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0999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目标导航

1、积累佳词妙句;掌握本单元的中外著名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了解童话、神话传说及寓言的有关常识,理解选文的寓意。

2、学习文中运用的想象和夸张的写作手法,理解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3、树立憎恶假、恶、丑,向往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初步了解联想和想象,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26小圣施威降大圣

学海导航

1、查阅资料,了解《西游记》有关文学常识。

2、品味语言,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文学常识

吴承恩(1501—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基础夯实

1、字音识记

金箍(gū)棒掣(chè)棒饶(ráo)命钉(dìng)住大鹚(cí)老嗛(xián)淬(cuì)入猢狲(húsūn)青鹞(yào)鹭鸶(lùsī)老鹳(guàn)鳜(guì)鱼鲂鱼(fáng)撺(cuān)出畜(chù)生花(bǎo)鸨樗(chū)蓼汀(liǎotīng)躘踵(lóngzhǒng)窗棂(líng)巡逻(luó)愕然(è)哪吒(nézhā)幌一幌(huǎng)

提(dī)防吆喝(yāo·he)

2、词语解释

只情:

尽情。

弄喧:

弄玄虚,耍花招。

愕然:

形容吃惊。

告病:

称说有病。

良愿:

心愿,愿望。

结构·主题

1、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段),真君与大圣争斗,大圣败走。

第二部分(2、3段),真君穷追不舍,大圣千变万化,真君变化千般。

第三部分(4、5段),二郎真君与四大天王合力将大圣团团围困。

2、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记叙大圣与真君大战几个回合的过程,以及大圣与真君大战时各自的神奇变化,刻画了大圣孙悟空神通广大、敢于反抗、机敏勇敢、大无畏的英雄形象。

微观揣摩

1、“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着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

”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

为什么?

“捏”、“藏”、“变”、“飞”、“钉”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孙悟空的随机应变和神通广大。

2、“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

’”,这句话写“六兄弟”的“慌慌张张”对刻画孙大圣有什么作用?

用六兄弟的慌慌张张来反衬孙大圣的沉着、镇定。

疑难探究

本文主要刻画了“大圣”和“真君”两个人物形象,请问:

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探究1:

喜欢大圣,因为他神通广大,敢于反抗,机敏、坚毅、勇敢、无畏。

探究2:

喜欢真君,因为他本领高强,总能识破大圣的各种变化,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

写法借鉴

1、人物形象刻画生动。

2、语言鲜明,用词生动准确。

直击考点

如何概括故事情节

【考点解说】

对这一考点的考查,有两种形式:

一是慨括文章的故事情节,二是根据提示补全文章的情节。

【方法技巧】

(一)故事情节的要素:

什么人+干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或:

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二)如何概括故事情节

1、理清文章的结构。

可以结合小说的情节结构去概括,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中的某些阶段。

2、寻找故事线索。

结合线索理清文章的情节。

3、抓住场面描写。

文中的一个场面可能就是一个情节。

习题解答

一、

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孙悟空变禽鸟、游鱼、蛇等,二郎神相应地变做其克星来对付;第二阶段,孙悟空变做土地庙,被二郎神识破,悟空使了个隐身法,逃跑了;第三阶段,孙悟空去了灌江口,变做二郎神,二郎神赶回来,二人又缠斗起来。

二、

紧张而有趣的打斗:

如孙悟空顺势变作土地庙,别的都好办,只有尾巴没法安排,情急之下变做一根旗杆。

--原来孙悟空也有没有办法的时候,却又能在情急中做出看似合理的变通。

可是二郎神就是灌江口的主人,对庙的形制非常清楚,看到孙悟空变做的小庙,马上就认出是假的,因为从没见过庙后有旗杆的。

这犹如儿童之间的变戏法,一方难免露出破绽,而另一方马上抓住破绽,非常有趣味。

语言活泼诙谐:

如孙悟空变做二郎神,正一本正经地察看香火,二郎神赶回来,悟空被迫现形,却还有心调笑:

“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

”好像他真有意接替二郎神的位置似的。

三、

在两人最初赌变化时,孙悟空变做了一只麻雀,麻雀极为常见,说不定打斗时旁边就有麻雀,所以悟空变做麻雀算是聪明之举,可以让对手真假莫辨;可是这次他遇到了也通晓七十二般变化的势均力敌的二郎神,马上就被识破了。

至于说孙悟空为什么不变作一个最厉害的,其实万物相生相克,什么是最厉害的呢?

恐怕孙悟空再怎么变,二郎神也能马上变做一个能对付他的克星。

四、略

27皇帝的新装

学海导航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了解安徒生及童话这种文学体裁。

2、以“新装”为线索,理清故事情节。

3、学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突出人物特点的的方法。

文学常识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

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

其中著名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基础夯实

1、字音识记

炫(xuàn)耀称(chèn)职滑稽(jī)陛(bì)下头衔(xián)骇(hài)人听闻钦差(qīnchāi)大臣随声附和(fùhè)赐(cì)予御聘(yùpìn)爵(jué)士更(gēng)衣勋(xūn)章

2、词语解释

不惜:

本课指不觉得可惜,舍得。

炫耀:

本课指夸耀。

称职:

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

称:

适合。

愚蠢:

头脑迟钝、不灵活。

不可救药:

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

救药:

用药救活。

妥当:

稳妥适当。

华丽:

美丽而有光彩。

骇人听闻:

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骇:

惊吓。

随声附和:

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

形容毫无望己见、一味盲从。

附和:

跟着别人说。

勋章:

一种较高等级的荣誉证章。

结构·主题

1、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第1段)皇帝喜欢穿新衣服,(故事发生的缘由)。

第二部分(2~4段)两个骗子向皇帝行骗(故事的发生)。

第三部分(5~22段)大臣和皇帝受骗、骗人(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23~36段)皇帝裸体参加游行大典(故事在高潮中结束)。

2、结构图解

爱新装(引子)——荒唐昏庸

做新装(开端)——上当受骗昏庸愚蠢

皇帝的新装看新装(发展)——表里不一

穿新装(高潮)——自欺欺人自欺欺人

揭新装(结局)——丑态百出

3、主题思想

这篇童话通过叙述皇帝制新装受骗、大臣们自欺欺人地赞新装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虚伪。

同时还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纯洁的童心,无私无畏,敢讲真话。

微观揣摩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人们提到他,总是说:

“皇上在更衣室里。

这段话用概括、对比的手法写出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第一句强调的重点是“除非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用夸张突出强调皇帝爱慕虚荣、生活奢靡。

2、“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

这可骇人听闻了。

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

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

”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几句心理描写,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

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用了“极”“十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

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相反,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骄横。

疑难探究

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子来揭开皇帝新装的奥秘,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

探究1:

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的:

“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

如果改由成人来说,反倒不真实。

探究2:

其实,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所有老百姓的意见,以致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这句话。

作者用孩子的眼光来感受、描绘,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因此,他不愧为世界著名的童话家。

直击考点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考点解说】

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成为近年来中考试卷不断强化的一个重要考点和考查方向。

“分析人物形象”这个考点常见的考查题型有: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5.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形象的内在特点;

【方法技巧】

1、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要通过品析作家笔下的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思想。

这里说的环境,既是指自然环境,更多的是指社会环境。

前者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后者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

情节本来就是人物行为和活动的过程,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4、探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

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通过对人物最传神的细节的品味,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

写法借鉴

1、通过对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2、运用想象、幻想和夸张的写法。

素材拓展

那个裸体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游行,自从被孩子点破之后,一路上受尽嘲笑。

皇帝恼羞成怒,当场宣布了“谁说坏话,立刻逮来,杀”的法律,结果四五十人被就地处死。

自此,皇帝不论上朝还是回宫,不再穿别的衣服。

有一次,他的爱妃陪他喝酒,无意间讲了一句:

“啊呀!

把胸膛弄脏了!

”另一次,一个大臣辞职后,自言自语:

“再不用看不穿衣服的皇帝了。

”都因为触犯了皇帝的禁忌,被送到行刑官那里去了。

从皇帝祭天、大阅兵到巡行京城,被杀的群众竟有一千多人!

习题解答

一、

1、大臣们怕被人说自己不称职,老百姓怕被人说自己愚蠢,皇帝既怕被人说不称职,又怕被人说愚蠢,所以他们都不敢说真话了。

2、“仍然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

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维护自己的权威,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

二、

1、皇帝喜欢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

2、皇帝一方面愚蠢地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经受住新装的检验,可是由于事关重大,直接威胁着他的尊严、皇权,所以又不免有些心虚,所以“感到不大自然”。

3、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其实愚蠢和不称职,只好硬撑住,摆出“更骄傲的神气”,这也暴露了他的外强中干。

按照课文中所表现的皇帝的性格特点,皇帝回到宫里,依然会厚待骗子。

“具体行动”,可让学生去推求、想像。

三、

相同:

①不愿意接受自己是傻子这个事实②描写都很详细③从动作,表情,心理描写中体现他们的心虚。

不同:

①每个人想到的方面不同,老大臣和官员想到自己的声誉,怕被皇帝耻笑,而皇帝根本不愿接受别人的耻笑,他侥幸的认为总有人能看见,他的虚荣心太强了。

②描写的详略得当,更仔细写了皇帝的心理变化,反衬出皇帝的无知,愚蠢和荒唐。

四、

解题思路:

第1题第一问重点说说自己选择做法的制约因素。

第二问,可先列举现实生活中明知是假,偏要说真的现象,然后分析其原因。

第2题可提示学生从骗子的动机和客观效果上分析。

五、略。

28女娲造人

学海导航

1、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文学常识

袁珂,生于1916年,神话学家。

四川省新繁县人。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

1、字音识记

女娲(wā)澄澈(chénɡchè)幽光(yōu)莽莽榛榛(mǎnɡzhēn)模样(mú)

2、形似字

踪(zōng)踪迹洒(sǎ)洒脱

综(zōng)综合

粽(zòng)粽子酒(jiǔ)酒水

棕(zōng)棕熊

(shěng)省事(chuāng)创伤

(xǐng)省悟(chuàng)创造

3、词语解释

女娲:

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

清澈透明。

幽光:

昏暗的亮光。

灵敏:

反应快。

绵延:

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ɡzhēn):

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

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莽莽榛榛:

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

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生气蓬勃:

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灵机一动:

指心思灵巧,稍动脑筋。

兴高采烈:

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绵延不绝:

延续不断,文中指世代相传。

疲倦不堪:

形容非常疲乏。

不堪,表示程度极深。

结构·主题

1、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4段),写女娲决定在天地间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

第二部分(5~16段),写女娲造人的过程。

第三部分(17、18段),女娲想出了一个让人类可以长久绵延的好办法,那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自己创造后代。

2、结构图解

造人原因:

荒凉寂寞,添点生气

揉泥成团造人

女娲造人造人过程、方法勤劳智慧伟大

挥藤洒泥造人

繁衍生存:

男女配合

3、主题思想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起源的好奇和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微观揣摩

1、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掘”“掺”“揉”等动词用得极其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女娲造人的一系列动作和过程,表现了女蜗造人时的慎重、认真。

2、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工作着,工作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了女娲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劳动。

疑难探究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

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素材拓展

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

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

——奥斯本

习题解答

一、

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

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

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二、

标画出文中的以下描写:

人落地后开口就喊:

“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

体会,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求统一。

要点提示:

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三、略。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学海导航

1、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词汇。

2、引导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活动。

文学常识

王金波(1935.7-)笔名金波。

北京人,祖籍河北冀县(现冀州市)。

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

历任北京师范学院教授。

基础夯实

1、字音识记

嬉戏(xīxì)哞哞(mōu)潺潺(chán)眨巴(zhǎba)红润(rùn)孪(luán)生痒酥酥(sū)

踉踉跄跄(liàngqiàng)

2、词语解释

嬉戏:

游戏,玩耍。

潺潺:

象声词。

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眨巴:

眼睛很快地眨。

红润:

多指皮肤红而滋润。

孪生:

孪生是指母体一次妊娠分娩两个胎儿,俗称双胞胎。

痒酥酥:

皮肤或黏膜受到轻微刺激,引起的想挠的感觉。

踉踉跄跄:

走路不稳的样子。

结构·主题

1、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6段),盲孩子永远生活在黑夜里,他的日子很寂寞,但热爱生活。

第二部分(7~28段),影子给盲孩子带来了快乐、友情、温暖。

第三部分(29~88段),盲孩子经历的一次奇遇,盲孩子重见光明,影子变成孩子,高潮结局。

2、结构图解

开端:

盲孩子的处境——寂寞

影子陪伴——欢乐

经过:

关爱弱者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萤火虫帮助——温暖

幸福自己

盲孩子见到光明——喜悦

结局:

影子获得生命——幸福

3、主题思想

这篇童话通过叙述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表达了作者对弱者的关爱和同情,同时也让人懂得:

只有爱,才能使弱者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微观揣摩

1、忽然,在他的“黑洞”里,他第一次看见一个淡淡的光点在他的手心里移动着。

“忽然”一词写出了盲孩子惊喜的表情和心理,形象地表现了盲孩子对光明的渴望。

同时,他手心也感到痒酥酥的。

2、风停了,雨停了,天晴了。

运用了烘托的手法,写雨过天晴之后盲孩子也迎来了他的光明和新生。

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盲孩子幸福的心情,预示了他的好运即将来临,昭示希望的到来。

疑难探究

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具有诗情画意的境界,作者是如何营造这种意境的?

探究1:

美的意境。

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

的光,“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的花朵”“绿草”“露珠”等。

这一切织成了一种绚丽的境界,吸引、感染着读者,使读者获得美的熏陶。

探究2:

美的语言“潺潺”“沉沉”“阵阵”“幽幽”“飘飘忽忽”“模模糊糊”“踉踉跄跄”“跌跌爬爬”等等。

这些词语不仅描写情态逼真,而且舒缓语气,朗朗上口。

写法借鉴

⑴注重情调和意境的渲染。

⑵语言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讲究含蓄、象征和节奏等。

素材拓展

如果生活不够慷慨

我们也不必回报吝啬

何必要细细的盘算

付出和得到的必须一般多

如果能够大方

何必显得猥琐

如果能够潇洒

何必选择寂寞

获得是一种满足

给予是一种快乐

习题解答

一、

盲孩子很孤单

盲孩子似乎感受到光明,看到了色彩

盲孩子过的很快乐

盲孩子看见萤火虫

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

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

二、

示例:

文中“影子”是一个乐于助人、勇于助人的形象,他关爱盲孩子这样弱小的人,对他们奉献着无私的爱。

“影子”最后获得生命,表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

三、

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

赏析:

本句写影子与盲孩子种种有趣的活动情景。

句中叠词的运用不仅情态逼真,而且朗朗上口,营造了一种美丽、纯真、友好的氛围。

30寓言四则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学海导航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2、学习不同的描写手法,体会其中的妙处。

文学常识

伊索与《伊索寓言》

1、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奴隶,善于讲动物故事。

2、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基础夯实

1、字音识记

饶(ráo)头庇(bì)护

2、形似字

赫(hè)显赫饶(ráo)饶头

赦(shè)赦免挠(náo)抓耳挠腮

郝(hǎo)姓郝浇(jiāo)浇水

主题·结构

1、结构图解

赫尔墨斯(三问):

宙斯像赫拉像自己的像爱慕虚荣

和雕像者(三答):

一个银元还要贵一点饶头、白送适得其反

2、主题思想

通过自命不凡的赫尔墨斯在雕像者的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

微观揣摩

1、他听到宙斯的雕像值一个银元,又笑着问道。

为什么“笑”?

他以为宙斯的雕像只值一个银元,赫拉的雕像也一定不值多少钱,自以为得意的笑。

2、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表明了他自命不凡、妄自尊大。

问题探究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什么?

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表现他爱慕虚荣的性格。

写法借鉴

1、精巧的构思

2、绝妙的讽刺

蚊子和狮子

学海导航

1、理解寓意,体会拟人手法的作用。

2、理解骄兵必败的道理。

文学常识

同第一则。

基础夯实

1、字音识记

喇(lǎ)叭凯(kǎi)歌

2、词语解释

较量:

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凯歌:

打了胜仗所唱的歌。

结构·主题

1、结构图解

挑战狮子——胜利

蚊子和狮子骄兵必败

误撞蛛网——死亡

2、主题思想:

通过蚊子战胜强大的狮子却最终又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

微观揣摩

1、蚊子两次“吹着喇叭”,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进军的号角,充满了自信。

后者是得胜后的欢庆,表现了骄傲。

2、蚊子在蛛网上叹息,是否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

从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从“不料”一词可以看出,蚊子把失败归于不小心落蛛网,说明它至死不悟。

疑难探究

读了这则寓言,你还懂得了哪些道理?

要战胜对方必须知己知彼,要善于以己之长攻敌所短;面对强手和困难,应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写法借鉴

1、结构突转,曲折有致。

2、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智子疑邻

学海导航

1、了解有关《韩非子》的文学常识,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2、领悟寓言故事所蕴含的的道理。

文学常识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

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

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

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课文全解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盗。

宋国有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

他的儿子说:

“如果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进来。

注释:

[坏]毁坏。

[筑]修补。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

他的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

这天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认为儿子很聪明,

注释:

[亦云]也这样说。

[暮]晚上。

[果]果然。

[亡]丢失。

[智]以……为聪明。

而疑邻人之父。

却怀疑是邻居家的那个老人。

结构·主题

1、结构图解

富人子曰

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

邻人之父亦云

智子疑邻偏见会使人失去理智

甚智其子

大亡其财智子疑邻

疑邻人之父

2、主题思想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

偏见往往使人理智混乱,看不清事实。

字词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