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59198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docx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高一语文周考

一、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雨巷》)

(3)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4)怅寥廓,,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6)寻梦?

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

(7)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8),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二、基础(每小题3分,共9分)

2.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A.岁月稠(chóu)遏(è)止漫溯(shuò)

B.彳亍(chìchù)瓦菲(fēi)寥廓(kuò)

C.凄婉(wǎn)火钵(bō)惆(chóu)怅

D.凌侮(wǔ)漂泊(bó)跫(qióng)音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左右,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

B.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C.这次再版,长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很有名气的,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D.今天来出席此次会议的有十多所学校的领导。

4、词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的句法有较大的差别,“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如用散文表述,其语序应是()

A.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

B.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凝望着从橘子洲头流过的滚滚北去的湘江

C.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滚滚北去的湘江边的橘子洲头

D.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2分,每小题3分)

 

【甲】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仿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突出了“天难老”,再用“天难老”与“人生易老”对比。

B、“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

C、“一年一度秋风劲”,紧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

D、“寥廓江天万里霜”句摹画出一幅宏阔、秋色无限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身渺小、前途茫然的无限感慨。

6、下面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桑子·重阳》中的秋天形象之所以色彩明艳,生机勃勃,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对人生与宇宙的深刻认识。

B、“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既断读却又连转,语势流宕,音节浏亮。

C、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宇宙、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D、全诗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诗人豪迈旷放的情怀。

 

【乙】错误(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7、下列对这首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第一节短句、长句交错,既暗示过客之匆匆,又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

B、“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运用倒装的语序,使人感觉音韵和谐,同时又以“莲花开落”比喻等待时间之长。

C、“向晚”与“紧掩”这些表示动态的词语倒装在后不仅加强了语言的变化,而且也更曲折地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

D、“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在相对独立的位置上互相呼应,委婉地写出了女子的哀怨心情,有助于全诗音韵的和谐。

8、下面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莲花”“柳絮”“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

B、第二节极力写少妇在春光时节的等待和期盼。

因为心上人的未归而使春天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C、诗中多处运用比喻,把女子外表的美丽和内心的凄清、寂寞、惊喜,失落表现的十分鲜明。

D、“美丽的错误”这一看似矛盾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它既能引人深思,又保持了全篇的婉约之美。

阅读毛泽东的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12分)

 

【甲】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乙】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9、.甲乙两首词出于同一诗人笔下,虽然题材不同,但写法相近。

从表现的内容看,两词上阙都是,下阙都是,重在;

从表达方式看,两词都运用了。

(每空1分)

 

10、两首词都有警策之语,使全词的“题外之远致”洋溢纸上。

【甲】词的警策之语是;【乙】词的警策之语是。

(每空1分)

11、21.下面各项准确概括了两词景物特色的一项是()(3分)

A.乙词描写妖娆的雪景,甲词描写滂沱的雨景。

B.乙词描写寒冷的冬景,甲词描写浩淼的水景。

C.乙词描写壮丽的雪景,甲词描写壮阔的海景。

D.乙词描写冬日的静景,甲词描写夏日的动景。

12、用简要的语言概甲词的主题蕴涵。

(3分)

答: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7分)

海臧克家1956年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3.填空。

(6分)

诗人从视觉、嗅觉、、四个角度展示了大海的生动形象,抒发了诗人对大海的之情。

(每空1分)

14.在你看来,《海》一诗的形式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体现在哪个方面?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四、课外经典名著阅读(9分)

宰予昼寝《论语》

宰予昼寝。

子日: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①也。

于予与何诛②?

”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③。

【注释】①圬:

粉刷②诛:

责备③是:

代词,指先前对人的态度。

15.将下列译成现代汉语。

(3分)

于予与改是。

译文:

16.这段文字讲的是和的关系。

(2分)

17.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什么道理?

(3分)

五、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寻人启事

金文吉

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荫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用女孩的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好挣钱之外,最大的偏爱就是苛求她。

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

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了。

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

“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

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

别忘了,我很漂亮。

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的。

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

你永远找不到我。

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

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

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

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

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

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每天晚上抱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了离家后女孩的一种习惯。

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

“女儿,生日快乐!

”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

“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

”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

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风尘仆仆赶回A市,她颤抖着按响了门铃,开门却是个陌生人。

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

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启事:

寻母,速归。

18、第三段“没有温暖的家”是什么意思?

请你根据这篇小说对“没有温暖”作出具体说明。

(3分)

答:

19、

(1)把“母亲”的三次“寻人启事”看作一个变化过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3分)

答:

(2)“女儿”三次读“寻人启事”及给母亲打电话后的心态变化说明了什么?

(3分)

答:

2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6分)()()

A、女孩出走,一是想对妈妈的“苛求”给予无声的反驳,二是想用“把铁变成钢”的事实给母亲一个惊喜,证明自己有能力独立生存下去。

B、女孩身上体现着一代青少年的特点:

他们往往不甘各种各样的束缚,敢于追求个性自由,敢想敢为,但往往容易冲动,缺乏理智的思考。

C、本文情节虽然并不曲折,但表现的主题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语言虽朴素,但朴素中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但容量较大。

D、作品中“寻人启事”措辞的不断变化,表现了母亲面对女儿离家不归的无奈与妥协,同时也折射出母亲要找回女儿的坚定信念。

E、本文以“寻人启事”为明线,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暗线,在情节叙述中,适当点染环境和侧面描写,人物形象真实,艺术感染力强

六、语言综合表达(6分)

21、根据下面给出的格式,在空缺处补写诗歌的中间一节。

(3分)

 

妹妹说

 

门前一口水塘

妹妹说——

那是一张绿色的唱片

 

 

浮标上下跳跃

妹妹说——

那是一曲《欢乐的童年》

22、阅读下面内容,然后回答问题。

(3分)

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次“什么是幸福”的社会调查活动,请你根据随机调查的10个行人的回答,写出一条对幸福的调查结论。

调查问题:

什么是幸福?

调查记录:

1三轮车夫:

有钱就是幸福。

2忙的白领:

有闲就是幸福。

  3下岗工人:

有工作就是幸福。

  4去双亲的人:

父母在就是幸福。

  5捡破烂的人:

多捡些垃圾就是幸福。

 6考落榜生:

考上大学就是幸福。

  7双目失明的姑娘:

能看见就是幸福。

 8椅上的瘫痪病人:

站起来就是幸福。

  9高三老师:

每周放一天假就是幸福。

 10小学生:

妈妈能带上我上公园玩就是幸福。

 调查结论不超过20字:

七、(70分)

23.阅读下面一首小诗,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盼望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请以“盼望”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注意:

①立意自定。

②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综合试题参考答案

一、1、略二2.A。

漫溯(su)去声3、D4、A

三、5D(此句表现了诗人开阔、乐观的革命情怀)6A(主要取决于作者当时的革命豪情)7B(“‘莲花’开落比喻等待时间之长”不对。

)8C(没有运用比喻,表现女子的惊喜,失落。

9、写景评古论今论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10、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1、C12、《浪》词通过表现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13.触觉听觉喜爱

14.答案示例:

《海》的形式美体现在“建筑美”,诗行的排列富有层次感,两行一个层次,句式整齐又有变化。

(如从“音乐美”或“绘画美”的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四、15.见译文16.“言”和“行”的关系17.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了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的道理。

【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

孔子说:

“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

对于宰予这个人,有什么值得责备的?

”孔子说:

“先前我对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我是从宰予的表现改变了先前对人的态度。

五、18、母亲只顾挣钱,忽略了对女儿的精神关爱;对女儿限制太多。

19、

(1)母亲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正在改变对女儿的态度。

(2)女儿一步一步理解了母亲,加深了对母亲的感情。

20、(C)(E)

六、21、塘边一根钓竿/妹妹说——/那是一根金色的磁针22、生活中缺少什么,什么就是幸福。

七、23、写作提示:

从诗歌的内容可以看出,两个海员,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出发”和“到达”分别是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念,也是他们人生的指南。

以此类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盼望”的事情:

生病的人盼望健康,贫困山区的孩子盼望读书,高考考生盼望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父母离异的孩子盼望亲情,海峡两岸的同胞盼望骨肉团圆,战争中的人们盼望和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