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8164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5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docx

第02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要点

第二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财政职能

⏹第二节公平与效率

⏹第三节公共产品与公共需要

⏹第四节公共选择理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1.掌握财政职能的基本理论

☐2.了解公平与效率在财政上的具体表现

☐3.掌握公共需要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社会公共需要与公共产品之间的关系。

☐4.了解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财政职能

本节主要内容

☐一、资源配置职能

☐二、收入分配职能

☐三、经济稳定职能

附件2-1:

财政职能之然与所以然

■财政职能导源于政府的职能。

在市场经济下,由于从经济角度看政府职能范围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大类,所以财政的职能也相应的分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项内容。

这里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财政履行和实现政府职能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注意:

这里所讲的财政职能,是西方经济学或西方财政学中的财政职能,不是中国传统财政学上做讲的财政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一)资源配置的含义

•1.资源配置(resourceallocation),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即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部门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达到优化资源结构的目标。

高效率地配置资源是一个国家头等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2.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从理论上讲,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可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即所谓的“帕累托准则”。

但由于市场缺陷的存在,现实资源配置的效率不是最优的,这就需要非市场力量—政府的介入与干预。

财政配置资源的职能是由政府的介入与干预产生的,财政配置资源就是通过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来改变资源配置状态,矫正市场缺陷,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目的。

■3.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1)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与手段是什么;

(2)如何通过政府财政与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来提高配置的总效率;(3)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与表示资源配置的效率状态。

 

(二)资源配置的财政机制

•1.第一层次的配置¡ª¡ª资源在公私部门之间的配置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责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按照高效的资源配置原则,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例。

•2.第二层次的配置¡ª¡ª资源在财政内部的配置

•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压缩一般。

支出结构也就是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如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比例,都表明财政配置功能的大小,并对社会资源的配置状态起重要作用;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的重要建设。

•3.第三层次的配置¡ª¡ª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比如,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又如一项国防工程,属于不能回收的投资项目,而财政拨款应视为这项工程的成本,应求得以最少的耗费完成高质量国防产品的目标;甚至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也存在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对比问题。

•4.第四层次的配置——财政对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

•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投资整体效率。

二、收入分配职能

(一)收入分配的含义

•1.在市场经济下,广义的收入分配(incomedistribution)是指国民收入—GDP的分配。

GDP的分配是以要素投入为依据,按照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对称,由市场价格决定的;狭义的收入分配是指居民收入的分配。

居民收入的分配是GDP分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各阶层居民的收入分为要素收入与非要素收入。

要素收入包括工资、薪金、奖金、津贴等,非要素收入包括财产收入、租金、利息、红利和企业留利等。

财政既参与由价格形成的起始阶段的要素分配,又是在要素分配基础上的再分配。

•2.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

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二)收入分配的财政机制

 

三、经济稳定职能

(一)经济稳定的含义

•经济稳定(economicstabilization)就是指宏观经济的稳定,主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方面的含义。

附件2-9:

➢充分就业(fullemployment)

•1.充分就业

•☞就业的理解:

(1)质的方面:

处于受雇与自己从事有收入工作的状态。

(2)量的方面:

总人口-①没有工作能力者(法定就业年龄以上者+法定就业年龄以下者+伤残者)-②有工作能力但不愿意工作者-③有工作能力、愿意工作但还未去找工作者=可就业人口(就业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

•☞充分就业的理解:

•充分就业是指全部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超过了某一社会认可的比率。

或者是不存在“非自愿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

(“摩擦性失业”与“自愿性失业”不算失业)

☐2.充分就业与经济稳定的关系

☐社会就业量取决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状态。

一般说来,AS>AD时,失业多;AD>AS时,失业少。

➢物价稳定(pricestabilization)

•物价上涨幅度是在社会可容忍的范围之内。

(1)物价上涨不是物价不变

(2)物价上涨幅度指什么

•(3)物价稳定与经济稳定的关系

➢国际收支平衡(balanceofpayments)

•主要是指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收支大体保持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稳定的关系

(二)经济稳定的财政机制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总供给(AS)和总需求(AD)的大体平衡。

•2.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

(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DiscretionaryFiscalPolicy)。

(2)自动稳定器(AutomaticStabilizer/Built-inStabilizer)。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政策等多方面安排,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保证国民经济增长协调与高速的最优结合。

 

第二节公平与效率

⏹本节主要内容

⏹一、财政职能之间的协调与矛盾

⏹二、公平、效率与财政职能的关系

⏹三、公平与效率的协调机制

•1.二者的协调:

•财政对个人收入进行公平再分配,当提供公共产品的财政支出规模较小时,可以把它的全部强加于高收入者身上。

财政这样行使资源配置职能,同进也行使了分配职能。

•2.二者的矛盾:

•伴随国民收入的增加而提供的公共产品规模较大时,其支出大部分需由中等收入者与低收入者负担。

财政行使这样资源配置职能,就妨害了收入公平分配。

(二)资源配置职能与经济稳定职能的协调和矛盾

•1.二者的矛盾:

•当AS>AD时,财政的稳定经济职能要求扩大财政支出,以弥补社会总量需求的不足,这样就会导致社会资源过多地配置于公共产品,导致公共产品供应过剩,导致公共支出的浪费。

当AS<AD时,要求紧缩财政支出,以压缩过分膨胀的社会总需求,这样就会导致原来计划配置于公共产品的社会资源不能到位,导致公共产品供应不足。

•2.二者的协调:

•当AS>AD时,把需要用财政政策扩大的社会总需求,一部分用扩大财政支出来弥补,一部分用减税和增加社会福利性支出来弥补。

当AS<AD时,用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和减少社会福利转移支出来实现。

这样就把由于扩大或缩小社会总需求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变动,适度分布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从而使公共产品的供应少受影响。

(三)收入分配职能与经济稳定职能的协调和矛盾

•1.二者的协调:

•当AS>AD时,对低收入者给予较多的税收减免,则会较快地提高社会消费水平,因为低收入者比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

这种财政政策既有利于经济复苏,又有利于个人收入的公平分配。

•2.二者的矛盾:

•当AS>AD时,较多地提高低收入者的增税比率,能够较快地抑制社会消费水平,其原因也在于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他们因收入减少而减少的消费比率也高。

这种财政政策虽有利于经济稳定,但有害于个人收入的公平分配。

分配职能与稳定职能是矛盾的。

二、公平、效率与财政职能的关系

(一)公平与效率的含义

•公平是一个和分配相连系的概念,公平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

•效率是一个和资源配置相联系的概念。

效率的高低有三个指标衡量:

一是资源的利用程度,二是生产产品数量的多少,三是产品满足需求的情况。

(二)公平、效率与财政职能的关系

➢1.综合地观察财政诸职能的矛盾与协调,最终归结为公平与效率的冲突与权衡。

可以说,这是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继续讨论前面提出的问题,如果说前面的分析是较为具体的,那么,这里讨论的是较为抽象的,更具有“原则性”的意义。

➢2.任何经济活动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或者说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财政活动亦不例外。

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如何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产品和服务);二是物质财富如何在各社会成员之间恰当地进行分配,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可见,社会经济福利是公平与效率的函数,由此产生了评价一切经济活动的两个准则:

一是公平准则;二是效率准则。

➢3.财政职能的实现究竟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必须同时考虑公平与效率两个方面,或者说,任何一笔财政收支都应当同时从公平影响和效率影响作出评价,只择其一,均是偏颇的。

附件2-12:

➢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几点说明

•1.概念实质。

效率解决国民收入总量的问题,公平解决国民收入均量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是任何社会发展所面临而且是必须加以考虑与解决的问题。

•2.关系处理实质。

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处理,不是舍此存彼,而是如何协调与安排两者的顺序。

•3.情况分析。

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这两个问题解决的顺序可能不尽相同。

•一般说来,在经济水平发展很高的富裕国家,它们往往首先关注的是公平,其次才是效率。

因为,在GDP与人均GDP很高的情况下,如果现实的情况是GDP的大部分被少数人拥有而大部分人拥有GDP的小部分,这样的社会不会被认为是一个好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公平,是实际人均量,因为它们已经有了公平分配的基础与对象了;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落后国家,情况正好相反,它们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效率,其次才是公平。

因为,在国民收入与社会财富很少的情况下,即使分配是公平的,这样的状况人们也是不满意的。

在这样的社会,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效率,是增加总量,因为它们必须创造出总量来,才会有公平分配的对象。

三、公平与效率的协调机制

•1.公平与效率具有统一性,则两者必须兼顾。

•2.通过市场和财政两种机制的有效结合实现两种原则的兼顾。

•3.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

•4.经济上与财政上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何不同?

(1)财政的存在及其职能导源于政府的存在与政府的职能,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政府存在的理由是为了矫正市场缺陷,政府的职能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与经济稳定。

这样,从经济的角度看,财政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与政府、经济以及社会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应该是一致的。

(2)财政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可以从财政的职能中看得出来。

财政的职能有三个,就资源配置职能而言,它本身就是解决效率问题的,就收入分配职能而言,它是解决公平问题的,就经济稳定职能而言,它既可能解决效率问题,也可能解决效率问题。

 

第三节公共产品与公共需要

◆本节主要内容

⏹一、公共产品

⏹二、公共需要

一、公共产品

■1.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publicgoods/privategoods)

■附件2-14:

■¡°公共产品是这样一种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它们带来的好处都不可分割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相比之下,私人产品是这样一种产品,它们能够分割开并可分别提供给不同的个人,也不给他人带来外部的收益或成本。

有效率的公共产品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的行动,而私人产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的加以分配¡±

(1)

■公共产品的特征:

■1.非竞争性

■2.非排斥性

■3.效用不可分割

2.混合产品

二、公共需要

•1.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

(1)私人需要

•私人需要是由单个人所产生的、不依赖于他人而独立存在并得以满足的个人需要。

•私人需要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个是受益的内在性。

二是需要的分散性。

•私人需求是依据个人偏好,主要通过市场交换方式来实现。

(2)公共需要

■公共需要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

区别于个人消费的需要,是市场不能满足的需要,是具有非排斥性(Non-exclusion)和非竞争性(Non-competition)的需要。

有关问题的分析

■1.公共需要:

是市场不能满足的需要,是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的需要。

■[1]什么是需要?

■需要:

①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⑴②人对一定客观事物需求的表现。

人的需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满足和发展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他表现为愿望、意向、兴趣,而成为行动的直接原因。

■欲望:

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

■要求:

①提出具体愿望或条件,希望得到满足或实现;②所提出的具体愿望或条件。

■需求:

由需要而产生的要求。

■注:

■⑴《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96年月修订第3版,第1421页。

■⑵《辞海》,辞海编辑委员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第1998~1999页。

■⑶《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96年月修订第3版,第1543页。

■⑷《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96年月修订第3版,第1641页。

■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96年月修订第3版,第1421页。

[2]什么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

■非竞争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的这样一种性质,即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并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

同一产品为大多数人所共享而不存在利害冲突。

或者说,对于这种产品而言,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斥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占有,要将另一些人排斥在产品的消费过程之外,在技术上或成本上是不可能的。

[3]①需要是对事物的欲望、要求或需求,而“欲望”与“需求”实质上也是对事物的要求。

对事物的要求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内在的,即人们在心里对事物的要求;另一种是外在的,即人们将内在的对事物的要求外在化,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

■②不论是内在的要求、还是外在的要求,一个人对某些事物有要求与另外一个人对该事物的要求是不存在竞争或排斥关系的。

即一个人对某些事物有要求并不影响另外一个人对该事物的要求;一个人对某些事物有要求也不会排斥另外一个人对该事物的要求。

■③既然对事物的要求不存在竞争与排斥的问题,那私人需要与公共需要还有什么区别呢?

2.公共需要的特征

(1)公共需具有整体性

(2)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和劳务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斥性

(3)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和劳务具有外部性

(4)社会成员享用为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和劳务存在所得与所费的不对称性

(5)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和劳务主要来自剩余产品价值

3.公共需要的共同性、特殊性与历史性

(1)共同性。

公共需要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存在的,不因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

(2)特殊性。

公共需要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

•(3)历史性。

从两条线索去讨论:

•A.生产力发展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产生了或可能产生怎样的一些公共需要。

•B.生产关系变迁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社会形态下,统治阶级或统治集体如何以社会公共需要的名义做出有利于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安排。

三、公共产品与公共需要的关系

■市场(market)与政府(government)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但其目标则是相同的,那就是生产各种各样的产品(products)以满足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需要(wants)。

这些需要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私人的(private)个别需要,另一类是社会的公共(public)需要。

■在现代市场经济下,私人的个别需要由市场通过提供私人产品(privategoods)的方式满足,而社会的公共需要则主要由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产品(publicgoods)的方式满足。

 

第四节公共选择理论

⏹本节主要内容

⏹一、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二、公共选择程序

⏹三、政治行为的经济分析

•市场缺陷的客观存在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政府干预经济是通过政府做出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决策来实现的,政府决策是一种公共决策,它不同于市场决策。

传统的经济学不研究政府决策机制,关于这一领域的知识在政治学中有所涉及。

然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毕竟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政府决策理所当然也应纳入经济学研究的视野之内。

公共选择理论正是研究政府决策机制的一门学问。

一、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对象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Theory)的研究对象是政府的决策机制。

即如何从组成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的众多的个人偏好(preference)中得出一个集体的偏好。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或不同的社会制度中,这种政府决策或公共决策做出的方式方法存在很大差别。

如:

(1)依靠习惯或宗教法典做出决策¡ª¡ª

(2)依靠独裁做出决策——奴隶、封建社会

■(3)依靠集中计划做出决策——改革开放前的中国

■(4)依靠投票做出决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2.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公共选择问题所采用的基本方法不同于传统政治学的公共利益分析方法,它采用的是私人利益分析方法。

(1)公共利益分析法

•①公共利益的存在是一种自然法则。

•②国家是超凡至圣的,是公共利益的反映。

•③在社会中存在一个以公共利益的存在为前提,以提供公共产品来表示公众愿望的集团(政府及其官僚)。

(2)私人利益分析法

•①国家不是神的创造物,并不存在无所不在和正确无误的天赋。

•②国家是一种人类组织,它作出的决策和其它人作出的决策没有差别,既不更好,也不更坏。

•③政府及其官僚的行为也要受到一些规则的约束,这此规则是人类创造的,它们不一定比其它任何社会组织的规则更加正确。

官僚们与普通人一样也是理性的、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他们也会犯错误。

(二)公共选择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做出与一般经济学相同的各种行为假定(理性的、功利的人)。

(2)对个人偏好做出类似于市场的描述。

•(3)提出和传统的价格理论一样的问题。

•2.不同点

(1)偏好表达方式不同。

市场决策——货币投票;公共决策——选票。

(2)偏好体系不同。

市场决策——取决个人自己的偏好;公共决策——依靠众多的不同偏好。

•(3)强制性。

市场决策——自愿;公共决策——强制。

(三)公共选择中影响选民态度的因素

1.公共项目的种类

•公共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决定政府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种类。

各个人对不同的公共项目有不同的利益关系,有不同的效用评价。

因此,政府打算花钱干什么以及在公共项目的各种组合中打算采取哪种组合直接影响到投票者的态度。

•2.公共项目的成本分担方式

•公共项目的成本如何分担将影响到各个人对这一项目的态度,同时也是公共决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公共项目的规模

•如果公共项目的种类和成本分担方式已定,这就决定了各个人心目中理想的公共项目规模,这一规模应能使该投票者的净效益达到最大化,在这一提供水平上,个人的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

二、公共选择程序

(一)公共选择的规则

•通过投票方式进行公共选择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民主形式,二是间接民主形式。

公共选择采取何种形式主要由公共选择议案的重要程度及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不论是直接民主形式还是间接民主形式,在决定一项公共选择方案能否通过时其所遵循的规则一般有以下几种:

•1.简单多数规则

•2.合格多数规则

•3.相对多数规则

•4.数点选举规则

•以上这些规则可统称为多数规则,在实际运用中,简单多数规则和合格多数规则是最常用的两种规则。

以下内容的分析就是以这两种规则为依据进行的。

(二)多数规则下决策结果的唯一性与循环性

●1.决策结果的唯一性

●决策结果的唯一性,指在多数规则下,可以得出唯一的决策结果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把不同投票人对不同样项目或方案的个人偏好顺序用图来表示,那么,他们的偏好图将呈现为单峰状态(单峰偏好图),即都只有一个高点。

而且,获胜的投票人往往是是具有中位偏好的投票人,即中间投票人

●2.决策结果的循环性

●决策结果的循环性,指在多数规则下,不能得出唯一的决策结果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把不同投票人对不能项目或方案的个人偏好顺序用图来表示,那么,他们的偏好图将呈现为多峰状态(多峰偏好图),即有一个以上高点。

而且,在这种状态下,投票表决的结果如何要由投票的安排方式而定。

三、政治行为的经济分析

■公共选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过程,这一过程的参与者主要有选民(voter)、政治家(politician)和政府机构中的官僚们(bureaucrat)三类。

与公共选择过程的政治性相适应,这些参与者在公共选择中的行为也可视为政治行为。

政治行为的经济分析就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研究公共选择过程中各参与者的政治行为的。

(一)选民的行为特点

⏹选民是拥有选举权的公民,在民主社会中,政治家及政府官僚们的权力是选民赋予的,在公共选择过程中,选民的行为对公共选择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按经济人的假定,选民的行为具有如下特点:

⏹1.“搭便车”(free-ride)行为。

⏹2.选民态度往往自相矛盾的。

⏹3.形成各种特殊利益集团。

(二)政治家的行为特点

•政治家是由拥有选举权的公民通过选举程序产生的公民的政治代表,这些代表不是终身的,而是有任期限制,他们能否成为代表或继续成为代表,取决于选民是否投他们的票。

从经济人的角度看,政治家所感兴趣的不是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他们所追求的只是通过获得最多的选票而被选上或再次被选上。

他们具有如下行为特点:

•1.政治家追求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追求某种意识形态的目标或公共利益。

•2.政治家是凭选票最大化才能实现自我利益的。

•3.政治家是以自己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或政策来争取选票的。

•4.政治家提出的改革方案只有符合大多数投票人的偏好才能实现选票最大化。

•5.政治家提出的改革方案只有做到以下两点才能符合大多数投票人的偏好:

(1)在收入政策方面,政治家将更多地倾向于用发行公债来代替税收;

(2)在支出政策方面,政治家将倾向于扩大公共支出的规模。

(三)官僚的行为特点

•1.官僚

•官僚们是以政府部门管理者的角色从事活动的,其主要职责是执行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