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14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4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docx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详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

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整体课程设置中的内容。

我国从80年代初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这个课程名称。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技术的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劳动技术课程具有如下特征:

实践性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任何技术知识、技术操作、技术意识的形成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  劳动技术课程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它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能源、环境等技术领域。

它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创造性  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有利于唤醒、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课程理念

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其根本使命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技术素养.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劳动技术课程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

1、以提高技术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终身发展

劳动技术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劳动技术课程在技术教育过程中.综合“科学”与“社会”(即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认识技术的本质、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技术意识.形成一定的与技术相联系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经济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及其终身发展的要求奠定基础。

2、以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为基点.促进学生对技术的理解与应用

劳动技术课程以劳动教育为引导、以技术教育为主干、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探究学习为方法.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现代化的学科新体系。

课程内容以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发展为线索.让学生在这些领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对技术的理解.结合现代技术的内容.加强传统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设置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的课程.课程的内容具有弹性和选择性。

3、以激发技术学习的兴趣为引导.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劳动技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技术问题.培养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树立技术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

4、以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为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人们用技术来改造自然界以适应自身的需要。

技术存在于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涉及设计与制造、能源与动力、农业与生物、电子电工等领域。

劳动技术教育通过设计一个项目、完成一件制作、满足一种需求、解决一个问题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需求的产生、方案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评估与改进等过程.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应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活动着重于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5、以实施多元评价为手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技术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技术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变化和发展.重视个性的形成。

依据评价内容、评价手段及评价行为.进行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的总目标是通过学科教与学的实践.使每个学生都“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概括描述:

1、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有关材料、工具等基本知识;学会加工、制作、表达的基本技能.重视技术活动中的操作规范;认识技术与科学、社会的关系;了解技术的一些基本要素和核心概念。

2、使学生了解技术活动的一般过程;掌握基本的技术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使学生接受劳动观念和创新精神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初步建立技术价值观;形成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激发振兴中华、服务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阶段目标

1、小学

小学作为技术素养的启蒙阶段.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学习兴趣、基本技能及基本的操作规范。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身边常见事物的基本技术内容及制作的简单加工方法

②了解若干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加工材料的特性和用途.初步学会根据设想选择材料

③能正确使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手工工具.并能合理地选择工具

④能识读一些简单的图样.并利用工具安全、有效地对材料进行加工

(2)过程与方法

①从某些熟悉的环境出发.利用已有知识及调查的结果.产生技术需求

②通过对各种想法的选择制订出一个设计草案并能给出选择的理由

③通过语言、文字、简单的图示对设想和作品进行描述或介绍

④根据设想及使用情况对作品进行自我评估并能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养成勤俭、负责、守纪的劳动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工具、节约材料的习惯

②培养对技术问题的兴趣.引发探究的欲望

③形成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氛围.养成诚实、负责、进取、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

④培养不怕挫折、勇于创新的精神

⑤了解技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初中

该阶段对小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着重于培养学生基本的技术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常见材料的特性.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施对常见材料进行简易加工

②掌握简易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步骤.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简单的技术作品

③在制作和改进技术作品的实践过程中.能从多方面作出有一定根据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调查发现自己或他人的需求.确定设计的要求和构思的方案

②通过语言、文字或简单的图样表达设计的意图

③通过评价与交流.发现和提出技术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修改原来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技术实践活动中.深化劳动体验.初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②关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技术问题.基本形成持续而稳定的技术学习兴趣.具有初步的技术意识和创新意识

③理解从事技术活动必须具备的品质与态度.能够安全而负责地参加技术活动;具有初步的与他人进行技术合作、技术交流的能力

④认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高中

该阶段着重于发展学生对技术的进一步理解.以提高其技术素养.使学生能正确地使用技术.客观地评价技术。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生活、生产中常见材料的特性和用途.能从质量、效益、环保等多角度分析比较.选用合适的材料

②学会使用常见的工具和简单的设备.了解一些比较先进的工具、设备

③能够依据技术图样安排工艺.完成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作品制作

④知道技术的一些基本要素:

设计、加工与制作、检测与使用、评价与改进

⑤了解技术的一些核心概念:

“系统”、“资源”(包括工具和机器、材料、信息、能源、资本、时间和人力等)、“制约条件”、“优化和权衡”、“过程”、“控制”等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技术活动中.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运用合理的技术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交流和评价.发展技术思维

②通过调查分析他人与社会的需求.运用一定的技术原理和方法进行技术设计活动.提出设计方案.用图样和文字正确表达设计意图.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反馈.修正和优化设计方案

③能够依据技术图样.安排工艺.规范使用工具设备.进行实际加工和装配.完成作品制作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形成和保持技术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关注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②尊重技术和技术人才.认识技术的价值观.为进入技术世界做好准备

③增强劳动观念.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合作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环保意识和伦理意识等

④养成积极、负责、严谨、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

⑤勇于技术创新.追求精益求精.坚持实事求是

认识到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并能对技术进行客观的评价

课程设置

(一)、学段设置

劳动技术课程设置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

四、五年级

第二学段:

六至九年级

第三学段:

十至十二年级

(二)、课时安排

基础型课程部分的课时安排:

第一学段:

共68课时

第二学段:

共170课时

第三学段:

共136课时

四至五年级每课时以35分钟计.六至十二年级每课时以40分钟计。

四至十一年级每学年以34周计.十二年级每学年以30周计。

说明:

各学科基础型课程部分的总课时是指令性的.各校要严格执行。

在指定的学段范围内.各学科课程的课时具体安排(各周课时安排.起始年级的确定等).由学校统筹。

内容与要求

(一)、四至五年级

1、基础型课程部分

(1)问题与设想

问题与设想部分为设计的基础.主要从产生并确定需求、收集信息、提出并表达设想、选择工具与材料、拟定工艺等方面对教材、教法进行一些方向性的指导.使原本隐含在技术活动内部的线索.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反复训练.转化为学生显性且规范的活动习惯。

(2)加工与制作

此部分的内容为加工制作的启蒙教育.主要从认识材料和工具、加工方法、组装、反思等方面对教材、教法进行一些方向性的指导.使学生能利用工具对材料进行有序的合理操作.通过有目的的分类与指导.让学生从本部分所划分的主题内容角度加以提炼和升华.为问题与设想部分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

2、拓展型课程部分

(1)、问题与设想

(2)加工与制作

(3)交流与评价

课程实施

(一)教材编写

1、教材使命与特色

教材是课程主要表现形式.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其使命是贯彻普通中小学培养目标.具体落实“通过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的课程目标。

因此劳动技术教材要充分体现《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

劳动技术教材是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技术活动过程为主线.设计学生的技术实践和探究、发明、创造的学习活动。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教材应具有上海特色。

它以上海构建国际化大都市为背景.努力反映上海的城市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成果.体现教材的适切性和先进性。

2、教材内容选择

内容选择应注意:

(1)技术的发展性与多样性

纵向关系上.正确处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关系.重视技术史料的启发和教育作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革命性作用;重视常用材料、手工工具和简单机械的基础技术实践和创造作用.突出现代技术的高效作用.使学生了解由传统技术到现代技术发展的过程。

横向关系上.重点选择和利用制造技术、建筑技术、能源与动力技术、农业及生物技术等众多领域的技术教育载体.使学生理解技术世界的多样性。

(2)技术过程的完整性

设计是体现劳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方面。

教材编写应注意激发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引导学生能根据需求(自己、他人、社会)进行设计.形成创新意识。

技术操作是体现劳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

教材编写应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材料、工具、工艺、能源的理解.引导学生能根据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进行操作.使技术与科学知识有机结合。

评价是技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现代技术意识和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教材编写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技术活动过程进行评价.提高学生对技术性质、技术文化和质量效益、安全环保等技术意识的理解;引导学生能根据现代技术意识和劳动价值观进行技术评价.使技术、科学、社会有机结合。

(3)教材的基础性与开放性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产、技术发展的实际.选择具有通性、通法、通则的基础技术和有关知识作为教材主体内容。

此外.为了便于各学校开展有个性的教学活动.可适当增加一些选择性的教学内容。

主体内容应以前述的基础型课程内容为依据.以保证大部分学校能完成基本的教学;选择性内容可来源于前述的拓展型课程内容.具体的编写方式应以基础型课程的要求为标准.使教材成为既兼顾了基础性与开放性.又充分考虑了不同学校基本教学条件与个性教学共同发展的基础型教材。

(4)教材的综合性和教育性

教材内容要有利于发挥劳动技术课程的综合教育功能.即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劳动教育传统.有利于提高劳动价值观、社会服务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对技术价值、技术规范、技术伦理、技术安全、技术环保等的理解。

3、教材组织

(1)按三学段(小学、初中、高中)两系列(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组织教材。

它们都包含了技术体系和技术活动的相对完整性.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体系;同时它们相互连贯.相互沟通.有利于学生技术素养的螺旋形上升。

(2)组织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是:

以技术项目为载体.技术活动过程为主线.突出劳动技术课程学习的过程性、体验性、探究性和创造性。

(3)将技术项目载体、技术活动过程与相关的技术知识、基本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拓展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打好基础.为学生终身学习、使用技术作好准备。

(4)教材体例可采用设置专栏、建构教学板块、设计学习活动等形式.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样.从而形成系统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兼有的教材体系。

(5)劳动技术课程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教材内容的选择、活动项目的设计要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水平、体能水平和心理特点。

4、教材呈现方式

(1)教材以教科书为主.教学参考书、教具(挂图、模型实物)、学具、电子视听教材(包括网络、软件资源)等同步配套。

(2)教材的编写形式应呈现多样性.基础型课程教材主要以多种技术项目为载体.拓展型课程教材可以是某种技术项目为载体的单行本教材。

(3)劳动技术教材主要以情景、问题方式呈现.激发学生参与技术活动的愿望.引起学生探究活动的兴趣。

同时又可采用加注生动的阅读材料、插图、告示或说明等多种形式.使教材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生动活泼。

(4)教材应图文并茂.要求图文配合恰当.使教材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图:

主题突出、科学规范、画面精美、图像清晰

文:

文字简练、规范、生动.科学技术性强

(5)对于初中、高中两个学段的劳动技术教材中的专用技术名词要注意规范.并加注英语名称。

5、教材内容总量

教材内容总量宜为各学段劳动技术课程课时数的90%。

基础型课程在时空上要腾出余地、留有窗口.加强与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在基础型课程中开展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6、活动设计

(1)教材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应体现技术活动的全过程。

技术活动教学一般有创设情境、设计、操作实践和评价活动等几个部分组成.不同的项目载体、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目标.要有不同的侧重和开发。

(2)学习活动的设计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接受基础知识、模仿和练习的同时要加强知识与实践的相互联系。

重视观察、体验的实效.要注重探究发现、创造发明、合作交流.提供更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3)学习活动的设计要注意开放性、弹性和选择性.要充分运用网络等资源.使学生可以开展丰富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

(二)教学过程

1、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是技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技术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课堂教学目标.体现本学科以技术活动为主线的特点.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2、在技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发现某项技术中含有的可迁移的技术要素.培养学生用技术要素去把握技术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变为“会学技术”。

3、教师应了解学生实际技术水平.把握技术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与学生一起探索.从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节约材料、爱护工具、重视质量等习惯.逐步形成安全、环境和合作等意识。

5、劳动技术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劳动技术教育中心、社区等各种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

每种教学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的场合.它们的长处和不足可以互相弥补。

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

(三)学习训练

学习训练是反馈教与学质量的主要环节.是体现教材思想和内容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的学习训练是以训练学生动手操作.丰富学生技术意识为目标的.它不仅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做和怎样做得更好。

应体现:

1、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原则体现在同一领域的不同技术项目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和基础要求,因此,劳动技术学科的学习训练应强调基础性。

(1)在不同的技术领域中选择若干个(或一定数量)技术项目,作为基本要求进行教与学。

(2)同一技术项目需按不同学段(或年级).规定不同程度的基础和训练内容。

2、选择性原则

(1)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志向.设置不同的学习训练内容供学生选择。

(2)在课堂教学的项目载体内.设置不同的学习训练项目.供学生体验和训练。

(3)设置与课堂教学的项目载体相关的其他技术训练内容.供学生进行拓宽劳动技术学科学习的实践训练。

3、体验性原则

(1)学生的学习训练通过一系列技术活动过程来完成对技术知识认识和理解.学生的学习训练是对知识进行综合和内化。

(2)劳动技术课程的学习训练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技术的正确认识与理解。

4、实践性原则

(1)技术学习的训练内容源于社会生活实际.课堂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学习训练的内容应具有拓展性.有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技术的理解和运用。

5、阶段性与层次性原则

劳动技术学科分小学.初中.高中三阶段来实施。

学习训练应按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来设计.对技术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应遵循由低到高.且呈螺旋上升的发展规律。

技术的学习训练要关注技术的全过程.避免单一、机械的技能训练的方式。

在设计训练活动中要留有学生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评价

1、完善劳动技术教育的评价体系,把学生的劳动技术素养纳入基础教育总体评价之中。

劳动技术学习的评价内容应包括劳动技术知识和技术操作的学习和应用.劳动技术意识、态度与习惯的养成.以及劳动技术学习成果的质量。

2、劳动技术学习的评价应以发展性评价为主。

评价的对象、方式、过程、手段都要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原则.既要关注学生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操作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凡参与劳动技术学习与实践过程.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学生.都应当给予肯定。

对那些设计和制作成果特别优秀的.或在技术活动中有所发明和创新的学生.应建立激励机制给予特别的鼓励。

3、评价的方法应当灵活多样.除学期考试外.还可以采用作品展示、心得体会撰写、专题活动、相互交流、作品评定、自我评估、日常观察等多种形式。

4、劳动技术学习的评价过程即是学生再一次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评价的主体应当是学生本人.其次包括教师、家长和其他有关人员。

教师评价需要适时地运用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的结果.并将这些评价与家长、社会对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5、劳动技术的考核可以结合教学过程进行随堂、阶段性和总结性测试。

考核内容包括技术活动中的技术知识、技术操作和技术意识三个方面.采用书面考试和操作实践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平时可以侧重于某一方面或层面的单项考核.学期(或学年)则应全面反映整个学期(学年)学习的综合考核。

要注意记载学期(学年)考核的评语和等级.并对平时学习的评价材料、成果加以整理和汇集.由此加强学生劳动技术学习的档案建设。

6、以学生劳动技术学习的态度和习惯为基础.以技术操作和技术设计为重点.实行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考核和合格证书制度.还可与劳动局的专业证书结合起来。

小学生每完成一个学期的劳动技术课程学习.经考核测试.成绩计入学生评价手册和学习档案。

初中和高中学生必须参加劳动技术等级测试.并以获得相应的劳动技术等级合格证书.作为初、高中毕业、就业、升学的依据之一。

劳动技术学习过程记录及评价表

说明:

1、带“*”的项目.对小学年级可能不合适.可以不用。

2、评价时请依据教学目标在相应的水平上打“√”

3、综合评价建议采用相对模糊的方法.即在“优秀、达标、再努力”中打“√”.打“√”最多一项.为最终的成绩.适当考虑其他两项。

“达标”属于合格.意是“达到目标”;“再努力”属于不合格.建议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使用“再努力”的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以免伤害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合理选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在学段结束时作最终评价.在综合评价栏目内须标明“优秀”、“合格”、“不合格”。

5、建议结合学习过程.分阶段并随时使用评价表.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以此为依据得出学期(学年)总评.并计入积分。

保障措施

1、加强课时管理.保障每个学生接受课程计划规定的劳动技术教育的合法权益。

2、重视对劳动技术课师资的培养和培训.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逐步建立中小学劳动技术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形成一支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3、学校应设置劳动技术专用教室(小学1个以上、初中和高中2个以上专用教室)和添置必要的装备(根据劳动技术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求完善专用教室的配备).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落实设备保养和维修以及教具、学具保质保量地按时配置到位.以确保劳动技术课程的实施。

4、区(县)劳动技术教育中心是上海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学的重要基地.对于场地要求大、设备要求高、投资较大的项目.可由各区(县)劳动技术教学中心集中运行。

区(县)教育领导部门要逐步理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的体制.提高劳动技术教育中心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加强现代化技术装备.有计划地扩充规模.发展特色项目.使其成为培养未来优秀技术人才的摇篮。

《课程标准》的结构

1、《课程标准》的结构

2、《课程标准》结构的简要说明

劳动技术学科课程标准的设计.遵循以学生主体性学习为主线的基本思路。

(1)在课程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分层递进.实现课程目标。

在认知、技能、情意三方面目标动词的水平分级如下:

①在认知方面.分为“知道或了解”、“理解”两级水平。

“知道或了解”指技术知识的常识性了解或识记.能辨识工具、仪器、材料、图样等;“理解”指明了技术知识的含意.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技术知识的内涵.并能指导操作实践。

②在技能方面.分为“初步学会”、“学会”(或“会”)两级水平。

“初步学会”指依据教师语言、示范、文字、图像等的引导.逐步完成操作;“学会”指能独立完成操作.并能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

③在情意方面.分为“接受或认识”、“养成或形成”两级水平。

“接受或认识”指学生通过技术教育活动.在思想上能引起共鸣.在行为上能有接受的意愿;“养成或形成”指养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2)课程设置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

基础型课程内容供全体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