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9305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docx

环境质量评价第二章

第二章环境评价信息的获取

●教学重点:

污染源的调查方法、污染源评价、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

●教学难点:

污染源评价方法、环境背景调查、定性信息的获取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概念、调查程序和方法,重点掌握污染源的评价方法。

掌握环境背景调查的内容,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

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环境质量的预测方法。

第一节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污染物调查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

其基本方法为社会调查,调查中应做到¡°了解一般,抓住重点¡±。

污染源调查获得的各种污染物数据是以浓度或总量的形式表示的。

为了比较不同污染源的危害程度,确定主要污染源或主要污染物,必须有一个比较各类污染源对环境潜在污染能力的共同指标,即对污染物和污染源进行标化计算,这就是污染源评价。

一、污染源与污染物

1、污染源的概念污染源指污染物的发生源,即凡产生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有害物质的设备、装置和场所。

2、污染源的分类

1)据污染物产生的主要来源

●自然污染源

生物污染源

非生物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

生产性污染源

生活性污染源

2)按其危害所影响的主要对象分为

●大气污染源(高架源、面源、线源、点源)

人工源、自然源

●水体污染源(地面水、地下水、海洋水)、

●土壤污染源(表面土壤、深层土壤)、

●生物污染源(农作物、动物污染源)等。

3)按其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

●点污染源、

●面污染源、

●线污染源。

4)按污染源的运动特性分为

●固定源

●移动源。

5)按其产生的人类社会活动分为

●工业污染源

冶金、化工、轻工业、电力、纺织、机械制造、建材、石油

●农业污染源

农药污染、化肥污染、水土流失及农业废弃物的污染、乡镇企业污染

●交通污染源

噪声污染、汽车尾气的污染

●生活污染源

燃烧污染、生活污水、生活垃圾

3、污染物的概念任何物质(能量),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率、形态和途径进入环境系统,并对环境系统产生污染或破坏的物质(能量),称为环境污染物(污染物、污染物因子)。

4、污染物的分类。

1)按其物理化学特性

●物理污染

●化学污染

●生物污染

●油类

●综合污染

2)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

●阳离子态

●阴离子态

●简单有机物

●复杂有机物

●颗粒物

3)按其控制标准可分为

●水环境污染物

●大气环境污染物

4)按其污染范围的广度分为

●局部污染物

●区域污染物

●全球污染物

5、主要污染物

1)工业污染物

冶金工业污染物化学工业污染物

轻工业污染物电力工业污染物

纺织工业污染物机械制造工业污染物

建材工业污染物石油工业污染物

2)农业污染物高残留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

3)交通运输污染物噪声、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化合物、二氧化硫、苯并芘等。

4)生活污染物二氧化硫、废水、城市垃圾等。

二、污染源调查

1、污染源调查的意义与原则

1)污染源调查的意义

掌握污染源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

了解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

确定区域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提出污染治理和控制措施。

2)污染源调查的原则

目的性(目的不同、方法步骤不同)、

系统性(把源、环境和生物整体考虑)、

联系性(源与环境的关系)、

同一性(同样的标准)。

3)污染源调查的目的

污染源调查的任务因目的而异。

为了制订某一区域的综合防治规划或环境质量管理规划,调查的任务就是全面了解区域内的污染源情况,以便确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为了治理一个区域内某一类污染源,调查的任务就是弄清区域内该污染源的分布情况,污染源的生产状况、排污情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给日常的污染源管理提供资料,调查的任务就是查明各类污染源的情况及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等。

上述各种调查可以结合进行。

2、污染源调查的程序

普查(查清区域内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的一般情况,并将调查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根据区域内环境问题的特点,确定进一步调查的对象,进行深入调查→整理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和建立污染源档案。

进一步调查的内容因污染源而异。

1)污染源普查

①污染源普查的程序

准备→调查阶段→总结阶段

②污染源普查内容

污染源的名称、位置、污染物名称、排放量、排放强度、排放方式、排污去向(排向大气、水体等)和排放规律

③数据整理的步骤

搜集资料→资料整理→选用统计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08号

现公布《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 理 温家宝

                 二○○七年十月九日

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污染源普查的对象、范围、内容和方法

●第三章 污染源普查的组织实施

●第四章 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

●第五章 数据发布、资料管理和开发应用

●第六章 表彰和处罚

●第七章 附  则

2)污染源详查

①污染源详查的目的

总结出行业的排污系数

对重点污染源进行调查

②污染源详查的程序

组成联合调查组,确定调查目的和制订调查计划

→举办布点、采样、分析、统计等内容的培训班

→进行污染源详查

→排污系数、污染源经济效益分析,调查数据整理分析、污染源评价

→建立污染源档案。

②污染源详查要求

●A详查污染源的数目应控制其等标污染负荷占评价区总等标污染负荷的80%以上,或控制重点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量占评价区总排放量的60%以上。

●B要求工作人员深入到污染源现场,进行污染状况的实地调查,污染源的实际采样监测,并配合必要的理论计算。

3、主要污染源的调查内容

1)工业污染源调查内容

生产管理

¡°三废¡±排放、危害及治理调查

生产发展调查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背景调查

2)农业污染源的调查内容

农药的使用情况

化肥的使用情况

农业废弃物的调查

3)生活污染源调查内容

城市居民人口调查

城市居民用水和排水调查

城市垃圾量调查

民用燃料调查

城市垃圾、污水处理方法调查

4)交通污染源调查内容

噪声调查

尾气调查

5)水体污染源调查的内容

 企业的种类、性质、规模及分布情况。

  原料的利用率、生产规模和产生废水的工艺流程等。

 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总量、水源、水质。

 废水排放方法、排放点的位置和流向。

  企业对废水回收处理和综合利用情况。

工厂污水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危害及居民的反映和对健康的影响。

4、污染源调查方法

1)实测法通过实际测定某污染源排出的废水废气中污染物浓度和废气废水流量,计算其中的污染物的绝对排放量。

计算公式为:

Wi=CiQi*10-6(废水吨/天或吨/年)或

Wi=CiQi*10-9(废气吨/天或吨/年)

式中Wi为某污染物的排放量(吨/天或吨年),Ci为某污染物实测平均浓度(废水mg/L、废气mg/m3),Qi为废水、废气排放量(m3/天、m3/年)。

2)物料衡算法

物料衡算法是用于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的常规和最基本的方法。

在具体建设项目产品方案、工艺路线、生产规模、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及治理措施确定的情况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核算污染物排放量,即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必须等于产品数量和物料流失量之和。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物料等于产品产量和物料流失量总和。

其计算通式如下:

当投入的物料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时,可按下列总量法公式进行衡算:

总物料衡算公式

3)经验系数法

①排污系数法根据排污系数(在一定的原料路线和工艺流程及设备条件下生产某些产品时,其单位产品所排出的污染物的量往往有一大致固定的数值,称为经验排污系数)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的方法。

计算公式为:

Gi=Ki*W/1000

式中Gi为某污染物的排放量(吨),

Ki为单位产品的排放系数(公斤/吨),

W为某产品的年产量(吨)。

②单产平均减污法

 使用单产平均减污法预测污染物排放量与使用排污系数法计算排放量具有相似的模型结构。

计算公式为:

M=mG

式中G是预计的产量;m是目标年的单产产生的排污量;

预测目标年单产产生的排污量m,可以用以下模型计算:

  式中t为预测目标年或参照年,

t0是预测基准年。

m0是作为基准年的已知单产排污量,

k是单产排污量的年削减率,是本模型中预测排污量的关键。

通常有0

③弹性系数法

  本方法假设在预测基准年与预测参照年之间,污染物的逐年排放量和工农业生产的总产值各自以一个平均的增长速度在增长;在预测基准年与预测目标年之间,污染物的逐年排放量和工农业生产的总产值G各自也以一个平均的增长速度在增长,即:

 式中t为预测目标年或参照年,M是目标年或参照年的排污量;

t0是预测基准年。

M0是基准年的已知排污量,

α是排污量的年增长速率,α可以是负数,

G0是基准年的工农业生产的总产值;

G是目标年或参照年的工农业生产的总产值;

β是产值的年增长速率。

虽然在预测基准年前后α和β的数值可以不同,弹性系数法认为预测基准年前后的弹性系数ξ保持不变。

4)燃料燃烧过程中主要污染物的计算方法

①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计算

烧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可用下式计算:

GSO2=B*S%*80%*2,

式中GSO2为二氧化硫的产生量,

B为耗煤量,S%为煤的含硫量;

油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可用下式计算:

GSO2=B*S%*2。

②燃煤时烟尘量的计算

燃煤烟尘包括黑烟和飞灰两部分。

A根据煤耗量、煤的灰飞含量、除尘器效率等参数计算:

G烟尘=B*A*d飞灰*(1-ξ),

式中G烟尘为烟尘排放量,B为耗煤量,A为煤的灰分含量(%),d飞灰为烟气中烟尘占灰分量的百分数(%),

ξ为除尘器的总效率。

B根据锅炉的烟气量、烟尘排放浓度和除尘器效率计算:

G=Q*C0(1-ξ),

式中G为烟尘排放量(公斤/小时),Q为标气量(标米3/小时),C0为除尘器进口的烟尘浓度(毫克/标米3),ξ为除尘器的效率。

三、污染源评价

1、污染源评价目的、原则、类型和程序

1)目的

了解污染源的潜在危害;

确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2)原则

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

要把污染源、周围环境和防治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要统一;

评价结果的分析,只能反映潜在污染能力,不能反映对环境影响后的变化和在环境中实际可能造成的影响。

3)类型

①以潜在污染能力为指标的污染源评价体系

类别评价

综合评价

②以经济技术指标为评价依据的污染源评价体系

4)程序

●制定评价程序

●确定评价参数

●选择评价标准

●选用评价数学模式

●计算评价结果

2、污染源评价方法

1)类别评价对单一污染物进行评价,采用污染物的相对含量(浓度)、绝对含量(体积和质量)、统计指标(超标率、超标倍数、检出率、标准差、概率加权值)等来评价污染物和污染源的污染程度。

S=

概率加权值是指某污染物的浓度小于、等于和大于排放标准的概率,计算公式为

Wi=(si-ci)/S。

2)综合评价

●分级法根据污染源的类型、污染物的性质、污染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等,可把污染源分为严重、较重、一般、较轻或无污染等。

简单直观但带有主观性,很粗糙,半定量。

●函数法通过函数关系把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或污染物浓度转化为反映污染轻重的污染损失值。

污染损失可以用经济损失或具有确切环境意义的其它指标来表示。

指数法

①等标污染负荷法

A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

废水中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Pi)定义为Pi=ci/si*Qi*10-6,

废气中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Pi)定义为Pi=ci/si*Qi*10-9

B某工厂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Pn)

C某个地区的等标污染负荷(Pm)

D全区域或全流域的等标污染负荷P

E等标污染负荷比的计算

某污染源或某工厂的等标污染负荷比等于该污染源或工厂的等标污染负荷与全流域等标污染负荷的比值;

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等于该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与全流域等标污染负荷的比值。

F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源的确定

按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由大到小排列,然后由大到小计算累计污染负荷比,累计污染负荷比等于80%所包含的污染物即为该区域的主要污染物。

按污染源的等标污染符合比排列,累计污染负荷比等于80%所包含的污染源即为该区的主要污染源。

可能未列入排放量小而毒性大污染物或污染源。

实例分析

进行某地区水体污染源调查与评价,调查与监测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

下面是运用等标污染负荷法选出该地区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质的过程。

请将该过程补充完整。

表1主要污染源及年排水量(百万吨污水/年)

评价过程:

废水中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Pi定义为Pi=ci/si*Qi*10-6,式中Ci为实测浓度(mg/L),Si为评价标准(mg/L),Qi为废水排放量(米3/天或米3/年)。

则各污染源中各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分别为:

●P1COD=6.855,P1BOD=13.71,P1CN-=0.457,P1酚=1.645,源1的等标污染负荷=22.667。

●P2COD=6.43,P2BOD=5.573,P2CN-=0.129,P2酚=3.215,源2的等标污染负荷为15.347。

●P3COD=0.656,P3BOD=1.312,P3CN-=0.082,P3酚=0.131,源3的等标污染负荷为2.181。

●P4COD=1.06,P4BOD=2.12,P4CN-=0.021,P4酚=0.106,源4的等标污染负荷为3.307。

所以评价区域的水体的总等标污染负荷为43.502。

所以各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比(用百分数表示)分别为:

K1=52.11%,K2=35.28%,K3=5.01%,K4=7.60%。

所以评价区水体的主要污染源为源1和源2。

COD的等标污染负荷PCOD=P1COD+P2COD+P3COD+P4COD=15.001。

同理,PBOD=22.715,PCN-=0.689,P酚=5.097。

所以各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用百分数表示)分别为:

KCOD=34.48%,KBOD=52.22%,KCN-=1.58%,K酚=11.72%。

所以评价区的主要污染物为BOD5和COD。

②排毒系数法

污染物的排毒系数(Fi)定义为:

Fi=mi/di

式中mi为污染物排放量(mg),di为能导致一个人出现毒作用反应的污染物最小摄入量(mg),是根据毒理学实验所得出的毒作用阈剂量值计算求得。

Fi排毒系数表示当污染物充分、长期作用于人体时,能够引起出现毒作用反应的人数。

排毒系数可以进行运算,得到某工厂、某地区、全区域的排毒系数,计算公式为Fn=∑Fi,Fm=∑Fn,F=∑Fm。

③残留率法农业污染源采用污染物在土壤或作物中的残留率Ki进行评价。

Ki=Ri/Li*100%

式中Ri表示污染物在土壤或作物中的残留量,Li表示污染物全年总使用量。

第二节环境特征调查

一、环境背景调查

1、环境背景值的概念

环境背景值(environmentalbackgroundvalue)亦称自然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环境组成的各要素,如大气、水体、岩石、土壤、植物、农作物、水生生物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基本的化学成份。

环境背景值实际上是相对不受直接污染情况下环境要素的基本化学组成。

在环境科学兴起之前,地球化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已对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称丰度)进行了研究。

1924年,美国学者F.W.克拉克首先发表了这方面的研究报告。

因此,地壳、岩石、大气和水体各种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就称为克拉克值。

苏联学者维诺格拉多夫等人对岩石、土壤和生命物质中的元素丰度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1975年,美国学者J.J.康纳等人在对各环境要素化学元素丰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国部分地区的环境背景值。

中国自1976年开始,对北京、南京、广东、松辽平原、珠穆朗玛峰等地区的土壤环境背景值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2、环境背景值的调查内容

1)气象背景调查

风向、风速、气温、降水、日照、能见度、蒸发、逆温和大气稳定度等。

2)地质地貌背景调查

地质条件: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裂隙的基本情况、矿产资源的种类与分布

地貌条件:

山地形态、组成、山地高度、山脉走向等。

3)土壤及生物背景调查

●要了解土壤的各种特征,需对土壤的剖面结构及土壤发生层次、质地层次和障碍层次进行调查和研究。

同时,还应对当前的土地利用状况、农作物遭受污染危害的情况、农药的种类和用量、化肥使用的品种和数量进行调查。

●生物背景包括主要的生物资源、种类、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其中成土母质是决定土壤元素背景值含量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

研究土壤环境背景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

是研究和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

是研究污染元素和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的依据;

在土地利用及其规划时也是重要的参比数据。

土壤背景值的统计数据检验

对土壤背景值的统计数据进行检验,目的就是保证背景值的精确性。

常用的检验方法有以下几种:

标准差检验

4d检验法

上下层比较法

相关分析法

富集系数检验(富集系数=

土壤中某元素的含量/土壤中TiO2含量)

/(母质中元素的含量/母质中TiO2含量)

4)水文特征调查

●河流水位、流速、丰枯水流量,河床变迁及坡降、糙率等;

●湖区的进出水系,湖泊蓄水量及其年内年际变化,水流流向;

●海流、海浪、潮流、风和地形等特点;

●地下水潜水和承压水的水质状况、开采量、开采位置及水位变化;

●水温,水化学分析;

●补给来源;

●底质特征;

●水资源开发及利用情况;

●城市给水及污水处理设施情况。

3、环境背景值的预测

为了确定背景值,应在远离污染源的地方采集样品,分析测定化学元素的含量。

在此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检验分析结果,然后以分析数据的平均值(或数值范围)作为背景值。

当数据分布符合正态分布时,可采用算术平均值与标准方差作为背景值。

背景值的表示:

无统一规定。

正态分布(),

对数正态分布(M/D-M¡¤D)

偏态分布需要具体确定。

二、环境现状调查

1、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收集资料法从有关部门取得权威数据。

●现场调查法可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

●遥感调查法弄清不易到达地区的环境特征,但数据不够准确,适用于大范围调查。

2、环境调查的一般原则

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应大于评价区域,特别是对评价区域边界以外的附近地区,若遇有重要的污染源时,调查范围应适当放大。

资料收集:

应首先立足于现有资料,若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再进行现场调查或测试。

调查深度:

与评价项目密切相关的的部分全面而详细,尽可能定量化;对不能用定量数据表达的的内容,应做出详细的说明。

环境现状调查的具体原则

A、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单项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范围,并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

B、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搜集现有的资料,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再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

C、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环境中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如大气、地面水、地下水等)应全面、详细,对这些部分的环境质量现状应有定量的数据并做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参照导则环境现状的调查内容中所规定的内容,适当增删。

3、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自然环境调查

地理位置  

地质

地形地貌

气候与气象

地面水环境

地下水环境 

大气环境质量

土壤与水土流失

 动、植物与生态

2)社会经济环境调查

A、人口   

B、工业与能源 

C、农业与土地利用

D、交通运输

3)人体健康状况

调查易感人群和防护部门。

基准资料收集文化、饮食、寿命、地方和传染病、常见病。

死亡回顾调查死因排序及恶性肿瘤排序

健康状况调查疾病、发育、生物检测、出生缺陷等。

第三节环境质量监测

环境质量识别:

通过调查、监测及分析处理,确定现实的环境质量;

根据环境质量的变异规律,预测在人类社会行为作用下环境质量的改变。

一、监测的目的

环境质量评价的质量监测目的有三:

一是掌握环境质量现状;

二是借助于环境质量的变异规律预测出在人类社会行为作用后的环境质量;

三是建立适用于该地的环境质量变异模式。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1、按监测目的或监测任务划分

2、按监测介质或对象分类

大气污染监测

水质污染监测

土壤和固废监测

生物监测

噪声和振动污染监测

放射性污染监测

1)环境监测的程序

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确定监测项目

→确定监测点布置及采样时间和方式

→选择和确定环境样品的保存方法

→环境样品的分析测试

→数据处理与结果上报

四、监测方案的制定

一个完整的监测方案包括:

1)确定监测项目项目多。

可遵守优先原则选择一些能起指示作用的项目进行监测。

优先原则具体指:

●A对环境质量影响大的污染物优先。

●B有可靠监测手段能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优先。

●C已有环境标准或有可比性资料的污染物优先。

●D人类社会行为中预计会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优先。

2)确定监测范围为了布置监测点位。

取决于对环境质量发生变化的范围的正确的估计。

3)确定监测周期为了掌握环境质量在时间域上的变化规律(受污染物的排放规律和环境要素特性影响)。

须根据排放的实际情况和环境要素的实际情况来研究决定。

4)确定监测点位为了掌握环境质量及其变化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不同环境要素和不同监测项目监测点位的布置也不同。

布点方法一般有扇形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网格布点法和功能区布点法。

五、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