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0551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docx

高考措施成因类问题答题模板

成因分析及对策类问题答题模板

一、设问形式

(一)成因分析类问题

1、命题形式上,常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设问形式一般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简述××的理由”“分析××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

(1)看到“简析”要用简练语言分析原因;“解释”要做简单分析。

(2)看到“推测”要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分析。

(3)看到“阐释”要解释原因,但要注意关键词。

2.审图文:

(1)从文字材料、图示中进行成因分析,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因”与“果”。

(2)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

①明确自然要素的特征;②找出地理事物产生的主要原因;

③获取区域相关要素的相互关系

3.巧作答:

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原因分析,解释时要注意因果联系,语言简练、层次性强,抓主要原因,把握关键词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

1.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2.明确分析的原因内容:

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

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二)对策措施类问题

1.设问形式一般有“分析……措施”“简述……治理方法”“提出……建议”“确定……发展方向”“从……角度提出对策”等,常见问题有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措施,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

的方向等。

2、在解答措施类试题时,要把握两点:

①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②解题时有两个注意:

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全面,有针对性、合理性。

二、高考常见考点问题成因及措施分析

(一)自然灾害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治理原则、措施:

1.洪涝灾害的成因:

(来水大,排水不畅,调洪蓄洪能力差)

(1)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①流域广,支流多;②含沙量大,导致河道淤塞,河床抬升;③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荆江河段)。

2.水文特征(①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②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夏季风的强弱变化,流域内暴雨集中,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造成洪水泛滥。

台风的影响)

4、地势特征: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海河、珠江);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

(2)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②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3.人类活动占用及破坏河道

2.治理原则

上游:

调洪(植被、水库)中游:

分洪、蓄洪(退田还湖)下游:

泄洪、束水(防洪大堤)

3.治理措施

上游:

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

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退耕还湖。

下游:

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有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等;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非工程措施:

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订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加强防灾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等。

[分析模式的应用]黄河、淮河、长江洪涝成因的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防御措施

黄河

季风气候显著,夏季暴雨集中;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抬升,泻洪能力差;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多凌汛。

上游修建水库,中游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下游加固堤防。

淮河

流域大,支流多、汛期集中;入海通道淤塞严重。

上游支流修建水库,中游洼地修建蓄洪工程,下游挖掘入海新河,分散水流。

长江

流域广、汛期长、支流多、水量大;河道弯曲,泄洪能力差。

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⑴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

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③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

人为原因:

④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⑵印度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西南季风强盛,或来得早,退得晚,易造成涝灾;反之会造成旱灾。

☆干旱的成因和措施

1.旱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大气降水少(高压带、高压中心或高压脊控制;距海遥远,受大陆气团控制;背风坡等);水分蒸发多(气温高)。

(2)人为原因:

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农作物生长季节,蓄水量大;浪费多,利用率低。

2.治理措施:

①加强干旱的监测、预警和预报

②适时进行人工增雨

③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

④培育耐旱品种,发展耐旱作物

⑤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⑥调整农业结构,限制耗水大的产业发展

[分析模式的应用]中国干旱多发地区成因的异同比较:

时间

相同点

不同点

华北平原

春季

[春旱]

自然:

全球变暖,气候恶化,蒸发加剧;

人为:

生产生活,尤其是农业用水量大、浪费严重。

自然:

春季降水稀少,气温回升快,大风日数多,蒸发旺盛。

长江中下

游地区

夏季

[伏旱]

自然:

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天气炎热干燥、日照强烈,蒸发旺盛。

珠三角及

海南岛

冬季

自然:

受冬季风影响,降水稀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

云贵高原

冬春

季节

自然:

暖湿气流势力弱,降水较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缺失;土层薄,水源涵养能力差。

☆台风

1.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

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

2.台风灾害危害: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3.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

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4.防御措施: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紧急撤离。

建设沿海防护林;加固海堤等。

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

☆寒潮

1.时空分布:

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岛、海南岛及四川盆地外。

由东北到海南依次变弱。

2.形成原因: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3.灾害特点:

降温幅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冻害等灾害性天气。

4.寒潮危害:

农作物(秋末和春初受寒潮影响最大)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5.寒潮的有利:

冻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6.防御措施:

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及早防护。

提醒有关部门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熏烟或者浇水

☆地震

1.我国典型地区:

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2.形成:

位于板块交界处,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断层发育。

3.损失严重的原因有:

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4.减轻灾害的措施

(1)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2)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

(3)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4)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5)国家及时救援。

(6)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7)加强国际合作等。

☆滑坡、泥石流

1.形成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地形:

地形复杂,地势坡度大,多沟谷发育(泥石流);

②物质:

岩石疏松、破碎(云贵高原)或者土层疏松(黄土高原)

③植被:

覆盖率低;或者开矿导致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

④水源:

充足(暴雨或冰雪融水);

(2)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或坡度增大。

2.区别:

滑坡多发生在陡坡,泥石流多在山谷。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降水尤其是暴雨参与,而滑坡没有降水也会出现。

3.危害:

阻塞江河、摧毁建筑,破坏森林、农田和道路。

4.泥石流防御措施:

非工程措施:

加强灾害检测及减灾规划,强化灾害管理及公众减灾教育,提高公民的防灾意识。

工程性措施:

①修建固坡工程(滑坡),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泥石流),加固岩体;②禁止乱砍滥伐,植树造林改变地表环境,

③建立隔离护坝,避免泥石流冲入村庄和耕地。

④禁止陡坡开荒;修建梯田;

⑤退耕还林;

⑥制定法律法规;

(二)环境污染

☆温室效应问题

1.产生原因

(1)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大量的CO2;

(2)森林被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2.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1)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2)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原因:

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②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

(3)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

②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

③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4)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的灾害事件的增加。

(5)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增加。

3.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1)减少燃烧化石燃料,降低CO2的排放量;

(2)植树造林,大面积植树造林,降低CO2浓度;

(3)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4)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5)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共同行动。

☆酸雨问题

1.形成条件:

大量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和湿润的气候。

例:

我国北方冬季采暖消耗的矿物燃料多,但酸雨危害的面积却比南方小很多。

主要原因是:

北方降水少,酸雨频率小。

2.主要污染源: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有色冶金工业。

3.危害

(1)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3)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4)危及人体健康。

4.我国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区

(1)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区:

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排放酸性气体。

(2)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大量排放酸性气体。

(3)四川盆地:

石化工业发达,盆地地形,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5.减少酸雨根本途径:

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①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

②进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③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SO2气体制成硫酸。

④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

⑤限制高硫煤的开采

☆臭氧层破坏

1.臭氧空洞的成因

(1)太阳活动等自然原因影响使平流层臭氧量减少(自然);

(2)人类使用氟氯烃化合物等物质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层,消耗大量臭氧,使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人为)。

2.影响:

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

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3.保护措施:

(1)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

(2)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3)各国共同行动,加强国际合作。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大气

污染

自然:

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气候干燥,风沙严重;地形封闭(如,山谷等),污染扩散不利;出现逆温现象,不利污染扩散。

人文:

矿石燃料大量燃烧导致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气体剧增;人口素质低,环保意识薄弱,防御措施不力;经济技术落后,污染气体净化能力差。

共同措施:

加强环保立法和监督力度,提高人口环保意识;

合理规划,正确布局污染企业。

植树造林,提高环境自净能力;推广清洁燃烧和洁净煤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新能源。

集中供暖供热,降低危害。

水域污染

自然:

水域封闭,或水流速度慢,更新周期长,水体自净能力低;受风向等影响,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人为:

工业废水的不达标排放;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水体富营养化;生活污水未经处理。

综合整治,促进水体的更新,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限制污水排放,建污水处理厂,改进技术,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水体富营养化(赤潮)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往往使水体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叫水华(水花),在海中叫赤潮。

1.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春夏温暖季节(气温高),风和日丽(静风);洋流缓慢(静水),水温较高;封闭海湾(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

(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2.发生区域:

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3.发生时间:

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4.危害:

(1)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

(2)危害人体健康;(3)影响海洋旅游业。

☆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以上海为例)

1、产生的原因: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并且下渗减少;②城市建设高层建筑;③地质结构不结实

2、危害:

①地面下沉②海水倒灌,进而导致土壤盐碱化

3、治理措施:

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

(三)生态环境问题

☆湿地问题

1.沼泽的成因分析模式:

(1)气候湿润,降水较多;

(2)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3)气温较低,蒸发微弱,降水量大雨蒸发量;

(4)冻土分布,阻滞地表水下渗,水排不尽。

[分析模式的应用]几个区域的沼泽成因的比较;

分布

形成原因

俄罗斯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下游地区

多凌汛和洪涝,河水泛滥;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多永久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

中国

东北三江平原

青藏高原

多地形雨及冰雪融水;地势低洼,地下水出露,长期积水;地势高,气温低,蒸发弱;多永久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

2.湿地的功能和效益:

生态功能:

(1)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2)保持水土,净化污染;

(3)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经济科学:

(4)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

(5)景观旅游、教育科研等经济和科学价值。

3.我国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和问题

(1)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造成中国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

(2)湿地污染加剧,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也使水质变坏;

(3)生物资源过度利用,严重影响着这些湿地的生态平衡;

(4)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日益严重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功能衰退,洪涝灾害加剧;

(5)湿地保护投入不够、管理体制不完善。

4.采取措施:

(1)加强该区域湿地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区,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

(2)通过还湖、还泽、还滩及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状况,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3)通过实施宣教和培训工程,提高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众意识。

☆中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措施

1.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气候异常,全球气候变暖;

②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③植被稀疏;

④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

⑤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

人为原因: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开垦;

③过度放牧;

④水资源利用不当;

⑤工矿建设不合理。

2.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修建防护林工程;③退耕还牧,调节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④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⑤控制操场载畜量。

☆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措施

自然原因:

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②地表植被稀少;

③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④地形坡度较大,地势起伏很大。

人为原因:

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2.治理措施:

1.

(1)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2)植树造林,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3)小流域综合治理;

(4)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秆还田;

(5)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3.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

4.进行矿区土地复垦。

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

产生原因:

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整治措施: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③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④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土壤次生盐碱化

1.分布:

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2.产生原因:

①.地下水位高:

(1)地势低平(洼),排水不畅;

(2)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

(3)修建蓄水工程或河道水量大等。

②蒸发旺盛:

(1)气候:

干旱,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多大风天气等;

(2)土壤疏松,孔隙多。

3.治理措施

①引淡淋盐灌溉(降低作物根区土壤含盐量)

②井排井灌(抽取盐水,补充淡水)

③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果与椿棉间作、培肥、改良品种)

④农田覆盖(用地膜、作物桔杆覆盖,抑制蒸发)

⑤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

⑥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1、森林的生态经济价值:

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森林的经济价值:

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2、明确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三北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城市绿地的作用-----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3、森林破坏的后果:

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4、森林破坏的原因:

①过度的焚耕开垦

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

③商业性采伐

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

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

⑥战争,森林火灾

5、我国森林保护有哪些措施

①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

②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

③计划采伐,采育结合

④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

⑤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

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

6、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⑴原因:

自然原因:

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虫害严重

人为原因:

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⑵治理措施:

①实行禁牧、轮牧制度

②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

③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

④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

⑤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

⑥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1、物种灭绝的原因

①物种本身有发生、发育、消亡过程(被自然环境淘汰)

②火山喷发、陨石橦击地球、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事件

③外来物种入侵

④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⑤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

⑥工业化、城市化等带来的大气、水等环境的污染

⑦过度捕猎和采集,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

⑧人口增长

2、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

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迁地保护,建动物园,植物园

③离体保护,建基因库,种子库

④禁止滥砍滥伐,滥捕滥猎,

⑤保护生态环境

⑥采育结合、合理放牧、

⑦实行禁渔期制度

(四)资源问题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

自然原因:

1.气候:

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2.河流:

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

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2.利用不合理:

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开源:

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

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

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华北地区缺水问题:

产生原因:

①自然原因:

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②人为原因:

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

(开源节流)①南水北调;②修建水库;③海水淡化。

④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⑤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⑥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⑦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⑧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能源问题:

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

①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②地区分布不平衡;③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炭为主);④能源需求增长快,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2、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②能源勘探开发速度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③国际能源(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冲击较大。

3、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

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

②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

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④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

⑤国际石油价格上涨;

⑥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4、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

①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

②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③适度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力度;

④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

⑤稳妥发展核电;

⑥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开发新能源)等;

⑦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⑧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

⑨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⑩利用乙醇汽油。

三、高考常见成因问题的解答模型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

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

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

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

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

增温增湿;寒流:

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

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