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LTE测试中部分重要参数说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76252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TDLTE测试中部分重要参数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TDLTE测试中部分重要参数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TDLTE测试中部分重要参数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TDLTE测试中部分重要参数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TDLTE测试中部分重要参数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TDLTE测试中部分重要参数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TDLTE测试中部分重要参数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TDLTE测试中部分重要参数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TDLTE测试中部分重要参数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TDLTE测试中部分重要参数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TDLTE测试中部分重要参数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TDLTE测试中部分重要参数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TDLTE测试中部分重要参数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TDLTE测试中部分重要参数说明.docx

《TDLTE测试中部分重要参数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DLTE测试中部分重要参数说明.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TDLTE测试中部分重要参数说明.docx

TDLTE测试中部分重要参数说明

TD-LTE测试参数整理

目录

1、RSRP/RSSI/RSRQ1

2、SINR1

3、MCS2

4、CQI3

5、PCI3

6、ICIC4

7、HARQ5

8、PA/PB5

9、RLC层的三种传输模式7

1、RSRP/RSSI/RSRQ

36.214

1)RSRP(ReferenceSignalReceiving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是在某个Symbol内承载ReferenceSignal的所有RE上接收到的信号功率的平均值;

2)RSSI(ReceivedSignalStrengthIndicator接收信号的强度指标)则是在这个Symbol内接收到的所有信号(包括导频信号和数据信号,邻区干扰信号,噪音信号等)功率的平均值

3)RSRQ(ReferenceSignalReceivingQuality参考信号接收质量)则是RSRP和RSSI的比值,当然因为两者测量所基于的带宽可能不同,会用一个系数来调整,也就是RSRQ=N*RSRP/RSSI

whereNisthenumberofRB’softheE-UTRAcarrierRSSImeasurementbandwidth.

RSRP指示了想要的信号强度,而RSRQ,由于引入了RSSI,所以还额外考虑了干扰水平。

2、SINR

SINR:

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是接收到的有用信号的强度与接收到的干扰信号(噪声和干扰)的强度比值。

3、MCS

MCS(ModulationandCodingScheme,调制与编码策略。

36.213

MCSIndex

ModulationOrder

TBSIndex

0

2

0

1

2

1

2

2

2

3

2

3

4

2

4

5

2

5

6

2

6

7

2

7

8

2

8

9

2

9

10

4

9

11

4

10

12

4

11

13

4

12

14

4

13

15

4

14

16

4

15

17

6

15

18

6

16

19

6

17

20

6

18

21

6

19

22

6

20

23

6

21

24

6

22

25

6

23

26

6

24

27

6

25

28

6

26

29

2

reserved

30

4

31

6

CQI定义的就是MCS方式。

4、CQI

CQI是信道质量指示,英文全称channelqualityindication,CQI由UE测量所得,所以一般是指下行信道质量。

(即UE测量后上报,参考协议36.213)

CQIindex

modulation

coderatex1024

efficiency

0

outofrange

1

QPSK

78

0.1523

2

QPSK

120

0.2344

3

QPSK

193

0.3770

4

QPSK

308

0.6016

5

QPSK

449

0.8770

6

QPSK

602

1.1758

7

16QAM

378

1.4766

8

16QAM

490

1.9141

9

16QAM

616

2.4063

10

64QAM

466

2.7305

11

64QAM

567

3.3223

12

64QAM

666

3.9023

13

64QAM

772

4.5234

14

64QAM

873

5.1152

15

64QAM

948

5.5547

编码方式越高(QPSK<16QAM<64QAM),依赖的信道条件需要越好,所以在好点的CQI会高于差点。

5、PRACH

PRACH的作用:

检测UE接入请求,并使UE与eNB同步(传送TA定时信息),随机接入过程完成后,eNB就可以和当前UE进行正常的UL/DL传输了。

UE通过上行RACH来达到与LTE系统之间的上行同步和接入。

在FDD模式下(以下若未特别指出,均是对FDD模式而言)PRACH的大小为6个RB,每个子帧中,至多有一个PRACH(36.211,Section5.7.1)。

TDD模式下,允许一个子帧中存在多个频分的PRACH。

PRACH中的前导序列,包含长度为 的循环前缀(CP)和长度为 的序列。

如下图所示:

为了适应不同的小区大小,LTEFDD中的PRACH定义了四种类型,

 

上面的图中,格式1和格式3使用了较长的CP,适用于小区半径较大的情况。

格式2和格式3中重复的前导序列适用于路损较大的小区环境。

格式0占据一个子帧的长度,格式1和格式2占据两个连续子帧的长度,格式3占据3个连续子帧的长度。

从上图可以看出,PRACH中的CP和前导序列并没有占满整个子帧的时间,剩余的部分即为保护时间(GuardPeriod),这对非同步的上行PRACH来说是必要的。

由MAC层触发的随机接入前导序列,只能在特定的时频资源上发送。

PRACH在频域上的位置由上层半静态设定的,通过SIB2中的参数prach-FreqOffset广播,prach-FreqOffset的值代表的是物理块资源的号码,满足 ,取值范围在0到94之间,PRACH上不存在跳频。

SIB2中的参数prach-ConfigIndex(0到63之间取值)决定了小区中PRACH可以出现的帧和子帧的位置以及所使用的PRACH的类型。

在3GPP36.211Table5.7.1-2中定义。

PRACH中的前导序列是由Zadoff-Chu序列经过循环移位生成的,它们源自一个或多个Zadoff-Chu序列的根序列,序列长度为839, PRACH中子载波的间隔为1.25K。

一个小区中有64个前导序列,网络侧配置小区内可以使用的前导序列,并通过SIB2中的参数rootSequenceIndex(在0到837之间取值)来广播第一个ZC根序列,对根序列按一定的规则循环移位,生成相应的PRACH前导序列。

由于PRACH上行传输的不同步以及不同的传输延迟,相应的循环移位之间需要有足够的间隔,并非所有的循环移位都能够作为正交序列使用。

如果可用的循环移位的前导序列数目不够64个,则按一定的规则选择下一个ZC根序列,通过循环移位生成新的PRACH前导序列。

6、PCI

3GPP协议规定了504(0~503)个PCI,504个PCI又被分为168个PCI组,每组分配给一个Enb,每组包含3个唯一的ID。

A:

由于资源有限,实际中要进行复用,确保每个小区覆盖区域内PCI是唯一的。

B:

每个eNB内小区PCI规划结构取模3结果都是0,1,2;

模3干扰:

主同步序列(PSS)只有3个符号,辅同步序列(SSS)有168个符号,主同步序列和辅同步序列共同构成PCI(共504个符号)。

MS首先解析主同步序列,解析到出主同步序列后再解析辅同步序列,因为主同步序列较少,所以在现网解析中容易出现干扰,而干扰的出现即表现为PCI每间隔3个符号出现一次,所以习惯称之为模3干扰。

和参考信号CRS分布有关系,协议中规定CRS位子,在一个PRB中RE的位子是固定的,例如在第一个ODFM符号上占用4个RE,一个12个子载波,可以排列3个不相同组合。

所以在实际情况下同一地点有四个小区覆盖必有一个CPI模三后相同。

看看参考信号的图就清楚了。

7、ICIC

LTE每个小区使用全带宽,相互间存在干扰,尤其在小区边缘地带,小区干扰成为影响LTE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

ICIC是一种与调度、功率控制技术紧密结合来降低小区间干扰的技术,作用于MAC层。

eNodeB对中心用户(CCU:

CellCenterUser)或者小区边缘用户(CEU:

CellEdgeUser)时频资源和功率资源的分配加以限制,把对邻区干扰较大的小区边缘用户限制在互相正交的边缘频带上或者从不同时间上调度相邻小区间的小区边缘用户,以达到降低相邻小区间的干扰,提高小区边缘用户的吞吐率和增强系统覆盖能力的目的。

ICIC中的几个相关概念介绍

1.

ICIC实现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确定用户类型,即CCU(CellCenterUser)和CEU(CellEdgeUser)。

在LTE系统中,处在小区中心的用户一般无线环境较好,受到干扰较小而无需进行干扰协调,这些用户称为CCU。

而处于小区边缘的用户受到邻区的干扰较严重,需采取一定的手段抑制干扰,这些用户称为CEU。

2.

中心频带和边缘频带

LTE小区下行系统频带全部作为ICIC工作频带,上行系统频带分为ICIC工作频带和PUCCH(PhysicalUplinkControlCHannel)频带。

ICIC工作频带分为中心频带和边缘频带。

其中边缘频带主要分配给CEU使用,中心频带主要分配给CCU使用。

当边缘频带还有剩余时,可以把剩余的边缘频带资源分配给CCU,反之亦然。

(X.p,j0v(I+I

3.

时域协调和频域协调

时域协调就是指同站小区之间,由于时间同步,可以在奇偶帧分别调度,达到干扰协调目的;频域协调将频带分为三份,每个小区使用其中一份作为其边缘用户频带,相邻小区使用不同的模式,故相邻小区的边缘用户由于使用不同的频率资源,避免了彼此之间的干扰mscbsc移动通信论坛拥有30万通信专业人员,超过50万份GSM/3G等通信技术资料,是国内领先专注于通信技术和通信人生活的社区。

.w%_)Z9o&H(d1J,p

4.

同站邻区和异站邻区

若服务小区与其邻区属于同一个eNodeB,则该邻区是服务小区的同站邻区;反之则该邻区为服务小区的异站邻区。

下行ICIC中,小区间的干扰来源是基站,即不管小区边缘是否有CEU,干扰均存在。

故下行ICIC不区分同站邻区和异站邻区,均采用频域干扰协调。

上行ICIC中,小区间的干扰来源是邻区CEU。

当服务小区和邻区边缘同时均有CEU时干扰会较大,没有CEU时干扰较小。

在FDD模式下,由于同站邻区间在时间上是同步的,故对同站邻区除了采用频域干扰协调之外,还可采用同站时域干扰协调。

异站邻区之间由于帧不同步,故只能采用频域干扰协调。

TDD模式下,由于是时分双工,因此同站干扰协调也不适合采用时域协调。

5.

基于RSRP测量的ICICA3事件

在下行和上行ICIC中,都采用基于A3事件上报RSRP(ReferenceSignalReceivedPower)测量报告来确定UE是否处于服务小区边缘范围之内。

ICICA3事件的定义公式如下:

进入条件:

Mn+Ofn+Ocn-Hys>Ms+Ofs+Ocs+Off

离开条件:

Mn+Ofn+Ocn-Hys

8、HARQ

ARQ:

自动重传请求(autorepeatrequest),通过接收方请求发送方重传出错的数据报文来恢复出错的报文,是通信中用于处理信道所带来差错的方法之一;另外一个方法是信道纠错编码。

  传统自动重传请求分成为三种,即停等式(stop-and-wait)ARQ,回退n帧(go-back-n)ARQ,以及选择性重传(selectiverepeat)ARQ。

后两种协议是滑动窗口技术与请求重发技术的结合,由于窗口尺寸开到足够大时,帧在线路上可以连续地流动,因此又称其为连续ARQ协议。

三者的区别在于对于出错的数据报文的处理机制不同。

  在停等式ARQ中,数据报文发送完成之后,发送方等待接收方的状态报告,如果状态报告报文发送成功,发送后续的数据报文,否则重传该报文。

  在回退n帧的ARQ中,当发送方接收到接收方的状态报告指示报文出错后,发送方将重传过去的n个报文。

  在选择性重传ARQ中,当发送方接收到接收方的状态报告指示报文出错,发送方只发送传送发生错误的报文。

  三种ARQ协议中,复杂性递增,效率也递增。

  除了传统的ARQ,还有混合ARQ(Hybrid-ARQ)。

在混合ARQ中,数据报文传送到接收方之后,即使出错也不会被丢弃。

接收方指示发送方重传出错报文的部分或者全部信息,将再次收到的报文信息与上次收到的报文信息进行合并,以恢复报文信息。

  在现代的无线通信中,ARQ主要应用在无线链路层。

比如,在WCDMA和cdma2000无线通信中都采用了选择性重传ARQ和混合ARQ。

  优点:

比较简单。

缺点:

通信信道的利用率不高,也就是说,信道还远远没有被数据比特填满。

9、PA/PB

ρA表征没有导频的OFDMsymbol(A类符号)的数据子载波功率和导频子载波功率的比值。

ρB表征有导频的OFDMsymbol(B类符号)的数据子载波功率和导频子载波功率的比值。

PA:

该参数表示下行ICIC开关开启时,中心用户的PA值。

单位:

分贝

实际取值范围PA_NEG6,PA_NEG4DOT77,PA_NEG3,PA_NEG1DOT77,PA_0,PA_1,PA_2,PA_3

缺省值PA_NEG6(-6dB)

建议值当PaPcOff配置为-6时,不建议开启ICIC;

当PaPcOff配置为-4.77时,CcuPa=-6dB;

当PaPcOff配置为-3时,CcuPa=-6dB;

当PaPcOff配置为-1.77时,CcuPa=-4.77dB;

当PaPcOff配置为0时,CcuPa=-3dB;

当PaPcOff配置为1时,CcuPa=-1.77dB;

当PaPcOff配置为2时,CcuPa=0dB;

当PaPcOff配置为3时,不建议开启ICIC;

对无线网络性能的影响提高该参数取值,小区中心用户功率上升,对邻区边缘用户的干扰增加,体现为整网平均吞吐率上升,但边缘吞吐率下降;

降低该参数取值,小区中心用户功率下降,对邻区边缘用户的干扰减小,体现为整网平均吞吐率下降,但边缘吞吐率上升。

PB:

该参数表示PDSCH上EPRE(EnergyPerResourceElement)的功率因子比率指示,它和天线端口共同决定了功率因子比率的值。

实际取值范围:

0~3,无单位

缺省值1

建议值单天线:

0;双天线:

1

对无线网络性能的影响Pb取值越大,ReferenceSignalPwr在原来的基础上抬升得越高,能获得更好的信道估计性能,增强PDSCH的解调性能,但同时减少了PDSCH(TypeB)的发射功率,可以改善边缘用户速率。

请考虑同步修改PaPcOff、PcfichPwr、PbchPwr、SchPwr、DbchPwr、PchPwr、RaRspPwr、PrsPwr、DediDciPwrOffset、PwrOffset、CcuPa,CeuPa。

以20M带宽,2*10W为例,推荐配置是Prs=12.2,PA=-3,PB=1,则单根天线上的发射功率计算如下:

符号A的功率=10*LOG(1200*(10^((12.2-3)/10)))=39.992dBm

其中,1200是20M带宽时符号A的子载波总数(12*100);

符号B的功率=10*LOG(200*10^(12.2/10)+800*10^((12.2-3)/10))=39.988dBm

其中,200是符号B上的RS子载波总数(2*100),800是符号B上的数据子载波总数(8*100),由于PB=1,即ρB/ρA=1,表示符号B上的数据子载波和符号A上的数据子载波功率相同。

10、RLC层的三种传输模式

一无线链路控制协议RLC层位于MAC层之上,为用户和控制数据提供分段和重传业务。

每个RLC实体由RRC配置,并且根据业务类型有三种模式:

透明模式(TM)、非确认模式(UM)、确认模式(AM)。

对于透明模式和非确认模式,RLC实体是单向的,各自拥有一个发送实体和一个接收实体,独立地完成数据的发送和接收;而对于确认模式,RLC实体是双向的。

虽然仅有一个实体,但却被划分为接收侧和发送侧来完成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功能。

并且它们彼此是能够互相沟通的。

对于所有的RLC模式,CRC校验在物理层中完成。

并将校验结果和对应的数据间接地传递到RLC层。

二RLC三种模式的实际操作如下:

?

透明模式:

发送实体在高层数据上不添加任何额外控制外协议开销,仅仅根据业务类型决定是否进行分段操作。

接收实体接收到的PDU如果出现错误,则根据配置,在错误标记后递交或者直接丢弃并向高层报告。

实时语音业务通常采用RLC透明模式。

?

非确认模式:

发送实体在高层PDU上添加必要的控制协议开销,然后进行传送但并不保证传递到对等实体,且没有使用重传协议。

接收实体对所接收到的错误数据标记为错误后递交,或者直接丢弃并向高层报告。

由于RLCPDU包含有顺序号,因此能够检测高层PDU的完整性。

UM模式的业务有小区广播和IP电话。

?

确认模式:

发送侧在高层数据上添加必要的控制协议开销后进行传送,并保证传递到对等实体。

因为具有ARQ能力,如果RLC接收到错误的RLCPDU,就通知发送方的RLC重传这个PDU。

由于RLCPDU中包含有顺序号信息,支持数据向高层的顺序/乱序递交。

AM模式是分组数据传输的标准模式,比如www和电子邮件下载。

三RLCTM/UM/AM模式的性能比较

在现阶段,RLC层能够支持三种模式:

TM/UM/AM。

究竟选择那种模式主要取决于无线承载的QoS。

对此简要如下:

TM/UM主要是为实时业务而设计。

因为对于某些实时业务来说,主要的目标是要求最小时延,而允许一定的数据损失。

为了满足这样要求,RLC必须支持立即递交。

如果在实时业务中采用RLC重传,则由于无线接口和Iub接口存在较长的往返时延,从而在RLC中引起较大的时延,将会严重降低业务的QoS,同时也增加了额外的buffer开销。

AM主要是为非实时业务而设计,其特性与TM/UM不同。

非实时业务能够容忍一定程度的时延,但要求更高的传输质量。

因此在AM模式中利用ARQ重传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于是AMRLC需要一些额外的功能和参数来实现重传,以提供非实时业务所要求的QoS。

RLC重传的代价是增加了时延。

一次重传的时延不超过150ms。

总之,对TM/UM/AM模式的选择主要是根据业务特性决定的。

TM/UM:

对时延敏感,对错误不敏感,没有反馈消息,无需重传。

所以常常用于实时业务(如会话业务,流业务);

AM:

对时延不敏感,对错误敏感,有反馈消息,需要重传。

所以常常用于非实时业务(交互业务,后台业务)。

但是,对于某些业务却有一些特殊要求,比如对时延敏感、要求立即递交、出错时不必重传但却需要反馈报告,以便了解状态信息。

又例如,基于ROHC的实时IP分组业务(ROHC的具体内容RFC3095及PDCP),它虽然是实时性业务,但同时需要反馈信息来调整压缩算法。

目前TM/UM/AM都不能满足这样的业务特性要求。

因此,现在也有很多关于是否需再增加一种新的RLC传输模式来支持这样的业务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