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6153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docx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案

21.老人与海鸥

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

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期盼、急速、抑扬顿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鸥间真挚的情感。

3.体会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学习老人保护动物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体会老人与海鸥间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

1.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2.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习“塑、饼、谱”等8个生字。

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理清文脉,列出小标题。

二、导入新课

1.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和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

2.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写到了一对朋友之间发生的故事,他们是——(生答,教师板书:

老人、海鸥)。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老人和海鸥之间的真情吧!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链接生活,结合学生的经验走进本文的故事,自然、贴切。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解决生字生词问题;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汇报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脉络,用小标题概括。

第一部分(第1~13自然段):

老人喂海鸥

第二部分(第14~19自然段):

海鸥送老人

四、感悟“喂”中深情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体现老人与海鸥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句子和词语。

2.品读文本,交流读书体会。

(1)课件出示:

在喂海鸥的人群中……也用得褪了色。

①师:

有一个词语重复了多次,是哪个词?

(褪色)从三个“褪色”中体会到了什么?

②师:

为什么这些东西用得“褪了色”也不舍得换,更不舍得扔掉呢?

师:

这每一个“褪色”,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走进这位老人的生活去了解吧!

③引入资料,学生阅读。

课件出示:

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

每当红嘴鸥“驾临”,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

老人每月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

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惜买给海鸥,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牌香烟。

⑤读后结合三个“褪色”再谈感悟。

设计意图:

老人生活拮据,却把非常有限的钱花在喂海鸥上。

在喂海鸥的过程中,感人的情景很多,在课文中没有一一道出,教学中将这些背景资料一一呈现,目的就是填补一空白,增加文本宽度,促进学生深层次感悟文本,理解人物。

(2)师:

要知道这是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哪,我们相信如果不是对海鸥爱得至深至诚,就不会为海鸥付出那么多。

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看一看在老人最艰难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

①学生配乐练说。

课件出示:

当老人走得腰酸背痛的时候,他咬咬牙对自己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风雨交加,道路泥泞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__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教师指导朗读:

老人匆匆的脚步和弯曲的脊背,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一起读:

这位老人每天——(生接),从城郊——(生接),只为了给海鸥(平调)——(生接),跟海鸥(低调,缓慢)——(生接)。

(板书:

相伴)

(3)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

①课件配乐播放海鸥飞翔的画面。

师:

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风光旖旎的翠湖,来到老人每天喂海鸥的栏杆旁,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

②学生小组交流想象到的情景。

(4)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①师:

看到这些名字,我们可以想到这些海鸥都是什么样子?

②指导朗读写老人呼唤的文字。

③师:

老人还会给海鸥起什么名字呢?

(学生想象回答)

④师:

老人的言语中充满了对海鸥如父亲般的疼爱,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品味。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2.深刻剖析文章之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生命感悟书写出来,以激发学生去思考对待生命的态度。

二、导入新课

师:

老人对海鸥的真情尽在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中。

这正是一枝一叶总关情,轻声细语皆是爱。

读懂了老人的语言就读懂了老人的心,老人不多的语言几乎表达了他对海鸥全部的情感。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老人与海鸥》。

三、品读老人语言,走进人物内心

(1)快速阅读第5~13自然段,画出写老人语言的句子。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①“当然,哪个都有个名儿。

②“你看你看!

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

③“独脚!

老沙!

起来一下!

④“海鸥最重情义,……你看它们那小模样!

啧(zé)啧……”

⑤“时候不早了,……可惜我去不了。

(3)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老人的心情。

(自豪、开心、眷恋、期待……)

(4)体会老人“望”中的深意。

①课件出示第12自然段。

师:

这是怎样的“望”呀!

古人望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文中的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心中怎能平静,他会想到什么呢?

②指导朗读:

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引读:

老人的塑料袋空了,老人的心也空了,一份冰凉的失落呀,谁来读?

一声叹息中,怅望蓝天,一份无法言说的遗憾呀,谁再来读?

老人苍老而浑浊的眼睛中是深深的期待呀,大家齐读。

三、研读海鸥异常举动,体会人鸟情深

1.默读第二部分,观察课文插图,思考:

海鸥的哪些表现让人们感到意外?

画出关键词语。

2.学生小组交流。

3.重点解读第16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16自然段。

师:

一分钟,两分钟,一小时,两小时,海鸥们肃立着,肃立着……谁说鸟兽没有感情,如果上帝赋予它们语言,它们也有千言万语要倾诉,那就让我们代它们写下来吧。

结合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写出海鸥的心里话。

课件出示短语:

苍老 褪色 疲惫 千辛万苦 省吃俭用 脚步匆匆 记忆犹新 怎能忘记 为什么

设计意图:

提供这些情感深意味浓的词汇是想让学生学会积累与习得语言,站在海鸥的角度来联想和想象,学生思维会更开阔,有了图文与音乐创设的情境作铺垫,学生表达的情感会更沉。

语文教学就要在学生思维与语言发展的过程中,适时、适度、适当地给予积极地干预,这样语文学习的效率才能更高。

(2)师:

老人走得太匆忙,还有很多话没来得及说,还有很多事情没来得及交代,从老人相片上注视的目光,我们仿佛读懂了他要对海鸥们说的话。

他好像在对“独脚”说——(生接),他好像在对“灰头”说——(生接),他好像对前来瞻仰的所有的“儿女”们说——(生接)。

(3)师:

谁说老人穷困,谁说老人孤独,谁说老人一无所有,他很富有,他拥有——(生接),他拥有——(生接),他有一群可爱的“儿女”们,它们永远与他相守。

(板书:

相守)

四、总结提炼,拓展延伸

1.学生试写读了这个故事的思考。

2.教师配乐播放表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

3.教师结语:

无论是人,还是鸟,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应该和谐相处,互相关爱。

这不仅是我们努力达到的境界,也是我们应该有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1.做一件关爱动物的事。

本课教学设计着眼于引导学生在故事情境中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在语言文字的趣解、感悟中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教学中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引入了较多的背景材料,学生在充分占有资料的过程中,逐步走进老人特有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不仅理解了老人喂海鸥的特殊细节和老人去世后海鸥的异常举动,而且被人鸟之间的深情所打动,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语言品悟细致,空间拓展充足,教师、学生、文本三情合一,激情对话,较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的各项目标。

22.跑进家来的松鼠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识记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2.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准备

课前阅读描写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资料,有条件的可观察家中的小动物。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激趣入题,导入课文

(出示课件,展示松鼠图片)大家对图片上这可爱的小家伙一定不陌生吧?

是的,在我们印象里,松鼠是一种漂亮、驯良、乖巧的小动物,但是它们生活在森林里,离我们的生活很远。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只跑进家来的松鼠,看看它的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自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松鼠落户“我”家的几件趣事,反映了松鼠的可爱,表达了全家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3.默读课文,说说松鼠在“我”家主要做了几件事?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①储备冬粮

②晾晒蘑菇

③垫窝过冬

4.按照上面几件事给课文划分段落,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第1~11自然段):

主要写松鼠千方百计地“贮存冬粮”,把糖、面包什么的叼到大柜顶上。

第二部分(第12~15自然段):

主要写“我们”采来的一篮子鲜蘑菇,松鼠忙活了一个早上把它们晾上了。

第三部分(第16~20自然段):

主要写天冷了,松鼠把手套、头巾等东西叼到烟囱里给自己垫窝。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默读全文,说说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画出有关的语句进行品读。

1.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

“它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作灵活得惊人,从来没有碰掉过一样东西。

(1)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松鼠的活泼与淘气)

(2)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松鼠的淘气与活泼吗?

(指导朗读。

(3)作者一家任由它满屋乱跑说明什么?

(对它的喜爱。

(4)再次指导朗读。

2.出示:

“有时,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咬我的耳朵。

(1)理解“蹭”。

(摩擦。

(2)为什么不直接用“摩擦”而用“蹭”?

想一想一个“蹭”字写出了什么。

(一个“蹭”字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亲密以及松鼠对作者的亲近。

为我们展现了人爱松鼠,松鼠爱人的和谐画面。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出示:

“它特别爱吃甜食,经常跳到我们肩膀上要糖吃。

(1)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

(2)指导朗读。

4.出示:

“我马上跑去告诉了爸爸:

原来松鼠才是我们家那个不诚实的孩子!

(1)“原来松鼠才是我们家那个不诚实的孩子”,这句话什么意思?

(原来松鼠偷吃了我们家的方糖。

(2)课文不写“松鼠偷吃了我们家的方糖”,而写成了“原来松鼠才是我们家那个不诚实的孩子”,说明了什么?

(全家对它的喜爱,已经把它当作家庭一员)

(3)指导朗读。

5.出示:

“爸爸哈哈大笑,说:

‘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

咱们家的松鼠是在储备冬粮。

森林里的松鼠到了秋天,就要开始储备冬粮。

这是松鼠的天性,咱们的松鼠自然不甘落后!

’”

(1)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什么?

(爸爸对松鼠的喜爱)

(2)课件补充松鼠储备冬粮的资料。

(3)指导朗读。

6.出示:

“有一天,它干脆失踪了,哪儿也找不到。

也许它跑到花园或森林里去了吧?

我们心里空落落的。

(1)理解“空落落”。

(失落)

(2)从“空落落”一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对松鼠的喜爱,十分舍不得这只可爱的松鼠。

四、积累升华,总结写法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

2.教师:

整篇课文无处不体现了作者一家对这只松鼠的喜爱,那作者是通过什么告诉我们的呢?

(总结写法并板书。

提示: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通过松鼠在“我”家的几件有趣的事来反映松鼠的可爱,表达全家对松鼠的喜爱之情的。

文中爸爸的话和作者的议论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

五、总结学法

1.过渡:

有一个作者,把他和小鸟相处的事也记了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放录音《珍珠鸟》,围绕小黑板听、思考。

2.汇报,总结学法并板书。

六、课堂小结

因为喜爱,作者一家对松鼠是那么宽容,即使松鼠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着荒唐事;因为喜爱,他们把松鼠当成家庭的一员,亲密无间,任它如孩子般调皮。

的确,爱是和谐相处的前提,让我们关爱动物、善待动物吧。

七、布置作业

1.给家长介绍“跑进家来的松鼠”的故事。

2.围绕自己和小动物的故事写一个小片段。

跑进家来的松鼠

本文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有趣。

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松鼠的习性,让人深入其境,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反复阅读自悟自得。

所以,设计教学时,要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主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

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在探究内容和写法时,以读代讲,精讲多读,读中自悟。

教师作为教学的倾听者,在学习中作些许指导,完完全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3.最后一头战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深入体会战象的思想感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

2.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1.结合语言环境,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2.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预习课文,了解大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日寇、埋葬、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整体把握,初识战象形象

1.导人:

同学们,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表情或动作都是这个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其实和人一样,大自然中的动物们也有着丰富的情感。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头大象的内心世界。

(教师板书课题“最后一头战象”,学生齐读)

2.检查预习。

3.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理线穿珠,把握主要内容。

①师:

看了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谁?

(战象嘎羧)本文有23个自然段,近1900字,这么长的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指名说)

②指导。

(2)理清全文写作顺序。

补充板书:

最后一头战象

(3)理清重点段落的层次。

师:

这两部分中,哪部分是重点呢?

(二十六年后)写了哪些主要的情节呢?

哪些自然段写了这些情节?

(第5~23自然段)

补充板书:

(5~23)二十六年后,主要情节

(4)概括主要内容。

师:

根据我们初读课文提炼出的信息,用简练的语言把这篇课文的内容概括一下。

(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披上象鞍,告别村寨,回到曾经的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了)

(5)小结。

师:

今后我们学习小说类文章,可以在理清写作顺序的基础上,采用抓住重点情节或事件列出提纲这种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发挥课文的例子功能,讣导学生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渗透抓重点情节长文短学的方法。

4.学生质疑,提出关键问题。

(1)师:

(指板书)通过初读课文,围绕重点情节,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学生提问:

为什么它要披象鞍,回战场?

为什么它不回祖宗留下的象冢而要去陪战友呢?

(2)梳理问题、归纳问题:

二十六年后,嘎羧为什么要这么做?

它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3)师: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习要学会质疑。

问题来源于学生,教师要有引导学生归纳梳理问题的意识。

三、品读细节,感悟战象情结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战象的重点语句,思考这两个问题。

1.学习“重披战甲”,体会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

课件出示: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1)抓重点词语品味嘎羧的战士情。

预设:

学生抓住“一下子安静、呼呼吹去、久久、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等词语去体会嘎羧对象鞍的深情。

(2)通过朗读,发现情感的变化。

①师:

谁来给大家读读这段话。

②师:

老师再找一个同学读读这段话,其他同学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情感是有变化的)

(3)拉出情感线。

①师:

嘎羧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焦躁不安——安静——激动)

②师:

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象鞍呢?

③师: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象鞍,会让嘎羧得不到时焦躁,得到时安静,摩挲时又激动得“泪光闪闪”呢?

找到了给大家读一读。

(第9自然段)

(4)通过想象,激发情感,再次朗读。

①师:

二十六个春夏秋冬过去了,当嘎羧再次看到这血迹斑斑的弹洞,闻到这硝烟、战尘的奇特气味时,它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许许多多的画面,它想到了什么呢?

(它呼呼地吹去灰尘,又打开了那段尘封的历史,想起了一幕幕往事,到底想起了哪一幕呢?

杀敌场面:

这象鞍是它英勇杀敌的见证;是一个英勇的战士的标志;看到象鞍,它心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之情。

师:

你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

(课件出示杀敌场面,全班充满激情地朗读)

中弹倒地场面:

战友们的鲜血染红了打洛江水,它再也见不到这些战友了。

你能读出这种悲愤之情吗?

(再读杀敌场面)

村民们把它救回来的场面。

②再一次充满激情地朗读。

师:

看到象鞍,一幕又一幕往事重新浮现在嘎羧面前,让它心情无比激动。

想象着这样的场面,能读出它内心的情感吗?

(5)引导学生发现描写方法。

师:

此时此刻,嘎羧泪光闪闪,百感交集,它不会说话,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把嘎羧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写法,揣摩作者的写作特点。

2.提升认识,感悟战象精神。

(1)师:

此时此刻,你觉得嘎羧对象鞍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它披上象鞍好比战士穿上军装,这种战士情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板书:

战士情)

(2)师:

难怪作者写道:

“嘎羧披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谁能给大家读出这战士的情怀?

3.小结: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嘎羧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

它是一头战象。

它永远不忘它是最后一头战象。

于是它又回到了阔别二十六年的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动与震撼呢?

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感动与震撼描绘出来的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嘎羧战士般的情怀,学习作者通过动作、神态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2.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二、回顾文本内容,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一头战象》。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课文主要写了嘎羧在感知大限将至后所做的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三、品读细节,感悟战象情节

1.以读代讲“再回战场”,体会嘎羧的战斗情怀。

问题:

再回战场部分又表现出嘎羧怎样的情感呢?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能读出来吗?

根据学生的朗读,课件出示: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

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呕——呕——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

(1)从写法入手,体会情感。

(2)指导想象,读出情感。

①理解“久久凝望”。

师:

“望”的意思是“看”,“凝望”的意思呢?

(目不转睛地看)那“久久凝望”呢?

(长时间目不转睛地看)

师:

它会想什么呢?

(浴血拼杀的场景)

体会情感:

透过这样的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怀念战斗)那该怎样读呢?

②理解“亲了又亲”“吼叫”。

师:

它在述说什么?

把你体会出来的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③请学生读句子。

(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评读:

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师:

这可是震耳欲聋的吼叫啊,从这吼叫声中,你听出了什么?

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气势。

④回顾前文,对比表现,激情朗读。

a.联系前文:

学到这儿,我们不禁想起了两天前的嘎羧,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吗?

谁来读一读?

(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朝你看一眼)

而现在(指名读)——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b.联系原文:

昔日的嘎羧什么样呢?

原文中还这样写道:

嘎羧脖子歪得厉害,嘴永远闭不拢,整天滴滴答答地淌着唾液;……本来就很稀疏的象毛几乎都掉光了,皮肤皱得像脱水的丝瓜。

而现在(指名读)——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3)总结概括情感。

师:

此刻你对“激越悲壮”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引导学生体会出:

这二十六年的情感一下子发泄出来,这二十六年来时时不忘自己的职责。

不忘自己是一个战士,战士应该战斗在沙场。

(板书:

战斗情)

(4)配乐朗读:

把体会到的嘎羧的战斗情怀读出来。

【设计意图】联系上下文学习,是长文短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通过巧妙引导,渗透这一学法。

另外,引用课文前边语句、课文原文语句,一方面使嘎羧前后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激发学生情感;把学生的视野推向原著。

2.简略学习“陪伴战友”,感受嘎羧的战友情。

过渡:

太阳升到了槟榔树梢,嘎羧离开了打洛江畔,来到了曾经埋葬八十多头战象的百象冢。

请同学们再仔细地看一看嘎羧在临终前所做的一切,它还没有忘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

不忘战友深情。

【设计意图】处理上有详有略,方法多样,挤出时间进行拓展阅读。

三、回顾整体,升华战象精神

1.提升对战象的认识。

(1)师:

作为一只战象,嘎羧始终不忘自己的职责,不忘它的战士身份,不忘战场的辉煌,不忘战友的深情。

此时此刻,你还觉得它仅仅是一头战象吗?

(战士——英雄)

(2)体会作家的情感:

嘎羧虽然是动物。

但它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引发了我们对生命更深的思考。

所以作者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这样说:

“我为生命而创作……我的小说折射着人性的优点和生命的亮点。

2.总结写法。

师: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战象的丰富情感的?

(动作、神态、叫声)

英雄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