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77284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本试题共6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试卷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试卷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修改时,要用橡皮擦干净。

2.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要求笔迹清晰、字体工整。

第Ⅰ卷选择题(共29分)

一、(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田圃(pǔ)倒坍(tā)拮据(jū)恪尽职守(kè)

B.抽噎(yè)煞白(shà)勾当(gōu)奄奄一息(yǎn)

C.狡黠(xiá)骸骨(hái)蓬蒿(hāo)廓然无累(lèi)

D.干瘪(biě)瞰望(kàn)慰藉(jiè)笑容可掬(j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4分)

A.荣赝蒸馏水心无旁鹜断章取义

B.骄奢易拉罐重蹈覆辙根深地固

C.恻隐满堂彩通宵达旦融会贯通

D.臆测顶粱柱断壁残垣遍稽群籍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4分)

A.也许是物质生活丰富让味觉麻木了吧,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

B.大明湖“明湖秀”工程于2017年底开工,工程紧锣密鼓,将于今年初一气呵成。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顶礼膜拜。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不是一下子一蹴而就的,需要亿万中华儿女长期艰苦奋斗。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

A.经过推举、讨论、表决等一系列程序,我校新一届学生会人选顺利产生。

B.随着“复兴号”高铁最高时速提至350公里,标志着我国高铁技术已达到世界顶峰。

C.许多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D.央视《朗读者》深受观众好评,是因为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5.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三国演义》中的关羽重情重义,封金挂印、义释曹操、义释颜严等情节均体现这一性格。

B.《简·爱》中罗切斯特虽富有显赫,却是一个精神上的苦闷者,情感的渴求者。

C.“风景悄然无声地孕育了美感”,读《草房子》就像在看一幅幅优美的田园山水画。

D.《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传达了“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精神内涵。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题。

(共17分)

(一)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又何间焉间:

参与

B.小惠未徧徧:

通“遍”,遍及

C.忠之属也忠:

忠诚

D.一鼓作气鼓:

击鼓进军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何以战皆以美于徐公

B.战则请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公问其故其如土石何

D.惧有伏焉且焉置土石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曹刿入见与庄公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B.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文章剪裁别具匠心,详写作战,略写论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文章塑造人物鲜活立体,庄公虽谋略平庸,但是知人善用、勤政爱民。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1分)

(二)

夏王使羿①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

乃命羿曰:

“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

”羿容无定色,气战②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

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夏王谓太傅曰:

“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

”太傅曰:

“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

人能遗③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注释】①羿:

后羿,传说中的射箭能手。

②战:

颤抖,急促。

③遗:

抛弃。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画三处)(3分)

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

11.文中“”一句的描写已预示了后羿难以射中;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道理。

(2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

(共8分,每题4分)

(三)陇西行①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②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③边骨,犹是深闺④梦里人。

  【注释】①陇西行:

古代曲名。

 ②貂锦:

这里指装备精良的战士。

 ③无定河:

在陕西北部。

   ④深闺:

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12.首句表现了将士的,第二句表现战争的。

(4分)

13.本诗中的“可怜”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可怜”表达情感有何不同?

(4分)

14.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共8分)

(1),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诗经》)

(2)宁为百夫长,。

(杨炯《从军行》)

(3),玉垒浮云变古今。

(杜甫《登楼》)

(4)欲为圣明除弊事,。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辞根散作九秋蓬。

(白居易《望月有感》)

(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告子下》)

(7)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

抒发了英雄弯弓骑射,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

三、(5分)

15.《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一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础、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下面,请你也来参加!

(1)请在下面对联横线处填入一个恰当的选项,将其补充完整。

(只填序号即可)(2分)

   人似秋鸿来有 ① ,事如春梦了无 ② 。

A.情 B.信  C.痕  D.声

(2)请从表格中识别并写出一句关于春节的完整七言诗句。

(3分)

四、(3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共12分)

(一)“朋友圈”的前世今生

①近年来,微信风头正健,男女老幼皆会在“朋友圈”里晒晒个人私事,传传八卦新闻。

实际上,“朋友圈”并不是21世纪的专属产物,早在几个世纪前,甚至更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②“朋友圈”的雏形其实是名为albaamicorum的纸书(拉丁文直译为“朋友书”,英文可译为Friends’Books,即“友人之书”),它堪称当今各类社会媒体的老祖宗,寿龄已高达几个世纪。

③荷兰历史学家苏菲研究了这段有趣的历史细节,发现从1560年起,一些北欧年轻人就开始用这种纸书记录朋友圈的种种,不过鉴于17世纪的社会风俗,男孩和女孩运用这些书刷“朋友圈”的目的各不相同。

在当时,男孩通常会被送去欧洲著名的大学机构镀金,拜谒当时的思想巨头、学术大家,“朋友圈”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今天的职业社交网站,其目的是求教方家。

一位名叫迈克尔的少年在周游欧罗巴大陆的过程中,就留下了一册极为典型的“朋友圈”纸书。

除了记录在各处的旅行见闻外,还包括与贵族会面的图片。

这样的插图不仅博人眼球,且彰显身份。

另外,他还在纸书上面形象地诠释了他对一些古老问题的见解,就像我们在朋友圈上发表观点一样。

④女孩则往往被送去修道院,或者去宫廷做仕女,这有助于她们将来成功成为名媛淑女。

虽然不能像男孩那样到处去旅游,但她们也有自己的友谊书。

如果说男孩版朋友圈填满了科学家和艺术家笔录,那么女孩版的则更像脸书和微信,晒晒与朋友、钦慕者的通信往来,记点圈内笑话,描绘社交事件的细节等。

当然,它不会像日记那样被锁在抽屉里默默珍藏,而是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这给当时社交圈子非常狭窄的女孩们带来了莫大的乐趣。

⑤这些装饰精美的“朋友圈”记录册和我们熟悉的微信非常相似,区别只在技术层面。

“照片”是被画出来的——这比拍照难度大多了,各账号不是转发阅读文章,而是在留言页上写下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诗歌等。

这样的“朋友圈”可以帮助历史学家逼真地还原当时的风土人情,甚至还能拼凑出长达400年的关系网络。

若再把视线放远一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在一千多年以前就热衷于用纸笔搜集好友、同僚的图文信息,并广为分享了。

且不说皇亲贵胄、达官名士游历名山大川,即使平民百姓近处郊游、赶集等,也会把这一天感受最深的事情涂鸦记录下来,然后供街坊邻居传看,兴味十足。

⑥古人旅游途中还喜欢在崖壁山石、亭台楼阁等地方题诗刻字,这也是发朋友圈的一种方式,既能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又能获得许多陌生朋友点赞,是颇为风雅的一件事,许多诗词碑刻就是这么成为经典的。

传说1400多年前,李白登黄鹤楼,目睹眼前之景,再看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大为折服。

于是提笔在黄鹤楼上怅然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应该算是历代文人墨客朋友圈里最有面子的“点赞”了吧?

⑦正如《圣经》中所言,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现代人自以为时髦的“朋友圈”,在几百年甚至千年前就已经被中外古人们抢先体验了。

(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1期)

16.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以“‘朋友圈’的前世今生”为题有何好处。

(3分)

17.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4分)

它堪称当今各类社会媒体的老祖宗,寿龄已高达几个世纪。

18.第⑥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选择一种,简要分析表达作用。

(5分)

传说1400多年前,李白登黄鹤楼,目睹眼前之景,再看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大为折服,于是提笔在黄鹤楼上怅然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应该算是历代文人墨客朋友圈里最有面子的“点赞”了吧?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共20分)

(二)母亲的栀子花

①繁花落幕,夏日登场,又到栀子花开时节。

绵绵不断的梅雨,催育着栀子花蕾,络绎不绝地含露绽放。

每当看到那一片片像雪花般铺陈在绿色灌木丛中的栀子花,我都不禁停下脚步,俯下身子,闻一闻那沁人心脾的清香。

②对栀子花,我有一种别样的情愫,既感到亲切,又会生出一丝惆怅,忍不住想起老家,想起如今只能在梦中见到的母亲。

③母亲特别喜欢栀子花,不管家搬到哪里,她都会在房前屋后栽上几棵。

上世纪70年代初,母亲在房子的西头栽了两株栀子树。

由于母亲的精心照料,栽下去仅仅两三年工夫,就长得亭亭如伞,枝繁叶茂了。

过往的行人总夸奖这两棵栀子树,母亲听了乐呵呵的,仿佛是在夸她的孩子。

④每到初夏,大小枝丫挂满了花蕾。

母亲再忙再累,每天早晚都会在栀子树旁左看右瞧,把过厚的叶片剪掉,凝望花蕾细看,似乎在琢磨着每个花蕾绽放的时间。

受母亲影响,我们也喜欢上了栀子花,经常留意栀子树的变化,到了花开季节,每天都要在树旁流连几回。

那时乡下农活繁重,生活清贫单调,盛开的栀子花总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

⑤记得有个闷热的黄昏,空气潮得可以挤出水来,母亲说:

“今晚肯定有大雨,明早栀子花就开了。

”我们顿时兴奋起来,拉着母亲的手,捂着煤油灯就跑去看栀子树。

果然,在向阳的枝丫上,不少花蕾已由青泛白,有的还咧开了小嘴。

姐姐告诉母亲,明天开的第一拨花,她想送给她的几个好姐妹,母亲爽快地答应了。

⑥那一夜电闪雷鸣,雨打着树叶哗哗响个不停,我们等着花开,觉也睡得不踏实。

天一亮,一家人就迫不及待去看栀子花。

真如母亲所料,经过一夜暴雨洗礼,栀子树上不少花蕾已经绽放,有的完全开放露出了花蕊,有的欲开还羞像个小喇叭,白嫩欲滴,清香扑鼻,煞是可爱。

我们雀跃着抢摘花朵,母亲一边摘一边帮姐姐把花插在辫子上、刘海儿旁,姐姐也在母亲梳得发光的发髻后别上两朵。

花摘完了,母亲把花分成四份,一份给姐姐,满足了她昨天提出的要求;一份让我送给老师;一份送给帮过忙的邻居;最后留些用水瓶子养着放在家里。

母亲微笑着对我们说:

“我们没什么东西送人,送几朵花表明我们心里记得人家的好。

”那时父亲在外乡工作,很少顾得上家,母亲一个人拖着五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没有好心邻居的帮衬,有些坎还真不好迈过去。

⑦最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母亲用栀子花作彩礼定亲的事。

我二哥经人介绍,认识了邻村一个条件不错的姑娘。

对方提出一要看儿郎,二要看家庭条件,一旦看不上,亲事也就吹了。

那个年代定亲兴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

我们家穷得叮当响,根本拿不出,一家人很是着急。

最后,母亲对我二哥说:

“我的儿郎优秀,不愁她看不上。

她要是图钱财,这样的媳妇不要也罢,就送她栀子花吧。

”果然如母亲所料,没有送上贵重的彩礼,我嫂子娘家虽有几分不悦,也还是同意了这门婚事。

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她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相信只要努力,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⑧栀子花开,端午节便到了。

五六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常为三顿饭犯愁,包粽子的糯米更是稀缺货。

但她不能让孩子们只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吃粽子,为了糯米,花多大代价也值得。

包粽子时,我们围坐在母亲身边,跟着母亲学。

当香喷喷的粽子出锅,一家人欢天喜地围坐,吃着说着笑着,屋内粽子香,门前栀子香,其情其景,让人永生难忘。

⑨母亲离开我们后,老屋前的那两棵栀子树寂寞无主,日渐枯萎,最后只好将它们挖掉。

每次回到老家,不见昔日的栀子树,心里觉着空落落的。

只能站在家门前,静静地想,想母亲和她的栀子花。

许多时候,我也会问自己,像母亲这样一位在苦水中泡大、没有文化、毕生清贫而平凡的妇女,是以怎样的一种情感去热爱、呵护那些栀子花的?

而那栀子树、栀子花又赋予了母亲怎样一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我只知道,在那么困难的时代,在与母亲相守的日子里,我始终能感受到力量——①的力量,②的力量,这力量伴我坚定前行;我还能体会到爱——对③的挚爱,对④的挚爱。

这爱,单纯且执着,细腻而温暖,一如那株在我人生路上,在我心中,静静而持久绽放的母亲的栀子花。

(选自《光明日报》2016.8.19,作者蔡建和,文章有删改)

19.通读文章,从母亲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

(6分)

①→关爱花树,影响我们→②→以花代礼,搞定亲事→③

20.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共6分)

(1)结合语境,分析第④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

母亲再忙再累,每天早晚都会在栀子树旁左看右瞧,把过厚的叶片剪掉,凝望花蕾细看,似乎在琢磨着每个花蕾绽放的时间。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3分)

母亲微笑着对我们说:

“我们没什么东西送人,送几朵花表明我们心里记得人家的好。

21.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恰当词语,将第⑨段结尾处语句补写完整。

(4分)

22.本文是回忆母亲的散文,说说文章以“母亲的栀子花”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4分)

五、(60分)

23.按要求作文。

题目:

也是一种力量

要求:

①先将标题补充完整,然后写作;

②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④不得抄袭;

⑤不少于700字。

九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共20分,每题4分)

1.D

评分意见:

本题4分。

2.C

评分意见:

本题4分。

3.B

评分意见:

本题4分。

4.A

评分意见:

本题4分。

5.A

评分意见:

本题4分。

二、(33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6.C

评分意见:

本题3分。

7.B

评分意见:

本题3分。

8.C

评分意见:

本题3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8分)

9.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

评分意见:

本题3分。

每处1分。

10.这个后羿,射箭没有不中的,但给他定下赏罚的要求,却射不中靶子,为什么?

评分意见:

本题3分。

重点词“斯”“则”“的”翻译正确,且语句通顺即可得3分。

三个重点词的翻译,错一个扣1分,扣完3分为止。

11.第一个空:

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第二个空示例:

一个人无论水平多高,只要患得患失,就难以成功;做事情不能患得患失;做事情必须保持良好心态。

评分意见:

本题2分。

第一个空1分,无误即可;第二个空1分,意思对即可,谈“射箭”的不给分。

(三)诗歌阅读(共8分)

12.示例:

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献身精神;报国情怀);惨烈(激烈;伤亡惨重)。

评分意见:

本题4分。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13.示例:

本诗中“可怜”一词表达了对战死将士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破阵子》中“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壮志难酬。

评分意见:

本题4分。

两诗主题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四)根据原文默写(共8分)

14.

(1)蒹葭苍苍所谓伊人

(2)胜作一书生(3)锦江春色来天地(4)肯将衰朽惜残年

(5)吊影分为千里雁(6)入则无法家拂士(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评分意见:

本题8分。

前6小题每题1分,第7小题2分。

正确且无错别字方可得分。

三、语言运用(共5分)

15.

(1)①B②C

(2)总把新桃换旧符

评分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