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41385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②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③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④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⑤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

孟子回答道:

“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

”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

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从乡村群众患病找“赤脚医生”,到现在签约家庭医生提供上门服务;从缺医少药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医疗卫生机构3670个,医疗床位8.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0.5万人。

医疗设备极其简陋,医疗技术水平低下,人民群众得不到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

现在,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9.7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4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达952.9万人。

70年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目前,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7岁。

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迅速,远程医疗服务全面推开,覆盖所有县域医共体,所有三甲医院都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显示,1995年我国位列第110名,2015年提高到第60名,2016年提高到第48名,是全球上升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摘编自《健康中国步履稳健》,《人民日报》2019年6月4日)

材料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健康扶贫工程。

卫生健康部门进一步细化措施,将妇幼健康作为重要内容。

一是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妇女儿童。

实现了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覆盖所有贫困地区;加强贫困地区出生缺陷防治,启动实施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和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截至2018年底累计救助出生缺陷患儿1.3万名,拨付救助金超过1.5亿元。

二是加强对患病贫困妇女儿童的救治保障。

通过确定定点医院、诊疗方案和单病种收费标准,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患有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大病进行集中救治,并逐步扩大救治病种。

对患有慢性疾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健康管理和指导。

对患有重病的农村贫困人口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实行倾斜性保障政策,提高报销比例,采取“一站式”结算,切实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摘编自《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

材料三:

“中国采取了历史上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防控措施。

在2月29日发布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中,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25名来自德国、日本、美国等8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通过对中国9天的实地考察得出的一致结论。

联合考察组外方组长、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博士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谈了实地考察后的感受:

中国的方法是目前我们唯一知道的、被事实证明成功的方法”。

基于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中国展现的强大动员能力、果断的执行能力以及利他主义的集体意愿,给考察组留下深刻印象。

让专家们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手段救治病人的努力。

此外,为了挽救生命,中国在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巨大投入也获得了联合考察组的认可。

短短数日,超过4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

考察报告里说,中国人表现出的真诚和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了联合考察组所有成员。

(摘编自《实地考察后,国际专家一致肯定中国说明了什么?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0年3月1日)

材料四:

自2020年1月20日起,我国政府建立起来的防控疫情体系正在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经过持续近三周的防控下,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出现积极向好态势。

面对如此巨大的公共卫生灾难,我国充分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仍存在短板。

因此,未来我国将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认真修改完善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摘编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现积极向好态势 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在路上》,《经济参考报》2020年2月19日)

4.下列对我国现行“公共卫生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我国逐步建成,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我国人民身体健康水平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B.70年来,我国医疗技术能力日益提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远程医疗服务的推开,公共卫生服务整体水平正不断提升。

C.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了所有县域医共体,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是维护我国人民健康、落实健康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

D.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依托现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运用多种措施控制疫情蔓延,短时间内疫情已出现积极向好态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的大幅提高做出了贡献。

B.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卫生健康部门大力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已经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的健康需求。

C.在中国进行9天实地考察之后,世卫组织对中国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多方面工作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盛赞中国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

D.我国对新冠疫情采取了多种防控措施,体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提醒人们深入思考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问题。

6.根据材料概括分析我国在现有基础上如何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体系。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苦寒日子里的火盆

李文义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冬季农村我家冰冷的土屋里,一个摆放在炕中间的火盆,徐徐地散发着微弱的热量,温暖着家人。

灰头土脸的火盆,经年磨损已辨不清它的色泽,灰不溜秋不修边幅有些邋遢,是我和母亲挖来房前土坑的黄土,掺拌碎麻绳头仿造泥盆打制而成,盆壁粗糙凹凸不平。

但它厚实,耐用,稳重,有如沉静在时光里的老者,静穆地抵御四面八方入侵而来的寒冷。

它散发着秋阳晒干的柴草和牛马粪燃烧后的味道,偶尔窜出一丝瘦弱的青烟,嘘寒问暖呵护着家人。

年迈的祖母整日厮守着火盆,有如它的保护神。

祖母著一袭黑色长袍,黑色网兜罩住稀疏的花发,瘦弱的脸上布满了沧桑的皱纹和老年斑,半眯着凹涩的双眼,青筋裸露枯枝般的双手总是轻轻放在火盆上吸收热量,双膝上下叠加端坐在褥子上,一如默默念经打坐修行的僧尼。

祖母喜爱抽烟,一杆尺余长的烟袋伸进火盆,深深一吸,火星闪烁,烟雾缭绕中的祖母如同仙人般养精纳神。

左邻右舍难耐寂寞的老姐妹爱串门凑热闹,三三两两围拢着火盆,陪同祖母长枪短炮吞云吐雾,有一搭无一搭地东拉西扯,一坐就是小半天,真应了“老太太,小媳妇儿,一个一个有福人儿,不做饭,不淘米儿,坐在炕上烤火盆儿”的民谣,寒冷寂寞的时光随着袅娜升腾的烟雾悄悄溜走。

数九寒冬的夜晚,闲暇的女孩子也爱扎堆凑热闹,二姐的闺蜜们常挤在我们家。

几位穿着花棉袄梳着大辫子透着青春气息的女孩围坐在火盆旁学织毛衣。

胖乎乎的二丫是初学,二姐先是平针起好头,再手把手教,食指怎样上线,怎样旋转回针,不厌其烦;黑黝黝的领弟是一知半解,二姐悉心点拨,恰到好处;闪着水灵灵大眼睛的小芹拿着半成品,是来学花样技巧的,两人比比画画,各抒己见。

她们唧唧嘠嘠地说着话,说毛线,说款式,说图案,说织法,也说女孩子的悄悄话,说到高兴处,哈哈大笑不止。

不小心,织针掉到火盆里,线头被点燃,女孩子惊叫拍打着。

一张张甜美秀娟的脸散发出胭脂之气,女孩子的心事梦想和憧憬蕴藏在簇拥的火盆里。

火盆里也有孩子的乐趣。

我和四姐五妹在火盆旁写作业,看画本,玩嘠拉哈,翻绳,下五道。

有时火盆里埋几个土豆,在抓心挠肝的急切等待中,外焦里嫩散发着芳香的土豆,让枯寂的冬夜充满甜蜜温馨。

抓一把玉米、黄豆,散落到火盆里,噗噗噗,一粒粒黄豆变色裂纹;嘭嘭嘭,一颗颗玉来笑成了爆米花,掺杂着孩子们嘻嘻哈哈的欢笑声,惊醒了寂寞的长冬,成为苦寒日子里最简单的幸福。

火盆也成为家中议事的中心,家庭中有许多重要事情,都是围坐在火盆旁酝酿成熟的。

姐姐们长大了,有媒婆来提亲,父母与客人围坐在火炉旁,喝着茶吸着烟谈论着,媒婆眉飞色舞先是夸赞一番姐姐聪明能干,再口若悬河表扬小伙子吃苦耐劳。

父亲时不时拿起小铲子弄一弄火盆,烟灭了,撮点火点燃,几经反复,姐姐的终身大事就敲定了。

年关将近,家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商量着购买年货的琐事,火盆映照着家人的脸庞,在寒冷中散发着其乐融融的温情。

一盆余火,散发着热量,凝聚着人心,温润着一个家庭。

在那些苦寒的岁月里,在破旧的老屋里,燃烧着祖孙三代的希望、梦想和未来……

(选自《散文百家》2018年02期,有改动)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是极力描绘火盆的灰头土脸,粗糙邋遢,随后转折,就是这样的火盆以它的温暖呵护着家人。

B.第三段中的民谣,说明了当时农村妇女把围在炕上烤火视为一种感觉很爽的生活享受,由“我”家延伸开来,对内容做了很好的拓展。

C.作者虽然描绘的是淳朴的农村生活,却很少使用带有地方色彩的话语,用的是富有表现力的文学性语言,引发了读者诸多遐想。

D.作者对年迈的祖母进行了详细的刻画,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意在凸显祖母往日生活的艰辛和如今生活的惬意。

8.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

(6分)

9.请结合文本分析题目“苦寒日子里的火盆”的作用。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隋书·崔彭传》

崔彭,字子彭,博陵安平人也。

祖楷,魏殷州刺史。

父谦,周荆州总管。

彭少孤,事母以孝闻。

性刚毅,有武略,工骑射。

善《周官》、《尚书》,略通大义。

周武帝时,为侍伯上士,累转门正上士。

及高祖为丞相,周陈王宇文纯镇齐州,高祖恐纯为变,遣彭以两骑征纯入朝。

彭未至齐州三十里,因诈病,止传舍,遣人谓纯曰:

“天子有诏书至王所,彭苦疾,不能强步,愿王降临之。

”纯疑有变,多将从骑至彭所。

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

纯遽下,彭顾其骑士曰:

“陈王不从诏征,可执也。

”骑士因执而锁之。

彭乃大言曰:

“陈王有罪,诏征入朝,左右不得辄动。

”其从者愕然而去。

高祖见而大悦,拜上仪同。

及践阼,迁监门郎将,兼领右卫长史,赐爵安阳县男。

数岁,转车骑将军,俄转骠骑,恒典宿卫。

性谨密,在省闼二十余年,每当上在仗,危坐终日,未尝有怠惰之容,上甚嘉之。

上尝谓彭曰:

“卿当上日,我寝处自安。

卿弓马固以绝人,颇知学不?

”彭曰:

“臣少爱《周礼》、《尚书》,每于休沐之暇,不敢废也。

”上曰:

“试为我言之。

”彭因说君臣戒慎之义,上称善。

观者以为知言。

后加上开府,迁备身将军。

上尝宴达头可汗使者于武德殿,有鸽鸣于梁上。

上命彭射之,既发而中。

上大悦,赐钱一万。

及使者反,可汗复遣使于上曰:

“请得崔将军一与相见。

”上曰:

“此必善射闻于虏庭,所以来请耳。

”遂遣之。

及至,可汗召善射者数十人,因掷肉于野,以集飞鸢,遣其善射者射之,多不中。

复请彭射之,彭连发数矢,皆应弦而落,突厥相顾,莫不叹服。

可汗留彭不遣百余日,上赂以缯彩,然后得归。

仁寿末,进爵安阳县公,邑二千户。

炀帝即位,迁左领军大将军。

从幸洛阳,彭督后军。

时汉王谅初平,余党往往屯聚,令彭率众数万镇遏山东,复领慈州事。

帝以其清,赐绢五百匹。

未几而卒,时年六十三。

帝遣使吊祭,赠大将军,谥曰肃。

子宝德嗣。

(节选自《隋书·崔彭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

B.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

C.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

D.彭出传舍迎之/察纯有疑色/恐不就征/因诈纯曰/王可避人/将密有所道/纯麾从骑/彭又曰/将宣诏/王可下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官》,亦称《周礼》,它与《仪礼》、《礼记》并称为儒教经典“三礼”,《诗经》、《易经》、《道德经》也是儒教经典。

B.践阼,意思是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在这里指皇帝登基,亦作“践祚”。

C.休沐,休息洗浴,犹休假,从汉代起,政府机关规定每五日休息一天,称作“五日休”,唐人改为“旬休”,即每十日休息一天。

D.炀帝,隋朝皇帝杨广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追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彭有军事才能,多受倚重,周武帝时,官至门正上士,高祖即位,被任命为监门郎将,去世后,高祖派使者吊唁祭奠,赠封为大将军。

B.崔彭胸有胆略,才智非凡,崔彭奉命带两人去召回镇守齐州的宇文纯的过程,充分展现了他的才智,最终捉住宇文纯,成功完成任务。

C.崔彭喜爱读书,能学以致用。

年少时喜欢读《周官》、《尚书》,能够在守卫皇宫时给皇上讲君臣警惕谨慎的道理,并得到观者的肯定。

D.崔彭射术高明,闻名于突厥,曾在武德殿一箭射中殿梁上的鸽子,因此被可汗请去,到达突厥国中后,再展射箭绝技,突厥人无不叹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彭未至齐州三十里,因诈病,止传舍。

(5分)

(2)上尝谓彭曰:

“卿当上日,我寝处自安。

卿弓马固以绝人,颇知学不?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14—15题。

新晴山月

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

满林啼络纬①。

[注]①络纬:

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时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下片由上片的写景转入怀古,以陈后主奢靡颓唐以致国家灭亡为例,引发出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

“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14.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从题中“月”入笔,形象地写出了林中月景,表现诗人对月景的赏鉴。

B.颔联写诗人因“久不能寐”而独自在月下徘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

C.尾联把昆虫鸣叫与自己低吟诗歌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物我交融,别有兴味。

D.这首诗两联写景,两联写情,自然融合,酷肖唐代王维、孟浩然的山水诗风格。

15.这首诗是如何写景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6分)

(1)《荆轲刺秦王》中描写肃杀场景展现生离死别之情句子是:

,。

(2)《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夕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

,。

(3)《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紧密相关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亲密无间的朋友、战友和同志。

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兄弟般的感情和同志式的友谊。

这种兄弟般的情感和同志式的友谊,()

珍视友谊,热爱共同的事业是他俩弥合矛盾的根本密码。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结成深厚友谊的同志和战友,在共同的事业中,两人从的文献资料中寻找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一次一次问题争辩中,找到解决问题症结的办法;在处理因不幸遭遇的影响而导致感情裂痕上,理智地陈述原委,检讨错误和过失,及时弥合矛盾。

长相知,不相疑,肝胆相照,,风雨同行。

视友谊为生命,以事业为根基,经受住了漫长而复杂的革命斗争的血与火的考验,建立了具有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共同理想、伟大事业的友谊。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

B.在他们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

C.他们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

D.他们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结成了同志式的友谊,产生了兄弟般的感情。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

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

B.经受过怎样的磨难与考验?

他们伟大友谊的密码是什么?

C.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值得后人仿效与敬仰。

D.值得后人仿效与敬仰,因为它是世间少有的真情实谊。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繁芜丛杂豁然开朗浅尝辄止休戚相关

B.繁文缛节茅塞顿开适可而止休戚相关

C.繁芜丛杂茅塞顿开适可而止休戚与共

D.繁文缛节豁然开朗浅尝辄止休戚与共

20.米兰·昆德拉说:

“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由于性格、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请你从以下四位作家或文学人物中,任选两位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表达对生命的理解,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大致相同。

(6分)

人物  陶渊明 徐志摩 苏轼

示例 巴金——生命就是一只黑夜里追寻光明的小舟,只有以爱为桨,才能拥抱明天的太阳。

(1)

(2)

21.下面是某物业公司的致歉信,在字形、语法和语言得体方面都存在问题,请找出五处并修改。

(5分)

尊敬的各位业主:

你们好!

今日由于设备检修,导致小区停电的突发事件。

我仅代表公司全体员工向各位叔叔阿姨、大哥大姐们真诚致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