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22678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7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docx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3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课题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声音会向四面八方传播。

2、通过实验探究,懂得声音能够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而在真空环境中是不能传播的。

3、能够根据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制作一个“土电话”,并试一试,感受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实验证明声音可以在液体、气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准备

课件、小鼓、玻璃罩、闹钟、水槽、音叉、一次性纸杯、线绳等等

教学过程

旁注

一、聚焦

1、教师在讲台上敲击音叉,问:

同学们,你们能听得到音叉的声音吗?

所有的同学都回答:

能听到。

2、教师引导:

老师敲击音叉的时候,坐在教室里的所有同学,无论坐在哪个位置,都能听到音叉的声音。

这音叉的声音是如何从讲台这边传到教室的每一个的位置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声音的传播。

3、板书课题: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探索

要想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仍然要通过几个小实验来完成。

实验一:

声音的传播与空气

1、出示闹钟,教师将闹钟的闹铃打开,引导学生听一听。

出示一个玻璃罩,引导:

下面我们把这个正在发出声音的闹钟放到玻璃罩里,想一想,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预测:

仍然能够听到听不到

2、教师用抽气筒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引导学生再仔细听一听:

我们还能听到闹钟发出声音吗?

闹钟的声音有没有变化呢?

预设:

闹钟的声音有了变化,声音由强变弱,由大变小,最终没有声音。

特别说明:

此处用抽气筒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会因为操作的问题,玻璃罩内的空气不会抽取干净,因此才会听到闹钟的声音,不过闹钟的声音会减弱减小。

3、教师引导:

当我们把正在发出声音的闹钟放到玻璃罩里,并且把玻璃罩里的空气全部抽掉,就会发现闹钟的声音由大变小,由强变弱最后,最后就听不到声音了,这说明什么呢?

预设:

这说明声音的传播是与空气有关系的,没有空气或者空气变得稀薄,都会影响声音的传播。

实验二:

声音的传播与固体

1、出示实验要求:

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

并比一比这样听到的声音,与耳朵不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2、教师强调实验的要领:

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教室里要保持安静,这样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这个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一位同学用手轻轻的抓挠桌面,另一位同学先将耳朵贴在桌面上仔细听,然后耳朵不贴在桌面上再听一听,比较一下听的效果,从而得出结论。

3、全班同学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这个实验可以进行多次,同桌的两位同学可以轮流操作。

4、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5、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大家的实验操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声音的传播与固体有关系。

板书:

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实验三:

声音的传播与液体

1、教师引导:

我们刚刚通过实验,证明了声音的传播与气体和固体都有关系,声音能够在气体和固体中传播,那么,声音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

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证明。

2、实验材料:

音叉、盛水的水槽。

3、实验方法:

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再将音叉浸入水中,将耳朵紧贴在水槽边,仔细听,看是否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4、出示课本第7页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实验方法。

5、实验要领:

击打音叉要用力,这样效果会更好。

击打音叉后,要立刻用音叉接触水面,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

音叉发出的声音很微弱,我们要把耳朵紧贴在水槽边仔细的听,同时教室里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得出实验结果。

同小组的同学要互相合作,每个人可以多体验几次。

6、学生分小组活动,进行实验操作,然后交流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并且纠正实验中的不当之处。

7、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

8、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三、研讨

1、刚刚我们通过三组实验探究了声音的传播与气体、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关系。

声音究竟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呢?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又借助了什么物质?

2、出示课本第8页的资料,学生仔细读一读。

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3、情境题

(1)有人说:

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是听不到声音的,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这句话对不对?

为什么?

这是对的。

因为太空中空气稀薄,声音无法传播。

因此,宇航员只能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如果我们到月球上去,会发现月球上是没有一点声音的。

(2)小刚说:

他游泳的时候在水下也能听到岸上的人说话的声音。

小刚没有说错,在水下确实能听到岸上的人说话的声音,因为声音可以在空气和水中传播。

四、拓展

1、引导:

既然声音能够通过固体传播,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土电话”试一试。

2、实验材料:

一次性纸杯、线绳

3、操作方法:

在一次性杯底钻个小孔,用绳子把两个一次性纸杯连起来,这样一个“土电话”就完成了。

4、出示课本第8页的最后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土电话”的制作方法。

5、学生分小组合作制作“土电话”。

6、全班展示制作好的“土电话”。

7、教师:

同学们的“土电话”制作好了,想不想用我们制作的“土电话”来试一试呢。

组织学生到空旷的操场上用同学们制作的“土电话”来打电话,试一试“土电话”的效果。

8、教师:

同学们,刚刚我们试验了自己制作的“土电话”,效果怎么样呢?

“土电话”为什么能够传播声音呢?

大家知道“土电话”的制作原理吗?

9、教师小结:

“土电话”之所以能够传播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

课堂总结

这节课通过实验,我们懂得了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并且根据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我们制作了“土电话”。

那么,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下一课我们将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教学

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课题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重点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难点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新课聚焦

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

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

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

提问:

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课题)

学生A:

人和鼓之间除了空气,没有其他物质,我猜测,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

学生B:

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说明声音的传播不是单方向,可能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本活动通过听到鼓声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鼓面和人耳之间存在一种物质--空气,进而推测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物质(空气);通过“在教师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鼓声,让学生意识到,声音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2.科学探索

探索一:

验证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

实验材料:

玻璃罩、抽气筒、闹钟

实验步骤:

(1)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观察能否听到闹钟的声音。

(2)用抽气筒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仔细倾听,观察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否发生变化。

(3)将玻璃罩内抽至接近真空状态,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

实验分析:

开始能清楚地听见闹钟的声音,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弱。

玻璃罩内接近真空状态时,就无法听见闹钟的声音了。

实验结论:

抽掉玻璃罩内的空气后,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探索二:

比较耳朵贴在桌面和不贴在桌面听到声音的不同

实验方法:

(1)一名同学将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听一听同桌在说面另一端抓挠桌面的声音。

(2)坐直,将耳朵离开桌面,同桌继续用手轻轻抓挠桌面,比较这两种情况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实验现象:

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要比不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清晰。

实验分析:

我们把耳朵贴在桌面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桌面传递过来的,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当耳朵离开桌面时,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

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要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所以耳朵贴在桌面听着清晰。

实验结论:

声音可以通过桌面(固体)传播,桌面(固体)传播能力要比空气强。

探索三:

水是怎样传播声音的

实验材料:

音叉、小锤、水槽、水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装一半的水,等待水面平静。

用小锤轻轻敲击音叉,慢慢将敲击后的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2)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一部分,让另一名同学将耳朵贴在水槽边,观察是否能听到音叉振动的声音。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能否在水中传播?

实验现象:

(1)用敲击过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看到水面荡起水波,这个水波是从音叉开始的,并且逐渐向四周扩散。

(2)将耳朵贴在水糟边时会听到音叉振动的声音从水中传来。

实验分析:

(1)音叉接触水面荡起水波,说明物体在振动发声的同时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并且会从中心(声源)处以波的形式逐渐向四周传播。

从这个现象可以想象声音在空气和固体中的传播形式。

(2)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因此当耳朵贴在水槽边时可以听到水中音叉振动的声音。

实验结论:

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同时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

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准备实验材料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观看视频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观看视频

 

准备实验材料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观看视频

通过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和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对比实验,认识声音的传播也需要物质,没有物质,既不能产生声音,又不能传播声音。

这个对比实验现象前后的强烈反差,不需要教师做出解释,学生也很容易推测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空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的探究方学。

通过对比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与不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

中与空气中传播速度的不同。

 

通过观察振动的音叉会引起水面的波动,初步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通过听水中振动的音叉的声音,了解声音是否可以在水中传播。

3.科学研讨

研讨一:

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

教师点拨:

声音的传播方式: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如鼓声在传播过程中借助的是空气;音叉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借助的是水和水槽。

研讨二:

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否则即使他们面对面讲话,也听不见彼此的声音。

这是因为太空中不但没有空气,而且也没有传播声音的物质,所以他们必须依靠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无线电波来进行沟通。

通过对本节课的实验,总结声音传播过程中需要借助的物质。

 

学习交流思考讨论。

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

拓宽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4.拓展提高

做一个土电话

播放视频《做一个土电话》

播放视频《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现象:

直接听或者在电话线(棉线或尼龙绳)松弛状态下听,都听不清对方说话的内容,将电话线(棉线或尼龙绳)拉直后听,可以清楚地听到对方说话的内容。

分析:

声音能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

说话时,声带的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纸杯的振动,纸杯又将振动传递给棉线或尼龙绳,棉线或尼龙绳再将振动传到对面的纸杯,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结论:

声音能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观看视频

动手做一个土电话,完成声音的传播。

土电话实验本身也是一个游戏,将知识蕴含在游戏中,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教授,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记忆也更深刻。

土电话实验不仅说明固体可以传声,还说明固体传播声音的效果比空气好得多。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可以在液体、固体和空气中传播的,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能够借助实验和详细,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固体、气体和液体中传播。

板书设计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练习题

1.填空。

(1)上课时,老师的声音是通过振动传人同学们的耳朵中的。

(2)“隔墙有耳”是因为能传播声音。

古时候,人们常用耳朵贴地的方法来判断有无追兵,这是因为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速度最快的是,最慢的是。

(4)花样游泳的选手头部潜入水中时,仍能随音乐起舞,这说明能传播声音。

(5)甲、乙两位同学研究声音的传播现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足够长的钢管上,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了一下,甲同学能够听到次敲击声。

2.选择。

(1)拉小提琴时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A.木头B.空气C.琴弦

(2)用棉线和纸杯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从话筒传到听筒的。

 

A.空气B.棉线C.纸杯

(3)月球上没有传播声音的(),所以人们不能直接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

A.空气B.无线电设备C.任何物质

(4)用耳朵紧贴钢轨,可以听到很远的火车在钢轨上行驶的声音,这个声音是通过()传到耳朵里的。

A.空气B.火车C.钢轨

(5)上课铃声响起,校园中各个地方的同学都听到了铃声,这不能说明()。

A.声音在空气中比在固体中传播的能力强

B.声音能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

C.铃的振动会引起空气的振动

(6)我们听到的雷声是由()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A.闪电B.空气C.雨水

(7)把三个硬币放在铁罐里,摇晃铁罐会发出较响的声音。

下面能让这种声音变得轻些的是()。

A.把里面的硬币用棉花包裹起来

B.把整个罐子用棉花包裹起来

C.A和B两个方法都可以

(8)体育老师吹响哨声时,操场上各个角落玩耍的同学们立马安静下来,这说明()。

A.声音在空气中只能向同一方向传播

B.声音在空气中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3.实验探究

观察下图,完成下面各题。

 

(1)能听到闹钟声音的是号。

(2)不能听到闹钟声音的是号。

(3)通过实验得知,声音能在和中传播;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4.培优训练

手机是一种不用电线的电话----移动电话,其原理是将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转化为声音,为验证声音和电磁波的传播是否需要空气,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手机放在玻璃瓶中,拨号呼叫它,看到信号灯闪烁,并听到铃声。

②不断抽出瓶中空气,并再次拨号呼叫它,看到信号灯闪烁,铃声逐渐微弱,直至最后听不到铃声,反复拨号呼叫手机,看到信号灯闪烁,听不到铃声。

③接着将空气灌入瓶内,拨号呼叫手机,看到信号灯闪烁,听到铃声。

(1)以上实验证明电磁波传播不需要空气。

(填“能”或“不能”)

(2)以上实验证明真空不能传声。

(填“能”或“不能”)

 

参考答案

1.

(1)空气

(2)墙体地面(3)固体气体(4)水(或液体)(5)2

2.

(1)C

(2)B(3)A(4)C(5)A(6)B(7)C(8)B

3.

(1)1和3

(2)2(3)空气水真空

4.

(1)能

(2)能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

课题

听听声音

单元

声音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科学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

目标解读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仔细聆听各种声音,声音的种类多样,发声的形式多样,我们虽然看不见,但用耳朵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目标解读

尽可能多地去倾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

在倾听的过程中,先将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分辨出哪些是动物的叫声、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再想一想怎样把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

在描述的时候,可以使用描写声音的科学词汇,如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

科学态度目标

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重点

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

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难点

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猜谜语:

一个住这边,

一个住那边,

说话听得见,

从小到老不见面。

(打一人体器官)

谜底:

耳朵

猜谜语

激趣导入

新知探究

聚焦:

听一听周围的声音。

你能分辨出哪些是动物的叫声、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活发出的声音吗?

讲解: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有的声音很强,我们很容易能听得到,如小狗叫声、汽车鸣笛声、爆竹破裂声等;有的声音很弱,需要周围环境静下来,我们才能得到,如蚊子发出的声音,石英钟表转动的声音等。

试一试、想一想

1、听一听、说一说这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2、这些声音,你都喜欢吗?

为什么?

•声音有的好听,有的不好听的。

3、说一说这些声音是属于自然的声音还是人类活动的声音。

讨论:

什么物质会发出声音?

•固体会发出声音么?

•液体会发出声音么?

•气体会发出声音么?

•没有物质,能有声音么?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发出声音。

声音的产生有物质基础。

小结:

仔细聆听分辨,无论是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还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它们都是种有特点,各不相同的。

有的声音强,有的声音弱,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有的声音悦耳,有的声音刺耳……我们可以将这些声音分成不同的类别。

猜声音并将其分类。

温故知新勤思考,聚集焦点解新疑。

新知探究

探索一:

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

1、当我们听到声音时,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课件出示《云雀》、《蟋蟀》、《架子鼓》视频。

思考并讨论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2、描述你听到的声音。

讲解: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声音有高有低,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声音刺耳难听,有的声音是嘈杂的声音,还有的声音是令我们感到不舒服的噪音。

3、描述声音的词汇。

4、描述声音

课件分别出示:

《夜莺》、《海豚音维塔斯》、《摩托车》视频

1、观看视频,思考声音是如何发出的。

 

2、根据已有经验对声音进行描述。

 

3、学习了解描述声音的词汇。

 

4、根据已学对不同的声音进行描述。

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新知探究

探索二:

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

讲解: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对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

回忆一下你知道的有关声音的知识,关于声音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把你知道的有关声音的知识和关于声音你还想知道的问题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然后把你的记录和同组同学进行交流。

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声音。

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新知探究

探索三:

听音乐辨高低

听一段简单的乐曲,你能识别乐曲中的音符吗?

说一说它们的高低顺序。

课件分别出示:

《闪烁的小星星纯音乐版》和《闪烁的小星星演唱版》视频

出示《闪烁的小星星》乐谱,讲解:

在单音体系中,用七个音乐符号表示音级,即通常我们使用的“do、re、mi、fa、sol、la、si”七个读音,这七个音的高低不同,采取不同组合形式就构成了美妙的音符。

音级从“1”到“7”依次升高。

边唱音符,边打拍子,感受乐曲中声音的强弱变化。

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拓展延伸

动物的声音

幻灯呈现

拓宽领域探新知,知识运用巧迁移。

课堂练习

幻灯呈现

应用所学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回顾本课所学

建立知识体系

板书

回顾本课所学

建立知识体系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1.1听听声音教案

 

课题

1.1听听声音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懂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却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且能够从声音那里获得很多信息。

2、听一听周围的声音,能够分辨出这些声音的来源,并学会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3、了解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

4、听一段简单的乐曲,识别乐曲中的音符,说一说他们的高低顺序。

教学重点

听一听周围的声音,分辨出这些声音的来源,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声音,了解一些与声音相关的知识。

教学难点

能够识别声音,并能够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各样的声音的音频资料、《闪烁的小星星》音乐等。

教学过程

旁注

导入新课

出示小诗

小河流水哗啦啦,风吹树叶响沙沙,

雨滴落下滴嗒嗒,鸟儿唱歌叽喳喳,

青蛙开心叫呱呱,娃娃拍手笑哈哈。

学生自由读一读,体会诗歌中的声音。

教师引导:

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对于这些司空见惯的声音,我们大家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为什么各种声音都是不同的呢?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单元,来探究声音的奥秘。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听一听各种各样的声音。

板书课题:

1听听声音

活动一:

听声音,说来源

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声音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听到过的各种各样的声音。

这些声音是不一样的,他们有的是动物的叫声,有的是自然界的声音,还有的是人类生产活动发出的声音,下面请大家来听一听这些声音是什么声音?

教师相机播放一些声音的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听一听,并说一说这些声音是什么声音?

是谁发出来的?

活动二:

听声音,说声音

同学们,我们刚才列举了各种各样的声音,知道了这些声音的来源,那么我们听到的这些声音是一样的吗?

你能描述听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