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9692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docx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1单元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 对称、平移和旋转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相关内容,这是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具体内容分三段安排:

例1教学对称和对称轴,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例3、例4进一步认识旋转,教学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结合图形的变换,最后安排了实践活动“图案的欣赏与设计”。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用折纸的方法认识和确定对称轴,学习画对称轴

◆对折长方形和正方形,并通过交流认识和学会画对称轴

第一学段认识轴对称图形时,初步知道对折的折痕是对称轴。

本单元对称内容主要认识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P62的例题要求用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对称轴。

教材让学生自己完成,通过交流知道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接着启发学生思考怎样在长方形图上直接画对称轴,联系对折的经验通过连结对边的中点画它的对称轴,学会画长方形对称轴的方法。

“试一试”对折正方形纸,交流找出不同的折法,并能画出四条不同的对称轴。

◆折出并画出学过图形的对称轴

教材P62第1题让学生折一折,判断轴对称图形,并利用折痕画出相应的对称轴,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知道对折的折痕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学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画出图案或简单图形对称轴

第2题在认识对称轴的基础上,判断哪些图案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所有的对称轴,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和画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方法;第4题让学生熟悉画对称轴的方法,并观察、分析图形与对称轴条数的关系,发现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

◆利用对称轴完成轴对称图形

为了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P63第3题让学生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一方面可以体验对称轴的位置,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P63第5题是综合练习,让学生通过设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2.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学会平移简单图形的方法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平移方法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过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

P64例题要求学生把一个简单图形从方格纸的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依据已有的方法把一个图形平移到指定位置,并进行交流,进一步体验平移,认识可以先垂直平移再水平平移,也可以先水平平移再垂直平移,初步学会把第一学段学习的平移方法结合起来平移图形。

◆在观察、平移活动中掌握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平移的方法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把简单图形平移的方法,P65第1题先观察每个图形是怎样平移的,再思考还可以怎样平移到现在的位置,加深认识本单元学习的平移图形的方法。

接着安排第2题学生画一画,获得和掌握平移的方法。

◆理解应用平移画平行线的方法

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画平行线,本单元P65第3题让学生平移三角尺画两条直线,并观察发现所画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平行线间距离5㎝,感受直线平移后是互相平行的,平移几厘米平行线间的距离就是几厘米,帮助学生理解画平行线方法的原理。

3.联系现实情景体验旋转和学会把方格纸上图形旋转90°

◆联系现实情景认识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了解了生活里一些物体的旋转现象。

要完整认识、掌握图形的旋转,必须先明确旋转的方向。

P66例一通过观察日常见到的公路栏杆打开和关闭时不同方向的旋转,使学生认识旋转可以分为顺时针方向旋转和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是学习把图形按要求方向旋转的基础。

◆在方格纸上把三角尺旋转90°,体验旋转90°的方法

教材接着安排例二,让学生探索把三角尺旋转90°的方法,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明白,“绕A点旋转”是指A点是固定的,使三角尺的位置旋转90°,并由学生进行旋转操作,体会把三角尺旋转90°的方法,再进行交流各自怎样旋转的,知道可以顺时针旋转,也可以逆时针旋转,明白把三角尺旋转90°时,可以以A点为固定点,依据方格纸上的位置,将其中的以A为端点的一条边旋转90°,其它边作相应旋转。

◆通过观察、旋转等实践掌握把简单图形旋转90°

教材P67第1~3题,先是观察指针的旋转,体验按哪个方向旋转了90°,感受运动过程与结果;再让学生通过把长方形旋转并画出旋转后的图形,掌握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的方法;然后观察三组图形,思考旋转方式,体验图形的旋转过程。

4.灵活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欣赏图案并思考图案的形成

本单元之后,安排了实践活动“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综合应用图形变换的知识。

教材P68的安排,先让学生欣赏图案,观察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形成的,体会平移或旋转可以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体验图案设计制作的方法。

◆用平移或旋转的方法做出图案

在体验图案设计制作方法以后,教材再让学生分别用平移、旋转的方法设计出一些图案,培养学生应用平移和旋转的技能,感受平移和旋转的应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灵活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图案

最后P69准备了方格纸,让学生按上面获得的方法与技能,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提高学生综合地灵活地应用图形变换设计图案的能力。

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

一、单元知识体系

本单元教学倍数和因数,包括认识倍数和因数,2、5、3的倍数的特征,以及偶数和奇数、素数和合数。

这是在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整数的认识,增强根据数的特征灵活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内容分三段安排:

例1~例3教学认识倍数和因数;例4、例5教学2、5、3的倍数的特征,同时认识偶数和奇数;例6教学素数和合数。

二、思想方法渗透

1.使学生在探索数的特征的活动中,进一步形成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验证猜想,并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必要的说明,发展数感。

2.充分利用“百数表”培养直观感知、思维能力,并通过“百数表”中数的自身排列规律发展推理、想象能力。

三、教材练习安排

1.重建知识体系,通过操作并依据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摆出图形,通过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以前的教材把这些内容归结为数的整除,因此根据大纲要求,要先建立整除的概念,由整除引出约数和倍数,再用能否被2整除定义奇数和偶数,以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定义质数和合数,由质数引入质因数,学会分解质因数,并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等等,概念较多并且集中,学生学习困难较大。

数学课程标准没有提出认识整除的要求,但要求能找10以内某个数的倍数、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并降低要求,只要知道奇数、偶数、素数、合数,不要求分解质因数和用求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

因此,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这部分内容重建知识体系,依据学生熟悉的乘法算式中积与因数的关系认识倍数和因数。

教材的具体安排是:

用乘法算式表示拼成图形里正方形的个数

教材P70例题,先让学生用12个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观察长方形的摆法,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的摆法,组织交流出现积是12的不同的乘法式子。

根据乘法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初步体会其意义

  在得出这些乘法算式以后,教材先根据4×3=12说明12是3和4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使学生初步体会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和关系

  在学生有了倍数、因数的初步感受后,再要求学生根据其他式子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进一步感受在乘法算式里,积是各个因数的倍数,每一个因数都是积的因数,并在叙述中体会倍数与因数的依存关系,及相应的倍数、因数的叙述方法。

教学时要使学生认识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掌握正确的叙述方法。

◆利用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

对于学生来说,由乘法算式引入倍数和因数,那么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可以借助乘法算式进行。

P71例一找3的倍数,启发学生用乘法算式逐个找出它的倍数,体验找倍数的方法;到“试一试”就引导学生想乘法直接依次写出一个数的倍数,并讨论获得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可以用这个数依次乘1、2、3……找出它所有的倍数。

例二找36的所有因数,让学生自己思考用哪两个数相乘得36依次找它的因数,促进学生一对一对地依次填写出所有的因数,体验找所有因数的方法;到“试一试”就让学生直接写一个数的因数,同样观察讨论,获得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哪两个数相乘的积是这个数,这两个数就都是它的因数,这样可以一对一对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

◆通过解决问题加深体验倍数与因数关系和理解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材P72第2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表里填数,把4依次乘1、2、3……得出“应付元数”,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把一个数依次乘1、2、3……所得的积,就是这个数的倍数,进一步理解找倍数的方法。

第3题也是解决实际问题填写表里的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确两个相乘的数都是它们积的因数,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可以想乘法一对一对地找出来,理解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

◆找出2、5的倍数分别观察、分析,发现相应的特征并在交流中确认

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目标中,提出让学生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而不是掌握特征。

教材主要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特征,如P74例题认识2、5的倍数的特征,让学生先分别找出100以内2、5的倍数,再分别观察、分析它们的特点,组织交流,获得结论。

◆依据倍数概念认识偶数和奇数

  认识了2的倍数的特征,教材以此定义偶数和奇数,让学生知道。

◆通过自己的活动发展数学思考

教材还注意让学生通过一些有趣的练习,进一步认识2、5的倍数的特征,发展分析、简单的推理等思维能力。

P75第3、4题,让学生选数字组成符合条件的数,这就需要依据2、5的倍数的特征,思考选哪些数字组成怎样的数。

第5题让学生先涂色再观察、讨论,体会因为4是2的倍数,4的倍数也都是2的倍数。

3.采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通过观察3的倍数产生认知冲突

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开始可能会产生看个位的想法。

教材P76例题首先让学生找出100以内3的倍数,观察它们的个位,思考是否具有2、5的倍数的类似特征,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激发探究结论的愿望。

◆在计数器上表示和观察3的倍数,获得初步结论

  接着要求学生在计数器上分别表示出几个3的倍数,看看每个数所用算珠的颗数是多少;再找几个比较大的3的倍数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看每个数用了多少颗算珠,分析每个数所用算珠颗数有什么共同点并进行交流,获得3的倍数,各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的认识。

◆通过验证确认结论的正确性

3的倍数各数上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但有没有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但各数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呢?

P77“试一试”要求学生找几个不是3的倍数的数算一算,验证不是3的倍数的数,各数位上数的和不可能是3的倍数,确认前面获得结论的正确性。

这样做实际上说明了例题里结论的条件是充分的而且是必要的,学生可以从中感受获得结论的过程是严密的。

4.通过学生的活动和思考,认识素数和合数

◆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并引导分类

素数(质数)和合数,是以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定义的。

教材为了让学生感知、体验各自的本质属性,理解和获得素数与合数的概念,在P78例题中让学生自己先找一些数的因数,按照因数的个数把这些数分成两类。

◆研究同类数的因数的特征,概括素数和合数的意义

  要形成概念,还得获得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因此教材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研究两类数各自因数的特点,认识每类数的因数个数方面的特征,充分感知一类数里每个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另一类数里每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在此基础上,教材抽象概括出素数和合数的概念使学生认识。

同时还通过学生思考、分析,认识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安排试一试,加深对素数、合数的认识

  例题之后,教材还安排“试一试”,让学生写出几个数的所有因数,判断是素数还是合数,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素数和合数内涵的认识,掌握概念。

◆注意让学生体验数学方法的奇妙

教材P79第2题,让学生都参与筛法活动,发现剩下的数都是素数,体验这个方法的奇妙,对数学产生好奇心。

5.通过综合性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和激发学生兴趣

◆综合考虑2、5和3的倍数的特征

教材P80第2题,有些数同时是两个或三个数的倍数,学生联系2、3、5的倍数各自的特征进行判断,可以加深认识。

第3题,要综合考虑75是哪些数的倍数。

第4题更要综合考虑2、3、5的倍数的特征来填数,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进一步体会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是它的因数的倍数

教材P80第5题,与前面P77第4题类似,让学生通过练习认识因为6是2和3的倍数,6的倍数也都是2和3的倍数,由此进一步体会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是它的因数的倍数。

◆使学生加深对素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的认识

教材P81第6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素数与奇数、偶数与合数,清晰地掌握概念,防止概念的混淆;第8题三组都是奇数,但不都是素数,有许多数都是合数,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素数、合数的概念。

◆用倍数和因数、素数和合数说明实际问题

教材P80第3题,要应用倍数与因数的关系说明和解释结论;P81第9题,要应用素数和倍数的意义进行解释和说明。

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相应的概念,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应用,发展学习数学的兴趣。

◆把偶数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体验数学的奇妙

教材P80第10题,学生可以感受这些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体验数学的奇妙,还可以为阅读下一页“你知道吗”有一点感性体验。

四、典型案例分析

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师:

一起看大屏幕,数一数,几个正方形?

(12)第一个问题是如果老师请你把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会摆吗?

行不行?

能不能就用一道非常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生:

1×12

  师:

猜猜看,他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

  生:

12个,摆了一排。

  师:

(屏幕显示摆法)是这样吗?

第二种摆法我们只要把他旋转一下就跟第一种怎么样?

(一样)。

我们可以把他忽略不计。

还可以怎么摆?

同样用一道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生:

三四十二

  师:

这一次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

(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

还有吗?

  生齐:

2×6

  师:

张老师来猜测一下同学们脑子里怎么想的,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6个,摆2排。

也有同学可能想每排摆2个,摆6排。

(屏幕显示摆法)同样第二种摆法也可以省。

  师: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每排能摆5个吗?

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3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

咱们就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3×4=12,数学上把3是12的因数,以往我们把他叫约数,现在叫因数,3是12的因数,那4(也是12的因数,)倒过来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

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师板书:

因数和倍数

  师:

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先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的倍数?

行不行?

  师:

谁先来?

  生说略

  师:

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啊?

  生:

12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

  师:

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是12的倍数。

为了研究方便,以后来探讨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都是什么数啊?

  生:

自然数

  师:

而且谁得除外。

  生:

0

  师:

好了,刚才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因数和倍数,屏幕显示:

试一试:

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因数和倍数?

行不行?

先自己试一试。

  3、5、18、20、36

  生说略。

  二、探索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师:

看来同学们对于因数和倍数已经掌握的不错了。

不过刚才张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36的因数,你发现了吗?

谁能在五个数中把哪些数是36的因数一口气说完?

  生1:

3、18

  师:

还有谁?

  生2:

36

  师:

3、18、36都是36的因数,只有这3个吗?

  生1:

1

  生2:

4

  生3:

6

  师:

其实要找出36的一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有能力把36的所有因数全部找出来?

能不能?

张老师作一下详细说明,因为这个问题有点难度,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完成,下面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合作,也可以单干,想一想怎么不遗漏,注意了,当你找出了36的所有因数,别忘了填在作业纸上,如果能把怎么找到的方法写在下面更好。

  学生填写时师巡视搜集作业。

  师:

张老师找到了3份不同的作业,大家仔细观察这三份作业,可有意思了。

我把他命名为A、B、C师板书。

  A:

2、4、13、12、18、36

  B:

1、2、4、3、6、9、12、18、36

  C:

1、36、2、18、3、12、4、9、6

  师:

关于A这种方法你有什么话要说?

(学生纷纷举手)能不能从正面的角度说一说,这个同学找出的因数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学生沉默)一点都没有我们值得肯定的地方吗?

你先来。

  生1:

都对的

  师:

有没有道理?

看来要找一个人的优点挺困难的。

  生2:

写全了

  生大声说:

没有!

  师:

正好触及了大家的公愤,看来要找一个人的优点不太好找了,是吧?

其实这个同学挺不容易的,他已经找出不少了,对不对?

说说有什么问题?

  生:

没有写全,少了3、6、9。

  师:

大伙来思考一下,6、9这两个因数是36的因数吗?

看来这个同学是没有找全,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

是因为什么?

  生:

36÷4,只写了4,没写9

  师:

他的意思是说用除法来做的话,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个找,还是两个两个找?

  生齐:

两个两个找。

  生2:

先把1写在头,36写在尾,然后再把2写中间,这样依次写下去,这样比较美观。

  师:

张老师提炼出两个字:

"顺序",好象还不仅仅是因为粗心的问题,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

  师:

第二个同学有没有找全,有没有更好的建议送给他。

  生:

他应该把4、3调换一下。

  师:

做了一个微调就不仅仅是美观的问题,更带给我们一种寻找的有序。

第三个同学是最没有顺序的,什么1、36,2、18了,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师:

你想提出抗议吗?

你们觉得有顺序吗?

(有)你自己来说?

  生:

他们那样还要头对尾头对尾的,像这样直接就可以写了。

  师:

有没有听明白,也是同样一对一对出现的。

  生:

大小没有排,B大小排完后从小到大很舒服。

  师:

你看你那个舒服吗?

  生:

舒服

  师:

正是因为你的质疑,他把方法说了出来。

他用了什么?

  生:

乘法口诀

  师:

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出的发言,正是你们的发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如何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有没有问题。

  师:

虽然这个同学找到了尝试完了1,找到36、尝试完了2,找到18、3、12、4、9、6,自然数有很多,那你的7、8没有试,你怎么知道找全了呢?

  生1:

找到开始重复就不找了

  生2:

我认为应该找到比较接近如5、6,7、8找到比较接近就可以了。

  师:

体会体会1、学生:

36、2、学生:

18、3、12、4、9、6这两个因数在不断接近,接近到相差无几。

  生:

  生:

直接找更大数的所有的因数,这个同学很厉害,已经在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在找一个因数的个数了。

  师:

通过刚才的交流,有办法了吗?

有没有方法不遗漏。

试一个。

20

  生齐:

1、2、4、5、10、20

  再试一个:

15,写在练习纸上。

学生汇报

  师:

寻找一个数掌握的不错,这节课还要研究倍数呢。

会找一书的倍数吗?

找一个小一点的,3的倍数,谁来找一个。

  生:

21、300

  师:

你能把3的倍数全部写下来吗?

  生:

不能。

太多太多了。

  师:

那怎么办?

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试试看。

  学生练习纸上完成,汇报。

  师:

同学们虽然找的答案差不多,但脑子里的方法各不相同。

我想听听你是怎样找的?

  生1:

3×1、3×2

  师:

能理解吗?

  生1:

3+3=6、6+3=9

  师:

有理吗?

不要小看加3了,当到数大的时候也比较方便。

  生:

  师:

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掌握了吗?

试一试。

7的倍数

  学生练习纸上完成:

50以内7的倍数。

  师:

谁来说说这一次你找了哪几个?

  生:

7、14、21、28

  师:

为什么不加省略号?

  生:

因为给了一个限制。

  师:

任何自然数的倍数是无限的。

会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吗?

  生:

  三、感受倍数和因数的神奇奥秘

  师:

透出一个信息,关于因数和倍数是不是蕴藏了很有意思的规律,下面这题就隐藏了一条规律。

屏幕显示:

老师这有9颗珠子全部放到十位和个位,1颗放十位,另外8颗放个位。

这样就得到几?

(18)要是不这样放,你还能得到其他的两位数吗?

  生1:

27

  生2:

36

  师:

把你知道的两位数跟同桌说一说。

  学生同桌说,师:

如果把你们说的两位数按一定顺序排出来,就得到了这样的一排数,是这样吗?

屏幕展示:

  18、27、36、45、54、63、72、81

  仔细观察9颗珠子拨的两位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

都是9的倍数

  师:

9颗珠子拨的两位数都是9的倍数,8颗珠子拨的两位数都是(8的倍数)

  师:

发现了什么?

9颗珠子拨的两位数都是9的倍数,8颗珠子拨的两位数(不一定都是8的倍数),7颗珠子、6颗珠子呢?

其实这里的学问没有同学想的那么简单,张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自己在草稿本上画一画珠子,看看6颗5颗4颗拨出的两位数到底和珠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这里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规律,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

其实不仅在计数器上找到一些有趣的规律。

  师:

张老师问一个问题,好不好?

1-100这100个数,思考一下,哪个数的因数最多?

  生1:

1

  生2:

99

  师:

还有谁要发表的?

  生3:

9

  师问生2:

为什么认为99的因数最多?

  生:

9是最大的。

  师:

张老师公布一下答案:

60

  师:

可以一起找一找。

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比99多多了。

是不是数越大,因数就越多。

你们知道一小时有多少分?

(60分),一分=60秒,这里的60和刚才的60有关系吗?

这里的60就和100以内的因数有关系,你们相信吗?

特意给大家带来一本书。

书的名字叫《数字王国》,学生读有关资料。

  师:

相信了吧,其实张老师一开始也是特别不相信,咱们历法上面的1小时=60分,一分=60秒的进率竟然和100以内的数的因数有着这么大的关系,这本书详细记载着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一天有24小时,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用12、24作为进率,道理是一样的。

数学中发现的规律

  师:

更有意思的在后面,张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数,数学家把6称为"完美数"。

想知道为什么吗?

用最快的速度说一说6的因数?

  生:

1、2、3、6

  师:

把6划去,1+2+3=6,又回到了6本身,正是因为这样的数非常特别,所以数学家把这样特点的数称为是完美数。

数学家找到了第一个完美数,就会去找第一个完美数,猜猜看,找到了没有?

今天张老师不把答案直接告诉你们,我透露一下资料好不好?

第二个完美数比20大,比30小,而且还是一个双数,好猜了吧。

数学上的规律不是一下子直觉说出来的,那么这样先来说一说双数:

22、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