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上部结构.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39939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上部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上部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上部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上部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上部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上部结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上部结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上部结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上部结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上部结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上部结构.docx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上部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上部结构.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上部结构.docx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上部结构

-结构构件设计与构造

7.1板设计

7.1.1除工程建设当地有专门规定外,高层住宅标准层楼板板厚一般取100mm。

板的厚度规格一般宜取100、120、140、160、180、200mm,大于200mm时按实际需要取值。

表7.1.1住宅最小板厚取值表

位置

结构最小板厚(mm)

电梯厅

140

户内板

厨、卫、房、阳台

100

客厅

120

屋面板

120

一般楼层采用C25或C30混凝土;钢筋采用HRB400,当业主有要求时,也可以考虑采用CRB550钢筋。

7.1.2电梯厅、加强部位及薄弱连接部位板厚一般取140mm,并设置不小于

10@200的双层双向拉通钢筋。

7.1.3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普通地下室顶板厚度不宜小于160mm。

7.1.4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转换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除计算要求外,板配筋不应小于双层双向10@150。

当框支转换范围较小时,可仅对框支转换梁相连的板按转换层楼板进行加强,其他部位楼板按实际情况可取120~150mm。

转换层楼板不宜采用冷轧带肋钢筋。

7.1.5地震设防区跨度L≥1500mm的楼层悬臂结构,如无特殊要求时,宜采用梁板式结构。

当悬挑跨度L<1500mm且其降板高度未超过相邻板厚或嵌固梁有足够抗扭刚度时,可采用悬臂板式结构,但其根部厚度不应小于L/10且不小于100mm。

悬臂板计算时截面有效高度h0=h-25~30(考虑施工时面筋可能被踩低,h0稍取小值),并应验算裂缝和挠度。

7.1.6标准层楼板宜按弹性板计算,板与剪力墙支座按嵌固端计算;板与边梁按简支边计算;支座两侧板面标高相差大于梁宽时按简支边计算;当支座两侧板面标高相差小于梁宽时及确认边梁可作为嵌固时可按嵌固计算配筋。

对于按简支计算的板支座,可不按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控制,统一取0.18%,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或фR7;板面受力钢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2%,悬挑板和较大角板面筋不宜小于0.25%,板底钢筋配筋率不小于0.18%。

7.1.7楼板受力钢筋间距(mm)建议采用100、125、150、175、200,局部附加钢筋后间距不宜小于75mm。

除分布钢筋外楼板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7.1.8考虑温度收缩的板配筋(如屋面板),可利用原有板的底、面筋拉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构造分布筋,但必须与原有钢筋按受拉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造中锚固。

当面筋采用拉通筋布置时,其支座实际需要的配筋量不足时可采用另加相同间距的短筋补足。

屋面板拉通钢筋不宜小于双层双向8@200且配筋率不小于0.2%。

7.1.9因建筑使用要求而局部降板的较大跨楼板,当板底不要求平整时,可做成折板的形式(如卫生间沉箱不宜拉直梁的情况),并应绘制折板配筋大样,平面上板配筋可以同普通楼板。

通跨折板按设梁考虑。

当局部降板并要求板底平整时,宜做成楼板局部变厚度的形式,板厚度变化不宜超过20mm,薄板区域应按实际板厚计算配筋。

7.1.10当建筑使用要求设置转角窗时,转角窗楼板厚度不应小于120mm,采用双层双向拉通筋,配筋率不小于0.25%,不拉暗梁。

建筑平面外转角处的板,当有墙柱约束时应在外角处另加不小于8@200(2000x2000长)面筋。

7.1.11大跨度异形楼板应按实际形状通过计算确定配筋,转角位置宜加设板角附加钢筋。

7.2梁设计

7.2.1梁截面设计要求:

1)梁截面高度h主要根据梁跨度、所承受的荷载大小及主体结构刚度的要求确定。

在确定梁的截面尺寸时应采用弹性板法按梁板整体分析结果确定,当为了降低建筑楼层层高而取梁高的低值或者采用宽扁梁形式时,除需注意挠度的控制外,还应全面衡量由此而产生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合理性。

2)支承次梁的框架梁与次梁的梁高高差不宜小于50mm,如支承梁的下部配置双排钢筋,则其与相交梁梁高之高差宜≥100mm。

井字梁及悬臂梁端的封口梁的梁高高差不受此限制,阳台及雨篷封口梁底正常应与悬臂梁端部平齐。

3)高层住宅裙楼及地下室,当楼层采用典型的肋形楼盖布置时,为了方便设备管道的架设及争取尽量大的楼层净高,纵向框架梁截面高度宜与平行方向的次梁同高。

4)梁截面的高宽比一般情况下取h/b=2~3,框架梁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跨度较悬殊的连续梁(包括框架梁),其截面高度可分别按其跨度大小取不同数值,而其截面宽度一般宜取一致,以方便梁面筋的贯通。

5)单跨或多跨带外悬臂的梁,其第一内跨梁之高度不宜小于悬臂梁根部高度,当第一内跨梁高小于悬臂梁根部高度时,宜设置梁腋加以过度(悬臂梁支座处为沿梁方向的剪力墙及截面很大的柱子时除外)。

7.2.2抗震等级一、二级的框架梁应有1/4的负筋拉通,且拉通面筋数量与箍筋肢数相对应,不足时应配置架立筋。

当梁净跨大于5m且梁负筋直径大于18mm时,在满足拉通钢筋面积不少于1/4面积要求的同时,可用14搭接通长。

对于三级及以下的框架梁,可用12搭接。

当200mm宽梁伸入200宽墙柱时,为避免支座处钢筋过密影响混凝土浇捣质量,面筋单排宜放两根钢筋。

7.2.3高层住宅塔楼标准层较多时,应按楼层分段配筋。

7.2.4框架梁与剪力墙垂直墙肢方向相连时,结构整体计算时梁端支座可按铰接考虑,但支座面筋应按不小于梁底配筋量的30%设置,梁的水平钢筋应伸入剪力墙应符合钢筋锚固要求。

钢筋锚固段的水平投影长度,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0.4lab,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0.4labE;当锚固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其他可靠的锚固措施。

7.2.5计算需要抗扭的框架梁,宜设置拉通筋及抗扭腰筋。

7.2.6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宜优先考虑由附加箍筋承受集中力;受力较大时,可采用附加箍筋及吊筋共同受力,但优先考虑配置箍筋。

7.2.7电梯检修吊钩应采用HPB300钢筋制作,设计可根据下表选择吊钩钢筋。

表7.2.7电梯吊钩钢筋选用表

吊钩钢筋(HPB300)

1ф14

1ф16

1ф18

1ф20

1ф22

1ф25

电梯额定载重量(kN)

20

26

33

40.8

49.4

63.8

注:

计算其他重量时,在构件的自重标准值作用下,应满足吊钩按2个截面计算的钢筋应力不大于65N/mm2的要求。

7.2.8除设计特别注明外,楼层梁架立筋宜按表7.2.8配置,架立筋根数应与箍筋肢数匹配。

一般情况下,次梁在跨中可按下表设置架立筋而不需设置通长面筋。

天面层建议采用通长面筋,次梁可参考表7.2.8中框架梁一栏使用。

表7.2.8梁架立筋选取表

梁类型

梁跨度

L<5m

5≤L<7m

L≥7m

次梁

10

12

14

框架梁

12

14

16

 

7.2.9次梁按主梁输入时,两端宜设置为铰接支座。

一般情况下,铰接支座可按表7.2.8规定的架立筋要求配置面筋,但支座面筋不应小于底筋面积的25%。

7.2.10梁的纵向钢筋配筋率宜控制在0.6~1.2%之间。

次梁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最大配筋率不应大于2.75%;框架梁最小配筋率按抗震等级不同,而不同详《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表11.3.6-1,最大配筋率不宜大于2.5%。

7.2.11当框架梁内力由水平作用控制,支座底筋较大而跨中底筋较小时,可采用另加支座底筋的形式配置钢筋。

7.2.12当梁下部纵筋根据计算要求不需要全部伸入支座时,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截断点距支座边的距离不宜大于0.1ln(ln为本跨梁的净跨值)。

7.2.13为保证梁计算配筋的合理性、经济性及强柱弱梁,现浇梁板结构应考虑板对梁的有利影响,施工图阶段梁配筋应选用弹性板法计算。

7.2.14两端与剪力墙在平面内相连的梁为连梁,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7章的要求设计。

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设计,其抗震等级与所连接的剪力墙抗震等级相同,特一级的连梁要求同一级。

7.2.17连梁的设计应保证连梁在多遇地震和风荷载作用下处于弹性或基本弹性的工作状态。

当跨高比较小的连梁超筋时,应以“强剪弱弯”为设计原则进行连梁的截面及配筋调整,一般设计规定如下:

1)减小连梁截面高度或增大连梁跨度,减小连梁计算内力。

2)连梁的弯矩及剪力可进行塑性调幅,但在结构计算中已对连梁进行了刚度折减时,其调幅范围应限制或不再调幅。

一般情况下,经全部调幅后的弯矩设计值不宜小于调幅前(完全弹性)的80%(6、7度)和50%(8、9度),并不小于风荷载下连梁弯矩。

3)当连梁破坏对承受竖向荷载无明显影响时,可考虑在大震作用下连梁不参加工作,按连梁两端铰接的计算简图进行第二次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墙肢截面按两次计算的较大值计算配筋,第二次计算时位移可不限制。

4)连梁采用底、面对称配筋,单侧纵筋配筋率应满足表7.2.17的要求。

表7.2.17

跨高比

l/hb≤0.5

0.5<l/hb≤1

1<l/hb≤1.5

1.5

2

l/hb>2.5

最小配筋率(%)

0.2;45ft/fy

0.25;55ft/fy

0.25;55ft/fy

0.4;80ft/fy

0.4;80ft/fy

0.4;80ft/fy

最大配筋率(%)

0.6

0.6

1.2

1.2

1.5

2.5

当连梁纵向钢筋超过最大配筋率时,应按实配钢筋进行连梁“强剪弱弯”验算。

如连梁抗剪承载力不满足且无法处理时,该连梁可按最大配筋率控制并复核“强剪弱弯”,并按抗剪不超筋的连梁截面进行第二次计算以加强两侧墙肢的抗弯及抗剪承载力。

5)跨高比较小的连梁,可通过水平缝设为双连梁或多连梁,但应进行合理的等效截面计算,并确保双连梁或多连梁的“强剪弱弯”设计原则。

7.2.19剪力墙连梁箍筋应沿梁全长加密,间距取100,三级及以下的连梁箍筋间距最大可用@150。

7.2.20门窗洞口处框架梁或连梁,当梁底离洞口顶距离小于200时,应进行兼做过梁的构造措施设计。

7.2.21大小跨连续梁面筋设计,大跨梁右支座面筋贯通短跨梁并伸至第三跨梁内或者仅伸入短跨梁内,如图7.2.21。

采用何种配筋形式应按实际计算包络图而定。

图7.2.21

7.2.22支承于框架柱及剪力墙上的悬臂梁,其纵筋配筋构造可按非抗震要求进行设计。

悬臂梁跨度较大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一般情况下悬臂梁底筋可根据跨度及梁宽按表7.2.22选用,并且底筋不少于面筋配筋量的1/6。

表7.2.22悬臂梁底筋选取表

跨度L(m)

梁宽b(mm)

L≤1.5m

1.5m

2.5m

200

214

216

250~300

212

314

350~400

412

414

416

大跨度悬臂梁内跨面筋除了满足计算需要外,并宜按以下原则配筋:

1)悬臂梁根部是剪力墙时,当hw>2LaE+200时,钢筋宜断开;当hw≤2LaE+200时,钢筋宜拉通,详图7.2.22

(1)。

图7.2.22

(1)

2)悬臂梁根部是框架柱时,面筋宜部分拉通内跨其余伸入内跨,拉通筋面积按弯矩包络图而定,详图7.2.22

(2)。

图7.2.22

(2)

3)悬臂梁面低于内跨梁面标高时,当高差为50mm时,悬臂梁面筋可以伸入内跨梁内兼做内跨支座二排面筋,详图7.2.22(3);当高差较大或内跨不需要二排面筋时悬臂梁面筋伸入内跨梁内锚固即可。

详图7.2.22(4)。

图7.2.22(3)。

图7.2.22(4)

7.3墙柱设计

7.3.1框架柱宜优先采用矩形截面,若建筑需要可采用圆形截面、“L形、T形、十形”截面等。

当为矩形截面时,截面宽度及高度可取不小于框架计算层高的1/15~1/20,且宽度和高度≥300mm为宜,截面高度与宽度比值不宜大于3,且应取以50mm为整数的倍数递进加宽加高;圆形截面直径不宜小于350mm。

7.3.2柱纵筋宜采用HRB400的钢筋均匀布置。

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当抗震设计时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5%。

矩形截面柱的角筋直径宜采用大于柱侧纵向钢筋直径一级或二级,当柱配筋由内力控制且单侧配筋较多时,其角筋可采用并筋的配置形式。

7.3.3计算框架柱及剪力墙边缘构件复合箍筋的体积配箍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7.3.4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

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地下一层增加纵筋的办法,增加的纵筋应在地下室顶层梁板内弯折锚固,不能直伸上地上一层或采取放大地上一层纵筋作为地下一层纵筋的做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