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03240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docx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11

中考诗歌赏析的复习策略

一、考点透视窗

  “新课标”规定: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纵观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题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三个特点:

课内为主,课外为辅;古代诗词为主(唐诗宋词),现代诗歌为辅;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

常考知识点:

1、理解诗意。

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沉含义的领悟。

2、品味语言。

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理解它们的表达效果、作用,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

3、分析技巧。

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赏析重点语句(如一语双关、或含义深刻、或蕴含哲理等)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

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揭示的社会问题。

5、结合作者遭遇、社会背景及写作目的,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体味作品的意蕴。

二、诗歌赏析的常见题型

 1、主旨情感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

解答这类题目,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格式:

这首诗通过()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

(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

 例1:

(2006年潍坊中考题)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作出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案:

(1)暗含了山花的颜色:

在青翠欲滴的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例2:

(2006年连云港中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2、表现手法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格式:

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

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例3:

(2006年河南中考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例4:

(2006年成都中考题)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问:

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表现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答案: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想象描述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主要提问方式: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例5:

(2006年南通海门中考题)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问:

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歌前两句呈现的画面具体描绘出来。

答案:

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例6:

(2006年资阳中考题)阅读《山居秋暝》(王维),完成下面题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

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答案: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边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4、品味炼字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是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诗中“某”词为什么不能换成“某”词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十分传神这个词在诗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你最欣赏的是哪个字请赏析。

例7:

(2006年嘉兴中考题)阅读(宋)周敦颐的《题春晚》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问:

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

 答案:

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

  例8:

(2006年温州中考题)赏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按要求回答问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

  答案:

(1)满压

(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5、名句赏析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常见提问方式:

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画线的千古名句你从这句名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这句话在现在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

  例9:

(2006年河南中考题)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题目。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

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这句话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或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或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例10:

(2006年扬州中考题)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

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

请结合画线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必然有“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一、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含蓄而有韵味地描写诗人怎样的情景

2.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

一、约客1、雨下等候客人。

2、落寞、失望、焦躁、怅惘。

二、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简要分析“闲“字的表达作用。

二、反村春天养蚕季节农家的繁忙,含蓄而富有韵味。

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故人”指谁“烟花”指什么

2.你认为最能表现诗人深情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

1、孟浩然;春天的景色。

2、后两句;写诗人长久地望着远趋的朋友,直到他的船消失在天的尽头,景中含情,含蓄隽永。

四、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柴扉”写出了“园”的什么特征

2.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你认为其哲理是什么

1、简陋。

2、一切美好、向上的、生气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不可压抑的。

五、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首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说说你的理由

1、比喻、拟人、设问。

2、裁;把柳树整齐的细叶想象称剪刀剪成,颇为奇特,把春天想象成剪刀,尤其新巧,把春风写活了

六、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歌在画面的描写上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什么2.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色彩鲜艳缤纷,意境开阔高远。

2、欢快、舒畅。

七、入若耶溪(唐)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这首诗使我们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净,达到了“动中见静意”的美学效果,试找出最能表现其特点的句子,并结合句子谈谈其效果。

颈联;以蝉噪鸟鸣的声响所产生的动态来衬托静意,直接电初动静相称的关系。

八、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前三句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1、九个名词排列组合在一起,言简意丰,给读者提供了创造想象的空间。

2、天涯游子的悲凉心情。

九、登科后(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说说“龌龊”和“放荡”在诗中的各自含义。

2.三、四句写自然的春风荡漾,写马蹄的轻快,加之如锦似绣的长安花,景色可谓灿烂。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尽长安花”的艺术夸张,抒写了怎样一种感情

1、处境的不如意河思想上的拘谨、局促等;摆脱拘束,畅快自由。

2、渲染烘托得意之情。

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1.“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既写平日思亲之经常,又写_____-思亲之强烈。

2.诗人通过“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富有生活情趣的细节,以虚拟中的兄弟怀念之情,反衬出远在异乡的自己的思亲之意。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节时。

2、比直接写自己的思亲更感人。

十一、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折柳”是一首曲子,还是一个动作?

2.“折柳”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曲子。

2、思乡之情。

十二、过华请宫(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这首咏史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___。

2.通过__________,讽刺了唐玄宗杨贵妃的______。

1、七绝。

2、送荔枝一事;淫逸误国

十三、送春(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1.“子规”的别名是什么?

它常在什么季节啼鸣?

2.子规在古代诗歌中常借以抒写悲情,在这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是怎样一种情感

1、杜鹃;暮春。

2、不信唤不回已消逝的春光,借此抒发了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十四、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首联即对仗,其中_____对____,___对____,诗人以工整的形式描写了分别处的景色,充满诗情画意。

2.写“萧萧班(分别)马鸣”的作用是什么?

青山、白水;北郭、东城。

2、马犹不愿离群,悲鸣不已,更进一步衬托出双方难分难舍的情谊,深沉、含蓄。

十五、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阅读下面对诗的理解,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一、二句展示的形象,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朗。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两句讲道理,发议论,很有理趣。

C.“渠”是个代词,相当于它,这里指代“水渠”。

“清”,包含着“深”,反映出天光云影的特点。

D.“清如许”和“源头活水来”,提炼出了富有哲理意味的诗,补充了前面所描绘的感性形象。

C(方塘)

十六、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怎样的情境表现怎样的情绪?

2.诗人仕途不畅,从全诗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写出了水迂回曲折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的惊喜和对前途的信心。

2、希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

十七、论诗(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注:

此诗体现了诗人的诗歌主张:

诗歌创作要具有时代特色,必须随时代变化而变

下面对诗的解说和理解有不当的一项的是

A.开头两句举出李白、杜甫为例,说他俩的诗歌虽然领袖一代,万口传诵,全面而广阔地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的风貌,但现在读起来已不觉得新鲜了。

B.三、四两句进而指出,各个时代都有各个时代的“才人”,写出本时代的风貌,开拓一代诗风,但也必然像李、杜一样,反映数百年之后的世界。

C.这首以诗论诗的论诗诗,观点鲜明,言简意深。

运用典型事例论述,不显抽象、空洞。

D.从发展的角度提出诗歌创作必须随时代而创新的正确主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B(不可能反映……)

十八、《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②花草埋幽径,晋代③衣冠成古丘。

  三山④半落青天外,二水⑤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①凤凰台:

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

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②吴宫:

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

③晋代:

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④三山:

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

⑤二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1.说说“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写到“浮云”,作者的用意呢根据你的理解,说说理由。

1.“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

2.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忧时伤世、报国无门的苦痛(失意)之情。

 十九、《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2、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秋思》1.作者在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

2.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二十、《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手法,结合诗句分析。

2、结合诗句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

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二十一、《从军行》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封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1.诗中哪些词语反映了眼前这场战事的严酷

2.一个“碎”字和一个“独”字刻画出了一位怎样的将军形象

1.“数重围”、“残兵千骑”“独(领)”2.“碎”、“独”两字刻画了-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骁勇无比的悲壮英雄形象。

二十二、《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

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

③怒气候酷寒。

④怨景色单调。

二十三、《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1、不矛盾。

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二十五、《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的“地白”,是在描写庭院中的地面在皎洁月光照耀下,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

B、第二句“冷”字既是描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独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C、第三句中的“人尽望”写明月当空,庭院中明如白昼,各种景物、人都可以清楚清楚地看到。

D、第四句的意思是,在这八月十五之夜,不知那深深的秋思落在谁那里,表达了诗人的怀乡之情。

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A、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桂花”,固然是写庭院中的桂花,但又可联想到神话故事里的月中桂树、吴刚、嫦娥等,诗的意境十分悠远。

C、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D、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想像,渲染了元宵佳节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思,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二十六、《水口行舟》(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

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2、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

“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

“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二十八、《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

2、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为什么?

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言之成理即可。

如:

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二十九、《题红叶》唐韩氏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行宫》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两诗各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进行抒情请简要分析。

2、两诗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遭遇,而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是完全相同呢

1、韩氏诗运用了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手法写宫女心事,显得委婉、含蓄,与韩愈诗中“还有小园桃李在,留花不发待郎归。

”的写法相近;元稹诗则采用了乐景写哀(反衬)手法写宫女命运,和陆游诗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的写法相似。

2、诗中表达思想感情不相同,前者表达了人物不甘寂寞,借红叶传情,传达自己向往人间生活的愿望;后者主人公比较消极,不知反抗,寂寞生活,无聊消极。

三十、 《送魏二》(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1.凄凉的内心感受。

2、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

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诗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

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魏二》1、“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

三十一、《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

江总,南朝陈诗人。

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1、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