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第1课 先师孔子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8821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学习第1课 先师孔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K12学习第1课 先师孔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K12学习第1课 先师孔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K12学习第1课 先师孔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K12学习第1课 先师孔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K12学习第1课 先师孔子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K12学习第1课 先师孔子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K12学习第1课 先师孔子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K12学习第1课 先师孔子教案.docx

《K12学习第1课 先师孔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学习第1课 先师孔子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K12学习第1课 先师孔子教案.docx

K12学习第1课先师孔子教案

第1课先师孔子教案

第1课

  先师孔子

  【课程标准】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

  和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

  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

  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

  ★过程与方法

  结合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

  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

  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言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

  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

  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如以礼、仁治国的进步的人文

  主义思想观念,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诱、学思相长的先进的教

  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执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特性及其历史局限

  性。

  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难点】

  重点:

孔子的思想主张和孔子的深远影响。

  难点:

孔子的思想主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下列几张幻灯片:

幻灯片一:

出示“XX年全球联合祭孔活

  动”的图片,孔子学院在全球各地成立的图片,幻灯片二:

演示设问“为什么国内外

  会有那么多地方开展祭孔活动”,“为什么孔子在世界上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幻灯片三:

  988年,7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召开会议,探讨和平、发展、环境、民族、宗教、

  信仰等一系列国际问题。

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瑞典人汉内斯•阿尔文教授在发言中说:

  ‘人类要想在2l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XX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孔子的

  智慧包含哪些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孔子的人生、孔子的思想。

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孔子的生平经历

  、孔子的出身

  孔子的世界观、历史观形成于他所生活的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

  而他的出生地鲁国是春秋时期保存周礼最多的诸侯国,“周礼尽在鲁”。

这两点对孔子有

  深远影响,一是使孔子有条件接受、研习周礼,二是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赋予了孔

  子强烈的发扬光大上古礼制的使命感,孔子认为人类的理想社会是“天下大同”:

“大道

  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

  ★启发思考:

“孔子的家庭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会给年轻的孔子带来什么影响?

  2、少时好学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但仍积极钻研学习,“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他向不

  同的人请教学问。

孔子的求学经历身体力行地说明了他的为学主张,如“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

  创设情境,引导思考:

引导学生阅读下列材料:

“26岁时,孔子向来到

  鲁国的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孔子34岁时,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

相传孔

  子与南宫敬叔到周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

”提问引导学习:

“孔子曾向哪些人求取哪

  些学问?

从孔子的求学经历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3、收徒讲学

  孔子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教育上的卓越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冲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传播和普及了文化知识,造

  就了一批时代英才;其二是积累和总结

  出了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

  ★提问引导学习:

“孔子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概述孔子在教育史上的突出贡献。

  4、积极从政

  可以把孔子的政治活动概括为这样两个时期:

一个是他在鲁国的从政时期,从51岁到55岁,孔子历任“中都宰”、司空、司寇,并有政绩,其

  中,公元前500年的齐鲁“夹谷之会”则是孔子政治才干的集中展现。

但要看到,孔子

  一生持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有远大抱负和政治才干,但他的仕途空问仅限于小小的鲁

  国,最后也以失意告终。

第二个时期是他周游列国时期,从55岁出于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原因离开鲁国到卫国,一直到他68岁因弟子

  冉有带兵抗齐有功而得以被迎归鲁国。

孔子漂泊14年,先后周游了卫、陈、周、宋、

  郑等国。

对于孔子周游列国的行为,首先要看到这是身处乱世的孔子迫不得已的行为;

  其次要看到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向各国诸侯权臣宣讲仁礼思想,但未得到理解与

  任用,这说明了孔子的仁礼思想超越了当时的时代需要而并未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子有追求人间大同的普世情怀,因此“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理想而执著奋斗,这正

  是孔子的可叹可敬之处。

  提问启发思考:

“依

  ★思考:

孔子在各国之间漂泊游历长达14年之久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受权贵排挤、迫害;孔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各国诸侯权贵的认同而没有得到任用。

  5、办学修书

  可以将教材内容概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孔子整理的文化典籍——“六经”;②孔子的言

  论集——《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言论集,但一般认为,它不是由孔子编订而成,因

  此要将两者分列,以免造成学生的误解。

在这里,可以向学生解释一下儒家经典中的“十

  三经”和“六经”,为学生了解“六经”作铺垫。

要注意“六经”的称呼不是于孔

  子,到战国时期苟子才开始将其尊称为“六经”。

“六经”可谓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

  书,除《乐经》亡佚失传以外,其余“五经”在我国XX多年的专制社会里一直是官

  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提问启发思考:

“概括指出孔子编订‘六经’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阐释道义,教化天下。

  二、孔子的思想主张

  、政治思想

  

(1)“仁者爱人”

  教材内容从学说地位、基本含义、仁政思想、局限性、实现方式五个方面分析了孔子

  的“仁”,其中的重点是“仁”的含义和实现方式。

  从学说地位上讲,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早在孔子之前的一些古代文献中,就

  已有“仁”字出现。

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文美德都奉为

  “仁”的内容,而孔子则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并以此为核心建构起了一套

  思想体系。

在不同的场合,孔子对“仁”的具体解释往往不同,学术界也有多种说法,

  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掌握其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就行了。

  在这里,教师更应该注意到,孔子重新建构“仁”,主要是为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

由于每一个人均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只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处理好了,

  就可能会出现一个秩序井然的理想社会。

按照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的不同表述,可

  以看出他的思路是首先要在家里孝顺父母、亲爱兄弟,培养其对亲人的强烈爱心,作为

  “仁”的基本要求,然后把这种爱心逐渐扩展到家庭以外的人,最后再把这种爱心进一

  步扩大到全社会,使每个人都有一颗博爱的心。

这样,人类社会就能走向“天下为公”

  的大同世界了。

理解了孔子的这种诉求,就能理解“仁”的含义和“仁”的核心地位了。

  但是,另一方面,孔子的“仁”虽已超出了家庭、家族和等级的局限,但它在由亲及疏

  的过程中是等差性地逐渐降低仁爱的程度的。

  

(2)克己复礼。

教材从含义、意义、实质、行为规范四个方面介绍了孔子的“礼”。

  这里,重点是要搞清楚“礼”的含义。

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

二是治理、安定、巩固

  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正常发展所需要的秩序;二是礼仪制度,即大到朝廷的祭祀、

  出征、朝聘,小至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等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份都必须遵守的

  不同的礼仪规定。

把握了“礼”的含义,就能理解孔子为什么会十分强调“礼”。

孔子

  提出“克己复礼”,提出“正名”主张,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的行为规范,其意义与实质都在于要恢复、体现和巩固社会的秩序和制度。

  孔子的思想体系建立在“仁”和“礼”的基础之上,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孔子主

  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

“仁”是“礼”的内在

  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

  途径;“仁”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

  的政治秩序和制度。

  还要看到,在“以刑治国”的时代,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他要求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情绪

  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这体现了孔子对秩序与制度的深

  情呼唤。

  2、伦理思想:

  中庸之道。

这部分教材从意义、定义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庸之道”,难点是理解“庸之

  道”的含义。

教材指出,孔子强调中庸之道是实现仁与礼的途径,中庸是最高的品德,

  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依据。

  在教学中,要重点突破“中庸”的含义,深入理解什么是“中庸”。

孔子的“中庸”有

  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中”,二是“和”。

许多人把中庸的“中”误解为调和与折衷,这

  并非孔子原意。

孔子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表明孔子并不

  是无原则的爱,不是谁也不得罪、只知调和折衷的好好先生。

中庸的“中”是指“适度”,

  即“无过、无不及”。

孔子认为,“过”与“不及”是一样的,因为都不“适度”。

中庸

  的另一个含义是“和”,所谓“礼之用,和为贵”。

“和”不是指一个事

  物与另一个事物相同,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要相互补充、相互调节,从而达到总体上的

  和谐,这是中庸思想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3、教育思想

  教材主要从“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三个方面介绍了孔子在教育教学理

  论上的贡献。

这部分教材内容与“孔子其人”一目的内容前后呼应,“孔子其人”一目

  突出的是孔子的教学经历及孔子开创私人办学、普及知识方面的贡献,这里突出的是孔

  子在教书育人和教育理论方面的成就。

孔子之为大教育家,更主要的是他建立了系统完

  整的教育教学理论。

  三、孔子思想的影响

  教材主要是从孔子创始的儒家学派及其思想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来评价孔

  子及其思想的地位与影响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万世师表”的称誉,对于孔子

  来说是名正言顺、名副其实。

  讲授孔子对中国的影响时,要突出由他创始的儒家思想此后成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主

  流思想,并渗人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孔子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中国文化的化身和

  象征,“孔学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大、之远,的确超过了我国古代任何一个学派。

  学可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关于孔子对世界的影响,教材是从两个角度去分析的,其一是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

  家文化,儒家学说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朝鲜、韩国、日本、越南、

  新加坡等国;其二是法、德等欧洲国家的思想家们也从儒家思想中得到了很大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