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7710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第六单元

19 皇帝的新装

学习目标

1.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2.了解童话夸张和想象的特点。

3.理解童话的讽喻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在欧洲的美丽国度丹麦,有这样一句话:

人们可能不知道丹麦的国王是谁,但是没有人不知道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

有孩子的地方就有安徒生,他的童话伴随了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的儿童,用他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情节感染着我们。

一个舞文弄墨之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近大师安徒生。

自学导引

1.识音记形(给加点字注音,注意加“□”字的写法)

(jī)  陛下(bì)   头

(xián)

呈报(chéng)

人听闻(hài)

差(qīn)

更衣(gēng)自称(chēng)称职(chèn)

圈定(quān)

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意思)

(1)不惜:

本课指不觉得可惜,舍得。

(2)炫耀:

本课指夸耀。

(3)称职:

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

(4)愚蠢:

头脑迟钝、不灵活。

(5)不可救药:

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

(6)妥当:

稳妥适当。

(7)华丽:

美丽而有光彩。

(8)骇人听闻:

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9)随声附和:

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

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10)勋章:

一种较高等级的荣誉证章。

3.作者简介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

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4.背景链接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

当时,丹麦成为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现状。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课文写了哪些人物?

答案:

皇帝、骗子、官员、群众、小孩

2.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以此梳理文章脉络。

答案:

线索:

新装。

序幕(第1段):

皇帝爱新装;开端(第2~4段):

骗子织新装;发展(第5~22段):

君臣看新装;高潮(第23~32段):

皇帝穿新装;结局(第33~36段):

小孩揭新装。

3.皇帝的“新装”有什么特异的功能?

安排这一功能的作用?

答案:

特异功能:

任何愚蠢的或不称职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作用:

这是骗子的骗术,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

二、深层探究

1.他每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人们提到他,总是说:

“皇上在更衣室里。

”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体现了皇帝的什么特点?

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皇帝爱新装到了痴狂的地步,爱慕虚荣,奢靡无度,这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下文骗子行骗埋下了有力的伏笔。

2.请用一个字概括本文中心内容,这个字既能适用于文中每个人物,又符合本文思想内容。

答案:

“骗”字最为切合,情节围绕“骗”而展开,即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

3.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课文第一部分用夸张手法表明皇帝的心思都在穿漂亮衣服上,爱慕虚荣,昏庸懒惰,由此揭示了故事发生的原因,为下文骗子行骗埋下伏笔。

皇帝要先派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去了解骗子织布的情况说明皇帝很心虚,害怕他自己看不见布料,说明了皇帝的愚蠢和不称职。

游行中的皇帝听到老百姓说的真话仍然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态说明皇帝虚伪愚蠢,自欺欺人。

所以,皇帝是一个爱慕虚荣、昏庸无能、愚蠢可笑、自欺欺人的人。

4.文中的大臣们又是什么样的人?

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答案:

大臣们都是些虚伪狡诈、自欺欺人的人。

他们明明看不见衣料,却称赞布料很美,并抢着向皇帝介绍衣料如何美。

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

5.写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去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试就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

答案:

①老大臣和官员去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有不同。

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

而那个官员只是“看了又看”,并没进一步的动作。

②心理描写也各有不同。

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用疑问句,表示吃惊和怀疑;写官员用疑问句,年轻得志,自我怀疑。

③语言描写也各有特色。

老大臣不仅反复称赞,而且答应要呈报皇上,表现了他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他当时惶恐的心态。

总之,三个人中对老大臣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

而对大臣的描述则是对皇帝的陪衬和烘托,揭露出整个宫廷,乃至整个社会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的恶习。

6.为什么小孩能说出真话?

答案:

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的,如果改成成人来说,反倒不真实。

其实,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所有老百姓的意见,以至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这句话。

7.这场骗局由一个小孩子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

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

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8.皇帝的游行如同一场可笑的闹剧,皇帝的新装如同一个讽刺的笑话,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那么,安徒生想要借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呢?

答案:

①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陋,讽刺了统治者的虚伪和愚蠢,以及自欺欺人的丑陋行径。

②揭示了人们在受世俗影响后虚伪懦弱的性格特点。

③告诉我们要拥有一颗诚实而正直的心。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本文运用夸张手法讲述了一个昏庸无能、虚伪愚蠢的皇帝上当受骗的荒唐故事,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虚伪本质。

文章诙谐有趣,且内涵丰富,在皇帝的新装中,安徒生描写人物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方式,语言简洁,却准确、传神地表现出每个人物的性格,把相似的场面写得类而不同,妙趣横生。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合作探究

三、语言品味

1.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列句子表达效果。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人们提到他,总是说:

“皇上在更衣室里。

答案:

用“既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点钟”“总”等词语把皇帝喜欢穿新装的癖好夸张到极点。

(2)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

答案:

点明骗子的贪得无厌。

“急迫”一词写出了骗子急于把唾手可得的财富装进自己腰包的神情。

(3)过了不久,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

答案:

“诚实”一词为反语,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

”皇帝想。

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他相信他自己是无须害怕的。

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别的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答案:

皇帝自己其实很心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自信,所以他心里感到“不大自然”。

这段心理描写,把皇帝不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2)“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

这可骇人听闻了。

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

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答案:

“骇人听闻”,“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几句心理描写,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

(3)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

“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只好硬撑住,用“更骄傲的神气”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这恰恰暴露了他的外强中干。

3.从句式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

”“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

答案:

老大臣自恃年高资深,皇帝自以为至高无上,都用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

(2)这大概是因为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

答案:

官员年轻得志,不禁有点自我怀疑,所以用的是疑问句。

四、写法探究

1.文章开头写皇帝喜爱新装,除了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之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案:

文章开头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2.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是如何运用想象和夸张这两种艺术手法的?

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

应用:

本文先写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再写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想象丰富、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

作用:

无情的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讽刺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

3.皇帝想去看看新衣织得怎样了,但又不敢亲自去看,这时作者重笔写他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答案:

“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这是第一次转折,联系第一段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很心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敢自信。

接着第二个转折:

“他相信他自己是无须害怕的。

”从“不大自然”到“无须害怕”,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强作镇静。

但是,虽然如此,“他仍觉得,先派一个人别的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这是第三次转折,说明他心里还是非常害怕自己看不见那块布,因而证明自己是不称职或愚蠢的,所以心生一计,还是先派人去看看比较妥当。

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

拓展延伸

你也用夸张的手法,想象一下“皇帝回宫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替安徒生续写一下《皇帝的新装》吧!

答案:

(示例)

皇帝就那样硬撑着举行完了游行大典。

返回皇宫的时候,人们都跟着过来凑热闹。

许多人在后面议论纷纷:

“太搞笑了,竟然没穿衣服”“还说什么只有聪明的人才能看见,我看啊,根本就是被骗”……

一阵寒风吹来,皇帝感觉凉飕飕的,就好像没有穿衣服一样,再加上子民们的议论。

皇帝恼羞成怒,大吼了起来:

“你们的议论我都听见了。

那你们应该找出证据来向我证明。

如果你们没有证据向我证明,那么那些私下说我没穿衣服人都一律处死;如果你们找到了证据证明我真的没穿衣服,那重重有赏。

”人们都沉默了,因为大家都没有办法证明。

正当大家都沉默的时候,从人群中走出了一位小男孩,他大胆地走到皇帝面前,说:

“皇上,我能让您相信我说的话正确。

”大家十分惊奇,视线一起集中到这位小男孩的身上。

皇帝也感到奇怪,心想:

就凭这个小毛孩能证明,真是天大的笑话。

于是,他笑着说:

“小朋友,你如果没能使我相信,小命就难保了。

小男孩挺着胸膛说:

“皇上,请您准备一些泥土给我,再把您身上的这件衣服脱下来交给我,并把两位裁缝请到大殿上来。

皇帝按照小男孩的话去做,命人取来泥土,把衣服脱下给了小男孩。

小男孩把泥土撒在衣服上,并印了一个脚印在上面。

对皇帝说:

“皇上,如果的确有衣服,那叫裁缝拿起衣服的话,脚印也一定随着衣服起来吧。

皇帝听后觉得言之有理,就让裁缝照着做。

裁缝听了慌张不已,想要立马逃走,可是被侍卫拦下了。

皇帝立马下令处死了两个骗子,之后在他们屋里的箱子发现了他给这两个骗子做衣服的生丝和金子原封不动地躺在里面。

皇帝决定赏给小男孩黄金一千两,小男孩却说:

“我不想要这些钱,只要皇上答应我一件事。

我希望皇上以后不再那么重视外貌了,一心一意地管理国家政事。

”皇帝想了想,觉得小男孩的话有道理,点了点头同意了。

从此以后,他把这个国家管理得很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皇帝也成了人们心中最美丽的国王……

板书设计

20天上的街市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朗诵的要领和技巧。

2.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3.体会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晴朗的夜空,往往群星璀璨。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和星星一起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有关夜空的诗。

自学导引

1.识音记形(给加点字词注音,注意加“□”字的写法)

(piāomiǎo) 陈列(chén) 宽广(guǎng)

牛郎(láng)闲游(yóu)灯笼(long)

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意思)

(1)缥缈:

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陈列:

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3)珍奇:

稀有而珍贵。

(4)闲游:

闲逛,随便走走,自由游玩。

(5)定然:

必定。

3.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作品有小说《漂流三部曲》,散文《小品六章》,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

4.背景链接

《天上的街市》:

20年代初期,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他们豢养的各派军阀统治着。

诗人在苦闷中彷徨,他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他写下了这首浪漫气息浓郁的《天上的街市》。

合作探究

一、感知诗意

1.这首诗总共有四节,写了哪些景物?

答案: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天河、牛郎织女、流星、灯笼。

2.在这首诗当中,详写了哪个景物?

在文章的第几节?

答案:

牛郎和织女,在文章的第3节和第4节。

3.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答案:

展开的过程是: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天河——人——生活

二、品味诗语

1.作者在想象的时候,多处运用了“定然有(是)”“定能够”“不信”“是”等极其肯定的词语,这表明什么?

答案:

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2.“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中的“点”能否改成“亮”或“闪”?

为什么?

答案:

不能,“点”说明有点灯的人存在,暗示天上的街市有幸福的人们生活。

3.“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中“定然”一词能否改为“可能”,为什么?

答案:

不能,因为“定然”是肯定的语气,而“可能”是也许、推测的语气,改后不能表达作者坚定的信念,削弱了表现力。

4.“你看”,这是对谁说?

为什么不说“我看”?

它跟下面哪两个字相呼应?

答案:

这是对读者说。

作者好像在与读者一同欣赏天上的街市,如果用“我看”,就写不出这种交流互动的感觉。

它与“不信”相呼应。

5.最后一节说“那朵流星”,为什么不说“那颗流星”?

答案:

“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那颗流星”则不能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三、寻找诗情

1.天上的人们生活是怎样的?

答案:

自由、幸福、快乐、光明、美好。

2.古代的牛郎织女真的可以“骑着牛儿来往”吗?

那郭沫若为什么要这样改动呢?

从中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不可以。

那是诗人想象的。

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3.作者为何向往天上的街市?

答案:

诗人用天上街市的美好来反衬人间的丑恶,表现诗人对现实的憎恶和对理想的追求。

四、感悟诗理

1.郭沫若说过:

“诗的职责全在抒情”,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要抒发某种特殊的情感,必须借助生活中某种特定的景物作为依附,在诗里诗人借助了哪些景物?

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答案:

作者采用了联想的手法,由街灯联想到明星,由明星联想到街灯(相似点:

星星点点,时隐时现)。

诗人远望街灯若隐若现,和天上闪闪烁烁的明星很相似,由此而产生联想,接着诗人又仰望苍穹,看到那闪烁不定的明星,于是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远处若隐若现的街灯。

2.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象,请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答案:

第一节写实,后三节都是想象。

写实为想象作铺垫,想象则表达了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拓展延伸

放飞想象的翅膀,从“杨柳”“月亮”“期盼”“泪水”“微笑”五个词语中选用三个词语,任选下列一种情境,发挥想象,运用修辞手法,写一段符合特定情境的话。

不少于40字。

情境一:

分别时……

情境二:

重逢时……

答案:

分别时,泪水在我的脸颊流淌,流入梅江河畔。

倚在石砌栏杆,我自始至终没有抬头,只是无奈地望着河中的月亮,将我对他的思念传递到他的身边,让我往后的等待成为永不停息的期盼,明日他便归来。

重逢时,正是杨柳飘飞的季节,一切都在我的意料之外。

望着她,我的泪水再次泛滥,使劲地摇晃着她,而她依旧是那个眼神,微笑着说,谁叫你是我的死党呢,不找你找谁。

板书设计

21 女娲造人

学习目标

1.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

2.理解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据说,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除了因为他偷取火种,造福人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

而在我们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

自学导引

1.识音记形(给加点字注音,注意加“□”字的写法)

(pì)      女

(wā)

莽莽榛榛(zhēn)

澈(chénɡ)

(jué)

光(yōu)

和(chān)捏(niē)

迹(zōnɡ)绵延(yán)

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意思)

(1)开辟:

古代神话,谓盘古开天辟地。

指宇宙开始。

(2)神通广大:

本指法术广大无边,现用来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3)莽莽榛榛:

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4)生气蓬勃:

生命力旺盛。

(5)澄澈:

清澈透明。

(6)掘起:

挖起。

(7)掺和:

掺杂混合在一起。

(8)兴高采烈:

兴致高,情绪热烈。

(9)眉开眼笑:

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10)宇宙:

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11)气概:

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12)安慰:

因精神上得到满足而心情安适。

(13)疲倦不堪:

表示疲倦的程度很深。

(14)绵延:

延续不断。

3.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论文集》《古神话选释》等。

其中,195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4.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

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入本课时改为现在的题目。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而成的一篇神话。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将文章划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答案:

第一部分(第1段):

交代故事的起因。

写开辟天地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单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

第二部分(第2~12段):

写神通广大的女神女娲用黄泥和水揉捏了“人”,从此,女娲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第三部分(第13~15段):

写女娲用藤条挥洒泥浆的方法创造出许多的小人儿,使大地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第四部分(第16~17段):

写女娲把小人儿分成男女,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使人类得以世世代代延续下来。

2.如果把女娲造人的过程分为三个层次,该如何划分?

答案:

第一层(第5~13段):

写女娲用黄泥揉捏成人。

第二层(第14~15段):

写女娲用枯藤搅泥浆挥洒成人。

第三层(第16~17段):

写女娲将人分为男女,使其自创后代。

二、深层探究

1.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答案:

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人类,不够生气蓬勃。

2.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答案:

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

用黄泥揉团成人。

第二种方法:

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人。

第一种方法使女娲疲倦不堪,第二种方法简单省事,能造出更多的人。

3.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答案:

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

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4.你认为女娲是一个什么形象的化身?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她的认识。

答案:

女娲是一个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的化身。

女娲是本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和人的生活体验。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的神话的情节虽然是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三、语言品味

1.下列句子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简要分析这种喜悦是如何表现的。

(1)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答案:

“兴高采烈”一词说明“人”非常高兴,“跳跃”“欢呼”两个词更表现了这个泥人获得生命后喜悦的程度。

(2)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答案:

“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词把女娲的人性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并为后文她辛勤地、不知疲倦地造人奠定感情基础。

2.根据提示,赏析下列句子。

(1)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句子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答案:

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的景象必然会增加女娲的孤独感。

景物衬托人物心情,引出下文女娲要在世间添点东西的想法。

(2)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

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

“妈妈!

”(人类落地后,第一句是喊“妈妈”,这有着怎样的丰富意蕴?

答案:

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了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母亲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

一声“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世界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世间的温情爱意。

(3)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担负起养育婴儿的责任。

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如何理解这段话?

答案:

“终于”一词体现了女娲思索之苦、思索时间之长。

“绵延”一词写出了人类繁衍的延续不断。

为解决人类的延续问题,女娲让男女配合,繁衍生息。

这一想象非常奇特,体现了女娲既有神的威力,又有人的思想,使故事自然而真实。

四、写法探究

如何理解神话中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答案:

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因无法对人类诞生做出解释时,但又想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