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4659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青岛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青岛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青岛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青岛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青岛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青岛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青岛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青岛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青岛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青岛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青岛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青岛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实习报告.docx

《青岛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实习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实习报告.docx

青岛实习报告

 

学生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

青岛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实习

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

 

2015年7月1日

一、实习时间

2015年6月4日—2015年6月12日

二、实习路线

6月4-5日:

去途

6月5日:

青岛市中央商务区(CBD)

6月6日:

第二海水浴场、海军博物馆、八大关建筑群

6月7日:

青岛观象台、基督教堂、总督府旧址、天主教堂、栈桥

6月8日:

青岛港、黄岛区人民政府广场、金沙滩

6月9日:

青岛规划展览馆、香港路沿街建筑群、五四广场

6月10日:

崂山

6月11-12日:

归途

三、实习目的

1、了解青岛现代城市规划历程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分析青岛德占时期的规划特点及其值得借鉴学习的内容;

3、了解青岛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存在的问题和规划对策;

4、熟悉青岛德式建筑分类和风格特点、掌握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5、掌握城市感知和城市景观评价方法,学会阅读城市;

6、了解CBD特征、演变历程及其设计方法;

7、掌握广场规划、滨水带规划、别墅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方法;

8、分析崂山风景区旅游资源特色及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9、理解胶州湾港口区位变迁的原因;

10、掌握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方法。

四、实习报告

(一)引言

在本次青岛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实习中,我们通过对青岛市城市各方面的考察,深入探究青岛的城市规划历程、现状及其以后的发展,同时也考察了一下青岛市的人文地理景观及其历史渊源、发展沿革、人文风情等各方面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综合得出以下这篇夹杂着讨论与思考的实习报告。

(二)青岛城市概况

青岛市,简称青,别称胶,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被誉为琴岛和岛城,位于中国北方海岸线的中部,西接广阔腹地,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青岛也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以及中国海洋科研及其产业开发中心城市,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青岛市同时也是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8个国际会议城市”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国家质检总局山东检验检疫局、山东海事局等单位的总部均设于青岛。

2008年青岛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帆船比赛而成为奥运之城,同时也被誉为“世界帆船之都”。

2009年青岛作为分赛场,成功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2011年1月,国务院批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青岛作为其核心区域和龙头城市。

 2009年、2011年被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榜首),2014年,青岛成功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2015年9月21日,世界休闲体育大会将于青岛举办。

(三)青岛城市规划历程及其影响

1、规划历程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

原系渔村,建制前已经发展为口岸,属即墨县管辖,1891年青岛建制。

1897年11月,德帝国主义出兵侵占胶澳,青岛沦为德国殖民地。

1900年开始制定城市规划,修建港口、建设工厂以及居住、行政等设施。

1910年编制完成“城乡扩展规划”,初步奠定城市发展的基础。

后经日、伪的多次规划建设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城市规划已经扩展至沧口、台东一带,规划人口100万人,实际人口已达38.5万人。

1949年解放以后至70年代末,青岛市历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基本是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向东适当扩展,形成南宿北工、东宿西工的城市结构,城市用地扩展到9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人。

1981年青岛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之一,随后又被确定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城市发展格局逐渐突破原先的带状模式。

1992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东部开发及行政中心东移”的战略部署,是青岛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平台。

1995年编制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提出“一海两湾”的城市和产业布局发展思路。

2010年4月,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加快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决定,青岛市“挺进西海岸,构建新的经济发展重心”的战略随之实施,开发区开始承接青岛工业转型的历史重任。

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半岛都市群”发展战略,要以青岛为中心和龙头,建设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带动辐射的半岛经济圈。

青岛发展要明显加快,实力要明显增强,质量要明显提高,要成为全国最有活力,最有吸引力和最有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2004年,青岛开始编制新的规划,青岛市规划提出了“构建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构想,初步确定了“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陆海一体、指状辐射”的未来新青岛城市发展构想。

以老市区为中心推动青岛、黄岛和红岛区域三大组团环湾发展;以滨海公路为轴线建设与中心城区紧密联系、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卫星城功能区,以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为着力点带动重点小城镇迅速扩大,推动周边县级市向都市新区方向发展,加快建设区域经济中心、信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文化中心,构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

2、效果及其影响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和不断发展,青岛市的城市规划依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P-1青岛市规划模型

主要体现在居住、工作、休息、交通等市民生活方面。

合理的规划使市民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

政府加强了监管力度与投资力度,法律制度的健全,有法可依、依法执政,新老城区正在协调发展,房价和社会治安得到调控和整治,医疗与教育事业的投资与监管力度逐步加大,城市新型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正在得到完善,基本卫生服务水准得到提高,居民环境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居民自身的文化需求旺盛、文化素质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本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外地人员的居住用地需求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

交通方面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构筑立体交通网络,合理配置利用静态交通设施。

城市“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在城市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地铁等公共交通正在大规模营建,致力于缓解当前繁重冗杂的交通状况。

交通安全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努力提高市民交通安全意识,构建交通安全教育网络。

P-2.1青岛地铁规划图

除市区原有旅游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外,郊区旅游资源也得到大力开发。

与旅游休憩相配套的其它行业也得到发展。

当然这一切都基于合理的城市规划及正确的城市发展战略。

3、青岛德国殖民时代相关影响

青岛在德国占领时期,城市的发展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起步。

德国人在青岛的战略发展目标是一个逐渐明晰的过程。

由最初的海军基地和储煤港变为主打其为德国在远东的贸易基地。

一城、一港、一路、一海洋。

德人是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塑造一个具体而微的柏林城,西方资本主义繁荣时期的城市设计理念占有主导地位,在当时半殖民地中国显然具有超前的以市场为中心的综合城市功能。

⒈一个面向全世界的贸易自由港与自由地;

⒉一个以铁路横向分布南北纵横连结的山东与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与金融中心城市;

⒊一个风景优美、高效城市管理的宜于生活与创业的生态城市;

⒋一个有广大发展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城市;

⒌一个全面开放、能吸纳中外文化精英、促进中西文化交融的文化城市。

⒍一个法治严明的文明城市。

这种建设初衷对青岛的格局产生了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也与如今青岛的目标有着某种相似的联系。

另一个方面德占时期的建筑对于青岛也是一个宝贵的遗产。

各种德占时期的建筑风格对现在人的研究有极大的帮助。

以德国总督府为例,德意志传统住宅的形式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风格。

折衷主义、古典主义以及各种流派在青岛的八大关建筑群也有体现。

P-2.2德国总督府P-2.3青岛八大关建筑群

德国在青岛建成了许多建筑类型,如宗教、行政、居住、文教卫生、交通、金融等建筑,可以说是青岛近代城市规划和建筑的开端,对青岛以后的建筑和城市风貌的形成,起了先入为主的作用。

同时,也正是这些历史建筑,才使青岛城市魅力更加璀璨夺目。

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老建筑,保持城市建筑的可持续性。

(四)青岛城市空间结构

解放以来,青岛的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个带状的狭长城市,发展到今天拥湾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60年的城市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青岛城市建设与发展思维不断成熟、更加科学的历程。

每一次城市发展思维的变革,都会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巨大变化,随之会带来城市发展的一次飞跃。

1、1949-1988:

带状城市空间结构

青岛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式是胶济铁路,带形城市布局符合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从而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自1910年青岛就奠定了沿胶州湾东海岸由南向北带形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

解放后直到1980年代末,青岛的城市发展都没有脱离这一城市形态,它始终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动态开放的城市体系,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空间规划。

但带形城市也带来的一些问题,青岛在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用地不足,南宿北工问题突出,严重限制了青岛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青岛市制订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可视为青岛城市快速发展的开端。

在此规划的指导下,市区由过去单一的带状、南宿北工的结构逐步向南、中、北三个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发展,既缓解了南北交通的矛盾,也使青岛的轻纺工业、港口贸易、海洋科研和风景旅游建设步伐大大加快。

此次总体规划设独立的黄岛区;城市人口控制为115万人;用地115平方公里。

1981年,青岛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被确定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6年又成为计划单列城市。

这一系列促进城市发展的政策,其可预期的结果之一是城市规模的扩大。

1988年的青岛市比较解放前而言变化并不大,城市结构为“南、中、北三个组团式城市发展”,北组团、中组团、南组团,各有中心,以城市干道贯通,既相互独立,又互有联系。

以南组团海泊河以南地区为城市主中心。

各组团内部功能分区比较明确,交通联系比较便捷,中间有大片的绿地隔开,借以调节

P-3黄岛区人民政府广场

空气,但城市总体布局仍呈带形分布。

2、1989-2002:

从带状扩展向“∠”型扩展

青岛市委市政府于1989年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基本构架呈现环胶州湾态势的大青岛结构雏形,城市用地和人口规模容量也作了相应调整,城市用地规模达到了292.5km2,城市规划区达到了1526km2,初步确立了“一个中心、一个城市环、一个卫星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在新规划指导下,青岛新区开发建设飞速发展,东西两翼快速崛起,中心城区实现了由带状结构向“品”字布局的历史性转变。

至此,青岛的城市建设最终结束了沿胶济线发展的态势,南北狭长的带状结构得到了根本性改变,这是青岛历次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青岛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依据总体规划在控制预留城市行政公建用地上进行东部开发的战略部署。

经过数年的开发建设,东部原1.5km2的建设范围实际上已扩大到2.2km2,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已经成功地转移到东部。

同时,东部还实现了基础设施超前建设的目标,有利于改善青岛的投资环境。

特别是东海路、香港路绿化美化工程的启动和五四广场的建设,更使东部地区洋溢着现代化的都市风韵。

P-4青岛市1989年城市规划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制定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就适时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1995年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沿线为发展组团,形成“两点一环”的发展态势。

主城和辅城规划为城市相对集中发展的区域,环胶州湾的六个发展组团规划为城市适度分散发展的区域,形成“相对集中与适度分散”相结合的城市组织结构关系。

3、“一湾两翼三极”战略构想及“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

虽然通过不断的努力,青岛市的城市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和完善,然而作为一个在特定的历史和地理条件下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港口城市,青岛市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仍然处于城市的一侧,与其他城市相比,城市中心仍然具有较差的“可通达性”和较弱的经济辐射能力。

目前东部地区基本开发完毕,土地资源的稀缺与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没有彻底解决,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全省对外开放龙头,在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聚集效应、辐射带动作用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提供更大的城市空间成为青岛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因此,为实现青岛市的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城市的功能和结构。

市委、市政府于2002年8月就青岛城市大框架和黄岛在其中的地位等问题明确指出:

青岛发展的大框架有两步,第一步就是要完成以青岛、黄岛、红岛这三点沿胶州湾形成“三岛一湾”的“品”字形框架构筑。

第二步,将是从胶南的琅琊台一带起,经过海湾大桥、通过崂山,延伸到即墨田横岛,形成一条三百多公里的青岛滨海交通大道。

预期目标是,黄岛率先发展,而后与青岛共同带动红岛,形成核心区的“三岛一湾”布局,进而以此为核心,带动这三百多公里形成滨海卫星城市群。

P-5青岛三岛一湾布局

从青岛城市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在依托老城区东扩西进饱和的基础上,北上发展成为青岛发展的趋势。

而开发滨海新城,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土地瓶颈制约,新增的上百平方公里可开发用地,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003年青岛市初步提出了以快速交通网、区域绿化和生态网络为支撑的“一湾两翼三极”的未来新青岛城市发展构想。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青岛市确定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思路,以青岛中心城区为主城,崂山、黄岛、红岛为辅城,周边拱卫多个各具特色组团的“一主三辅多组团”大城市框架,和“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市域城市空间布局发展战略。

而“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将积极实现与半岛城市群的区域性战略合作,构筑经济协作、错位竞合、互补配套的区域统筹发展模式,更好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山东半岛乃至沿黄流域等更广阔区域带动建立“资源共享、产业互动、错位增长、一体化发展”的合作共赢新格局,促进青岛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着力推进山东半岛区域一体化进程。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青岛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是对青岛独特滨海岸线资源的整合和提升,是贯彻城市内涵式发展思路的全新部署,也是进一步发挥青岛龙头作用的重要动力。

4、青岛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变迁的思考

从解放初期面积不到100平方公里的带状狭长城市,到今天拥抱胶州湾、东北西三极轴向发展、面积超过110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新城,青岛城区以超常规的扩张速度演绎着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不断壮大区域发展载体的灿烂历程。

青岛城市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青岛城市建设与发展思维不断成熟、更加科学的历程。

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青岛的城市建设不断突破带状格局的城市空间结构并随着东部开发战略的出台实施,视野逐渐豁然开朗。

因此,人们开始在城市的东部、北部及胶州湾西岸寻找城市发展新的空间资源。

在这种理念推动下,青岛城市发展开始从单纯的版图扩张,逐步向城市功能分布的科学规划延伸,实现着城市发展思维的不断变革。

5、青岛中央商务区(CBD)

青岛中央商务区是市北区于2005年获批动工建设的一片集“一心、三轴、一带、两区”于一体的综合性商务中心,位于青岛市区中部,西起山东路,东至福州路,南起延吉路,北至辽源路,用地面积为2.4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4万人,建筑面积约500万平方米,是目前市内可供开发建设面积最大的一块商务用地。

P-6青岛中央商务区效果图

青岛中央商务区范围内原来仅有山东路、福州路、辽阳西路、南京路等11条道路,难以满足未来交通需求,商务区在编制控规过程中,对交通进行了分析、预测,不仅考虑对现状道路进行拓宽,而且新增了22条规划路,确保商务区内部交通以及对外联系的畅通。

青岛CBD正在朝成为青岛市的经济发展中枢并辐射整个山东半岛乃至整个黄海区域的中心区而发展。

(五)青岛印象(局部)

1、青岛港

青岛港位于山东半岛南岸的胶州湾内,始建于1892年,具有123年历史。

是我国重点国有企业,中国第二个外贸亿吨吞吐大港。

是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

港内水域宽深,四季通航,港湾口小腹大,是我国著名的优良港口。

由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和董家口港区等四大港区组成。

各港码头均有铁路相连,环胶州湾高等级公路与济青高速公路相接,腹地除吸引山东外,还承担着华北对外运输任务。

青岛港是晋中煤炭和胜利油田原油的主要输出港,也是我国仅次于上海、深圳、宁波-舟山的第四大集装箱运输港口。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青岛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企业效率、企业精神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色。

同时也作为青岛的一张名片提高了青岛知名度。

也为青岛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青岛崂山

崂山,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黄海之滨,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名山,被誉为“海上第一仙山”,中国名胜景区之一。

其上道教宫观太清宫1983年获称道教全国重点宫观。

崂山风景优美,已然成为青岛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同时对整个青岛市的城市特色有一定程度上的升华。

丰富的人文特色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涵养和底蕴。

对青岛的城市规划及定位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对城市市民的生活和城市总体的水平有某种程度上的提升。

P-7青岛崂山

(六)结语

在本次实习中,我们观察了青岛市各个方面的状况,有了一些感悟。

在一个城市的规划中,其历史沿革、地理环境等硬性条件与国家战略、地区规划等软条件都是必须要考虑的方面。

深知作为一个城市的规划者需要了解和掌握的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在综合各个方面的要素后,作出一个对城市具有现实和长远利益的规划。

尊重过去、立足现实、放眼未来。

同时应明确的是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为市民更好的享受城市生活,因而人文的因素是必须且重要的,以人为中心,为人类的幸福生活谋福祉是我们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学习者需要始终明确并需要因其孜孜不倦而努力的动力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