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412000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25 大小:12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5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5页
亲,该文档总共1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1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安乡一中龚德国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义十类推断方法辑录

一.字形分析法(形声、会意)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形声,会意,象形,指事,假借,转注)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主要是形声,会意。

(一)形声字:

形旁:

表示事物的类别声旁:

主要起标声的作用主“义”+标“声”=形声字

注:

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而不能标明表声字的具体含义。

通常来说,凡:

形旁从“禾”与五谷有关;从“皿”与器具有关;从“阝”与地名或高地有关;从“求”与毛皮关;从“隹(zhuī)”与鸟雀有关;从“系”与捆绑有关;从“攴(pū)”与敲击关;从“歹”与死亡有关,从“月”与肉有关,从“页”与首有关,从“目”与眼有关;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牛、羊、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凡“讠(言)、忄(心)”与心理有关,“辶(辵)、彳(行)”等与人的行为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宀”与房舍有关;“言”与说话有关;“尸”与身体有关;“冖”与笼罩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王”与玉石有关。

(二)会意字: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如:

明、休

同步练习:

1.丰则贵籴(dí),歉则贱粜(tiào)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2.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jìn)拜见

3、生而眇(miǎo)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双目失明

4.引壶觞(shāng)以自酌,眄(miàn)庭柯以怡颜。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带子,绳索

6.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分开

7.彀(gòu)士十万人弓箭手

8.迨(dài)诸父异爨(cuàn),东西多置小门。

灶台,烧火煮饭

9.王乃使玉人理其璞(pú)而得宝焉治玉、雕琢

10.大任(周文王的母亲)有身,生此文王。

有身孕,怀孕

11.不获世之滋垢,皭(jiào)然泥而不滓(zǐ)者也。

皭:

洁白。

滋:

污垢、污浊。

12.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用绳子拴着坠下去。

13.有牧人御众之才放牧牲畜;引申统治,治理。

1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意为人言真实。

15.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到、去

16.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kuì)之?

军饷,发放军饷。

17.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něi),死背相望。

饥饿

18.字而幼孩屋子里生孩子——养育——培育)

19.吾小人辍飧饔(sūnyōng)以劳吏者

飧:

晚饭;饔:

早饭

20.可以独飨白粲(càn)

飨:

食用;粲:

米一类的东西

2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22.抚军亦厚赉(lài)成名。

23.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zī)。

24.王怒曰:

“劓(yì)之。

”割掉鼻子

2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践,踏

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并不是写错别字,而是因为造字的先后,如:

亦—腋、莫-幕、亦—腋、益—溢

(一)换个同音字(音近字)

1.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案——按:

指着)

2.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

《报任安书》

(以——已:

已经)

3.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

(离——罹:

遭遇、遭受)

4.北乡自刭《信陵君窃符救赵》

(乡——向)

(二)加个偏旁

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具——俱:

全都)

6.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报任安书》

(失——佚,放佚:

散落民间)

7.则仆偿前世之责《报任安书》

(责——债:

孽债)

8.怀王亡归赵,赵不内《屈原列传》

(内——纳:

接纳)

(三)去个偏旁

9.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庭——廷:

朝廷)

10.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屈原列传》

(指——旨:

主旨、思想)

(四)换个偏旁

11.见狱吏则头枪地《报任安书》

(枪——抢:

撞)

1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屈原列传》

(摩——磨:

磨灭)

13.屈平既绌《屈原列传》

(绌——黜:

罢黜)

14.辞决而行《信陵君窃符救赵》)

(决——诀:

告别、告辞)

15.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

(殴——驱:

驱使)

同步练习: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张良出,要项伯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附:

通假字辑录

课文

例句

通假字

意义

《烛之武退秦师》

今老已,无能为也已

通“矣”

语气词“了”

《烛之武退秦师》

共其乏困

通“供”

提供,供给

《烛之武退秦师》

何厌之有?

通“餍”

满足

《烛之武退秦师》

秦伯说yuè

通“悦”

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

失其所与,不知

通“智”

智慧,明智

《荆轲刺秦王》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通“返”

返回

《荆轲刺秦王》

秦王还huán柱而走

通“环”

环绕

《荆轲刺秦王》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通“捧”

双手托着

《荆轲刺秦王》

燕王诚振怖bù大王之威

通“震”

震惊

《荆轲刺秦王》

群臣惊愕è,卒cù起不意,尽失其度。

通“猝”

突然

《荆轲刺秦王》

秦王必说见臣。

通“悦”

高兴

《荆轲刺秦王》

秦武阳奉地图函

通“捧”

捧着

《荆轲刺秦王》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通“猝”

仓促,突然。

《荆轲刺秦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xiàn

通“现”

露出

《荆轲刺秦王》

秦武阳色变振恐

通“震”

害怕

《荆轲刺秦王》

乃朝服,设九宾

通“傧”

傧相

《荆轲刺秦王》

日以尽矣

通“已”

已经

《鸿门宴》

距关,毋内nà诸侯

通“拒”

把守

《鸿门宴》

距关,毋内诸侯

通“无”

不要。

《鸿门宴》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通“纳”

接纳

《鸿门宴》

张良出,要yāo项伯。

通“邀”

邀请

《鸿门宴》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背”

背叛

《鸿门宴》

旦日不可不蚤zǎo自来谢项王

通“早”

早些

《鸿门宴》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xì……

通“隙“

隔阂,嫌怨。

《鸿门宴》

因击沛公鱼坐置之坐上

通“座“

座位

《鸿门宴》

秋豪不敢有所近

通“毫”

细长而尖的毛

《鸿门宴》

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通“彩”

颜色。

《鸿门宴》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通“俱”

全部。

《鸿门宴》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通“骖”

古时乘车。

《鸿门宴》

不者,若属将为所虏

通“否“

否则

《诗经采薇》

岁亦莫止

通“暮”

傍晚

《诗经采薇》

我行不来

通“勑”

慰勉

《诗经采薇》

维常之华

通“棠”

棠棣

《诗经采薇》

维常之华

通“花”

花朵

《诗经采薇》

一月三捷

通“接”

与敌交战

《诗经采薇》

玁xiǎn狁yǔn孔棘jí

通“急”

紧急

《诗经采薇》

彼路斯何

通“辂”

大车

《诗经采薇》

彼尔维何

通草字头的尔

花盛开的样子

《诗经采薇》

象弭mǐ鱼服

通“箙"

盛箭的器具

《氓》

氓mén之蚩chī蚩

通“嗤嗤”

笑嘻嘻的样子

《氓》

士之耽dān兮,犹可说也。

通“脱”

摆脱,脱身。

《氓》

淇qí则有岸,隰xí则有泮pàn。

通“畔”

边岸。

《氓》

于嗟jiē鸠jiū兮,无食桑葚shèn。

通“吁”

叹息。

《氓》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通“毋”

不要

《氓》

匪来贸丝

通“非”

不是

《氓》

将子无怒

通“毋”

不要

《离骚》

偭miǎn规矩而改错

通“措”

施行

《离骚》

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

通“郁悒”

忧愁苦闷

《离骚》

何方圜yuán之能周兮

通“圆”

《离骚》

芳菲其能弥章

通“彰”

明显

《离骚》

进不入以离尤兮

通“罹”

遭受

《离骚》

延伫zhù乎吾将反

通“返”

返回

《孔雀东南飞》

终老不复取

通“娶“

娶妻

《孔雀东南飞》

箱帘lián六七十

通“奁”

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器具

《孔雀东南飞》

蒲苇纫rèn如丝

通“韧”

坚韧,柔软而又坚固

《孔雀东南飞》

摧藏马悲哀

通“脏“

脏腑

《孔雀东南飞》

合葬华山傍

通“旁”

《孔雀东南飞》

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

通“愆”

过失、过错

《孔雀东南飞》

府吏见丁宁

通“叮咛”

嘱咐

《孔雀东南飞》

虽与府吏要

通“邀”

邀请

《孔雀东南飞》

槌chuí床便大怒

通“捶”

《孔雀东南飞》

感吾区区怀

通“拳拳”

忠诚相爱,真挚。

《孔雀东南飞》

奄奄黄昏后

通“晻晻”

暗沉沉的

《短歌行》

契阔谈讌yàn

通“宴”

《兰亭集序》

悟言一室之内

通“晤”

面对面

《兰亭集序》

虽趣舍万殊

通“趋”

意为“往、取”趋向,取向

《兰亭集序》

亦由今之视昔

通“犹”

《赤壁赋》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

通“凭”

《赤壁赋》

山川相缪liǎo

通“缭”

环绕

《赤壁赋》

举酒属客\举匏páo樽zūn以相属

通“嘱”

劝人饮酒

《赤壁赋》

杯盘狼籍jí

通“藉”

狼藉

《游褒禅山记》

长乐王回深父

通“甫”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蜀道难》

所守或匪亲

通“非”

不是

《寡人之于国》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斑”

斑白,头发花白

《寡人之于国》

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

通“途”

道路

《寡人之于国》

涂不饿莩而不知发

通“殍”

饿死的人

《寡人之于国》

则无望民之多余邻国也

通“毋”

不要

《劝学》

輮róu以为轮

通“煣”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劝学》

虽有槁gǎo暴pù

通“又”

再次

《劝学》

虽有槁暴

通“曝”

晒干。

《劝学》

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

资质,天赋

《劝学》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

智慧。

《过秦论》

合从缔交

同“纵”

合纵,六国联合对付秦国的策略

《过秦论》

赢yíng粮而景yǐng从

通“影”

影子

《过秦论》

百有余年矣

通“又”

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过秦论》

陈利兵而谁何hē

通“呵”

大声呵斥

《过秦论》

制其弊

通“敝”

困乏,疲惫

《过秦论》

倔起阡qiān陌mò之中

通“崛”

突出

《过秦论》

外连衡而斗诸侯

通“横”

《过秦论》

始皇既没

通“殁”

《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授”

传授

《师说》

或师焉,或不焉

通“否”

指不从师学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予不

通“否”

《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愿奉璧往使

通“捧”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召有司案图

通“按”

审察、察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通“熟”

仔细

《苏武传》

不顾恩义,畔pàn主背亲

通“叛”

背叛

《苏武传》

与旃zhān毛并咽之

通“毡”

毛织品

《苏武传》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通“弆(jǔ)”

收藏

《苏武传》

空自苦亡人之地

通“无”

没有

《苏武传》

信义安所见乎

通“现”

显现

《苏武传》

法令亡常

通“无”

没有

《苏武传》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通“无”

没有

《苏武传》

武父子亡功德

通“无”

没有

《苏武传》

因泣下沾衿jīn,与武决去

通“襟”

衣襟

《苏武传》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通“诀”

诀别

《苏武传》

前以降及物故

通“已”

已经

《苏武传》

蹈其背以出血

通“掏”

叩,轻轻敲打

《张衡传》

员径八尺

通“圆”

《张衡传》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通“擒”

捕捉

《张衡传》

傍行八道

通“旁”

《张衡传》

形似酒尊

通“樽”

酒杯

《逍遥游》

北冥有鱼

通“溟”

大海

《逍遥游》

小知不及大知

通“智”

智慧

《逍遥游》

此小大之辩也

通“辨”

区别

《逍遥游》

而御六气之辩

通“变”

变化

《逍遥游》

旬有五日而后反

通“返”

往返

《逍遥游》

而徵zhēng一国者

通“耐”

《陈情表》

夙sù遭闵mǐn凶

通“悯”

可忧患的事

《陈情表》

零丁苦辛

通“伶仃”

孤独的样子

《陈情表》

常在床蓐rù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通“又”

表示整数后有零数

《陈情表》

常在床蓐

通“褥”

草席子

《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通“锤”

锤子

《大铁椎传》

扣其乡及姓字

通“叩”

询问

《祭十二郎文》

使建中远具时羞xiū之奠

通“馐”

美味食物

《祭十二郎文》

敛liǎn不凭其棺,窆biǎn不临其穴

通“殓”

给死人穿衣入棺

《祭十二郎文》

零丁孤苦

通“伶仃”

孤苦无靠

《祭十二郎文》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通“逝”

《六国论》

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

满足

《六国论》

暴霜露

通“曝”

冒着

《六国论》

当与秦相较

通“倘”

假如

三.对称结构互解法(相反、相近)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以成语为例:

1.含义相同相近:

求全责备——求,责—要求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民殷国富——富,殷—富裕

登峰造极——登,造—登上,到达

文过饰非——饰,文—掩饰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扶危济困——扶,济—扶助

比肩接踵——接,比—紧接着,紧挨着

怜香惜玉——怜,惜—爱惜、爱

心驰神往——驰,往—向往

2.含义相反相对:

党同伐异——伐,攻击;党,偏袒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夙兴夜寐——夜,晚;夙,早;兴:

起来;早起晚睡。

形容勤奋。

寤寐求之——寐,睡觉;寤,醒来

溯洄从之——洄,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避重就轻——就,不躲避接近、趋向

欲盖弥彰——彰,不掩盖彰显

前倨后恭——倨,傲慢。

同步练习:

1.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

常用“败北”,北即败)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更加,越来越)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安逸享受)

4.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劳)

5.通五经,贯六艺(贯通)

6.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排斥、排除)

7.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攻取)

8.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马)

9.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不周全,不周到)

10.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村落)

1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

12.“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与“有”的意思也应相对,当“无”讲。

13.“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固的地势)

1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15.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16.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

17.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年幼)

18.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下)

19.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谨慎)

20.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圣明之君,太平之国)

课堂练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徒高谈虚论  徒:

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

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

纠正

D.本为羁旅  羁旅:

寄居

分析:

C项“纠”与“劾”同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四.语法分析法

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

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其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同步练习:

1.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一词应为动宾结构,“生”应为“资”的宾语,故这里解释为“资财”显然有误,应理解为“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2.庭除甚芜。

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

联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

3.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游泳”之意。

5.仆诚以著此书。

《报任安书》

“以”许多书中都未标明其意义,若用语法来断定,本句中“仆”为主语,“著”为谓语,“诚”为状语。

因而“以”应为通假字,本字为“已”,当副词“已经”解。

6.自放驴,取樵饮爨(cuàn)。

把“樵”解为“打柴”,看上下文“樵”字之前有动词“取”,其后又有动词“饮爨”,整体意思为取柴做饭,因此“樵”字应是名词,当解为“木柴”而非“打柴”。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8.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

“使”是动词,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由“人”而不是“隶”发出的。

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的意思。

9.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作动词“立”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讲。

10.徒立故琅琊王泽为燕王。

“故”作名词“琅琊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来的”。

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

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

12.部使者檄刚抚定。

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

13.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是“振作”了。

13.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

根据语境即可得知理解错误。

14.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15.将军身披坚执锐

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动宾如何搭配?

“坚”解“坚硬的盔甲,“锐”解“锐利的兵器”才能搭配。

16.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后面带有宾语,作动词,应解释为“料想”

17.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意”作主语,为名词

18.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19.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20.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动词,腰里佩着

21.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吏民”为名词,“籍”为动词,登记。

22.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促织》)(“节”为名词,节拍;“应”就是动词,随着、合着。

2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苏轼《放鹤亭记》)(2004湖南卷11题B项将“和”字解释为“和睦”。

“其子”主语,“之”宾语,代“其”,“和”正确的解释是“跟着叫”、“应和”。

此句意为“鸣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

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

2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君》)(纳、采纳)

课堂练习:

1.(05年高考浙江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胶:

搁浅。

  

B.庭除甚芜  除:

废弃。

C.疆场无侵削之虞  虞:

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条:

整理。

B【解析】除:

台阶;条:

整理。

在这句话中,其言是名词,自然,“条”就是动词,根据语法搭配的原则,自然就推断出来了。

这种推断方法叫语法分析法。

2.(06高考重庆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

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

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

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

稍微。

C【解析】拜:

授予官职;从“其疏”是名词,就可以判断出“袖”是动词

3.(09高考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开奇之,曰:

“公辅才也。

”奇: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起: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诛: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驰:

延缓

A【解析】奇:

后面是代词“之”就可以判断这里一定不是形容词。

按照搭配原则,应该是动词,即意动用法,认为……惊奇。

4.(2000年全国题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

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

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

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

使者。

答案:

C在句中作什么成分?

“樵”作“取”的宾语,应为名词,指柴草。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     至孝:

极为孝顺。

B.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    祷请:

向神灵祈求。

C.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   访问:

咨询,打听。

D.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行旅:

旅行,游览。

答案:

D结合上下文,“行旅”在句中作主语应为名词,是行人商旅的意思。

D项解释为动词,故错。

6.对下列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