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5108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docx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

(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

(1)请解释句中划线的字。

①尝趋百里外          趋:

________

②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材: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3)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4)阅读【甲】、【乙】两文,分别归纳出“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和“聪与敏者自败”的原因。

(5)请从文章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比较【甲】、【乙】两文的异同点。

【答案】

(1)快步走;通“才”,才能

(2)①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②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

(3)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4)宋濂:

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

聪与敏者:

不努力学习。

(5)相同点:

内容上都是讲学习问题;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不同点:

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以记叙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驱”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是快步走的意思。

“材”是通假字,通“才”,才能。

(2)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重点词语有:

“以是”,因此;“以”,介词,把;“假”,借;“得”,能够。

句意: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②句重点词语有:

“昏”,愚笨;“逮”,不及,赶不上。

句译: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

(3)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为: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4)甲文的总结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在选文删掉的部分,这一句交代了“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所以在作答时,围绕“勤”和“艰”回答即可;乙文“聪与敏者自败”的原因,用原文语句“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来作答,用自己的语言就是“不学”或“不努力学习”。

此题考查较为简单。

(5)从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三个角度作答。

两文都讲了学习问题,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但表达方式上有所侧重:

甲文以记叙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

甲文叙议结合,以记叙为主;乙文是典型的议论文,原文中的事例是记叙,但是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以议论为主。

同此题考查较全面,也比较难。

但如果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复习,对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常考知识点烂熟于心的话,得全分也很容易。

正所谓“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故答案为:

⑴快步走;通“才”,才能

⑵①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②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

⑶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⑷宋濂:

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

聪与敏者:

不努力学习。

⑸相同点:

内容上都是讲学习问题;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不同点:

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以记叙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⑸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

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从内容和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附参考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做了,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做,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去学,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学,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也赶不上别人。

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

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一倍;能力也超过别人一倍,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

   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造白糖

   凡闽、广南方经冬老蔗,用车同前法。

榨汁入缸,看水花为火色。

其花煎至细嫩,如煮羹沸,以手捻试,粘手则信来矣①。

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

然后以瓦溜②置缸上。

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

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④淋下。

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

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

(节选自《天工开物》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①粘手则信来矣:

如果粘手就说明火候到了。

②瓦溜:

用糖膏重力分离糖蜜以取得砂糖的陶制工具,类似过滤漏斗。

④黄泥水:

取黄泥水上层溶液,起脱色、除蜜作用。

(1)“量上一层厚五寸许”中“许”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答案】

(1)左右,上下

(2)这时候还是黄黑色,将(它)用桶来盛贮后,(不久)就会凝固形成黑色的沙糖。

(3)逻辑顺序。

【解析】【分析】

(1)这句话的意思是:

最上面一层大约有五寸厚。

故“许”的意思是左右,上下。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尚:

还是;将:

用。

注意翻译时要把省略的内容添加上。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这时候还是黄黑色,将(它)用桶来盛贮后,(不久)就会凝固形成黑色的沙糖。

(3)这篇短文首先概括写造白糖的方法,然后再具体介绍造白糖的方法。

顺序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故答案为:

⑴左右,上下

⑵这时候还是黄黑色,将(它)用桶来盛贮后,(不久)就会凝固形成黑色的沙糖。

⑶逻辑顺序。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

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说明顺序的能力。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时要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说明顺序。

3.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竞为雨雪阻。

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

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

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节选自袁中道《珂雪斋集》)

【注】①雪子:

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

②敲戛:

敲打。

③流行坎止:

顺流而行,遇阻而止。

④鲁直:

黄庭坚。

(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两处)

暗 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②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③辄复不遂________

④鲁直所谓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竞为雨雪阻。

(4)【甲】文中“________”写出了西湖的天寒地冻,万籁俱寂。

【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夏,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________。

(5)【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

请分别写出。

【答案】

(1)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2)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成功;说(认为)

(3)①我撑着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②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阻挡。

(4)湖中人鸟声俱绝;夜的寂静(或:

寂静)

(5)【甲】文趣在:

①晚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

【乙】文趣在:

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

【解析】【分析】】

(1)文言语句的断句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断句。

意思是:

在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下,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能享受到一些乐趣。

据此断句为:

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2)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①句: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告别离去。

②句:

(他们)是金陵人,客居于此。

③总是不能成行。

④:

(这就是)鲁直所说的。

据此回答。

(3)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注意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的理解,如:

拏:

撑;独:

独自;至:

到;竞:

竟然;为:

被。

(4)读懂文意,“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西湖的天寒地冻,万籁俱寂。

【乙】文写的时间是夜里,写夜晚听见落雪敲打竹子的声音,衬托夜晚的寂静。

据此回答:

夜的寂静(或:

寂静)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人偶遇饮酒,归纳其雅趣为:

①晚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

“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其文趣:

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

故答案为:

⑴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⑵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成功;说(认为)

⑶①我撑着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②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阻挡。

⑷湖中人鸟声俱绝;夜的寂静(或:

寂静)

⑸【甲】文趣在:

①晚上独往湖心亭赏雪;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

【乙】文趣在:

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②悠闲自得地读书。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句子优势的理解,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要求进行作答。

⑸本题考查两文的比较阅读,考生要根据题干的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乙】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阻挡。

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在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下,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能享受到一些乐趣。

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能成行。

然而在顺利情况下就行动,遇到困难就停止,任它吧。

(这就是)鲁直所说的“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4.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菱溪石记

(宋)欧阳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

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

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

金,伪吴①时贵将,与杨行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

金本武夫悴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

想其葭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

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

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

嗟夫!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

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

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①伪吴:

唐末杨行密在淮南一带称王,刘金为其大将,后世称其政权为“伪吴”。

菱溪大石(节选)

(宋)欧阳修

新霜夜落秋水浅,有石露出寒溪垠。

苔昏土蚀禽鸟啄,出没溪水秋复春。

溪边老翁生长见,疑我来视何殷勤。

爱之远徙向幽谷,曳以三犊载两轮。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溪旁人见其可怪(责怪)                                    

B. 而乃能知爱赏奇异(可爱)

C.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废弃)                                

D. 况欲长有此石乎(长久)

(2)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B.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C.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D.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

②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4)《菱溪大石》前四句对大石的描写,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5)欧阳修告诫好奇之士“何必取而去也哉”,为什么自己又“曳以三犊载两轮”呢?

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答案】

(1)D

(2)C

(3)①其中最大的一块仰面躺在溪边,因为它难以移动,所以能够独自存留下来。

②(丰乐)亭靠近滁州城,道路近便,可以作为滁州人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4)前四句描写了菱溪大石的寂寞凄凉,流露诗人对大石的怜惜之情。

(5)作者告诫好奇之士“何必取而去也哉”,是因为这些好奇之士将奇异之物据为己有;而自己“曳以三犊载两轮”,是不满于大石空怀高才美质,却长埋于荒烟野草中没人欣赏和珍惜,将之迁徙以供滁人岁时嬉游爱赏。

【解析】【分析】

(1)A项,改为:

溪旁人见其可怪(怪异);B项,改为:

而乃能知爱赏奇异(珍爱);C项,改为: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衰废)。

故选D。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译为:

刘金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值得称道的,然而毕竟也算个雄杰勇武的人,他平生的志向,难道不宏伟吗?

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之间划开。

故选C。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其”:

其中。

“偃然”:

仰面倒下。

“得”:

能够。

“负”:

靠近。

“岁”:

年,每年。

(4)首先要找到对大石的描写的语句并理解其大意。

也就是开头几句,即“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

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

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译为:

菱溪的巨石共有六块:

其中四块已经被人取走了;另一块虽然体积不大形状却很奇特,也被当地百姓收藏在家中;那块最大的,还静静地仰卧在溪水之旁,因为它太难搬动,故而得以存留在这里。

每到天气转寒秋霜降落溪水干涸后,大石便显露出来,溪旁的人见此石形状怪异,往往把它当成神灵来祭祀。

从中不难分析出作者描写的是菱溪大石的寂寞凄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石的怜惜之情。

(5)作者告诫好奇之士“何必取而去也哉”的原因可分析“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一句;而自己又“曳以三犊载两轮”的原因可分析“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

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注意用自己的语言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⑴D;⑵C;

⑶①其中最大的一块仰面躺在溪边,因为它难以移动,所以能够独自存留下来。

②(丰乐)亭靠近滁州城,道路近便,可以作为滁州人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⑷前四句描写了菱溪大石的寂寞凄凉,流露诗人对大石的怜惜之情。

⑸作者告诫好奇之士“何必取而去也哉”,是因为这些好奇之士将奇异之物据为己有;而自己“曳以三犊载两轮”,是不满于大石空怀高才美质,却长埋于荒烟野草中没人欣赏和珍惜,将之迁徙以供滁人岁时嬉游爱赏。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内容,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容,要进行仔细的分析。

【附参考译文】

   菱溪的巨石共有六块:

其中四块已经被人取走了;另一块虽然体积不大形状却很奇特,也被当地百姓收藏在家中;那块最大的,还静静地仰卧在溪水之旁,因为它太难搬动,故而得以存留在这里。

每到天气转寒秋霜降落溪水干涸后,大石便显露出来,溪旁的人见此石形状怪异,往往把它当成神灵来祭祀。

   菱溪旁边好像还有一片遗址,当地人说那是五代时期大将刘金的宅基,巨石就是刘金家的旧物。

刘金是伪吴政权时颇受宠信的将军,和杨行密一道从合肥起兵,当时号称三十六英雄,刘金就是其中之一。

刘金原本是个武夫健卒,居然能够懂得珍爱欣赏世间奇异之物,有斯文雅致的爱好,是不是因为遭逢乱世功成志满、因过于富贵而骄奢安逸才使他产生了这样的雅兴呢?

追想他当年的池塘、台榭、奇木、异草,和这块巨石是很相称的,也算得上是一时的盛事了。

如今刘氏的后代散居在滁州成为一般的农户,还有居住在菱溪旁的。

   我对那些人与物的兴盛与衰废产生感慨,又因此石状貌可爱却遭到遗弃深感可惜,于是找来三头牛将它拉到幽谷泉旁,又寻找那块比较小的,在白塔镇民朱氏家找到了,于是将它们分别立在丰乐亭的南面和北面。

丰乐亭挨着城墙离城里很近,可以作为滁州百姓逢年过节游玩观赏的景物。

   世间事物当中那些出奇的,丢弃在幽暗荒远之处,是很可惜的,放置在人的耳目所及之处,喜爱它们的人又难免取回自己家里。

啊!

刘金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值得称道的,然而毕竟也算个雄杰勇武的人,他平生的志向难道不宏伟吗?

等到他身死之后,不过是一片荒芜零落,他的子孙也都沉沦民间默默无闻,还能指望永久拥有这些石头吗?

这个故事可以作为对富贵之人的告诫。

而喜好珍奇玩物的人听到有这样的奇石,前来欣赏就已十分满足了,何必非要取回自己家里去呢?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泂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則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鱗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巴陵胜状/旗开得胜       B. 薄暮冥冥/日薄西山       C. 去国怀乡/忧国忧民       D. 把酒临风/临危受命

(3)在第二段中找出两个描绘景物的成语,并分别写出其描绘的景物特点。

(4)文章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5)人生难免会有失意和苦痛,学过本文后,你认为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与挫折呢?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做法。

【答案】

(1)北宋;范仲淹

(2)B

(3)①浩浩汤汤,描绘洞庭湖水势浩大的特点。

②朝晖夕阴,描绘岳阳楼景色早晚阴晴多变的特点。

③气象万千,描绘岳阳楼之景雄伟壮丽、千变万化的特点。

(4)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5)应有旷达的胸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