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26919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docx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

第二单元 心系病证

  心悸

  心悸的概念

  心悸:

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

  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心悸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 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二)病机

  基本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病位—心,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

  病理性质——虚—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

        实—痰火扰心、水饮上凌、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

  病理因素——

  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2014

  阳虚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滞、痰浊。

  

  心悸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

  1.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晕厥。

  3.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4.常由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5.心电图的改变。

  心悸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

  1.惊悸与怔忡

  2.心悸与奔豚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

  鉴别要点——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

        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胃肠、游走)。

  病证鉴别  心悸与怔忡

 

心悸

怔忡

病因

多与情绪因素有关

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

诱因

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诱发

无精神性因素亦可发生

发作情况

阵发性

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

病势病情

发病急、病情轻

发病缓,病情重

病理性质

实证居多

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

间歇期状态

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预后

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心悸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辨虚实  2.辨脉象变化

  虚证—脏腑气、血、阴、阳—何者偏虚,

  实证—痰、饮、瘀、火—何邪为主。

  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自汗—气虚;

  心悸头晕,面色不华—血虚;

  心悸盗汗,潮热口干—阴虚;

  心悸肢冷,畏寒气喘—阳虚。

  心悸面浮,尿少肢肿—水饮;

  心悸心痛,唇暗舌紫—瘀血;

  心悸烦躁,口苦便秘—痰火。

虚实夹杂者还要分清孰虚孰实。

  ——虚证居多,虚实相兼(拓展)

  心悸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治疗应分虚实。

  虚证——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实证——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虚实错杂为多,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

  ——相应兼顾。

  心悸以心神不宁为病理特点,

  酌情安神——养心安神、重镇安神。

  心悸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心虚胆怯 心血不足

  心阳不振 水饮凌心

  阴虚火旺 瘀阻心脉

  痰火扰心

  心虚胆怯

  证候主症: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证机概要:

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

  治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

安神定志丸

  常用药:

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心血不足

  证候主症: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证机概要:

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治法: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

归脾汤

  常用药:

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加减:

  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气阴两虚—益气养血,滋阴安神—炙甘草汤;

  失眠多梦—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等养心安神;

  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心悸—生脉散—益气养阴补心

  心阳不振

  证候主症: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

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治法: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常用药:

桂枝、附片、人参、黄芪、麦冬、枸杞、炙甘草、龙骨、牡蛎。

  加减:

  形寒肢冷—重用人参、黄芪、附子、肉桂温阳散寒;

  大汗出—重用人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

  益气敛汗,或用独参汤煎服;

  兼见水饮内停—加葶苈子、五加皮、车前子、泽泻等

  利水化饮;

  夹瘀血——加丹参、赤芍、川芎、桃红、红花;

  心阳不振以致心动过缓——加炙麻黄、补骨脂,重用桂枝以温通心阳。

  水饮凌心

  证候主症:

心悸,眩晕气急,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面浮肢肿,下肢为甚,甚则咳喘,不能平卧,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证机概要:

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

  治法: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代表方:

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

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

  加减:

  兼见肺气不宣,肺有痰湿,咳喘胸闷——加杏仁、前胡、桔梗以宣肺,葶苈子、五加皮、防己以泻肺利水;

  兼见瘀血——加当归、川芎、刘寄奴、泽兰叶、益母草;

  因心功能不全而致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喘或端坐呼吸——重用温阳利水之品,如真武汤。

  阴虚火旺

  证候主症: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证机概要:

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治法: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代表方:

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常用药:

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加减:

  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板、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

  阴虚而火热不明显——可单用天王补心丹;

  生地黄、五味子、当归身、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人参、玄参、丹参、白茯苓、远志、桔梗、辰砂

  朱砂安神丸:

黄连、朱砂、生地黄、当归身、炙甘草

  阴虚兼有瘀热——加赤芍、丹皮、桃仁、红花、郁金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瘀阻心脉

  证候主症:

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证机概要:

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

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常用药:

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加减:

  因虚致瘀——去理气之品,气虚加黄芪、党参、黄精;

  络脉痹阻,胸部窒闷——加沉香、檀香、降香;

  夹痰浊,胸满闷痛,苔浊腻——加瓜蒌、薤白、半夏、广陈皮;

  胸痛甚——加乳香、没药、五灵脂、蒲黄、三七粉等。

  痰火扰心

  证候主症: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

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治法: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代表方:

黄连温胆汤。

半夏 陈皮 竹茹 枳实 茯苓 炙甘草 大枣 黄连(竹茹指示找二陈)

  加减:

  痰热互结,大便秘结——加生大黄;

  心悸重——加珍珠母、石决明、磁石重镇安神;

  火郁伤阴——加麦冬、玉竹、天冬、生地养阴清热;

  兼见脾虚——党参、白术、谷麦芽、砂仁益气醒脾。

  心悸的转归预后

  主要取决于本虚标实的程度、邪实轻重、脏损多少、治疗当否及脉象变化情况。

  如患者气血阴阳虚损程度较轻,未见瘀血、痰饮之标证,病损脏腑单一,呈偶发、短暂、阵发,治疗及时得当,脉象变化不显著者,病证多能痊愈;

  脉象过数、过迟、频繁结代或乍疏乍数,反复发作或长时间持续发作者,治疗颇为棘手,预后较差,甚至出现喘促、水肿、胸痹心痛、厥证、脱证等变证、坏病,若不及时抢救治疗,预后极差,甚至猝死。

  【A1型题】

  治疗心悸心血不足证,应首选( )

  A.天王补心丹

  B.安神定志丸

  C.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D.归脾汤

  E.朱砂安神丸

  

『正确答案』D

  【A1型题】

  下列何项不是惊悸与怔忡的鉴别要点( )

  A.致病多由外因或内因引起

  B.诱因常与惊恐、恼怒或劳累有关

  C.全身情况较好或较差

  D.病性属实或属虚

  E.病位在肝或在心

  

『正确答案』E

  【B型题】

  A.黄连温胆汤

  B.安神定志丸

  C.朱砂安神丸

  D.羚角钩藤汤

  E.苓桂术甘汤

  1.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应选以上哪个方剂

  2.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应选以上哪个方剂

  

『正确答案』1.B;2.A

  【A2型题】

  患者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证机概要为( )

  A.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B.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C.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D.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E.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

  

『正确答案』B

  胸痹

  胸痹的概念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胸闷如窒,呼吸欠畅 胸痛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逐渐加重)

  胸痹的病因病机

  寒邪内侵——胸阳不展——心阳不振,寒凝气滞(寒凝心脉)

  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阻脉络气机不畅(痰浊闭阻)

  

  胸痹的病因病机

  胸痹的病因

  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

  胸痹的病机

  主要病机——心脉痹阻。

  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

  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发展趋势,由标及本,由轻转剧。

  轻者多为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上乘,阻滞气机,临床表现胸中气塞,短气;

  重者则为痰瘀交阻,壅塞胸中,气机痹阻,临床表现不得卧,心痛彻背。

  病机转化可因实致虚,亦可因虚致实。

  胸痹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

  1.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2.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胸痹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典型心绞痛症状

  膻中及左胸膺部(心前区及胸骨后)突发憋闷而痛。

  疼痛性质有闷痛;刺痛;绞痛;灼痛;隐痛;可有紧压感,窒息样感。

  疼痛常可窜及左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甚至可沿手少阴及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

  突然发病,反复发作,时发时止。

  一般持续1~3分钟,轻者仅几秒或几十秒,一般不超过15分钟。

  可伴有心悸,气短,自汗,喘息。

  经休息或服用芳香温通药物可迅速缓解。

  多见于中年以上,或有高血压,脂代谢失调,糖尿病等冠心病的易患因素。

  常因寒冷刺激,饱餐之后,情绪激动,劳累过度而诱发。

  胸痹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

  1.胸痹与悬饮 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

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

  2.胸痹与胃痛 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

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

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

胃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3.胸痹与真心痛:

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

          真心痛              胸痹

  胸痛程度   剧烈,濒死感        不甚剧烈,紧压感窒息样感

  疼痛时间   几小时至几天        少于一刻钟

  芳香温通药物 不能缓解          可以缓解

  伴随症状   汗出肢冷面色苍白      心悸,气短,自汗,喘息

         唇甲青紫脉微欲绝

  病机关键   心脉闭塞          心脉痹阻

  病情轻重   重 常合并心衰心脱     轻

  预后     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     慢性反复发作

  西医诊断   心肌梗塞(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绞痛

  胸痹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首辨病情轻重,次辨标本虚实。

  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故需辨别虚实,分清标本。

  气滞—闷重而痛轻,兼见胸胁胀满,善太息,憋气,发病与情绪有关。

苔薄白,脉弦。

  痰浊—胸部窒闷而痛,伴唾吐痰涎,肢体沉重,恶心,头晕,苔腻,脉弦滑或弦数。

  寒凝—胸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伴畏寒肢冷,发病与节气变化有关。

舌淡苔白,脉细。

  血瘀—刺痛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夜间多发,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结代或涩。

  心气不足—心胸隐痛而闷,因劳累而发,伴心慌,气短,乏力,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脉沉细或结代。

  心阳不振—绞痛兼见胸闷气短,四肢厥冷,神倦自汗,脉沉细。

  气阴两虚—隐痛时作时止,缠绵不休,动则多发,伴口干,舌淡红而少苔,脉沉细而数。

  胸痹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先祛邪其标,后扶正治本。

  必要时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

  标实当泻:

尤重活血通脉治法

  气滞——疏理气机 血瘀——活血化瘀

  寒凝——辛温通阳 痰浊——泄浊豁痰

  本虚宜补:

尤其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

  胸痹的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心血瘀阻  气滞心胸

  痰浊闭阻  寒凝心脉

  气阴两虚

  心肾阴虚

  心肾阳虚

  心血瘀阻

  证候主症:

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证机概要:

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治法: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代表方:

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

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壳、牛膝、当归、降香、郁金。

  加减:

瘀血痹阻重证,胸痛剧烈,可加乳香、没药、郁金、降香、丹参等,加强活血理气之功;若血瘀气滞并重,胸闷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荜茇等辛香理气止痛之药;若气虚血瘀,伴气短乏力,自汗,脉细弱或结代者,当益气活血,用人参养营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重用人参、黄芪等益气祛瘀之品;若猝然心痛发作,可含化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活血化瘀、芳香止痛之品。

  气滞心胸

  证候主症:

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胁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证机概要: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治法: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代表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

(四逆散+香附川芎)

  常用药:

柴胡、枳壳、香附、陈皮、川芎、赤芍。

  加减:

胸闷心痛明显,为气滞血瘀之象,可合用失笑散;气郁日久化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者,用丹栀逍遥散;便秘严重者加当归龙荟丸以泻郁火。

  痰浊闭阻

  证候主症:

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证机概要:

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治法: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代表方:

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

瓜蒌、薤白、半夏、胆南星、竹茹、人参、茯苓、甘草、石菖蒲、陈皮、枳实。

  涤痰汤(涤痰汤里用温胆,制星人加石菖蒲)

  加减:

痰浊郁而化热者,用黄连温胆汤加郁金,以清化痰热而理气活血;如痰热兼有郁火者,加海浮石、海蛤壳、黑山栀、天竺黄、竹沥化痰火之胶结;大便干结加桃仁、大黄;痰浊与瘀血往往同时并见,因此通阳豁痰和活血化瘀法亦经常并用,但必须根据两者的偏重而有所侧重。

  寒凝心脉

  证候主症:

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证机概要:

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

  治法:

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代表方:

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常用药:

桂枝、细辛、薤白、瓜蒌、当归、芍药、甘草、枳实、厚朴、大枣。

  当归四逆汤

  炙甘草 大枣 通草 细辛 当归 桂枝 芍药

  加减:

阴寒极盛之胸痹重症,表现胸痛剧烈,痛无休止,伴身寒肢冷,气短喘息,脉沉紧或沉微者,当用温通散寒之法,予乌头赤石脂丸加荜茇、高良姜、细辛等;若痛剧而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即刻舌下含化苏合香丸或麝香保心丸,芳香化浊,理气温通开窍。

  气阴两虚

  证候主症:

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晃白,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证机概要:

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

  治法: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代表方:

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常用药:

人参、黄芪、炙甘草、肉桂、麦冬、玉竹、五味子、丹参、当归。

  加减:

兼有气滞血瘀者,可加川芎、郁金以行气活血;兼见痰浊之象者可合用茯苓、白术、白蔻仁以健脾化痰;兼见纳呆、失眠等心脾两虚者,可并用茯苓、茯神、远志、半夏曲健脾和胃,柏子仁、酸枣仁收敛心气,养心安神。

  心肾阴虚

  证候主症:

心痛憋闷或灼痛,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证机概要:

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

  治法:

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代表方:

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天冬、茯苓、桔梗、人参、酸枣仁、当归、生地、丹参、元参、麦冬、朱砂、五味子、柏子仁、远志

  常用药:

生地、玄参、天冬、麦冬、人参、炙甘草、茯苓、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远志、丹参、当归、芍药、阿胶。

  加减:

阴不敛阳,虚火内扰心神,虚烦不寐,舌尖红少津者,可用酸枣仁汤,清热除烦,养血安神;若兼见风阳上扰,加用珍珠母、灵磁石、石决明、琥珀等重镇潜阳之品;若心肾阴虚,兼见头晕目眩,腰酸膝软,遗精盗汗,心悸不宁,口燥咽干,用左归饮以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心肾阳虚

  证候主症:

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晃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证机概要:

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

  治法: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代表方:

参附汤合右归饮

  常用药:

人参、附子、肉桂、炙甘草、熟地、山萸肉、仙灵脾、补骨脂。

  加减:

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饮上凌心肺,症见水肿、喘促、心悸,用真武汤加黄芪、汉防己、猪苓、车前子温肾阳而化水饮;若阳虚欲脱厥逆者,用四逆加人参汤,温阳益气,回阳救逆;或用参附注射液40~6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毫升中静脉点滴。

  胸痹的转归预后

  本病多在中年以后发生,如治疗及时得当,可获较长时间稳定缓解,如反复发作,则病情较为顽固。

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心胸猝然大痛,出现真心痛证候,甚则可“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胸痹的预防调护

  1.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

  2.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

本病的诱发或发生与气候异常变化有关,故要避免寒冷,居处除保持安静、通风外,还要注意寒温适宜。

  3.注意饮食调节。

饮食宜清淡低盐,食勿过饱。

多吃水果及富含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另外烟酒等刺激之品,有碍脏腑功能,应禁止。

  4.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活动。

发作期患者应立即卧床休息,缓解期要注意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力所能及的活动,做到动中有静,正如朱丹溪所强调的“动而中节”。

  5.加强护理及监护。

发病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舌、脉、体温、呼吸、血压及精神情志变化,必要时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及保持静脉通道通畅,并做好抢救准备。

  【A1型题】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 )

  A.气滞血瘀

  B.寒凝气滞

  C.痰瘀交阻

  D.阳气虚衰

  E.心脉痹阻

  

『正确答案』E

  【B型题】

  A.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B.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C.温经散寒,活血通痹

  D.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E.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1.患者心胸疼痛时作,或见灼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口干盗汗,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数。

治宜( )

  

『正确答案』B

  2.患者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叹息,遇情志不遂时诱发或加重,或兼见脘腹胀闷,嗳气则舒,苔薄腻,脉细弦。

治宜( )

  

『正确答案』A

  3.患者猝然心痛如绞,形寒肢冷,冷汗自出,心悸气短,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苔薄白,脉促。

治宜( )

  

『正确答案』C

  真心痛

  真心痛的概念

  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真心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病因病机与年老体衰、阳气不足、七情内伤、气滞血瘀、过食肥甘或劳倦伤脾、痰浊化生、寒邪侵袭、血脉凝滞等因素有关。

  病位在心,其本在肾,总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而在急性期则以标实为主。

本虚是发病基础,发病条件是标实。

  真心痛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发作期必须选用有速效止痛作用之药物,以迅速缓解心痛症状。

  疼痛缓解后予以辨证施治,常以补气活血、温阳通脉为法,可与胸痹辨证互参。

  心痛发作时应用宽胸气雾剂口腔喷雾给药,或舌下含化复方丹参滴丸,或速效救心丸,或麝香保心丸,缓解疼痛,并合理护理:

卧床休息,低流量给氧,保持情绪稳定、大便通畅等。

  真心痛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气虚血瘀

  寒凝心脉

  正虚阳脱

  气虚血瘀

  证候主症:

心胸刺痛,胸部闷窒,动则加重,伴短气乏力,汗出心悸,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证机概要:

心气不足,血行无力,心脉瘀滞。

  治法:

益气活血,通脉止痛。

  代表方:

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

人参、黄芪、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