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资料《转变学习方式难在哪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8388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培训资料《转变学习方式难在哪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师培训资料《转变学习方式难在哪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师培训资料《转变学习方式难在哪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师培训资料《转变学习方式难在哪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师培训资料《转变学习方式难在哪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教师培训资料《转变学习方式难在哪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教师培训资料《转变学习方式难在哪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教师培训资料《转变学习方式难在哪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教师培训资料《转变学习方式难在哪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教师培训资料《转变学习方式难在哪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培训资料《转变学习方式难在哪里》.docx

《教师培训资料《转变学习方式难在哪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培训资料《转变学习方式难在哪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培训资料《转变学习方式难在哪里》.docx

教师培训资料《转变学习方式难在哪里》

教师培训资料《转变学习方式难在哪里?

新课改倡导用科学探究取代被动听讲做练习的传统学习方式。

两种不同学习方式是由两种不同的教学认识论主导的,两种教学认识论的差别可以用一个生活中的事例来类比。

一、一个隐喻

怎样让一个不会打扑克牌的人学会打牌?

第一种方法

几个人要玩扑克人手不够,你说急不急?

赶紧找一个人来凑局啊!

恰巧有一人从旁边走过,尽管他一再推辞“我不会不会”,但你还是硬把他按在了座位上,因为你相信,只要不是白痴,打扑克是看看就懂,打打就会的事情,这事简单到只要告诉他“牌的大小、主副牌的规定”就算入门了,其它的出牌规则,诸如“胜者先出,顺序跟牌,有同色牌必须跟同色牌,没有同色牌,则可跟副牌也可用主牌毙掉取得出牌优先权等”下牌时随时告诉他就可以了甚至聪明者察言观色也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至于更多的知识打过几把也就慢慢会了。

这件事如果安排成当今的教学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第二种方法

没有打牌的知识怎么能会打牌呢?

打牌是一门学问,只有通过系统的教学,才能教会学生打牌。

该如何教学生打牌呢?

要编一本教材,这本教材的模样大体是这样的:

(一)扑克牌的性质、功能

1、扑克牌定义。

扑克牌是娱乐工具;该娱乐工具的特点;与其他娱乐工具的区别;扑克牌的发展史;

2、扑克牌娱乐功能简介:

哈哈一笑,活血化瘀;放松身心,防病祛病;心不旁骛,发展注意力;联络感情,增进团结;……

3、人们乐此不疲的原因分析:

社会学分析,心理学分析,政治学分析,经济学分析,老少皆宜的生理学分析;等。

(二)扑克牌的构造

1、牌的类别,花色,图案,数目,材质,大小;

2、各种牌之间的关系:

主副关系;大小关系;并列关系;主从关系;王的地位和作用;正副王功能和使用上的区别;

(三)扑克牌的几种玩法

1、升级法:

基本规则;全程训练;玩法要点;制胜宝典;防败秘籍;轻巧夺冠……

2、够级法:

基本规则;全程训练;玩法要点;制胜宝典;防败秘籍;轻巧夺冠……

3、斗地主:

基本规则;全程训练;玩法要点;制胜宝典;防败秘籍;轻巧夺冠……

……

(四)扑克牌取胜的战略战术

1、先下手为强的原则

2、细致观察,精心算计

3、不漏声色,出其不意

4、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5、引蛇出洞,后发制人

6、恐怖袭击,学习拉登

(五)防止输牌的一些忠告

1、防备对手偷看和无意间泄露自己的信息;

2、揭露对方藏牌、换牌、浑水摸鱼的无耻伎俩;

3、及时悔牌;

4、不被发现的小动作和大动作;

5、同伙之间暗送秋波,配合默契,狼狈为奸

……

(六)主牌多时的出牌策略

(七)副牌多时的出牌策略

(八)打对牌时机的选择

(九)跟牌的技巧:

1、同伙下牌的跟牌技巧:

123

2、对手下牌的跟牌技巧:

123

(十)如何使用正副王——拉登策略的借鉴

(十一)留最后一张牌的博弈

(十二)胜负的反思和评价

(十三)扑克牌游戏评等定级的考核办法和应试技巧

(十四)扑克牌游戏的十大典型案例、百个精彩瞬间

(十五)扑克牌游戏的十大名师风采,治学道路

(十六)将扑克牌游戏发展为扑克牌学的前瞻分析

二、两种方法的教育教学分析

如果我们把这两种学习打扑克的方法进行一番教育教学的分析,可有如下的对比。

 

第一种方法——实践法

第二种方法——条文法

为什么学习打牌——目的观

打扑克是为了娱乐身心,娱乐身心是打扑克的本体。

学习是为了学生自身的发展。

这是学习的本体。

学了条文,才会打扑克。

甚至根本上就不是为了打扑克求娱乐,而是为了考试。

一心为了分数,如同生活中把挣钱当成了幸福。

学习失去了自我本体。

学生观

相信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打牌这事点到就会。

不相信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非要教师的教不可。

教学观

引领学生在打牌的过程中,思考、探究、生成如何打牌的知识,运用知识解决打牌的实际问题。

记诵前人总结产生的关于打牌的知识条文。

做了前人知识的寄生者。

教学方法

先做后学,边做边学

学而不做。

记忆复述,应对考试。

课程观

教学内容只选取那些非学不可的。

教了很多无用的内容,包括不需要教,本能就会的。

教学策略

整体式教学。

因为实际打牌的活动具有情景性、趣味性,整体性。

分析式的。

条分缕析的知识学习脱离了生动的打牌实践,学生很累。

评价观

适时适度的提醒,这样的过程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快速成长。

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老扒开土看看发芽没有的评价,学生很烦。

教学效果

学得愉快,省力效率高;成绩好;三维目标得以全面实现。

学得痛苦,硬着头皮也背不下来,成绩提不上去;学生和教师被考试压的喘不过气来。

三、学习方式难以转变的认识根源

其实,现实中并没有用教材教人打扑克的道理。

我们编撰了这样的故事,无非借此隐喻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认识论。

连学习打牌都要用系统的知识来教,这样的现象果真在我们教学中存在吗?

比如,一堂学习天平使用的课,教师上课就开讲,讲了天平构造、称量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一大通知识,接着发片子让学生做练习,整堂课愣是没有让学生动一动摆在桌面上的那架天平。

又如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也是教师先讲,学生连那些试管烧杯还没动手摸过,就要记背、练习很多关于用途、用法、注意事项的习题了。

再比如,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老师先是讲,从原理到方法讲了一大通,最多给学生演示一遍,也就开始做练习了,这些习题从“反应原理”“仪器”“药品”“装置”“步骤”“收集方法”“验满方法”到每一方面的“注意事项”一应俱全,还要有每一个方面的不同角度(识记、理解、应用、创新)、不同水平(简单、一般、较难)、不同形式(选择、填空、简答、探究),一页书就要有五页的习题跟着,学生连制氧气是怎么回事还没有看清楚的时候,就一头扎到题海里去了,随之就是单元考、月考、期中考……应试技巧、注意事项、防错案例也成为各类考试过后课堂必教的内容,更有让学生直接背实验现象、操作步骤、化学方程式应对考试的。

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我们思想深处有这样一种认识:

“学习就是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它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我们教学的一行一动。

基础教育学科就其内容而言,是以语言——符号为中心的学习,书本知识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这并不等于说“学习就是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这是一个目的和手段的颠倒。

正如幸福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可以用钱来表示),但要把挣钱作为生活目的那就肯定离开幸福的本意了。

人的学习是为了生存的需要。

“学”是继承借鉴,“习”是指导实践。

如果把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那是把学生培养成知识的收藏家。

有人有意回避中国学生创新意识匮乏、实践能力差这些问题,却把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引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骄傲,他们是很欣赏学生成为知识收藏家的。

但知识不是文物,它不会因收藏时间的增加而增值,而是恰恰相反。

我们太强调了学生接受(继承)的方面,演化为一种条文的灌输,甚至发展为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表现为一种精神的压迫,成为一种精神的软暴力,摧毁着每一个人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学生厌学成为困扰学校发展的最大难题,这与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知识的收藏家不无关系。

还是回到我们设定的故事中来。

对于一个从没有打过牌,也没有观看过别人打牌的人,他能懂得打牌教材上的各项条文的意思吗?

一个从不入股市不知炒股为何事的人不会看懂炒股的书,没有做过锌在稀硫酸中放出氢气这一化学实验的学生,也不会理解这个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知识的源头是实践,没有实践经验是无法理解这些表述经验成果的文字、符号的。

但我们的教学却认为,“书本知识凭借讲解和练习就可以学会”,这也成为我们指导教学行为的一种认识依据。

“文字可以说明和保存某一意义,全靠人们已有的与这种意义相关事物的直接交往。

如果试图仅以文字来给出意义,而没有与事物发生交往,就会使文字失去可以理解的意义。

”[i]下面的例子是对上述论断的最好注解。

爷爷教小孙子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孙子却说,“一点也不辛苦,还不如我辛苦呢。

电视上说,种地都用机器了,机器也不会出汗,也不会辛苦。

我们到乡下姥姥那里去,好多人在那里坐着玩,打扑克下棋说话。

我六点钟就起床,晚上做作业到十点多钟,而姥姥早上八点还没起床,晚上八点就睡了,哪有他读书辛苦,一个字要练习十多遍,手都写痛了,那才是‘字字皆辛苦’呢”[ii]。

一个原始丛林中的仍处于史前时期的人,意外检到了飞机失事掉落的千万美钞,但他不会意识到他已成为千万富翁,会嫌这些花纸做手纸却搞不卫生而懊丧不已。

目前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是学和做、书本知识和直接经验的脱节。

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感性经验太少,学习过程中“没有与事物发生交往”,缺乏实际动手的实践操作。

教师把学生看作是直接吸收知识而不必进行直接经验的人;认为只要“心灵”能集中注意,他就能掌握知识的意义。

因此也就有了“做实验是瞎耽误工夫,不如用此时间把知识直接讲给学生听效率高”的说法和不信任实验的做法。

由于缺乏实践的经验,学生不但不能较好的听懂书本知识的含义,也使大量时间的习题训练收效不大。

不难设想,连书本知识的真实含义都没有理解,做习题又能明白到哪里去?

听讲和练习,这样两个学习环节都因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脱节而效果不佳,我们怎么指望中考高考能有上佳表现?

究竟什么样的学习才是遵循规律的学习呢?

四、转变学习方式需要解放思想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目标和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iii]新一轮的化学课程改革将转变学习方式作为突破口,抓住了解决学习问题的关键。

过去人们仅把科学探究看做科学家认识世界的方式,但是,探究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人生俱来的生活方式、生存手段。

新课改将这种生活方式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成为学生课堂生活的主要形式,这种实践与认识统一的教学认识路线首次旗帜鲜明的取代了身心分离的二元论传统教学认识路线,是我国教学认识的巨大发展。

就化学学习来说,学生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做实验。

用实验学化学是化学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标志。

能否实行实验教学成为转变化学学习方式的突破口。

三年多来我们把化学课堂搬进实验室,每节课都在实验室里通过动手的实验和开口的讨论来学习化学,学生非常欢迎这种学习方式,称这样学习化学“记得牢”,“理解的快”,“有兴趣”,“是一种享受”。

1、转变学习方式能否取得教学的高效益?

用实验学化学,打破了沉寂的课堂,有人很担心,提出了这个问题。

其实以上学生的反馈是对这种担心的最好回答。

我们还可以提供一些可以佐证的例子。

例1,幼儿的语言学习。

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的霍华德.加德纳在其《未受学科训练的心智》一书的开篇讲述了这样一个“学习之谜”。

全文照录如下:

“许多在学校里想努力学好一门外语的人,都记得小时候学习母语的情形:

不用语法课本,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语言教师,也不需要评估和考试,所有正常的孩子都能学会他们生活环境中所用的语言。

更神奇的是,生长在多语言环境中的孩子,即使尚未入学,也能掌握几种不同的语言,他们甚至很清楚在什么情况下该用哪一种语言。

……但同样是这些孩子,却往往在进入正式学校后会遇到极大的困难。

”紧接着他又说道:

“即使是表面看起来很成功的学校,或者能够将学生的表现引导达到预定目标的学校,在根本上也还没有完成学校最重要的使命。

过去数十年,有大量的教育研究报告都证明了这个让人吃惊的说法。

这些研究发现,即使是训练有素、各项表现都很出色的学生——那些人读名校、考试高分并深受老师嘉许的学生——往往也没有充分理解他们所学课程的内容和概念”。

他把学龄前的学习称为“直觉学习”,将这种“直觉学习”与“在校的学习”进行了尖锐的对比。

我们能从这个“学习之谜”中悟出很多。

最深刻的问题是:

为什么单纯从字面上学却事倍功半,而在丰富情境的活动中学得既快又好且欢乐无比呢?

非但是幼儿的学习,生命的进化和退化都说明活动对意识(认识)的决定作用。

植物不运动所以没有神经系统,不具有意识性。

动物之所以产生了丰富的神经系统,形成了具有思维功能的大脑,就在于动物是运动的。

在动物的身上,机体中哪部分使用的多,哪部分在大脑中的功能区就大。

大脑中手的运动皮层区较之躯干的其他部位要大很多。

寄生动物的运动减弱,感觉退化。

如此等等。

例2,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改革。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完成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巨大变革,分田到户包产到户,把农民和他生存的土地真正联系起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像火山一样爆发了,立时产生了“粮满囤谷满仓”的神奇功效,解决了干部、社员累死累活温饱难求的农业发展困难。

没有人再像公社化时期那样催着农民下地(如同现今我们督促学生集中精力听讲和按时交作业),跟在农民后面检查农活的质量(如同教师天天搬作业山,检查作业的质量),也不再有哪些数不清的组织、调度生产的大会小会(如同整顿学习纪律的天天讲、时时讲、个别谈话),数也数不清的检查评比(如同教学中的随堂测、周周测、月末考、期中考、期末考),更没有了白天干了黑夜干,一年四季不得休息紧张忙碌(如同当今的学生没有周六周日,天天做作业至深夜,教师教的呕心沥血,学生学得心脑出血,却总难达到学校、家长、教师、学生的考试期望)。

农业改革的巨大成功,这种原有体制下难以想见的事情之所以发生,就在于党领导农业思路的大变革——以农民为本,把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的经营权归还给了农民。

如果我们的教学改革也像农业那样,以学生为本,把学习的自主权也归还给学生,下决心实施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呢?

2、“做中学”能否通过中高考的检验?

在很多人心里,素质教育追求的学生发展是虚的,像棉花团,中、高考分数是实的,像铁蛋蛋(并且还认定了这个铁蛋蛋的内容就是讲、练、考),棉花团怎么能赢下那铁蛋蛋?

谁敢拿中、高考分数开玩笑?

这是一旦将转变学习方式付诸行动,校长和老师们的最大顾虑。

郭思乐教授开展十年的“生本教育”实验给了我们榜样和信心。

他们挣脱“输不起”的中高考桎梏,抛弃硬拼硬灌、醉心题海的思维习惯之后,从控制生命的应试教育转向激扬生命的生本教育,不论是原来的重点校还是“三类生源”校,中考、高考都取得了“人们原以为这是很难获得的丰收”,这在他著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暑假,甜蜜的时光”[iv]一节中有专门的介绍。

“硬拼硬灌是一种低级的教育反应,是一种事倍功半的做法,它将培养素质较低的人,而使得高考成绩平庸。

既是为了高考,也必须实行生本教育,把人真正调动起来。

”[v]这是他近十年前的一个论断,让人看到他对于转变学习方式与高考关系的真知灼见。

正所谓,素质好,何愁考。

对于自觉的教育来说,所谓“高考指挥棒”并不一定能起作用。

“人的思维是教学和高考的中介。

没有人的思维,不要说高考考不好,而且表面联系得十分紧密的‘应试教学’和高考,也都联系不起来。

”[vi]

将化学教学回归实验室,采用做中学的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真实的舞台和契机,没有真实的活动就没有真实的思考,思维首先要具有现实性的品格,从文字到文字,仅是围绕文字转圈圈的思考都是玄虚的,难以触及灵魂的。

为了保证活动和思考的时间,我们把课题研究的重点确定为,一是如何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把过度膨胀的教学内容精简下来;二是在动手实验、开口讨论中,教师如何将开放性活动引向深刻的思维。

期望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中考成绩检验新的学习方式的实效性。

学校为了取得经验,像中国经济改革的实验区——深圳特区那样,创建一个教学改革的“特区”,给以更多的教和学的自治权。

老师们是眼见为实的,素质和中高考的双赢才能推动教学认识论的真正革新,才能迈向转变教学方式之路。

当我们真正走上这条路的时候,也有如下一个问题是让老师们首先面对并需要给以解答的。

3、学生活动用时较多完不成教学任务怎么办?

离开学生的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真正达到理解水平,原有的“精讲多练”并不靠谱,理解离不开思维,思维乃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但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无论动手实验还是开口讨论,都需要大量的时间。

很多老师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虽然也承认做实验学化学是正确道路,还是不敢实行。

首先学生学习自有其自然的规律,不是我们想快就快想慢就慢的。

正如庄稼的生长,它遵循大“S”曲线,前期生长慢,中间生长快,后期进入生殖生长又慢下来。

农民深谙其道,在庄稼小苗期,松土散墒让其将根深深扎入地下,农民知道,小苗正在蓄势待发,不可图一日好看,提前施肥浇水,使其提早生长;一俟时日一到,小苗快速生长之际,马上施肥浇水以供其需。

学生的学习理应也是这样一个规律。

以往我们对此研究不够,可能是平均安排了学习时间,在学生学习没有“扎根”的时候,就进入了“浇水施肥”的环节。

如今,我们编写了一个32学时的化学启蒙教材,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统领,首先掌握学习化学的“技术性”和“思想性”两种工具,以求种下化学的种子,让其将根扎下来。

这一阶段是学习的“小苗期”,把“以学定教”作为确定教学进度的原则,紧盯学生学习的实际,依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该慢就慢,不可强行求快。

我们相信前期“慢”拖下的时间会在后期的“快”中找回来。

我们认为,该慢的时候强行求快,只能是拔苗助长;学习快速发展的时候,你想让它慢下来也是枉费心机。

[[i]]【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

194

[[ii]]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

[4]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6—51、72

[[v]]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84

[6]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