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87013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

1.

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

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是()

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B.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

2.

明朝洪武年间,政府允许商人用粮食换取盐引(一种取盐的凭证),商人可以凭借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获取利润。

材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对盐商采取扶植政策

B.食盐业仍被政府严格控制

C.食盐市场已出现官商勾结

D.食盐生产具有区域性特征

3.

明初发行纸币后,政府下令禁止白银甚至铜钱的流通,但纸币发行后贬值严重。

永乐后,民间流通货币兼有宝钞、白银和稻谷布帛,朝廷屡禁不止。

至成化年间,白银大量流入我国,民间契约文书中已主要用银。

至英宗颁布白银货币新法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

对此,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贵重金属的短缺导致宝钞贬值

B.白银大量流入推动白银货币化

C.白银货币化是民间推动的结果

D.货币改革推动白银成法定货币

4.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5.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6.

右面是公元997〜1072年北宋两税(针对农民征收的税收,分夏秋两季征收)与政府财政收入的统计图(单位:

万贯)。

对图中数据变化解析符合史实的是

A.北宋时期农业遭到严重破坏

B.商业税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上升

C.民族战争胜利补充了大量岁币

D.政府“裁员节流”政策初显成效

7.

明代《续通考·市籴考》记载:

“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

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

”由此可知,明代

A.奉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

B.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

C.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

D.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

8.

日本学者加藤繁说:

“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以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了。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江南地区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商业从农业、手工业中的分离

D.城市商业空间的拓展

9.

明代士绅等读书人有免除徭役和少缴赋税的特权,许多地主将土地记在士绅名下,1567年仅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地就曾査出这种寄名土地将近200万商。

这种状况

A.有利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B.导致明朝廷调整了旧的赋税制度

C.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D.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土地兼并发展

10.

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

这反映了

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

B.经济南移趋势明显

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

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商品市场网络。

在这块不大的地面上,明代分布了300多个市镇,清代分布了400多个市镇。

镇与镇的间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

很多市镇,无论就其规摸还是经济地位而言,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渐成为新设置县的治所,由市镇升格为县。

例如,万历元年置青浦县,以唐行镇为县治,乾隆二十五年,移金山县治于朱泾镇。

很多农家皆以丝绸、棉业为主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

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材料二

五口通商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的外贸重心,江南作为上海的腹地,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丝茶出口增长,相关的手工业勃兴。

随着上海、宁波等近代工业大都市兴起并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极大的向心力,吴兴县南浔镇“镇上一切商情联络,皆取之于上海、南京、杭州各大都市”。

中外工业资本不断渗入乡间,一方面都市工业部门不断吸引农村人口,一方面中小型加工企业扩散到农村市镇,把工业主义的触角直接伸向农村。

在江南专业经济区域,最多的是机器缫丝厂和棉纺厂,这些市镇无论是在工业、商业、镇区建设,还是文化、人口等方面,都比原先同类型的市镇集聚更多的现代要素。

但总体而言,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经济上的“半截子”近代化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特征。

——摘编自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的特征,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市镇的变化并加以评析。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与这一时期商贸政策的多元化是密切相关的。

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期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积极经营。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在明清时……封建官府的政治垄断性,也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他们为了垄断食盐、茶叶等专卖商品的市场交易,经常发布各种行政命令,强制推行专卖制度,禁止民间商人的自由经商活动;为了控制垄断市场,他们建立牙行制度,强迫规定民间商人的交易活动必须通过牙行这一中介进行;为了征收关税,稽查商货建立了榷关,强制规定商品的贩运路线。

封建官府的政治垄断性严重损害了商人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商业积极性。

——赵广举《浅论明清重农抑商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政府“政治垄断性”的具体表现。

试分析中国古代商业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

……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

在昔日广州商馆时期,一般贸易品的走私是没有的。

后来,许多特权由条约获得,世界上的注意力转向中国。

与此同时发生的就是鸦片走私,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就导致了一般的走私。

俟后太平天国的叛变产生了混乱,在这混乱之中,广州完全被“叛军”包围,上海也从帝国官员的手里被夺去。

外国在广州和上海的周围维持着中立……上海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自由港,从1854年5月起,中国政府从它的对外贸易方面就没有收到关税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普遍走私的那种“自由的”制度必须觅得另一种制度来代替;所宣布过的那种中立化的严格执行必须放弃。

作为让步,阿礼国建议用外国人监督的方法去实现,人员由领事推荐,但是为中国服务,由中国付给薪金,并且在中国长官的节制下工作。

……新的税务机构在1854年7月12日成立……新章程的实施受到了领事们的欢迎,因为他们的目的是要终止那时存在的无政府状态;它也受到商人大众的欢迎,因为它结束了只对他们当中诚信较差的那些人有特殊利益的那种情况;再者,它使这个口岸的税务长官,能够获得除此之外并无别法取得的一项国税。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自由港”的原因和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

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

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材料二

英镑成为第一个称霸世界的货币的过程:

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1694年,伦敦1286个商人以股份制形式建立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英镑。

1720年,英国爆发“蓝海”股票泡沫事件,英国开始完善金融制度,进行法制化的金融监管。

1821年,英国正式确立金本位制,每1英镑含7.32238克纯金。

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结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逐步建立起自由主义经济体系。

1844年,英国颁布了《英格兰银行条例》,英格兰银行成为唯一能够发行英镑的银行。

1872年,英格兰银行成为中央银行,英镑代表黄金,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会“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9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货币走向世界的条件。

(16分)

试卷答案

1.D

根据所学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A错误。

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是宋代以前,宋代时打破了坊市界限,B错误。

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兴盛,C错误。

宋朝时,商业经营的时间界限被打破,出现了夜市,D正确。

点睛:

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对于选项中各项事件的时间的确定。

本题难度不大,只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识记即可。

2.B

3.B

试题分析:

据材料“至成化年间,白银大量流入我国,民间契约文书中已主要用银。

至英宗颁布白银货币新法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

”可知B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明代经济

4.A

据题干中“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可以得出此地农业发展让位于手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进行描述,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描述了手工业发展的状况,与农业的商品化无关,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在当时,虽然手工业发达,但生产方式没有明显的变化,故D项排除。

点晴:

解题紧扣两宋、明清时期江浙粮食供应情况的变化,结合经济结构的转型分析归纳即可。

5.A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题目中未涉及外来货币对中国市场的干扰及民间贸易对清王朝统治的冲击,故排除B、D两项;C项发生于鸦片战争后,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清初”,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各省流行,所在皆有”可知“海禁”政策实施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故本题应选A项。

6.B

根据图示可知,政府两税收入变化不大,但政府的财政收入却迅速增加,主要是因为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商业税收增加,B项正确。

如果北宋时期农业遭到严重破坏,政府两税收入必然减少,但与图示信息政府两税收入变化不大,排除A。

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北宋政府给岁币少数民族政权,排除C。

D项说法错误,北宋时期出现“冗官、冗费”现象,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7.B

试题分析:

结合材料“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来看,明代对外贸易实行严格限制,所以排除A;由材料“”“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可见明代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的信息,排除C;结合所学,唐代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排除D。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朝贡贸易

8.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考查的是宋代城市里商业空间的拓展。

9.B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地主利用士绅特权寄名土地,以达到减免徭役赋税的目的,因此统治者必定会调整赋税制度,这就是后来张居正改革,即一条鞭法,所以答案选B;材料并没有涉及到科举制度的问题,排除A;从材料中也无法得出经济重心南移,而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排除C;材料讲的是士绅等读书人有免除徭役和少缴赋税的特权,因此有很多地主将土地记在士绅名下以此来减少徭役和赋税,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土地兼并的问题,所以排除D。

10.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状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包子、馒头、千层饼”等主要属于北方面食,但唐宋时期在江南一带大规模出现。

进一步可知,题干所示现象与经济重心南移有直接关联性,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经济交往”的问题,排除A;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耕作技术”的问题,排除D。

故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唐宋时期的状况

11.

(1)特征:

数量多,网络化分布;分布疏密适当;是周边村落的商业联系的纽带;经济功能的增强提升其政治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影响: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有利于产生新的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推动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促进市民文化的发展

(2)变化: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与工业城市联系紧密;市镇工业化进程加快、市镇出现分化。

评析:

江南市镇经济是农村生产专业化的代表;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有助于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江南市镇很难实现向近代化的转型;市镇经济只是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而存在;市镇经济未能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

(2)变化:

根据“江南作为上海的腹地,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的发展”得出: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根据“镇上一切商情联络,皆取之于上海、南京、杭州各大都市”得出与工业城市联系紧密;根据“一方面都市工业部门不断吸引农村人口,一方面中小型加工企业扩散到农村市镇,把工业主义的触角直接伸向农村”得出:

市镇工业化进程加快、市镇出现分化。

评析:

可从江南市镇经济推动自然经济的瓦解和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方面分析其积极影响,从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分析其难以实现近代化转型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12.

(1)商人积极性较高;商品种类增加;商税成重要财源;出现“交子”;坊市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草市和市镇经济发展;政府管理放松。

(2)表现:

专卖制度(垄断贸易);限制商人自由经商;行会制度(牙行制度);征收关税(设立关卡);规定贸易路线。

影响:

积极: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

消极: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1)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即可。

可以从商品种类、商税的地位、货纸币的出现、城市时间和空间的打破、草市和市镇经济发展、政府管理等角度进行分析。

(2)第一小问的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二“强制推行专卖制度,禁止民间商人的自由经商活动”、“他们建立牙行制度,强迫规定民间商人的交易活动必须通过牙行这一中介进行”、“稽查商货建立了榷关,强制规定商品的贩运路线”可以得出表现是垄断贸易,专卖制度;限制商人自由经商;行会制度;征收关税,设立关卡;规定贸易路线。

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回答即可。

13.

(1)原因:

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

特点:

专业化城市出现;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原因: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严重的走私活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帝国主义的中立政策。

不良影响:

严重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导致上海经济秩序的混乱。

(3)影响:

稳定经济秩序,受到各方欢迎;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上海海关管理权丧失,中国海关半殖民地化。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要从地理位置、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的增加等多方面分析。

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主要从棉纺业发达的松江等专业化城市出现、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以及明清时期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等。

(2)从材料二的具体内容来看上海成为“自由港”的原因要从多方面分析,例如,《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太平天国运动的进行、鸦片等严重的走私活动均是上海成为“自由港”的原因。

产生的不良影响在材料二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例如,中国政府从它的对外贸易方面就没有收到关税即严重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等。

(3)这些措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客观上的积极影响,例如,新章程的实施受到了领事们的欢迎也受到商人大众的欢迎即受到了各方的欢迎,二是消极影响,主要突出这些措施使上海海关管理权逐渐丧失,中国海关开始了半殖民地化进程。

14.

(1)原因:

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对外贸易遭受打击;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金融创新力度有限,业务范围局限单一,难以对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商帮仍是传统意义的家族商人。

(每点3分,任答3点,共9分)

(2)条件:

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君主立宪制;金融创新,建立股份制银行和金本位体制;进行法制化建设,完善金融制度;实行产业升级,开展工业革命,加强经济实力;建立自由主义经济体系;建立银行信用体系。

(每点4分,仼答4点,共1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