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3836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7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docx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测试(测验)

一、内涵及意义(为什么人的心理可以测试?

)。

为什么说人的心理可测:

可以用度量衡的比喻来进行讲解,“秤”“尺码”一样,人的心理也可以寻找样本或者标准,来进行衡量,只是因为人的心理具有复杂性,因而测试起来稍有难度。

但是可测的,通过测试人的心理的作品——语言和行为。

关于心理测试古代就有,孟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孔子也曾根据自己的观察将人分为中人、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三个类别。

这些与现代测量思想是统一的,虽然我国现在很多心理测试问卷源于国外,但都可以在我国古代找到渊源。

心理测试包含两种意义,一是方法、行为过程(对人心理变量的测量);二是工具(测量人的心理变量个别差异的工具)。

二、心理测验的几个相关概念

标准化测验——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编制使用的心理测验。

两个显著特点:

1、测验过程程序化和测验结果数量化;2、需要得到受测者密切配合。

测验信度——可信程度,即从对样本的测量来推论总体的正确程度,一个测验在测量中所表现出的一致性程度。

涉及的是测验出来的分数意义有多大?

信度可以分为四种:

1、再测信度(重测信度)—检验时间的间隔对测验的影响。

它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受试者进行前后两次施测,得出两次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即为再测信度。

A卷A卷

一定时间

考察两次测验结果之间有无变化,反映测验分数的稳定程度,又称稳定性系数。

对于一些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性格等具有相对稳定性。

隔一段时间再测不会有很大变化,说明此测验信度高。

2、复本信度

平行的等值测验叫做复本(或者内容形式相等的两个测验)。

复本信度—根据一组受试者接受两个复本测验所得的分数求出的相关系数。

又称等值信度。

真正复本很难找。

3、分半信度

分半法将题目分成对等的两半,根据两半测验所得的分数计算其相关系数称分半信度

测验效度——一测验实际测验了所需要测量目标的程度。

测验信度是对测量一致性程度的估计,考察是否具有稳定性和可信赖性。

什么是效度呢?

举个例子,在一项英语成就测验中,教师本来打算考察学生的语法知识,但是大量的测题关于动词短语,就存在误差,虽然前后两次测得的一致性可能很高,但并没有真正测出想要测的东西,因而测验仍然是低效的。

效度——一个测验对其所要测量的特性测量到什么程度的估计。

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效度高,信度必然高。

没有效度或者效度太低的测量工具,不管信度多高也没有用。

就如同用尺子测重量。

包括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目标关联效度。

三、心理测试的种类

心理测验按不同的标准可作不同的分类。

文字测验与非文字测验;

团体测验与个别测验;

成就测验、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等。

一类投射测验,包括墨迹图、主体统觉测验等又称主观测验;二类客观测验,包括1.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量表,韦克斯勒量表);2.人格测验(EPQ16PFMMPI)等。

心理测验的功能:

选拔、诊断、安置和评价功能。

 

四、操作测验(EPQ16PFMMPI)

EPQ又称艾森克个性问卷,结合人格类型和特质理论,提出人格维度理论,将人格特征分为三个基本维度:

E维度(内外向),N维度(情绪稳定性),P维度(精神质)。

问卷共有88个题目,测定了四项指标即P、E、N、L,其中E、N为双极量表,分数上下都有意义,P、L为单极量表,只有高分才有意义,分数低被认为是正常的。

P分高表现为单身,不关心人,与社会格格不入;或者残忍、不人道、缺乏同情心;或者极具创造性等。

L(谎话量表)分高说明有说谎倾向,测量失去可信度。

E分高(低)为典型外向(内向)。

E分高(低)为典型情绪不稳(稳)。

结果解释:

当T=50时为同龄人的平均值,根据统计学方法计算

T分在43.3∽56.7占50%38.5∽61.5占75%

 

如图一,是某人经过艾森克个性问卷测试得出的四项指标,P、E、N、L分数分别为50、58、38.5、47,经过测试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曲线图,从图上对人的个性能够大致了解。

图一

 

以E为横坐标、N为纵坐标构成一个坐标系,每个人都能在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点,知道自己的个性及优缺点。

图二

 

艾森克个性问卷既结合了人格特质理论,有结合了人格类型理论,图三就是与气质类型理论的结合,四个象限与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图四就是与人格特质理论的结合,每种气质类型都具有一些典型的人格特质。

图三

 

图四

 

艾森克个性问卷的优点就是操作简单,费时较少,题目较少,很容易测试,但其缺点就是测题少,效度量表少,对个性的评价比较模糊。

16PF又称16项个性因素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根据其人格特质理论编制。

共有187个测题,分三级答复,反映人的16项个性因素的状况和水平。

16因素分别为A(乐群性)、B(聪明性)、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I(敏感性)、L(疑心性)、M(梦想性)、N(世故性)、O(忧虑性)、Q1(实验性)、Q2(独立性)、Q3(自制性)、Q4(紧张性)。

 

MMPI又称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哈撒韦和精神科医生麦金利编制。

力求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对被测验者的个性特点作出客观评价。

我国引进后由宋维真作了修订,由588题减到399题,被试作“是”“否”两级答复。

MMPI由14个量表组成,包括4个效度量表和10个临床量表组成。

效度量表有L(说谎)、F(任意答复倾向)、Q(疑问)、K(校正或成心伪装量表);临床量表有HS(疑病量表)、D(抑郁量表)、Hy(癔症量表)、Pd(病态人格量表)、Mf(性度量表)、Pa(偏执量表)、Pt(精神衰弱量表)、Sc(精神分裂症量表)、Ma(轻躁狂量表)、Si(社会内向量表)。

五、测验态度

 

科学对待:

有用但有限,相信不要迷信;

正确使用:

控制使用,操作严谨;

科学解释:

保密,遵守道德。

 

六、建立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档案

(一)关于建立心理档案的必要性的认识,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它的意义及好处很多。

1.可以反映罪犯(劳动教养人员)现实的心理动态,提高改造工作针对性;可以发现罪犯(劳动教养人员)的犯罪心理及其服刑期间的现实的心理开展轨迹,对于丰富考核内容,提高改造针对性具有巨大意义。

2.实现考核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和验证化。

心理测验得到的数据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事实反映罪犯(劳动教养人员)的意识事实和心理状态。

3.适应开展心理矫治的需要。

心理矫治需要有准确的诊断结论和丰富、翔实的心理活动资料。

4.可以综合分析罪犯(劳动教养人员)的心理轨迹,预测其未来行为。

5.可以提供科学研究资料。

心理档案有如巨大的数据库,为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学规律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充分的数据和资料。

(二)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

1.心理测试结果及诊断结论;

2.罪犯(劳动教养人员)自述材料;

3.罪犯(劳动教养人员)生活史和评语;

4.是否有精神障碍或精神病史;

5.对罪犯(劳动教养人员)的心理矫治方案;

6.心理矫治实施情况及疗效记载;

7.心理矫治质量的心理学评估和分析;

8.罪犯(劳动教养人员)自我评定及集体评定记录;

9.心理咨询和治疗记录和疗效记载

10.心理预测及行为倾向判断,帮教、监督建议。

 

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咨询

§1心理咨询概述

一、心理咨询的概念

对“咨询”大家并不陌生,法律、健康等,但心理咨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仅是传授知识和答复以下问题,还应当帮助其分析、研究、讨论,并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办?

给予帮助、劝告和指导。

帮助摆脱困境,度过心理危机,恢复心理常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咨询:

(psychologicalcounseling)中counseling是商议、评议、商讨、劝告之意,有的翻译为心理咨商或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是对心态失衡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所面临的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原有的态度和行为,使之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心理咨询在国外非常普遍,特别在西方兴旺国家(美国等),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兴旺,人们的精神健康需求更高,在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心理的矛盾、冲突面临的时时机更多,许多专门的职业(拳击、NBA篮球等)都配备有专门的心理医生。

近来与心理咨询相近的一些提法如: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铺天盖地,通过学习,大家要能够区别开来。

二、现代心理咨询的特点

现代心理咨询起源于20世纪初,它是伴随着职业指导、心理测量技术和心理治疗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

经过几十年的开展,形成自己的专业特征:

1.咨询工作者队伍日趋专业化:

临床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司法工作者等;

2.理论方法日趋综合化:

心理(精神)分析法、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

3.咨询范围不断扩大:

心理疾病、心理困惑、心理矛盾,由医治疾病、排除障碍到增进健康、开发潜能、提高生活质量、完善自我。

4.科技水平明显提高:

药物使用、技术的完善、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心理咨询的科技含量;

5.咨询的应用性日益增强:

从人的一生看,涉及各个年代;从内容看,涉及成长中的一切问题;从成员看,涉及到各个领域。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异同

两者都有较强的专业性,两者的工作对象和工作方法也有一定的重合,在实践中多结合起来使用。

但两者存在较大区别:

1.工作对象不同:

心理咨询的对象是精神正常但遇到困难、感受到困惑的人;心理治疗对象主要是轻度或中度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患者;

2.工作内容(侧重点)不同:

心理咨询遵循教育和开展模式,目的是挖掘潜能,重在心理疾病的预防,解决一时性的表层问题,如某些心理问题和情绪问题;心理治疗遵循的是医疗模式,目的在于弥补损害,解决开展结构障碍,解决的是较复杂的深层次问题;

3.工作情景(场所)不同:

心理咨询对工作场景要求相对较低,如果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在一般僻静场所也能进行;心理治疗则一般必须在专业场所(医院、诊所)内进行;

4.工作方式不同:

心理咨询使用方法较简单,通常包括讨论、分析、抚慰、指导等,也采取会谈技术,但要借助其家属、亲友等,并介入其生活环境;心理治疗使用方法较复杂,需要依据不同的治疗理论运用复杂的心理学技术,也多采取会谈技术,必要时可以辅以药物治疗;

5.其它不同:

心理咨询时间相对较短,心理治疗相对较长;担任心理咨询的人员多为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也有临床心理学工作者,一般称为“咨询家”,担任心理治疗的人员多为精神病学家、精神科医生,还有临床心理学工作者,一般称为“治疗家”。

§2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心理咨询概述

一、概念

概念:

指由专业人员运用咨询心理学的知识、原理,通过商谈和指导,为消除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各类心理问题与障碍,恢复和重建心理健康,以促进改造和稳定监内秩序作出努力的过程。

要求进行共同分析、研究和讨论,找出问题的所在,经过启发、指导和帮助,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克服情绪障碍,恢复与社会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

由于咨询对象和环境的不同,罪犯心理咨询和社会心理咨询相比较,具有特殊性:

1.咨询内容的集中性。

咨询问题范围没有社会咨询那么宽泛,主要集中在犯罪心理、改造心理方面。

2.咨询环境的封闭性。

不利于人际沟通与交流,本身与心理咨询的要求相违背,而且本身容易滋生监狱人格等心理病态,增加了心理咨询的难度。

3.咨询技术的创新性。

一般原则、方法在监狱内可能很难奏效,必须予以创新。

二、罪犯(劳动教养人员)与个别教育的异同

 

§3确立咨询目标与制定咨询方案

一、建立良好咨询关系

学习目标:

学会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操作步骤:

充分尊重求助者;

关切理解求助者;

采取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交谈。

(一)尊重求助者

对求助者的尊重,是咨询员最起码的要求。

尊重求助者的现状以及他们的价值观、人权和权益,予以接纳、关注、保护,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条件,是有效助人的基础。

尊重求助者,意义在于可以给求助者创造一个平安、温暖的气氛,这样的气氛使其可以最大程度地表达自己。

尊重求助者,可使求助者感到自己受尊重、被接纳,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

特别是对那些急需获得尊重、接纳、信任的求助者来说,尊重具有明显的助人效果,是咨询成功的基础。

为此,有必要重视如下几点:

首先,尊重意味着完整地接纳一个人。

咨询员要把每一个求助者都视为有人权、有价值、有情感、有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尊重、平等的的基础。

尊重意味着接纳一个价值观和自己不同甚至差距很大的求助者,并与之平等地交流。

有些初学者对某些求助者的某些言行难以接纳,如双方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方式相去甚远时;当求助者的某些见解很片面、滑稽、甚至无理,却又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时,当求助者身上有令人厌恶、痛恨的恶习时,有些咨询员就会不由自主产生不满、反感或厌恶。

其次,尊重意味着彼此平等。

咨询员与求助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咨询员在专业知识、经验比求助者要高,但决不能成为比求助者优越的资本。

不能居高临下,以一种救世主的姿态出现,也不能摆出一副权威的架式,盛气凌人;应当以平等商量的口吻和求助者交谈,不要卖弄自己的学识,使对方为难;不要因对方过失或片面、欠缺而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态;不要把自己的想法、观念和行为模式强加于人,更不能教训人。

第三,尊重意味着以礼待人。

求助者是客人,又称“咨客”应以礼相待,言语行为有礼貌,不说庸俗的话,不发脾气,要克制,不嘲笑、不动怒。

求助者有各种各样的人,无论求助者相貌美丑,地位上下,经济贫福,脾气好坏,年龄大小,性别为何,咨询员都应一视同仁,予以尊重,提供优良效劳。

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有轻视或奉承的心理行为。

第四,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

信任对方是尊重的心理基础之一,无信任也就很难有尊重。

不应认为求助者成心在隐瞒什么,有时咨访关系还未完全建立,求助者在涉及某些敏感问题时会有所顾虑,而有所掩饰或犹豫,咨询员应尊重求助者的这种心理,并借助于尊重、理解、温暖来消除求助者的顾虑。

有时求助者的言语可能会出现矛盾,咨询员可协助予以澄清,不可简单地认为是求助者成心不老实。

只有信任才能换来求助者的老实。

第五,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

对于求助者讲述的秘密、隐私,咨询员应予尊重保护,不应随便外传;对于求助者不愿意透露的隐私,不可强迫讲述;与咨询无关的秘密、隐私,不得干预,不得探问。

第六,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

尊重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迁就求助者,没有原则和是非。

咨询员可能遇到不同意求助者言行的情况,应视咨询关系的建立状况,说明自己的意见。

尊重并非不能有不同意见,有不同意见不等于不尊重求助者,对事不对人。

当然,如果确实遇到自己难以接纳求助者,则可以考虑把求助者转介绍给别的咨询员,这也是对他的尊重和负责。

(二)温暖

积极关注、尊重和温暖、热情有时交错在一起使用。

温暖热情比较尊重而言,与求助者的距离更近,尊重带有理性色彩,温暖则充满了感性情绪,两者结合,才能情理交融,感人至深。

温暖热情应充满整个咨询过程。

从求助者进门到送客都应热情周到,让求助者感受到自己受到了最友好的相待。

一般开始求助者心情错综复杂,带着不安、疑惑、自卑、紧张、犹豫前来的,咨询员的热情、友好往往能有效地消除或减弱求助者的不安心理。

双方坐下后,咨询员可适当地询问一些求助者的情况,表关切;

咨询员注意倾听,重视语言表达和其他非语言表达;

温暖表达在咨询时的耐心、认真、不厌其烦;

对求助者的解释、指导和训练耐心、反复讲授;

咨询结束时,送别求助者,告知本卷须知。

(三)真诚

真诚是指咨询过程中,咨询员应该以“真正的我”出现,没有防御式的伪装,不会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的后面,不带假面具,不是在扮演角色,或像完成例行公事一般,而是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地以真正的自我投身于与求助者的关系中。

真诚在咨询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咨询员的真诚可信和尊重,可以为求助者提供一个平安自由的气氛,能让他知道自己可以坦白表露自己的软弱、失败、过错、隐私等而无须顾忌,这是因为求助者切实感到自己被接纳被信任被保护;另一方面,咨询员本身的真诚坦白为求助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典范,求助者可以依次而受到鼓励,以真实的自我和咨询员交往,坦然地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得到情感的宣泄,也可能因而发现、认识真正的自我,并在咨询员的帮助下,面对和改进自己。

咨询员的坦诚会促进求助者的相应改变,而这种改变社会减少面谈过程中的混淆和模糊,并使双方的沟通更清晰和准确。

以下即是咨询员表达真诚而促进求助者自我开放的例子。

例:

咨询员发现女求助者总在躲避涉及敏感问题,在绕圈子、做掩饰甚至作否认性说明。

咨询员:

我觉得你还有其他原因,根据我的咨询经验,如果没有更深层的原因,你不会这么痛苦。

可当我试图想去寻找时,你似乎不时地在绕圈子,不愿正视问题。

说真的,我有点伤感,因为我觉得我真心地想帮助你,可没有被你接受,我感到一种没被完全信任的感觉。

不知我的这种感觉对不对?

求助者:

很对不起,我知道你是想帮助我的。

你的话使我想起了平时当我一片真情待人而未得到应有的响应,甚至被误解时的那种委屈。

过去我很信任人,慢慢地我也变了。

尤其当我发现我最信任、什么都对她说的好朋友,居然在我背后说我坏话,把我的秘密作为笑料时,我都气疯了,我的心碎了。

我发誓不再相信任何人。

咨询员:

这是否才是你几次恋爱没有成功的原因?

求助者:

我想是的,因为我对他们表达的爱慕,心存疑心,怕自己陷得越深,失望、痛苦就越严重,所以每每快要到进入热恋状态时,我就害怕起来,我想这恐怕势必我屡屡恋爱不成功的原因吧。

咨询员:

你是来咨询,是希望对自己有帮助,改变自己的状况,但另一方面你是否最初对我也抱有那么一种不信任感?

求助者:

是的,我希望相信你,把自己的情况都谈出来,可另一方面我又心有余悸。

我对自己那种不信任人的心理,既不满意,也不太愿意成认。

我常矛盾。

我希望我能对人真诚、信赖。

是的,是你对我的诚恳冲破我内心筑起的围墙┅┅

上例中,咨询员的真诚、坦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翻开求助者紧闭的心灵大门的钥匙,由此,既了解了情况、促进了求助者的自我探索,也发挥了咨询关系。

然而,真诚的表露并不一定完全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同样存在着恰如其分的问题。

虽说表达真诚贵在真和诚,不应有掩饰、虚假。

但实际上的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运用不当,有时会起反作用。

我们把咨询员在表达真诚时的问题归结以下四点:

首先,真诚不等于说实话。

真诚与说实话之间有联系,但不能划等号。

有些初学者以为真诚就是有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否则就不够真诚。

其实这是一种教条的、绝对化的理解。

对咨询员来说,真诚应符合一个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其实也适合于整个咨询过程,那就是对求助者的成长。

因而,咨询员的真诚并不是什么都可以随意地说出来的,而是所说的应该是真实的。

而且真诚不仅仅表现在言语中,咨询员的非言语行为尤其是咨询中的实际表现更是表达真诚的更好方法。

因此,那些有害于求助者或有损于咨访关系的话,一般就不宜说,比方,不宜表达:

“你这个人真是蛮不讲理!

”“你的这种行为真另人厌恶!

”“你的这种性格、道德品质、难怪大家都不喜欢你。

”尽管这些很可能是事实,是咨询员当时的真实感受,但从有利于咨询的角度看,不宜直接表达,可用另一种方式,比方以上三句可改为:

“我觉得你刚刚那番话的道理不是很充分,有点按自己的意愿在评判,是不是这样?

”“你的这种行为人们或许会接受不了,从而很可能引起不良评价。

”“你的有些言行容易引起一些人的误解,引起矛盾。

不知道我的这种感觉对不对?

”这样的表达,一来表达了咨询员的感觉,二来容易为求助者所接受,三来后者的描述比前者更准确,更符合理性的判断,防止了给人贴标签和过分概括化、绝对化的缺乏。

当然有时候也可能需要某些比较激烈的言语,其目的是为了刺激求助者,促使其对自己及问题的严重性有个认识,敲敲警钟亦有好处。

但一般不宜多用。

即使用,也应建立在良好的咨询关系基础上,而且充满诚意,切不可变成咨询员发泄对求助者不满的手段。

第二,真诚不是自我的发泄。

曾经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失恋了的咨询员,在咨询过程中,求助者表达了勾起她伤心的往事,于是她花了半个小时,滔滔不绝地、非常激动地向求助者表达了她的失恋及其痛苦。

虽然,咨询员是有感而发,真诚流露,是真诚的分享,但她忘记了咨询时间是属于求助者享有的,咨询员不应随便地占有求助者的时间;咨询员流露自己的真情,表示自己的真诚,其目的是为了帮助求助者,而不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感情,或宣传自己的主张,说明自己的立场;再者这种表达似乎是强迫求助者在听,可能会产生负面效果,使求助者对咨询员的形象发生动摇。

第三,真诚应实事求是。

有些咨询员为了说明自己知识渊博,或掩饰自己在某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薄弱、欠缺,可能会不懂装懂。

一旦被求助者识破,马上会失去求助者的信赖。

而且,不懂装懂还会误导求助者,带来不良后果。

有些初学者很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要求自己在求助者面前是权威和完美的,能让求助者佩服,然而,由于注意力过多地在自己的形象上,在维护自己的完美上,过分表现自己甚至装腔作势,以致失去了很多的真诚,带上了不少修饰成分,并且拉大了咨询员与求助者之间的距离,给沟通增加了困难。

因而,咨询员应了解自己,成认并接受自己的缺乏,不完美,不可虚假。

求助者更愿意接受真实的咨询员。

第四,真诚应适度。

有些初学者以为真诚既然是好的特性,那么表达得越多越好,其实并不一定如此。

除了前面所说的,即一般来说,除不可表达有害于求助者的言语,不能把真诚流露于发泄自己的情感外,即使是对求助者有利的真诚亦因人而异,要不然有些求助者会因咨询员太多的真诚而受不了,其实是在咨询初期,对人的热情要适度。

在早期的咨访关系中,真诚的表达只要求“不要虚伪”,在这期间,咨询员可保持静默或防止表达出自己主观的评价。

随着咨访关系的开展,咨询员亦可表达对求助者的缺乏、缺点的反响,但以不伤害为原则。

真诚是内心的自然流露,不是靠技巧所能获得的,真诚建立在对人的乐观看法、对人有基本的信任、对求助者充满关切和保护的基础上,同时也建立在接纳自己、自信谦和的基础上。

真诚是咨询员的一种素质,这种素质是潜心修养、不断实践的结果。

(四)通情达理

国外一些心理咨询家的研究认为,在咨询过程中有些咨询特质(亦即咨询特点、特性、特征)会影响咨访关系的建立,影响咨询的过程及咨询的效果。

为此,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特质,其中有一个要素是被一致公认的,也是最关键的,那就是empathy。

从美国引入的empathy一词,有多种翻译方法,比方移情、共情、神入、同情心、同理心等等。

我们认为,中国传统的用词,“通情达理”最能表达这种境界。

“通情达理”,是理和情的协同运作过程。

一方面指设身处地,进入求助者的内心世界,自然含有情的成分,是“通情”;另一方面,则是用理性去考虑和答复求助者的问题“是什么?

“怎么样?

”和“怎么办?

”等等,自然包含了“达理”。

心理咨询中,它通常包括了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咨询员借助于求助者的诉说内容和言谈举止,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二是咨询员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间的联系,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三是咨询员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关切理解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响。

通情达理的意义表现在:

由于通情达理,咨询员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从而能更准确地把握材料;由于通情达理,求助者感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从而产生一种愉快、满足,这有助于建立咨询关系;由于通情达理,促进了求助者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到达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咨访双方更深入的沟通;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心和情感倾诉的求助者,通情达理具有明显的助人效果。

即使就一般而言,通情达理亦被认为是一种治疗因素。

设身处地体验求助者的内心世界,在心理咨询中具有重要的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