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94762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

《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

浙江省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

浙江省2011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

(一)语文试题

题号

第Ⅰ卷

第Ⅱ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王国维的“阙疑”精神

李学勤

王国维先生的研究领域广博,成就卓越,在学术史上早有公论。

他一生学风笃实矜慎,不轻易立说,也不任意争辩,虽已多年闻名于海内外,仍然保持谦虚的态度。

大家知道,王国维先生对《尚书》有深入的研究和创造性的贡献。

他的论文集《观堂集林》,开卷《生霸死霸考》、《高宗肜日说》、《洛诰解》,一直到《〈书〉顾命同瑁说》等好多篇,都是关于《尚书》的,可说达到了这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

尽管如此,他却再三声明《尚书》有许多地方“不能解”。

《观堂集林》卷二收有《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其中王国维先生自述说:

“《诗》《书》为人人诵习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读。

以弟之愚暗,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

此非独弟所不能解也,汉魏以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然其说终不可通,以是知失儒亦不能解也。

”王国维坦承他对《尚书》好多文句“不能解”,并且指出前人的解释“不可通”,是“强为之说”,他不能与之苟同。

1924年夏,王国维先生为容庚先生的《金文编》撰序,首先引用孔子讲的“多闻阙疑”和“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二语,认为:

“阙疑之说出于孔子,盖为一切学问言。

”接着他讲到《易》和《书》的“难解”,并说:

“余尝欲撰《尚书》注,尽阙其不可解者,而但取其可解者著之,以自附于孔氏阙疑之义。

他于1925年到清华研究院任导师,曾专讲《尚书》,确实体现了“阙疑”这一点。

据当时听课的学生吴其昌先生的《王观堂先生〈尚书〉讲授记》和刘盼遂先生的《观堂学〈书〉记》,他上课先讲述历代《尚书》传流和注释的历史,其间便强调“其不可通音,终不可通也”。

他讲授《尚书》各篇,于各家学说择善而从,同时结合自己甲骨金文研究的心得,提出很多新颖见解。

例如讲《高宗肜日》,即以甲骨文“肜日”为据,论证元代金履祥以该篇为“祖庚时文”的正确。

类似的精彩之处,不胜枚举。

王国维指出前人注解《尚书》多“强为之说”,许多文句“终不可通”,并不是抹杀历代学者的成就。

相反的,他认为《尚书》的研究不断前进,各时期的著作都有应当肯定之处。

这从他最后一篇有关古代研究的作品《〈尚书覈诂〉序》可以看得很清楚。

《尚书覈诂》的著者杨筠如先生也是王国维在清华的学生。

他听了王国维的《尚书》课,编著《覈诂》四卷,得到王国维,还有也任导师的梁启超的奖励,经修改后,从南方寄给王国维,王国维给他写了序。

这个时候是在1927年的农历四月,离王国维的去世已经没有几天了。

这篇序文,把历代《尚书》之学划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从西汉伏生到欧阳、大小夏侯章句,是今文之学;从孔安国到贾逵、马融、郑玄、王肃,是古文之学。

“今古文诸家之学并亡,然传世之伪《孔传》,殆可视为集其大成者也”。

第二阶段始于北宋欧阳修、刘攽,苏轼、王安石、林之奇等“皆脱注疏束缚而以己意说经”。

蔡沈受朱子之命所编《书集传》,“可谓集其大成者也”。

在这以后,王国维历数清代阎若璩以来各家成绩,一直讲到俞樾和孙诒让,“惜未有荟萃而画一之如孔、蔡二传者”,希望杨筠如“异日当加研求,著为定本,使人人闻商周人之言,如乡人之相与语,而不苦古书之难读,则孔、蔡二传又不足道矣”。

(摘自《中华读书报》)

1.下列不能表明王国维“笃实矜慎”的一项是()

A.尽管王国维先生在《尚书》研究方面达到了最高的水平,但他仍声明有许多地方“不能解”。

B.为容庚先生的《金文编》撰序,王国维首先引用“多闻阙疑”和“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二语。

C.在清华研究院任导师时,王国维讲述历代《尚书》传统和注释的历史,强调“其不可通音,终不可通也”。

D.在讲授《高宗肜日》时,即以甲骨文“肜日”为据,论证元代金履祥以该篇为“祖庚时文”的正确。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自己严谨治学的同时,也告诫友人做学问须谨慎,不可“强为之说”。

B.对于《诗》《书》的难读,他也坦陈自己“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

C.王国维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然其说终不可通”这样的《尚书》研究状况来劝慰友人。

D.在为《尚书》作注时,王国维以“尽阙其不可解者,而但取其可解者著之”作为编纂思想。

3.下列有关《〈尚书覈诂〉序》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篇序言是王国维应学生杨筠如的请托而写的,杨的四卷编著深受王国维治《尚书》的影响。

B.在序言中,王国维把历代《尚书》之学分为分别以西汉、北宋、近代为起始的三个重要阶段。

C.王国维认为《孔传》和《书集传》是有关《尚书》研究的前两个阶段的集大成者。

D.王国维认为“古书之难读”是因为《尚书》本身深奥难懂,他希望杨筠如有所突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

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

“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禹曰:

“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

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

”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颖川,恂捕得系狱。

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

复以为耻,还过颖川,谓左右曰:

“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

今见恂,必手剑之!

”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

谷崇曰:

“崇,将也,得带剑侍侧。

卒有变,足以相当。

”恂曰:

“不然。

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

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

”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

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

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

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

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帝曰:

“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

今日朕分之。

”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

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

“卿今为吾行也。

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

恂怒,将诛文。

诸将谏曰:

“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

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恂不应,遂斩之。

遣其副归告峻曰:

“军师无礼,已戮之矣。

欲降,急降;不欲,固守。

”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

诸将皆贺,因曰:

“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

”恂曰:

“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

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

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

”诸将皆曰:

“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

常曰:

“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

”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

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军营犯法,率多相容率:

大多

B.恂遣谷崇以状闻状:

罪状

C.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相:

代指贾复

D.恂奉玺书至第一奉:

通“捧”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寇恂“威望素著”的一组是(3分)()

①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②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

③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④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

⑤诸将皆曰:

“非所及也⑥时人归其长者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⑤⑥

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攻打高峻时,寇恂违背光武帝旨意,擅自斩杀了高峻的使者皇甫文,但事如光武所愿,光武帝没有责罚寇恂。

B.寇恂明习经术,德行高尚。

朝廷倚重,遐迩闻名;一生戎马,奋其智勇。

可谓忠心耿耿。

C.他所得俸禄,往往厚施亲友、故旧和从征将士。

他常说:

“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

D.他屈己为国,顾全大局,人们无不景仰他的长者之风,认为他有宰相的器量和才能。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

今见恂,必手剑之!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11分)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释】耒阳,即今湖南省耒阳县。

张处父生平不详,为词人好友。

推官,是州郡的属官。

据考,淳熙六年(1179)或七年,作者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时写了这首词。

8.“山前灯火欲黄昏”中的“欲”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简析“鹧鸪”在词中的意蕴(5分)

9.词的下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填写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每处1分。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_____,若出其中;______,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优哉游哉

伯尔

在欧洲西海岸的一个码头,一个衣着寒伧的人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

一位穿得很时髦的游客迅速把一卷新的彩色胶卷装进照相机,准备拍下面前这美妙的景色:

蔚蓝的天空、碧绿的大海、雪白的浪花、黑色的渔艇、红色的渔帽。

咔嚓!

再来一下,咔嚓!

德国人有句俗语:

好事成三。

为保险起见,再来个第三下,咔嚓!

这清脆但又扰人的声响,把正在闭目养神的渔夫吵醒了。

他睡眼惺忪地直起身来,开始找他的烟盒。

还没等找到,热情的游客已经把一盒烟递到他跟前,虽说没插到他嘴里,但已放到了他的手上。

咔嚓!

这第四下“咔嚓”是打火机的响声。

于是,殷勤的客套也就结束了。

这过分的客套带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

游客操着一口本地话,想与渔夫攀谈攀谈来缓和一下气氛。

“您今天准能捕到不少鱼吧?

渔夫摇摇头。

“不过,听说今天的天气对捕鱼很有利。

渔夫点点头。

游客激动起来了。

显然,他很关注这个衣着寒怆的人的境况,对渔夫错失良机很是惋惜。

“哦,您身体不舒服?

渔夫终于从只是点头和摇头到开腔说话了。

“我的身体挺好,”他说,“我从来没感到这么好。

”他站起来,伸展了一下四肢,仿佛要显示一下自己的体魄是多么的强健。

“我感到自己好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愈加困惑了,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这疑问简直要使他的心都炸开了:

“那么,为什么您不出海呢?

  回答是干脆的:

“早上我已经出过海了。

“捕的鱼多吗?

“不少,所以也就用不着再出海了。

我的鱼篓里已经装了四只龙虾,还捕到差不多两打鲭鱼……”渔夫总算彻底打消了睡意,气氛也随之变得融洽了些。

他安慰似地拍拍游客的肩膀,在他看来,游客的担忧虽说多余,却是深切的。

“这些鱼,就是明天和后天也够我吃了。

”为了使游客的心情轻松些,他又说:

“抽一支我的烟吧?

“好,谢谢。

他们把烟放在嘴里,又响起了第五下“咔嚓”。

游客摇着头,坐在船帮上。

他放下手中的照相机,好腾出两只手来加强他的语气。

“当然,我并不想多管闲事,”他说,“但是,试想一下,要是您今天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出海,那您就会捕到三打、四打、五打,甚至十打的鲭鱼。

您不妨想想看。

渔夫点点头。

“要是您,”游客接着说,“要是您不光今天,而且明天,后天,对了,每逢好天都两次、三次,甚至四次出海——您知道那会怎么样?

渔夫摇摇头。

“顶多一年,您就能买到一台发动机,两年内就可以再买一条船,用这两条船或者这条机动渔船您也就能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您将会有两条机动渔船,您将会……”他兴奋得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

“您将可以建一座小小的冷藏库,或者一座熏鱼厂,过一段时间再建一座海鱼腌制厂。

您将驾驶着自己的直升飞机在空中盘旋,寻找更多的鱼群,并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机动渔船,到别人不能去的地方捕鱼。

您还可以开一间鱼餐馆,用不着经过中间商就把龙虾出口到巴黎。

然后……”兴奋又一次鲠住了这位游客的喉咙。

他摇着头,满心的惋惜把假期的愉快一扫而光。

他望着那徐徐而来的海潮和水中欢跳的小鱼。

“然后——”他说,但是,激动再一次使他的话噎住了。

渔夫拍着游客的脊背,就像拍着一个卡住了嗓子的孩子。

“然后又怎样呢?

”他轻声问道。

“然后,”游客定了一下神,“然后,您就可以优哉游哉地坐在码头上,在阳光下闭目养神,再不就眺望那浩瀚的大海。

“可是,现在我已经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本来就优哉游哉地在码头上闭目养神,只是您的‘咔嚓’声打扰了我。

显然,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若有所思地离开了。

此时,在他的心里,对这个衣着寒伧的渔夫已没有半点的同情,有的只是一点儿嫉妒了。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衣着寒伧的渔夫和穿着时髦的游客是新旧不同文明的代言人,他们看法的差异,实质是两种文明的差异。

B.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游客和渔夫的言行对比,不同装束的对比,破旧的渔船和畅想中的机动渔船的对比等。

C.文章先后写了五次“咔嚓”的相机和火机声,为整篇文章平和宁静的氛围增添了动感,动静相映成趣。

D.“他安慰似地拍拍游客的肩膀”,表达了渔夫对游客深切关心的感谢,也流露了他对现状的满足感。

E.“对这个衣着寒怆的渔夫已没有半点的同情,有的只是一点儿嫉妒了”,以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余韵悠长,寄意深刻。

(2)文章一开篇便借游客照相描写了一幅优美的景象,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分)

(3)小说先后两次写渔夫“摇摇头”“点点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相同吗?

请谈谈理由。

(6分)

(4)小说结尾说,“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若有所思地离开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读过这篇小说后的感受。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杨丽萍:

舞蹈是种信仰

曹玲娟

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近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再度艳惊了上海滩。

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

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沉寂一段时间后,杨丽萍再度亮相舞台,这次她带来的是歌舞乐《藏谜》,她一出场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

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行……稍后,又一次出场,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

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来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

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

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

这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制作演出的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

在她看来,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学习、采集、呈现。

“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

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

《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这部作品是我们对藏族文化虔诚之心的体现”,为此,她走遍了藏区。

《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

他们并不知道舞台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舞台上自由奔放地舞蹈,纯粹展示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

正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台下感动得落泪。

每次谢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她说,“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是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这是个地道的民间艺术团,杨丽萍是这支团队里惟一的非藏族人。

排练整整一年,艺术团没有任何收入,制作人容中尔甲背上大笔贷款,总编导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

“她是一个很单纯的艺术家,对艺术严谨到有些苛刻,对人却特别宽容。

”容中尔甲说,从剧本的策划、编舞、主创班子搭建、服装道具设计到找衣服布料,事无巨细,杨丽萍都全力而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曾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她评价说:

“这部作品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从《云南映象》到《藏谜》,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

“不用担心这个,认真的态度,再加上自我审美的品位,人们都需要好的精神食粮嘛。

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

“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就曾公开赞扬,“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

不跳舞,完全可以有很多选择,可她还是一直在舞台上跳,这让我很佩服。

“有生命的舞蹈,离人很近,它会像树一样生长,像河流一样流淌。

”杨丽萍说,“我们跳的是命。

杨丽萍常说,如果不跳了,她会回归自然,找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下来。

“外面有山,有水,有农田和民居,岛上有人捕鱼,有人织布,还有人在大榕树下晒太阳……”

(节选自《人民日报》2007、11、6)

(1)对文章的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5分)

A.《雀之灵》《两棵树》《云南映象》《藏谜》等都是杨丽萍的代表作,她的这些作品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B.《藏谜》展示的是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表现出的是最原始的生命力。

C.杨丽萍亲身学习、采集、呈现了民间许多正在逐渐消失的好东西,抢救了宝贵的民间艺术。

D.韦芝赞誉《藏谜》为“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间接说明了杨丽萍在舞蹈方面的造诣。

E.杨丽萍在做《藏谜》的过程中,深入地理解了藏族文化,并对之生出了虔诚之心,也坚定了她对舞蹈的追求。

(2)“舞蹈是种信仰”,文章在哪些方面表现了杨丽萍的这一观念?

请简要叙述。

(6分)

答:

(3)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6分)

答:

(4)通过杨丽萍的努力,原生态”歌舞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引起广泛关注。

“原生态”艺术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有人认为“原生态”歌舞对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有积极作用,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赶时髦”的表现。

结合现实和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使用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人开玩笑说:

“犹太金融资本家在豪宅客厅里打个喷嚏,世界上不少银行都将连锁感冒。

”这可不是骇人听闻,他们在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的作用确实非常之大。

B.医学博士王祥学识渊博,他不仅在免疫学领域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营养学等方面也有诸多独到的见解,真可谓金玉满堂。

C.景点涨价如果超过广大游客的承受能力,将很可能是一种慢性自杀,景点则成了游客望尘莫及的“城市精品店”。

D.瑙鲁共和国与台湾“断交”,台湾当局苦心经营的金钱外交的丧钟又一次敲响,这完全是由于台湾当局咎由自取。

14.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宋代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寻味。

B.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所率领的船队诞生地南京,将建造当年航海宝船工厂的遗址,预计两年完成一期工程。

D.从12月19日起,我省北部、西部以及中南部大部分地区受高空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交汇影响,形成今冬第一次较强的降水过程。

15.根据上下文意,将提供的6个句子填写在横线上,使前后连贯自然。

(3分)

康有为和章炳麟描绘孔子,,,但都出于要求中国进步的渴望。

,,。

①他们的造假目的是为了克服前进路上的思想障碍

②造假原旨相同

③而视坚持“从历史说明历史”的做法为迂腐

④形象命意相反

⑤激进的青年因之往往轻易相信他们编造的幻想

⑥他们的毛病恰好造成了他们的影响

答案:

(只填写序号)_____________

16.仿照下面一首短诗,另选择一个季节,写一首句式相同、内容相近的小诗。

(5分)

晶莹的冬天

将我的生命

映衬得更加坚强

在广博的大地中

随雪花尽情地舞蹈

17.为下列语句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虚词,使前后连贯自然。

(6分)

在文艺对社会的功用问题上,柏拉图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

他__希腊文艺遗产的否定,__由于他认识不到文艺的社会影响,__正__他认识到这种影响的深刻。

在许多对话里,他时常谈到文艺的问题,在《理想国》里他花了全书四分之一的篇幅来反复讨论文艺,对于希腊文艺名著,几乎是逐章逐句地加以仔细地检查,__他不看重文艺的社会功用,他__不会这么认真耐烦。

答:

__ __ __ __ __ 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

“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

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

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

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

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

1.D(此句重在表明王国维先生“择善而从,同时结合自己甲骨金文研究的心得,提出很多新颖见解”)、2B(A“强为之说”张冠李戴;C并非劝慰友人,而是指明《尚书》的研究状况;D把未然理解成已然)、3B(第三个阶段应该是清代开始)

二、

(一)

4.B(“状”解释为“有关情况”)、5D(①句言其出身,而非关其威望;③言其宽容之心;④言其智谋超常)、6A(“违背光武帝旨意”不当)、7

(1)大丈夫哪有被侵犯、有怨恨而不与之一决雌雄的呢?

如果见到寇恂,我一定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