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995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岸边,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产生什么想法呢?

让我们先读读,再聊一聊,请同学们拿着课本,自由读古诗,注意要读通顺,读准音.

1、学生自由读(要求:

读通顺,读准音、注意诗的节奏).

2、学生个别读.正音:

间、数、重、还.

3、师范读(画节奏和正音).

4、生齐读.

5、师生,生生配乐读.

三、结合注释,深入品读,读懂诗意.

1、出示纲领性问题:

同学们,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情绪?

你从哪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呢?

请大家再仔细读读古诗,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

2、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3、师引导理解感悟:

预设:

◆学生用第三句回答第一问——春风又绿江南岸(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春天的景物,勾起了作者的思想情绪)

师引导:

那么,诗人王安石当时身处何地,是何境况,让他的思乡之情倾泻而出呢?

(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根据下面的注释以及你所预习的资料,来看看第一、二句,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讨论要求,学生汇报):

①找出诗中一、二句的三个地名,并根据诗后面的注释画出三个地名的方位图.

②说说钟山与诗人的关系.

③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一、二句的诗意.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说板书:

近)

师小结:

理解得真好,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指导朗读,读中理解.

让我们带着王安石的心情来读这两句(生自由练读).

京口呀,你不远啊!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呀,你好近哦!

(生读)——钟山只隔数重山.

山重水叠的家乡,就在眼前,就在心底!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真的好近好近啊!

◆回到第三句,结合学习第四句

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作者在瓜洲望着京口和钟山,他望到了什么?

在望中是不是有所想呢?

请同学们轻轻读三句,并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要求:

①细读三句,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一句的诗意.

②“绿”在这里做何解释?

从“绿”字中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③从“又”字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组织全班交流,重点探究:

·

“绿”:

形容词作动词用,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资料袋“小故事”.

语言训练:

“又”:

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板书:

久)

◆点破第二问:

所以诗人问明月——(生:

何时照我还)

学生说说对这一句的理解:

【预设:

明月寄相思,月亮蕴含着团圆之意……】

四、走近作者,读出诗韵.

(播放音乐)景是如此之美,难怪作者是一次次回不能回,想还不能还.春风又绿江南岸,不但写出了景之美,更是写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面对满目春色的京口、钟山,正是一声长吟——春风又绿江南岸(个别生读).

面对着荡漾的春水,岸边的柳绿花红,诗人一声长吟----春风又绿江南岸(小组读).

荡漾的春水,柳绿花红,眼前是一派春天的生机勃勃,诗人切想家而不能回,只好一声长吟----春风又绿江南岸(集体读).

不知什么时候,一轮明月悄悄地升起,孤独的诗人仰望孤独的明月,情不自禁问——明月何时照我还(个别生读).

问明月,我心中的万般思念向谁说?

哎,诗人仰天长问——明月何时照我还(个别生读).

远方的亲人啊,何时才能再见,我只能一遍又一遍的追问——明月何时照我还(小组读).

啊!

家乡的亲人啊!

我何时才能回到你们中间,我们一起来问——明月何时照我还.(集体读).

诗人泊船瓜洲,回望一江之隔的京口,回望数山之遥的钟山,面对春风明月,思绪飘悠,思乡之情缠绕绵绵,挥之不散呀,真是斩不断理还乱.哎,还是别再问了.

五、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1、分句引读.

作者绯徊于瓜洲渡口,回望故乡.不禁吟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徐来,柳绿花红,正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初生,古渡凄迷,此一别故乡亲人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只好仰天长问——明月何时照我还.

2、再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领悟诗境.

师导读:

九百年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泊船长江北岸,古渡瓜洲,回望故乡,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怀乡之作.读——生齐读古诗.

六、体会写法

1、引导思考:

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生:

借景抒情)

2、小结: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

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场,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

七、学法小结:

写景抒情的古诗怎么学——

1、初读,读通读顺,整体感知诗意

2、抓住景物,想象画面

3、体会情感,深情诵读

4、体会写法,学以致用

八、激发感情,拓展延伸.

1、课件展示有关表达思乡的诗句让学生诵读.

2、说一说我们学过的写景抒情的古诗.

九、布置作业:

1、默写《泊船瓜洲》;

2、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是一种美好的感情,同学们可以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附:

板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写景抒情

——王安石

       近◎瓜洲

          ~~~~~~~~~~~~~~~~

          何时还

~~~~~~~~~~~~~~~~

  久◎京口  

 △△△ 钟山

思乡情切

 

5、古诗词三首之《秋思》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通过主题拓展,积累诗句提升情感.

1、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2、“思”为主导,品味诗句蕴藏着的情感.

课件,学生查找诗作者资料.

一、谈话导入.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设疑,切入“思”情.

过渡:

回顾写景抒情古诗文的学习方法,那今天学习的这首古诗词有什么异同呢?

1、初读设疑.同学们发现了,诗题传递出一份浓浓的思念情愫.那张籍是如何在这首诗中埋下思念的种子呢?

请拿出课文,自由朗读《秋思》.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诗之前,出示温馨提示:

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

2、正确朗读,解多音字“重”.

3、指导书写“洛”,注意左右结构.

4、读出节奏.

三、深入品读,感悟诗意(与原稿相比,调整了顺序)

1、过渡语:

不错,有那么一些味道了.同学们,这首《秋思》仅28个字,却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思乡情绪,让他提笔作家书呢?

写完家书后他又做了些什么呢?

请大家默读古诗,找找原因,说说你的理解.

2、学生独立学习,思考问题.

3、引导品读“见秋风”——探寻“思源”

都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原来是这场秋风拨动了诗人的愁绪.请你来读这一句.请你再读这一句.读着这句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谈)我也疑惑了,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说看见秋风了呢?

请你想象一下,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中,他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

——看到飘落的树叶.师:

是飘零的落叶拨动了诗人的心弦呀.你都已经读出画面了.除了落叶飞舞的情景,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

——看见别的人一家团聚.师:

看到他人和家人团聚,诗人会想起些什么呢?

(生谈)我想这对离乡的游子来说更是一种深深的刺痛,因为和别人的团聚相比,他就显得更为——孤单了.这正是他当时的心情啊.

又是一年秋风至,诗人伫立街头,看着漫天飞舞的黄叶,看着他人团聚的温馨场面,他的内心会怎样?

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

(孤独、忧伤、寂寞……)

◆指导朗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你真是诗人的知己啊,就请你读,读出他的孤独;

都说知音难觅,诗人有你这位朋友,一定会感到温暖的.请你用朗读表达出来;

张籍的寂寞深深埋于心底,也请你读出来.

◆师小结:

一阵秋风,一份愁绪,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觉,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秋思》.试着把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与寂寞的心情读进去,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生自由读、指名读)

4、组织全班交流:

写完家书后诗人又做了些什么?

学生用第三四句来回答——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又开封”

同学们,请看黑板,“封”是什么意思?

(信)

“开封”是什么意思?

(打开信)

“又开封”是什么意思呢?

(又把信打开)

把信封好,拆开;

再封好,又拆开.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动作呢?

(生谈)

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

知道“行人临发又开封”中的“行人”是什么人吗?

(捎信的人)

是专门送信的人吗?

补充资料:

古时候并没有邮政局,也没有邮递员.老百姓的家书要么由家中的仆人传送,要么就是托人捎带.诗中应该属于什么情况?

(托人捎带)你们知道吗?

对于游子来说,遇到一位可以捎家书的人,是多么不容易呀!

2)过渡:

诗人为什么“又开封”呢?

引出——复恐匆匆说不尽

这份浓浓的思念和牵挂怎是几张薄薄的纸所能承载的呀,正如他自己说的——复恐匆匆说不尽(板书:

说不尽)

“说不尽呀说不尽”,说不尽的是什么?

(思念牵挂问候……)

用上这一句的3个字,那就是——意万重

诗人提笔想写封家书,千言万语便涌上了心头.他想起了谁?

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张籍提起笔,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他对年迈的父母写道:

他对和睦的兄长写道:

他对乖巧的小妹写道:

……

(生自由交流)

3)指导朗读“意万重”(回环读)

我想,刚才同学们所说的,一定也是诗人想说的,那这些就是诗人想说的所有的心里话吗?

这份对父母的牵挂,三言两语怎能写得完呢?

这正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敦厚的兄长多年未见,不知近况如何呀?

儿时的快乐时光怎能一一书写出来呀!

故乡啊故乡,我是多么想回来看看你呀.一起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千言万语浓缩成了三个字,这是一份多么厚重的思念呀!

正是因为意万重,正是因为说不尽,诗人才会——行人临发又开(板书:

又开封)

4)指导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又开封”是在什么时候?

大家来看这幅图.诗人将千言万语化作书信交给行人,行人收好信件刚要离去,诗人叫住了他,拆开信件,看还要补充些什么,这正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坐上马鞍,准备启程,诗人又大步跑上前叫住他,要回书信查看,他担心自己对家人的话没有说完呀,这正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5)语言训练

行人不明白,诗人为何要反反复复查看这封信呢,他说——(模拟“行人”和张籍的对话.

张籍简介

张籍,中唐著名诗人.其文学成就极大,但仕途却并不顺利.原籍吴郡(现在的江苏苏州),后来迁到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由于家境贫寒,他很小的时候就远离家乡,四处求学、作诗,也数度返回故里,一直没有找到立身之所.大约三十岁左右,得到韩愈的赏识和推荐,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华考取功名,却又默默地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

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想起故乡,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儿时一起玩闹的兄弟姐妹,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于记忆深处了.而这一封家书不知道要何时才能送到远隔千里的家人的手中.

在外漂泊与家人联系,只能靠这封家书啊.这封饱含着万重意,价值抵千金,分量沉甸甸的家书,诗人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开封呢!

来,我们齐读后两句——

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吟诵一回,可以做我的听众吗?

师吟诵.你们也一起来,用朗读把诗人的这份思乡情传递给远方的亲人吧.

五、体会写法

1、是什么勾起了是人的思乡之情?

(肃杀的秋风)

诗人因秋风而起思乡之意,欲提笔却难诉万千离愁.终于,捎信人带着这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信渐行渐远,诗人一直站着,望着“行人”远去的方向……

2、对比体会写法:

《泊船瓜洲》写景抒情,《秋思》叙事抒情.

3、让我们再次吟诵《秋思》(配乐朗诵).

六、拓展延伸,凸显“思”情

1、师:

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与孟郊.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

离乡的人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寄托于这封薄薄的家书了.你们看——

一封家书寥寥数字,却重比千金.李绅写下了——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李绅

在游子的心中,大雁也是那可爱的信使呀.难怪杜牧说——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杜牧

望眼欲穿的家书等得游子心都碎了,陆游曾写下——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陆游

七、默写古诗,沉淀“思”意

借家书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故乡是游子心中永恒的家,而乡愁又是诗人心中难解的结啊.诗人张籍将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藏到了书信的背后,就这样化作了这首《秋思》.最后,让我们一起将这首充满诗人思乡愁绪的《秋思》默写下来,以表达我们内心的一份祝福.(生默写古诗)

八、拓展作业:

1、默写《秋思》;

2、根据古诗内容和插图发挥合理想象,将《秋思》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秋见秋风

作家书思乡

思说不尽

又开封

5、古诗词三首之《长相思》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

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初读《长相思》,读准字音,整体感知.

1、出示初读要求:

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要读通顺,读准音.

2、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

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读后讨论:

作者的“身”在哪里?

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

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

身在征途)

作者的“心”又在哪里?

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4、师:

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5、小结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四、深入品读,读出画面

1、出是纲领性问题: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说说你们的眼前出现了你的画面和情境?

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师适当点拨:

哪些是写景、哪些是叙事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2、想象故园情景(抓词的下阙最后一句)

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3、对比引读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

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

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4、小结

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五、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质疑问难

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2、互文印证

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

我只能──(齐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3、回归课文

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

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

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六、认识词牌名,了解作者,体会写法

1、“长相思”,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名.本首词又名《长相思·

山一程》.

2、本词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

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3、对比写法特点:

(表格形式梳理回顾)

题目

作者

表达的情感

因何起情

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满目的春色

写景抒情

《秋思》

张籍

肃杀的秋风

叙事抒情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北方的风雪

写景与叙事于一体

七、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

榆、畔、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