有篇《三顾茅庐》,深有感触。

刘备有一位才智过人的军师叫徐庶,在徐庶的辅佐下,刘备打了第一个胜仗。

曹操因此设计让徐庶离开了刘备,徐庶离开时像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是位世外高人,堪比春秋名相管仲。

提议刘备亲自邀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找到诸葛亮的住所,毕恭毕敬上门拜访,可书童说先生出门远游,不知何时归来。

无奈,刘备悻悻而归。

没过几日,刘备又带着二位兄弟整装前往,可书童说先生前日去探访朋友了,不在家。

这下,关羽和张飞可沉不住气了,认为诸葛亮一点也不尊重刘备,甚至要去把他抓来。

刘备却告诉他们不要莽撞。

又过了几天,刘备换上干净衣服又要去看诸葛亮了,关羽张飞只能不情愿的一同前往。

不巧的是诸葛亮正在休息,书童想要叫醒先生,却被刘备制止了,刘备他们三兄弟在门口等到诸葛亮醒来。

就这样,诸葛亮最终被刘备的诚心感动,答应刘备一同匡扶汉室。

就是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刘备才通过几年的扩张,和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通过这个故事,我更加理解了三顾茅庐的意思,也懂得了做事要坚持,尽心尽力,不轻易放弃。

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3

在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着一则三国时期著名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三顾茅庐》读后感600字。

故事的内容大家都耳熟能详,在这儿就再老生长谈一次吧。

故事讲述了当初三国时的贤主刘备一心想要让当时的军事奇才诸葛亮归于自已的帐下,但先前两次去了诸葛亮都外出游玩去了,可是求贤若渴的刘备依然坚持第三次请诸葛亮出山,但是两个弟弟却十分生气,认为这诸葛亮实在太嚣张了,而刘备则狠狠训斥了他们一顿。

当他第三度来到卧龙岗时,诸葛亮终于回到了自已的住处,但却在午睡。

过了许久,他终于醒来了,后为刘备的礼贤下士所感动,与刘备谈论军事局势后归于刘备麾下。

这则故事强烈的体现出了刘备的礼贤下士与求贤若渴,为了贤才几次三番地请求、拜访。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并不会去拜求辅佐自已的军师,但是肯定需要去请教自已的老师,同学或伙伴,读后感《《三顾茅庐》读后感600字》。

也许你去请教时别因为没有空而不理睬你,这时,千万不要如张飞一样冲动,只要稍等片刻,等到他有了空再请教也不迟。

当然,如果找不到要教求的人,也不用像刘备一般,大可去寻找别的导师。

在我们身边。

生活中,有许多我们可以请教的人,“不能则学,不知则问。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便应去请教他人,请教时十千万不能急躁,要如刘备一般,不急不躁。

要心平气和,不可蛮横地去请教别人,不然别就会认为你是一个“冒失鬼”而不给你答案,所以一定得慢慢来,若遇上能人,即使“三顾茅庐”也没有关系。

三顾茅庐写读后感500字4

上星期,我们学习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三顾茅庐》读后感悟。

刘备两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想请他出山,但是诸葛亮就是不见他。

后来刘备没有灰心,他没有放弃,通过第三次恭恭敬敬地拜访,终于见到诸葛亮,得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以后得到三分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看着看着,我被“三顾茅庐”的画面吸引住了。

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

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

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

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

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

听完,刘畚觉得惆怅不已。

几天后,刘畚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备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

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

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

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

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

“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

”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

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感觉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说明刘备胸怀大志,尊重人才,善于团结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充分发挥大家的长处,努力提高自己,使整个集体充满战斗力。

联系到我自己,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其他同学学习。

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

我想:

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国时期,刘备因缺少人才,去拜访了诸葛亮,想请他出山帮刘备打天下。

前两次,因为诸葛亮不在,落了空,第三次终于拜见到了这位卧龙先生,在刘备的真诚邀请下,诸葛亮觉得刘备是真心诚意的,于是便随他一起出山,开拓了一片江山。

出山后,两人关系一直相互融洽,刘备常说:

“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了水啊!

读完《三顾茅庐》,我不禁掩卷长叹:

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好的桥梁。

有了真诚,朋友就会真诚对待你,朋友就会成为我们最好的倾诉对象,成为安慰我们的贴心知已,成为我们快乐成长的伙伴。

只要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事,成功就不会离我们很远。

记得有一次竞选班干部,我认为在演讲时只要随便说一点就行了,而其他的同学都经过精心准备。

演讲时,别的同学都讲得很好,打动了许多同学和老师,而我仅说了几句,没有体现我竞选的真诚,那一次,我落选了。

第二次,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认真准备了演讲稿,竞选时,我说得绘声绘色,赢来了一片掌声,我成功了——真诚帮助我赢得了成功。

刘备不仅对诸葛亮的真诚让我感动,他爱才、尊才的

品格也令我久

久难忘。

诸葛亮出山后,一生追随刘备,而刘备对诸葛亮也处处尊敬,甚至在临终托孤时,让诸葛亮担起复汉的重任。

正是由于这份真诚,让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要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培养自己优秀的品质,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用真诚成就自己的一生

繁星春水读后感400字

“十一”长假,我读了一本书——《繁星·春水》。

这是出自大作家冰心之笔,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生活深深的感悟。

这感悟是什么呢?

是回忆?

是叹息?

还是„„

此书的第二段深深打动了我:

童年呵!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是含泪的微笑。

这仅仅只有四句话,为何能打动我呢?

我想,即使我不说,大家也一定知道。

是啊,时光一逝而去,谁能没有童年呢?

人们常说:

“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而人一生,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不正是童年吗?

往往,最值得回忆的,也只有童年。

冰心说童年,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

这个比喻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梦中的真,童年是最具想象力的时候,最具创造力的时候。

可能,那只是脑海中的一瞬间,或许,在十年后,二十年后,五十年后,一个火箭诞生了......

真中的梦,童年,一段最真实的时光不过了,似梦般美好,又似梦般,不知何时就会结束。

仿佛只是一眨眼间,一个无知的小孩子就变成了一位很有内涵的青年......

童年,是一个艺术品,要会品味。

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是一道不同的佳肴,有酸的,有甜的,有苦的,也有辣的!

从现在起,让我们学会品味童年吧!

《三顾茅庐》读后感

记得刚开始寒假时,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我的感触很深。

我认真地读着,我被“三顾茅庐”这个的画面吸引住了。

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

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

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

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

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

听完,刘备觉得惆怅不已。

几天后,刘备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备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

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

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

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

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

“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

”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我觉得张飞性格急躁,风风火火的,因为他不愿再等候,而说:

“哥哥差矣。

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我觉得这段的意思是:

哥哥不对,我看这个农村的人,不会是人才,他如果不来,我就用麻绳把他捆来!

关羽有些不识人才,因为他低估了诸葛亮的智商:

“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

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

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

”这段的意思可能是:

哥哥两次亲自去拜访,这个礼节太过分了,我觉得诸葛亮名不副实,所以躲起来不敢见你,你为什么要这么尊重他!

我觉得刘备很尊重人,他对童子说:

“有劳仙童转报:

刘备专来拜见先生。

童子说诸葛亮在午睡,他就恭恭敬敬地等候。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

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

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三分国家,最后取胜的策略,我觉得他是一位多谋多才,智商超高的人,我真的很佩服他!

我们一定要向刘备拜访诸葛亮一样,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学习,这样我们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1、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名著,里面的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故事内容十分精彩,故事情节扣人心悬,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话说当年刘备因没有一个好军事愁困不已,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

结果第一次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关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

这显示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

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张飞还阻拦道:

“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这时也会停下来的。

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

刘备注重以诚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钦佩。

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碰钉子,不怕路途遥远,不顾天气恶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懂礼仪之人必定会取得成功。

遇到事情要有礼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难要有恒心,不能轻易放弃。

我喜欢《三国演义》。

2、

上星期,我读了《三顾茅庐》这篇文章。

刘备两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想请他出山,但是诸葛亮就是不见他。

后来刘备没有灰心,他没有放弃,通过第三次恭恭敬敬地拜访,终于见到诸葛亮,得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以后得到三分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看着看着,我被“三顾茅庐”的画面吸引住了。

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

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

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

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

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

听完,刘畚觉得惆怅不已。

几天后,刘畚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备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

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

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

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

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

“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

”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

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感觉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说明刘备胸怀大志,尊重人才,善于团结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充分发挥大家的长处,努力提高自己,使整个集体充满战斗力。

联系到我自己,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其他同学学习。

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

我想:

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

“读”是“感”的基础。

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

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

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

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

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

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

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

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

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

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

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

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读后感《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

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

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

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

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

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

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

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

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

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

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

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

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

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

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

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

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

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

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

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

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

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三顾茅庐》读后感悟上星期,我们学习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

刘备两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想请他出山,但是诸葛亮就是不见他。

后来刘备没有灰心,他没有放弃,通过第三次恭恭敬敬地拜访,终于见到诸葛亮,得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以后得到三分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看着看着,我被“三顾茅庐”的画面吸引住了。

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

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

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

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

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

听完,刘畚觉得惆怅不已。

几天后,刘畚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备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

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

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

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

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

“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

”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