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峻斌老师EMBA课程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8545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峻斌老师EMBA课程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张峻斌老师EMBA课程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张峻斌老师EMBA课程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张峻斌老师EMBA课程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张峻斌老师EMBA课程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张峻斌老师EMBA课程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张峻斌老师EMBA课程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张峻斌老师EMBA课程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张峻斌老师EMBA课程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张峻斌老师EMBA课程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张峻斌老师EMBA课程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峻斌老师EMBA课程笔记.docx

《张峻斌老师EMBA课程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峻斌老师EMBA课程笔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张峻斌老师EMBA课程笔记.docx

张峻斌老师EMBA课程笔记

一、上虚下实与上实下虚。

从物理学观点探讨,任何物体,包括人体,重心愈低,稳定性愈好,然而半健康状态的现代人,普遍缺乏健康养生的正确观念,再加上用脑过度、营养失调、缺乏运动,导致中气不足、经络阻塞不通、筋骨虚弱,久而久之,阴阳失调,阴虚阳亢,出现上实下虚,头重脚轻等一系列病理性的身心疾病或症状。

1、病态及半健康状态——上实下虚、头重脚轻。

总而言之,上实多表现为头、颈、肩、背和胸部的紧、硬、胀、绷等实证症状;下虚多为腰、腹、腿、足虚软、疲弱等虚症状。

实际上就是一种阴阳、虚实失调,导致精、气、神不足,经络阻塞不通,病邪与正气纷争,出现如同头重脚轻、重心失稳的病态。

其中,正气的盛衰至关重要,是发病的基础。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2、理想的健康状态——上虚下实、身心舒畅。

上虚下实是最佳的健康境界。

具体表现在上盘轻灵,飘然欲仙,如杨柳树的枝叶般,随时迎风摆动,潇洒自如;下盘稳固,内气充盛,丹田饱满,如松树的树根,盘筋互结,根基稳壮,昂立不倒。

这就是正气内存,松而不懈,动而不摇的境界。

3、从呼吸、精神及肌肉症状探讨“上实”表现及防治。

菱形肌症候群,这是上实症状的典型代表,其表现为:

(1)胸背及颈肩酸痛、肌肉僵硬;

(2)反射性胸闷、憋气、呼吸不顺畅;(3)诱发或加重乳房症状;(4)诱发或造成心脏症状;(5)导致紧张、焦虑、疲劳、情绪不稳定。

以“虚其上”运动疗法对治“上实”症状。

(1)牛头式分解动作——对治疗菱形肌症候群有较好效果;

(2)孔雀开屏式——促进循环与呼吸;(3)后拜拜——防治五十肩;(4)撞墙功——重建“低频率振荡状态;(5)拍胸、捶背——宽胸理气、养护心肺。

4、从腰腹腿足及消化、泌尿、生殖症状看“下虚”表现及防治。

对下虚的表现,上述已讲到,若讲得具体一点,下虚通常表现为丹田无力,气虚乏劲,腰酸腿软,不耐行走,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减退,食欲不振,致使骨瘦如柴或偏食肥厚味,以至大腹便便。

男子精力不足,性功能低落;女子月经失调,性欲淡漠,手足冰冷,可基本概括为中医概念中的虚症或寒症之症候群。

以“实其下”运动疗法对治“下虚”症状。

(1)腹式呼吸法——增强腹压,强化呼吸系统功能;

(2)声乐基础功及泰山呐喊练气——气长则命长;(3)一口气读经及数星星——趣味的练气法;(4)游泳——逍遥自在的练气法;(5)每日大笑30次——刺激腹脑荷尔蒙;(6)腹腰肌强化练习——强腹壮腰;(7)童子拜观音——强化下肢,增强定力;(8)禅坐——气贯丹田,安定身心,消除压力。

要做到“实其下”,必须认识腹腔内压参与重要的生理功能,并加强腹肌锻炼。

腹腔内压的生理功能有:

帮助腹腔内脏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促进消化、吸收、排泄功能有序化;减轻心脏负荷和腰椎负荷;参与咳嗽、咳痰、喷嚏、呕吐及参与大便、小便、分娩、大笑与声乐。

腹肌收缩能够提高腹腔内压。

由七块腹肌、横膈膜及骨盆底肌肉一起在脊柱前方形成了腹腔,而腹肌的张力维持着一定的腹腔内压(简称“腹压”)。

当腹肌收缩、增强及升高腹压时,能帮助脊柱承受压力,减少脊背肌肉的负荷,并帮助完成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从SARS的教训,重新认识正确呼吸的重要性。

(1)2003年,京、广、港、台的非典病人X光片显示,受SARS侵犯部位多集中在中、下肺叶。

(2)胸式呼吸造成中、下肺叶“不用则退”,其结构与功能衰退是发病的内在原因。

(3)从台湾病人通过吐纳呼吸法,获得完全康复的启示。

老祖宗的这些智慧已获得国际重视。

(1)吐纳呼吸健康法:

从胸式呼吸的“主动吸气,被动呼气”,经重新训练而转变为腹式呼吸的“主动呼气,被动吸气”;先吐后纳,呼而后吸,让身心回归平静安宁。

其练习效应是:

心跳下降、血压下降、呼吸平稳、心平气和、精神不紧张、肌肉不充血、肌肉从紧绷变柔软、减少酸痛、疲备、胃肠消化、吸收、排泄功能得以改善。

(2)导引健康法:

导者,导气令和,将呼吸调整为细、匀、深、长、顺,且抗压效能佳的腹式呼吸;引者,引体令柔,将躯体四肢锻练得柔韧结实,以消除压力与过劳造成的紧硬、酸痛、疲劳。

“虚上实下”的总体练习功效是:

头目聪明、思维清晰、颈肩松弛,呼吸顺畅、宽胸理气、养护心肺,丹田饱满、下焦壮实、下肢有劲,青春美丽、身体健康、祛病延年。

二、认识柔韧性。

柔韧性是指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等软组织的弹性与伸展能力。

柔韧性是身心健康指标。

(1)将柔韧性列为成年人健康素质好坏的指标。

(2)柔韧性可加大身体活动幅度,增强动作效果,有利肌力与速度发挥。

(3)柔韧性可增加关节灵活性,使人活动时轻巧自如、动作优雅。

(4)柔韧性可减少肌肉、肌腱损伤关节扭伤。

(5)柔韧性有助肌肉放松,挤消焦虑紧力时肌紧张度,减少慢性酸痛。

柔韧性不好的后果(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观点总结)。

(1)肌肉僵硬,气血运行不良、乳酸、尿酸、二氧化碳堆积、防碍循环、代谢,使人容易疲劳、酸痛。

(2)关节活动幅度减少,软组织伸展性差,造成动作不灵活,甚至行动迟缓,老态丛生。

(3)运动或劳动时容易肌肉拉伤或痉挛、关节扭伤等。

(4)对抗焦虑、压力等能力减弱,使身心困顿。

影响柔韧性的因素及对治方法。

(1)年龄的增长──要尊重,但可延缓克服。

(2)缺乏运动,尤其欠缺伸展运动──用进废退是关键。

(3)关节周围的肌肉块过大或脂肪过多──吃与动的失衡。

(4)体质与血液的酸性化──改变食物的酸碱失衡。

(5)骨、关节或肌肉疾病与损伤──可治疗修复而改善。

如何发展柔韧性。

(1)关节的加固主要靠韧带和肌腱,肌肉则从外部加固关节,并控制关节活动范围,进而保护关节在允许的限度内活动而不受伤。

(2)柔韧性的发展,主要是发展控制关节屈肌和伸肌的伸展性及协调性,牵拉限制关节活动幅度的对抗肌,逐渐增加它们的伸展幅度。

认识肌梭、腱梭感受器。

依据神经生理学原理,肌肉在伸展反射中,先后刺激两大感受器。

即肌梭感受器及腱梭感受器,前者通过肌肉收缩而抵抗伸展,后者通过肌肉放松而有利伸长,但需维持伸展动作的练习时间达6秒以上,方能产生腱梭感受器的伸展效应。

三、低频率振荡状态——人体健康活力的标志。

据国外研究表明,健康身体60兆细胞均处于低频率振荡状态;进入疾病或亚健康状态者及长期缺乏运动或承受压力时,低频率振荡状态将减弱或紊乱。

反过来,又加重或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根据运动医学原理的锻练法则。

(1)超负荷原则──获得进步的原动力;

(2)渐进性原则──预防运动损伤的保证;(3)可逆性原则──对懒人族的挑战;专门性原则──针对特殊的运动需求。

活化PPAR(调节饥饿与脂肪代谢)要靠水果蔬菜、运动。

医界发现,人体中的PPAR受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它如一把锁,而水果蔬菜、运动如钥匙。

PPAR是人体用来调节饥饿—脂肪的受体。

PPAR平常存在人体的肌肉、心脏、肝、肾等细胞;平日不启动,就像一把锁;水果蔬菜加上运动如同钥匙,可活化PPAR。

PPAR一旦活化,健康随之加分。

台湾研究发现在活化PPAR后:

原本坏胆固醇(LDL)变为好胆固醇(HDL);对胰岛素不敏感的糖尿病人,也可以降低激酶的抵阻。

如何饮食活化PPAR。

台湾的研究单位在上百种天然食材中,已挑选出五种最可活化PPAR食材:

苦瓜、红麴、绿藻、大豆蛋白、甘草。

五种混着吃,效果加乘。

水果蔬菜中颜色深,味道有特色者也具有良效,可多摄取。

四、饮食、运动、生活、心灵等方面的养生保健。

(一)饮食方面:

力行四低一高,清晨及时饮水,切忌暴饮暴食,早日戒烟断酒。

1、力行四低一高。

高蛋白、高脂肪、高盐、高糖、低纤维被称为“四高一低饮食”,它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

因此,有效的防治必须是反其道而行,采用“四高一低饮食”。

食物纤维好处多。

(1)促进肠内益菌增殖:

促进蠕动、促进排便、预防便秘、抑制害菌、抑制毒素、预防大肠癌、乳癌;

(2)吸水性强增加体积:

增加便量、稀释毒素、预防大肠癌、乳癌、抑制吸收、预防肥胖及糖尿病;(3)抑制胆固回醇吸收:

降低“三高”、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控制热量的综合进食战略。

(1)三餐定时定量。

切忌饿一、二顿,然后在晚餐大吃大喝;宴会用餐先盛在小盘中,以方便计算进食量。

(2)改变进食程序。

先喝汤能抑制胃的饥饿感,但要避免高热量的浓汤、油汤。

(3)稍微挑食一下。

吃沾粉油炸食品先去掉油衣;同理,吃肉先去皮,如此能去掉一倍热量。

(4)细细嚼慢慢咽。

让血糖浓度慢慢升高,兴奋饱食中枢,才不会吃过头。

(5)拒当厨余回收桶。

由吃多少决定做多少,若不想浪费可冷藏到下一顿,不必硬塞入肚。

(6)纤维益菌不可少。

喝喜酒前先吃高纤维蔬菜汤,餐后补充益生菌制品。

2、清晨及时饮水。

经过一夜睡眠,人体约失水400—500cc,清晨一杯白开水能及时稀释液浓稠度。

多喝水、喝足量的水有益健康。

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排泄及排便,净化血液。

人水之恋与失恋。

婴儿时期,身体水份超过80%,外表总是水润润;成年时期,身体水份降到60—70%左右;老年时期,甚至降到50%,呈现慢性脱水状态,血液变成粘、浓、稠,容易形成动脉血栓、脑中风、心脏病,排便不顺畅,体内代谢废物堆积,易导致癌症发生。

主动喝水、及时补水。

每日补充1.6—2公升的水,大约8大杯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中老年后“渴觉中枢”逐渐麻痹,感觉口渴时,血流不顺畅,运送氧气、营养的效率已降低,势必影响全身60兆细胞功能。

因此,必须主动定时喝水。

何时喝水最科学养生。

清晨起床两杯水——救命之水;早上、下午各两杯水——生命之水;入浴前一杯水——预防脱水;就寝前一杯水——防病之水。

最健康还是白开水,所以,要健康就请喝温温的白开水。

3、切忌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会造成胃肠负荷过重,血液浓稠度升高,导致心脏、大脑短暂供血不足,进而诱发心脏病、脑中风。

吃八分饱,延缓健康折旧率。

根据生理学研究,人体在30岁以后,每年所需的新陈代谢热量,以0.5%比率下降。

到了40岁后70岁时,其所需热量只是30岁时的80%。

中国谚语“八分

饱,身体好”得到科学验证。

4、早日戒烟断洒。

烟洒对身体的威胁,对疾病的摧化作用已举世公认,别再找任何理由借口,持续自我伤害。

(二)运动方面:

经常按摩经穴,练习腹式呼吸,维护腰臀比例,强化下肢力量。

1、经常按摩经穴。

“内关”、“合谷”、“足三里”等代表性体穴及耳穴按摩健康操,能疏经通络活气血,抗忧解压增活力,是古今医家、养生家所推崇的身心安定按摩法。

2、练习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通过协调七块腹肌和膈肌的舒张收缩,增加呼吸氧量,促进肺功能、肺活氧量,兼具对五脏六腑产生“气对按摩”的作用。

3、维护腰臀比例。

肥胖对健康非常不利,而胖在不该胖的腹部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更有促成及诱导的作用,因此,加强腹腰运动,重建腰臀正常比例是防病的大关键。

延年益寿增活力的腹腰运动。

(1)站式:

瑜伽英雄式、切腹功、前弓后箭扭腰功;

(2)卧式:

屈膝扭腰、屈膝抬腿贴腹;(3)坐式:

半船式、踩脚踏车、蝗虫式;(4)跪式:

扭腰摆臀、狮子式、扭转式;(5)蹲式:

太极站椿、推马功、拉牛功。

(以上各式可随喜选择或轮流练习。

腹内有乾坤,强腹防百病。

中医认为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

经常做摩腹、揉腹、缩腹、按腹穴、顶腹功,这些功法有助通和上下、祛腐生新、驱外感诸邪、清内生百症。

“肠”保健康、延年益寿的秘诀。

在饮食方面,做到每天喝8大杯水,每天摄取30公克纤维素,每天摄取足量乳酸菌,每餐七、八分饱,细嚼慢咽每一顿;在规律方面,做到三餐定时定量,早餐不能缺、夜宵应避免,尽量早睡早起,每天定时排便及运动。

在运动方面,坚持每周三至四次两腿为主的运动,练习腹式呼吸,每天做腹腰运动,常做经穴按摩;在生活方面,随时评估压力,适时解压放松,主动休息避免身心过劳;在排便方面,做到固定早上排便、没便意也要报到,随时尊重便意不憋肚,排腹时配合缩腹、揉腹、按腹穴,观察粪屁传达讯息。

4、强化下肢力量。

有规律的下肢运动,如同装设了静脉的“血泵”,帮助血液回流心脏,促进气血运行而强心益脑,还能增强下肢力量和加强平衡功能。

人体有639块肌肉,三分之二集中在下半身,肌肉力量随着年龄增长而日渐衰退,握力、臂力、背力等上半身肌力,到了60岁仍可以有20多岁的七成左右,但下半身腿力却只剩下约四成。

已故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心脏外科医师保罗·怀特博士首先提出“脚是第二心脏”的说法。

下半身肌肉不够强健,上下楼梯、跑步都会体力不支,气喘如牛。

血液循环的动力源自“马达”和“血泵”:

心脏是动脉的“马达”,下肢肌肉是静脉的“血泵”。

健走的好处可归纳为塑身与健康两方面。

走出好身材,走出健康来;预防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动脉硬化;增加骨密度,避免脂肪肝,远离乳癌威胁;改善颈、肩、背及头部疼痛;消除和纾解压力,帮助睡眠;储蓄健康资本。

(三)生活方面:

三个救命30秒,加强血管体操,重视冷热调节,尊重生理时钟。

1、三个救命30秒。

用90秒的时间分三阶段做清醒、起床、下床动作,可大量减少晨间起床太急而致中风、心肌梗塞或头颅骨折等意外,此法救人无数,也称为“三个半分钟”。

2、加强血管体操。

通过正确有效的冷水浴,加强全身血管的舒张、收缩,是促进血管弹性及强身防病的有效体操疗法。

3、重视冷热调节。

俗语说:

“热从头顶散,寒从脚底起。

”学习如何自我调适而与自然界气候变化互相适应。

4、尊重生理时钟。

尊重生理时钟调控人体生长发育、抗衰延老和自我修复的荷尔蒙及神经都在夜间分泌或发挥作用,经常熬夜甚至通宵达旦者,必然违反生理时钟的运行,必然会损害健康。

(四)心灵方面:

主动欢笑喜悦,透视生老病死,养成慈悲心肠,早晚禅坐静心。

1、主动欢笑喜悦。

这能保持心情平稳安定,对心肺功能、血管弹性及整体身心健康具有药物和食物难以取代的效果。

哭哭啼啼伤身,嘻皮笑脸长寿。

每天大笑30次,也是减肥瘦身的健康秘诀。

人的行为、认知、想法、观念及人格皆可改变。

(1)修心养性、端正品行可延年益寿及预防疾病。

(2)达则兼善天下,多关怀弱势群体;开发慈悲心肠,有助于舒解情绪压力。

(3)养成禅坐习惯,有利于身心和谐,保心护脑。

2、透视生老病死。

凡是对肉身愈执着贪欲的人,愈显得贪生怕死,病痛与死亡对其精神威胁与折磨反而更加明显,因而提早参悟生老病死之自然定律,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生死观,也有利于身心调适。

3、养成慈悲心肠。

研究发现,养成慈悲心肠不但能抗病防癌,还能延年益寿。

相反,自私自利、贪婪狡诈的人,眼前可能获得较多利益,但其“负向心境”会通过大脑神经干扰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最后反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发病机会。

4、早晚禅坐静心。

紧张、焦虑、压力常造成百病丛生,养成早晚禅坐习惯,能宁心安神、防治百病,兼能开发智力,保心护脑。

五、领导者自我保健与健康管理的行动指南。

为了让我们更好研修这门课程,并作为课后实践自我保健的重点提示与总结,张博士还给我们开出了自我保健与健康管理的“处方”。

纾解上半身紧张、疲劳与酸痛的伸展功。

1、压肩功。

2、颈肩反向牵拉功。

3、牛头式分解法。

4、孔雀开屏功。

以上伸展功法每天做1—2回,每回10—20分钟;也可视身体需要选择全部或个别动作加强练习。

为达到预期效果,请尽量配合做超负荷、渐进性、可逆性、专门性等伸展运动的锻炼法则。

(二)安定身心,消除压力的养生处方。

1、腹式丹田呼吸。

每日30次,行、走、坐、卧、站立皆可练习。

2、延长呼气时相。

当感觉压力、紧张或焦虑时,随时实施。

3、禅定静坐。

每日早晚各一次,从练习3分钟开始,渐次增加时间。

4、睡前热盐水足浴。

浴足时精神专注于足底“涌泉”穴。

(三)强化脏腑脊柱机能,维护腰臀正常比例。

1、超级切腹功。

左右单切及双切计一次,每天约10—20次。

2、回头望月功。

左右交替计一次,生活工作中随时随地可做。

3、阴阳消长功。

睡前、醒后各做10次至几十次。

4、卧式脊柱旋转功。

左右交替计一次,每日做3—5次。

(四)通经活络行气血,促进循环与代谢。

1、跳绳功。

2、手足互动交替操。

3、太极站桩功。

4、童子拜观音。

以上1、2及3、4各归为一组,每组功法可每天轮流练习若干次数。

此外,建议平常多走路、散步、爬楼梯、骑脚踏车以减少乘车、乘电梯。

练习以上功法时,请注意贯彻安全有效的五大锻炼原则:

一是以大为主,以大关节、大肌肉群参与为主;二是以中为度,中等运动量,速度与强度适中;三是多练呼吸,配合深、缓、细、匀的腹式呼吸;四是虚实协调,上虚下实、气贯丹田,上盘灵活、下盘稳固;五是内外兼修,形动而心静,外练筋骨皮,内修精气神。

(五)关注营养过剩与营养失衡的“饮食危机”问题。

1、国人所吃的粮食,加工越来越精细,膳食纤维、矿物质相对不足。

2、城乡居民虽以植物油为烹调油,但油量使用平均达42克,远高于推荐的25克。

3、粮食消费逐年下降,动物类食物成倍增长。

也即饭吃得越来越少,肉吃得越来越多。

4、烹调口味依然偏重,居民食盐量每天平均12.5克,远高于建议值6克。

5、饮料、零食摄取量普遍增加,影响正常三餐及饮水习惯。

综上所述,饮食形态已出现了高蛋白、高脂肪、高盐、高糖,低纤维、低矿物质的“四高二低饮食法”,这是造成肥胖及各种心血管疾病、癌症的主要原因。

对此必须及时调整,否则易走向西方社会“疾病谱”的老旧道路。

(六)控制热量、平衡饮食的健康法则。

1、三餐定时定量,切忌暴饮暴食。

2、每日摄取足够的纤维,增加粗粮50克以上。

3、改变进食程序,饭前先喝蔬菜汤。

4、挑食一下,油炸食品去掉油衣,吃肉去皮。

5、每日摄取5份蔬菜水果。

6、每日摄取足量的乳酸菌。

7、拒当厨余回收桶。

8、每餐只吃7、8分饱。

9、每日饮水1.6—2公升,约8大杯。

(七)重视《膳食指南》的核心十条。

以下为2008年中国卫生部最新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有关内容。

该指南依据中国居民膳食与健康状况及营养学新研究进展,提出健康的膳食指导原则。

指南内容适用于6岁以上正常人群。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4、常吃适量的鱼、禽和瘦肉。

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9、如饭洒,应限量。

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八)身心健康从细节开始,养生保健贵于顺应自然。

1、饮食宜清淡营养,粗细搭配。

2、运动要恒常规律,适量适度。

3、作息要早睡早起,尊重生理时钟。

4、劳逸要协调,避免身心过劳。

5、压力要随时释放,不要积累。

6、情绪要稳定平静,怡然自得。

7、平常要修心养性,端正品行。

8、心灵要服务奉献,不求回报。

9、心态要云淡风清,成败得失寻常事。

10、参悟生命价值,透视生老病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