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8600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1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x

现代高教信息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

现代高教信息

2017年第06期(总第111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处编2017年9月26日

工程教育认证专题

本期目录

理论探索

1.《以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目标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改进研究》(北京邮电大学:

杨毅刚、王伟楠、孟斌,2017年)

2.《面向工程教育的STEP教学模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于靖军、郭卫东、陈殿生,2017年)

他山之石

3.《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与创新及其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启示》(重庆大学:

周红坊、朱正伟、李茂国,2017年)

4.《如何迎接专业认证——对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认证历程的考察》(上海交通大学:

余天佐、刘少雪,山西师范大学:

杨聚鹏,2015)

编者按:

2016年6月,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这一成果对于我国高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快与国际接轨、加强“双一流”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必将将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本期《现代高教信息》选编了工程教育认证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国外实践探索及相关政策解读,谨供学校各级领导、专家参阅。

以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目标的

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改进研究

我国已正式加入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国际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迫切需要在专业工程师培养模式上走出一条与工程大国相匹配的独特道路。

“华盛顿协议”与其他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议最大的不同体现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要求上,但从笔者近年来参与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来看,一些高校和专业在“复杂工程问题”相关毕业要求上存在共性的理解误区和达成缺失。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工程问题复杂性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将“复杂技术问题”与“复杂工程问题”相混淆,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缺少非技术因素制约作用的考虑。

如何培养学生在面对非技术因素与技术成果存在冲突场景时的问题解决能力,正是开展工程教育的高校和专业面临的共性难点。

为了避免这些开展工程教育的高校和专业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程中走弯路,笔者在《如何破解工程教育中有关“复杂工程问题”的难点——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视角》一文中已深入探析了“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质与特征,对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需求和关键点进行了分析。

本文在此基础上继续展开研究,借鉴企业界在技术创新历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从企业视角深入探析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方法路径,并从不同角度给出我国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的改进思路,以探索高水平工程师的培养之路,供工程教育界参考。

一、企业界技术创新历程中的教训

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领域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企业界普遍认为只有先进的技术才是占领市场的“法宝”。

在一段时间内,很多知名跨国大集团甚至国际500强企业都纷纷加入到提高技术先进性的竞赛当中,这就使得研发部成为企业中话语权最高的部门。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些“技术至上”的企业并没有实现预期中利润上升的目标,企业运营效率也没有提高,技术转化的失败率甚至持续增高,在市场竞争中更是屡屡遇到挫折,企业界把这种现象称为“创新陷阱”。

企业创新进程中强调技术本无可厚非,但对技术优势的过分关注会使企业忽略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和对技术转化的有效管理,从而陷入“创新陷阱”。

当企业步入“创新陷阱”误区的时候,研发费用、研发损失费用和产品上市时间等方面损失非常大,问题就出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研发部、中试部、生产部、销售部、安装部、服务部等几个部门的协调上。

企业研发部只根据技术因素要求生产出产品,若按技术指标衡量大部分是满足要求的,但在实际的应用推广过程中,中试部、生产部、销售部、安装部、服务部会反复提出新问题和新要求以满足生产和销售的实际需求。

例如,中试部对于产品可自检性的要求,生产部对于产品可生产性和生产成本的要求,安装、销售、服务等部门对于产品安装便捷性的要求等等,这都需要研发部门对产品反复进行修改。

企业界逐渐发现,仅仅追求技术先进性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多并不能满足实际应用要求,最终造成了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上巨大的消耗。

直至今日,陷入“创新陷阱”仍然是很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常见病。

企业如果将技术优势视为自主创新成功的唯一衡量指标,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先进技术,忽视了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和技术转化的过程,认为先进的技术必然会带来大量的客户和丰厚的利润回报,那么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通常或由于缺乏足够的顾客群而不得不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或因为忽视有效的市场运作而使得资源闲置浪费。

这些都是忽略技术创新之外的非技术因素对技术成果的制约作用而造成的后果。

目前企业界普遍认识到“创新陷阱”不能单纯在技术范畴内去解决,而需要克服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与技术本身无关的问题,考虑实际工程中的非技术因素以及各环节之间存在的冲突,也就是要从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模式中走出来,要在综合非技术因素的前提下学会如何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二、企业界解决“创新陷阱”的经验

经过几十年的尝试、实践和分析,企业界一直在想办法规避“创新陷阱”带来的负面影响,尝试在集成产品开发方法论、经济决策为中心的内部管理以及社会环境非技术因素考量等方面寻求解决之道,并已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最佳实践。

1.企业集成产品开发的方法论

为解决技术创新成果在产品化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复杂问题,目前企业界普遍认可一种称为IPD(IntegratedProduct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模式)的方法论。

IPD是企业界在产品设计、系统开发中解决非技术因素与技术成果冲突的一整套方法论。

这里非技术因素指的是:

市场需求、客户意识、客户需求、竞争要求,产品的可生产性、可安装性、可维护性、可靠性、低成本、性能价格比,以及职业道德、职务发明约束、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等。

IPD的内容覆盖了产品策划设计、开发流程、项目管理等方面,是一套全面而完备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IPD集成产品开发模式与传统设计开发方法差别很大,需要对新产品的研发、中试、生产、销售、安装以至后期消费者的使用、服务进行全流程管控,从内到外全部的环节都是工程师要考虑的设计范畴。

所以IPD的推行可以让一个工程师在产品开发项目中,从单纯地处理技术问题,转变为综合考虑非技术因素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目前,IPD已被全世界的创新型企业界认同,成为大多数创新型企业所遵循的产品开发模式。

2.经济决策为中心的内部管理

盈利是企业的核心目标,IPD虽然为企业解决非技术因素与技术成果的冲突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但是企业的发展不能只从技术和开发层面考虑,而更应该从经济回报的层面来考虑。

这些年企业界逐步改进并加强了以经济决策为核心理念的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贯彻在整个企业的技术转化过程中,可以提升企业整体的市场化运作能力。

目前经济决策的方法有很多,管理会计是创新型企业的经济决策方法之一。

管理会计是渗透到技术转化流程中每个环节的财务管理方法,其基本知识包括掌握变动成本知识、固定成本知识,要能够计算、分析产品的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能计算产品的盈亏平衡点,能科学地进行产品定价等。

除此之外管理会计还包括了产品全成本的识别和核算方法,目前很多企业甚至不知道产品的成本是由研发成本、中试成本、采购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工程成本、服务成本等的总和来决定。

如果不知道产品成本的构成,就不可能通过各种措施来降低产品成本,也无法进行经济决策。

通过使用管理会计这类方法对技术转化流程中每个环节的财务状况进行梳理,让每个环节变成清晰的可核算单元,使得企业在考虑经济因素与技术成果的平衡时,确保企业的盈利和发展,技术成果也更易转化为能够实际应用的产品。

3.充分考量社会环境的非技术因素

在目前商业大环境的背景下,社会环境在技术转化过程中同样起到了关键作用,这里指的社会环境非技术因素包括:

健康、安全、法律、环境、文化、知识产权、工程伦理等。

如果在企业的日常运营当中,没有充分考虑清楚技术成果可能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不但会对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对企业的生存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看重自身品牌、规范化的企业,对于法律、环境、安全等社会因素一般考虑得比较周到,一方面会设立专门职能部门处理相关问题,将社会外部影响融入到企业日常运营中。

另一方面也会对全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建立各关键部门重视社会环境非技术因素的意识。

三、企业界的经验对工程教育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培养模式改进的启发

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正是“华盛顿协议”中提及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实际案例,而企业在技术创新进程中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难点,也与工程教育院校在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上的难点一致,都需要在复杂场景下解决非技术因素与技术成果存在的冲突。

企业界通过多年技术创新实践探索得出的最佳实践,同样可以作为解决非技术因素与技术成果间冲突的方法。

因此开展工程教育的院校可以借鉴企业解决这类问题的方式方法,逐步完善我国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1.企业集成产品开发方法论对高校工程教育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启发

IPD作为企业解决非技术因素与技术成果冲突的方法论,对于高校解决这类问题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工程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实际应用的专业工程师,所以只有既掌握集成产品开发模式,又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毕业生,才真正具备可解决

“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开发能力。

我国高校和专业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可以吸纳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解决非技术因素和技术成果冲突用到的方法论,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类方法论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从而提升解决非技术因素和技术成果冲突的能力,最终让学生掌握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法。

2.企业经济决策方法对高校工程教育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启发

《华盛顿协议》中明确说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另一个重要能力是经济决策能力。

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要以经济回报为中心,需要将专业技术知识与工程知识相融合,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社会应用并产生经济回报,这种能力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重要能力。

因此,对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应采用经济回报的思维方式进行检验、评价,毕业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我国高校和专业在工程教育中可以在本科工程教育低年级阶段增加管理会计类的财务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决策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形式,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经济决策和技术成果的融合方式,提升学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经济决策的相关能力。

3.企业考量社会环境非技术因素的方法对高校工程教育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启发

目前我国高校和专业的工程教育培养方案中,对于社会环境非技术因素基础知识的课程安排和案例分析比较薄弱。

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和专业对于“复杂工程问题”中“复杂”的含义理解存在偏差,“复杂工程问题”在涉及工程技术问题的同时还涉及大量非技术性的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

不同的职业岗位所面对的“复杂工程问题”差异性很大,在解决方案设计中如果不考虑各种社会环境非技术因素对方案的影响,此时结论往往是理想化的。

然而在实际工程应用当中,这些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往往会在考虑了各种社会环境非技术因素后变得不再可行,必须对原有设计进行调整。

相对攻克技术难题的能力,这种能够综合各因素的系统性思维对“复杂工程问题”而言反而更为关键。

我国高校和专业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可以仿照企业处理社会环境非技术因素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形成能够综合各方面因素的系统性思维。

四、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模式的改进

在满足“华盛顿协议”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基于企业解决非技术因素与技术成果冲突的启发,如何提高我国工程教育毕业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目前我国工程教育领域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企业中负责产品研发管理工作数十年,通过对企业实际产品开发和工程实践的观察和思考,为我国工程教育提出了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模式的改进方法。

1.强化教师工程知识

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首先需要建立任课教师工程专业知识结构调整和补足体系。

建议高校和专业聘请有实际企业运营经验的工程师,对教师团队进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方法论以及相关知识点的培训,让高校和专业的教师可以在日常技术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的授课当中,充分融合企业解决非技术因素和技术成果相冲突时的方法论、经济决策和考量社会非技术因素的思维方式。

这样的融合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把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和工程应用相结合,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开设工程导论课程

现阶段,在我国工程教育培养模式中,关于工程基础知识和社会环境非技术因素相关知识的缺失是一个普遍性问题。

建议在大学一年级就开设工程导论相关课程,课程的主要培养方向就是实际应用中会涉及到工程基础知识的社会环境非技术因素,让学生了解到社会环境非技术因素的具体范畴,以及会对技术成果造成的影响。

这样在工程教育初级阶段就对工程导论知识进行教学,可以在工程教育培养的起点培养学生考虑社会环境非技术因素的系统性思维方式。

3.补充经济决策相关知识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和专业的工程教育培养计划中,培养学生经济决策能力的部分是基本空白,但是《华盛顿协议》明确要求学生要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进入企业工作,经济决策为核心理念的价值导向是当下企业界的主流思维方式。

因此,高校和专业对学生经济决策相关知识的辅导要尽早跟上。

建议在大学二年级的培养计划中加入经济决策相关知识的传授。

经济决策知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企业财务会计基础知识和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一方面,学习财务会计基础知识,目的是提高学生对企业财务基本状况的了解和解析能力,让学生了解企业基础财务信息对企业发展的实际意义。

另一方面,学习管理会计基础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掌握管理会计中的关键知识点,以及企业在技术转化过程中市场化运作的实际意义。

同时还需要学生深层次地了解到,经济决策渗透在企业实际运转的每个环节之中,让学生明白技术创新的核心是盈利,无论什么样的技术突破或者技术创新,任何环节出现问题所导致的无法盈利都等于无效投入,都等同于技术创新的失败。

4.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法论

目前我国开展工程教育的院校,对于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方法论及其相关知识的辅导还存在较大的短板。

建议高校加入向学生传授IPD知识的环节,让学生按照企业界的思维方式整合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通过对IPD知识学习,还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学校期间所学知识在实际社会环境中的使用方法。

在IPD知识学习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非技术因素对企业的真实影响,比如:

技术复用、知识产权、可生产性、可安装性、可维护性、低成本、性能价格比等非技术因素,让学生理解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中要从始至终关注非技术制约因素。

在教学环节中加入IPD方法论的辅导和讲解,可以让学生在实习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去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先看到整个企业运转流程的“森林”,然后实习中再思考企业运转流程中某一环节的“树木”,避免出现“盲人摸象”的问题。

5.与理论相结合改进企业实习环节

目前,对我国开展工程教育院校的毕业生而言,各大企业是最终检验培养目标是否达标的试炼场,而在企业真实场景中检验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更是最直观的方式。

因为在真实的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中实践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工程实施等环节,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工程教育培养方法与企业需求是否相匹配。

建议在学生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的环节中,适当加入对经济决策知识的实践。

采取讲座的方式,在认知实习阶段先集中对经济决策知识进行强化训练,结合企业实际案例,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经济决策知识模拟解决具体问题,加深对经济决策知识的理解。

建议在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的环节中,完成有关IPD方法论的学习和实践。

各专业可以遵循具体的工程教育认证要求来设计实践目标,企业根据实际运营状况安排学生实习的具体环节,以便学生将IPD方法论运用在生产实习中。

这种方式可以将所学知识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知识的转化能力和对企业整体情况的了解,最终加深解决非技术因素与技术成果冲突方法的印象,而后形成适合学生自身的、正确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法论。

6.改进毕业设计

目前我国开展工程教育的院校在毕业设计中仍以学术创新为评价标准,以技术先进性和原创性作为评价目标。

这种评价方法与考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毕业设计要求在内涵上并不一致。

建议工程教育专业的毕设环节中增加对非技术因素理解成熟度的考评,将学生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能够很好地平衡非技术因素和技术成果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让学生的毕设更切近应用,对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作出客观真实的反馈。

总之,接受工程教育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以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然后要学以致用地锻炼处理复杂性场景的能力,充分考虑内外部制约因素,能够处理好技术成果和非技术因素之间的冲突。

在目前我国已经成熟的技术知识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增加方法论、经济决策和考量社会环境因素的学习和研究,辅以行之有效的企业实习,以及能够真正检验学生是否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的毕业设计环节,最终才能达到综合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目标。

(北京邮电大学:

杨毅刚、王伟楠、孟斌)

(摘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面向工程教育的STEP教学模式

工程教育的目标是能够为学生成为一名成功的工程师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养分——专门知识、社会意识和创新精神。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工程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改进本科工程教育的质量和内涵。

教育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除了讲授传统知识外,工作坊教学、团队项目、开放式问题、基于经验的学习、体验式及研究型教学等也应该成为完整的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环节。

过去的30年间,工程教育改革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提出了多种教育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中比较成功的教育模式有:

MIT与瑞典几所大学共同创立的CDIO模式、OBE工程教育模式、丹麦奥尔堡大学提出的PBL课程教育模式(基于问题或项目的学习模式,已成为欧洲国家常用的综合化课程模式)以及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提出的ELED模式(基于经验导向的工程教育)等。

工程教育改革是全面提升中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实现建设创新型社会目标的重要基础。

相比欧美一流大学的工程教育,中国工程教育中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应试型、被动式学习等),工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同时我们也看到,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必须同自身的国情、校情相适应,否则难以实现预期的成效。

当前,虽然少数有实力(包括教学经费充足、师资力量雄厚等)的高校实现了小班化授课,可以实施CDIO等模式的教学,但大多数的高校还面临学生人数多、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匮乏的局面。

这种情况下,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工程教育模式并坚定地实施,可能更具建设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在过去的10年间,结合本校本院的特点,在机械原理、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课程中开始尝试一种新的STEP教学模式,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对STEP的内涵、STEP与工程认证、STEP与CDIO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考虑STEP教学模式在课程群以及本研一体化等方面的可扩展性,提出了STEPBYSTEP思想;最后通过实例来验证STEP教学模式对工程教育的有效性。

一、STEP的内涵与扩展

STEP是软件(Software)、理论(Theory)、实验(Experiment)和项目(Project)的简称。

STEP教学模式是指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软件工具、理论教学、实验和项目实践紧密结合、缺一不可。

从狭义上讲,STEP可以是针对单一课程所实施的一种过程式教学模式。

STEP教学实施得当,可以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以机械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原理”为例,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理论教学和实验环节(这是目前大多数国内高校所采用的模式)之外,还可引入运动学仿真软件(如ADAMS等)作为辅助教学和工程实践的工具,再通过设置一个或多个工程实施项目将机械原理系统理论知识有机地牵连在一起。

理论传授与实验作为大多数工程类课程中不可或缺并全面实施的教学环节毋庸置疑,但引入软件工具和项目式教学在当前中国大学本科的工程类课程教学中还远未普及。

我们知道,随着工程软件工具的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大,其仿真效果也越来越逼真。

当前,无论科学研究还是产品开发也越来越离不开软件工具的支撑。

软件环境下的虚拟设计与仿真已然成为整个产品周期内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和掌握各种相关虚拟设计与仿真软件已经成为工程领域内从业人员的必要能力。

我们惊喜地发现,几乎每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或专业课程都能找到与之配套的专业软件与课程教学。

如表1就给出了与机械工程专业部分核心课程相配套的软件工具。

这是工程教育实施STEP教学的物质基础。

如何学习这些专业软件的使用,传统思路是采用专家培训等方式;不过可以换一种思路,即将软件的学习融入到课程教学环节中,效果可能更佳。

不过,STEP教学的四个环节中,项目设置是核心,同时也是该门课程真正让学生获得知识理解、应用甚至创新的关键。

但是,如何设置项目,特别是公认为好的项目,并非易事。

①要求项目的整体性,一个理想的项目希望能够将理论知识的主体有机地牵连在一起;②项目的真实性,源于实际工程的项目更能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③项目与理论知识紧密联系,真正好的项目设置可以深入融入到理论教学中,而不是两者之间相互脱节。

表1与机械工程部分核心课程相配套的软件工具

STEP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演变成科研活动的缩影。

一个源于真实的科研项目通过合理转化,完全可以演化为若干个可以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应设置明确的节点目标及指标),这些子项目或者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或者作为学生课外训练的题目,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所有项目融合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与教学过程逐一、同步实施,学生相当于走完了一个完整的科研过程。

事实上,STEP教学模式已将欧美一流高校广泛采用的项目化教学融入其中。

项目化教学是由美国凯兹教授和加拿大查德教授共同创建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任务与工程实践主题相结合,形成有节点限定、目标明确的项目,进而通过实施项目来完成教学任务。

据统计,目前就读美国名校(MIT、Stanford等)的本科生几乎每周都要花上至少30小时写作业或者做课程项目(每门课程的作业量都需要5~10个小时)。

在这种高强度的作业要求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非常扎实。

很多课程的作业都和实际紧密联系,都是教授们将其曾经遇到过的实际工程问题转化为作业题目,因此更能体验到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项目化教学的优点在于可有效提高学生知识重组及应用能力,而过程性的学习方式又可提升学生系统实践能力;缺点在于容易破坏理论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前后顺序,导致学生知识存留的碎片化。

不过,尽管STEP教学模式中融入了项目化教学环节,但其本身并不等同于项目化教学。

STEP教学仍然强调知识体系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项目不能成为知识的主体,而是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案例。

相比研究生课程,大学本科阶段的大多数课程都已建立起相对成熟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无疑对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以及进一步深造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STEP教学模式对工程认证的重要支撑作用

工程认证中,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以及结果为导向的评价。

STEP教学模式中,无论软件工具还是项目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节,通过设置合理的评价方式,有效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应用的程度。

2015年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特别强调本科工程教育中教学过程应面对“复杂工程问题”。

何谓“复杂工程问题”?

按照华盛顿协议(WA)的解释,要求工程教育的培养过程中要具备深厚的工程知识,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某一或某些方面;会创造性地分析建模,会解决涉及工程与其他方面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多样化需求。

STEP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