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9456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现代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现代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现代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现代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现代文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现代文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现代文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现代文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现代文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现代文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现代文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现代文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现代文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现代文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现代文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现代文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现代文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现代文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现代文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docx

《现代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文学.docx

现代文学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928—1937.6)

革命文学——积极论

第一节三十年代文艺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第二个文学十年的开端

1.革命文学

①1928年1月太阳社蒋光慈、钱杏邨主持的《太阳》月刊创刊

②1928年1月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月刊》显示了“突变”③1928年1月这些刊物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④郭沫若宣称“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必定是无产阶级文艺

2.自由主义文学与“尊严的原则”

①1928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秋实等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

②1928年徐志摩表明态度,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3.三十年代文学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

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

二、党制文学——(1.背景2.运作过程)

三、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显著特征

1.五四时期的思想自由氛围被政治化气氛所取代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运用,决定了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相互竞争共同丰富了三十年代的文学创作

第二节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一、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及革命文学论争

1.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的背景

2.革命文学的核心主张: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文学是宣传的武装,无产阶级文学作家必须具备无产阶级意识

3.革命文学论争(1928年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鲁迅、茅盾)

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1.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2.“左联”性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30年3月,太阳社后期创造社成员和鲁迅及其影响下作家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成立大会上通过理论纲领将“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确定为左联的基本立场和主要任务

3.左联的主要贡献是关于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译介与实践及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推进,其不足主要是组织上的宗派主义与思想上的教条主义及创作的概念化倾向(意义)

4.左联主要活动①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②出版大量文艺刊物《拓荒者》③输入与翻译外国文学作品④壮大组织⑤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5.左联对创作手法的指导①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1932年4月,瞿秋白、茅盾等为华汉的小说《地泉》三部曲重版作序,对“革命的罗曼蒂克”进行了清算

6.左联结束:

1936年,郭沫若“国防文学”,胡风、冯雪峰“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论争出现(由于民族危机加深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左联自动解散)

第三节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点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1.无产阶级文艺与自由主义文艺两种文艺思潮的论证贯穿30年代,比较重要的是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的论争

2.左翼文坛与自由主义作家就“性灵文学”发生过论争。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4年9月主持出版小品文半月刊《人间世》,1935年9月又有《宇宙风》问世,依托三个刊物为阵地,形成了一个标榜“性灵文学”的文学流派

3.“印象的批评”与“宽容”的态度是30年代自由主义作家文艺批评的基本特点,最有影响的批评家刘西渭(原名李健吾),有批判集《咀华集》

第四节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P160

名词解释“左联”(成立时间、全称、任务、贡献、不足)

 

第十章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一、文学活动

1.茅盾的文学活动分三个时期:

①1916——1927②1927——1949文学创作丰收期

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1927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动摇》《追求》)、《三人行》、《路》等/长篇小说《子夜》(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吴荪甫)《腐蚀》等/短篇小说集《野蔷薇》/优秀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塑造最成功的人物老通宝)等,还有大量散文、文论③1950——1981.3.27文艺理论与社会活动时期

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2.茅盾是彻底改变五四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的最突出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从《蚀》三部曲到《子夜》,标志着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长篇艺术所达到的高峰

二、茅盾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

茅盾将鲁迅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这一文体向中长篇拓展,提高了现代小说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物心灵的深度与广度

①提供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编年史②辛亥革命前后——《霜叶红于二月花》③“大革命”状况——《蚀》三部曲④30年代的形式——《子夜》⑤抗战初期——《锻炼》⑥抗战中后期——《腐蚀》

三、“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作家:

茅盾

1.社会剖析小说:

把认识社会作为目的,这种小说基本上以阶级理论为武器,剖析、揭示社会生活中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现实的本质,探索社会发展趋势,甚至力图总结历史规律。

得出的结论常常是这类小说的主题。

社会剖析小说是左翼主流小说,社会剖析小说作家主要是左翼作家

2.茅盾人物塑造上的贡献是民族资本家和时代女性两个系列的人物的创造,他塑造的最为成功的形象是民族资本家和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

Ⅰ、民族资产家形象——《子夜》中的吴荪甫

吴荪甫的性格特征:

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下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

①“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王子”——见识广博、胆略过人、有智谋、才干、手腕、野心、果断干练,他最大的理想是发展自己的企业,建立一个“双桥王国”,他有现代意识和现代素质,可称为“儒商”,敢于冒险。

②体现出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一方面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压迫下,他有着反对帝国主义、官僚主义的倾向和要求,另一方面当工农大众在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时候,特别是当这种斗争威胁到他的利益的时候,他又反对工农运动。

③他的性格与命运具有悲剧性④有雄心、魄力、智慧、头脑,敢于开拓

茅盾用《子夜》论证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Ⅱ、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

①《幻灭》中的静女士——是一个典型的未能认清革命形势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有理想,未能找准人生目标

②《动摇》中的孙舞阳——妖艳、玩多角恋爱(①②共同特征:

接受了个性解放观念,遵循个人价值理念,追求自我实现,看重个人身心满足)

③《追求》中的章秋柳——不甘平庸,缺乏能力,充满矛盾的女性

④《子夜》中的吴荪甫妻子林佩瑶——由小资产阶级的自由女性变为“百无聊赖”的“贵妇人”的典型形象

⑤《腐蚀》中的赵惠明——失足难拔,忏悔自新,没有顾及兽性掩盖下的人性

3.茅盾注重表现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从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去塑造人物,擅长细腻的心理刻画,做到社会剖析和心理剖析的统一

4.茅盾长篇小说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叙事结构模式——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全景式表现社会,形成雄伟的史诗风范

四、理论批判与其他方面的贡献①主要集中在对本世纪以来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积极建设方面。

从五四时期提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1925年之后向前推进,演变为革命现实主义,他都是核心人物之一②茅盾是中国现代批评的开创者之一③茅盾是一位散文家

名词解释:

《子夜》

论述题:

1.吴荪甫的性格特征2.谈谈茅盾小说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联系《子夜》谈茅盾小说文学成就)

 

第十一章老舍(原名舒庆春)

附:

1922年老舍的第一篇文学习作《小铃儿》

一、老舍的艺术成就

1.“市民世界”的创造——老舍的作品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在一起构成现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三大高峰

老舍笔下的市民分为三类:

①(塑造最为成功的)“老派市民”——《二马》中的老马、《离婚》中的老张、《四世同堂》中的祈老太爷、《离婚》中的张大哥(因循守旧、善良儒弱,贯穿他性格始终的是保守中庸和封闭自足的心态,对儿子期望寄托中庸式“生活理想”,虽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思想、生活态度依然是保守的②“新派市民”——《离婚》中的张天真、小赵,《四世同堂》中的祈瑞丰(写他们的虚荣、浅薄、堕落,蕴含着对西方文明、五四时期引发的“思潮”进行反思与批判)③“正派”或“理想”市民——《四世同堂》中的钱默吟、韵梅等(体现了老舍倾向传统的道德观)

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和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对国民性和文明病态作出更深入的思考

2.“京味”风格的创造——老舍对长篇小说贡献不在于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的创作在民族化和个性化的追求中已取得重要突破,他创作上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在艺术上的成就

“京味”的表现:

①取材充分表现了北京地域文化特色②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③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④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

三、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

这部小说最早构思与1936年春,于1936年9月至1937年10月连载于《宇宙风》杂志

1.主要内容——《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反映城市贫民生活最杰出的作品,通过祥子追求“拉上自己的车”而三起三落的悲剧故事,描绘了北京人力车夫悲命运

2.思想成就——①社会学视角:

真实反映旧中国城市底层市民的苦难生活②文化学视角:

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进行了探讨③哲学视角:

对人性与命运的深刻体察

3.人物性格

⑴祥子性格发展可归纳为五个阶段:

①“祥子”阶段——有一般小市民的精明,保有农民的淳朴善良②“骆驼祥子”阶段——理想开始动摇,一再受挫,内心常有矛盾,失去了往昔的坚定执着③虎妞的丈夫——还保有体面善良,未改做一个独立劳动者的初衷④“一般车夫”新的道德标准时“合群”,但还爱小福子,这是他阴暗生活的唯一光亮⑤“走兽”阶段——精神的人已不存在,潜藏在人性下的野性兽性恶性发作,沦为一具行尸走肉

⑵祥子悲剧的原因

客观:

①旧社会的逼迫②车场主女儿虎妞的诱骗

主观:

①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隘眼光,尤其是个人奋斗思想是造成他悲剧的最根本的一点②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比如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逐渐滋生的自暴自弃,在把握自己上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

⑶祥子形象的意义——祥子的悲剧是强者沉沦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命运,它真切地展现了一个不该毁灭者地灭亡的全过程,是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沉沦的悲剧量

⑷虎妞的性格特征:

性格复杂,大胆泼辣,有些心里变态;有剥削者的某些,又有追求自身幸福的合理愿望。

蔑视学法道德又屈从礼俗人情。

这是一个挣扎、周旋于不同层次文化之间的具有多项意义的悲剧人物。

4.艺术特色

《骆驼祥子》反映了老舍30年代中期小说的内容和风格的某些变化

①鲜明的“京味儿”(见上)

②人物塑造上运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

③小说以祥子遭遇的一系列事件为结构主干,用“一线串珠”的方式组织构思,情节安排不枝不蔓、紧凑集中、落笔严谨、布局妥帖

5.《四世同堂》分《惶惑》、《偷生》、《饥荒》

名词解释:

《骆驼祥子》(作者、时间、地位、内容“三起三落”悲剧、艺术特色)

简答题:

如何理解老舍小说的“京味儿”

 

第十二章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一、概述

㈠生平与创作道路——无政府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反对一切强权,主张绝对自由。

反对资本主义、封建专制,但对社会主义也不向往。

他认为国家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废除任何形式的政权建立,要求建立一种“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无制裁,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社会,巴金倾向于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碍社会进化的思想”

①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写于1928年法国,开始用笔名巴金)

②1931年后进入创作高峰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创作风格:

Ⅰ青春激情期(2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以《灭亡》《爱情三部曲》为代表,充满激情,主观色彩浓厚,带有理想主义,热情有余,沉淀不足。

Ⅱ现实沉思期(抗战爆发—1949)以《憩园》《寒夜》为代表,感情趋向深沉,描写日常生活琐事十分细腻,显示出人道主义与现实主义,人物与主题都有了人性和文化的复杂性,形成独有的诗化风格,平庸、儒弱、善良的普通人是这一时期小说的主人公形象

巴金前期创作的两大主题——①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从事的社会斗争的(如《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等)②揭示封建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走向崩溃的命运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代表)

二、《家》(1931)

1.文学史地位:

是对中国封建大家庭的艺术描绘,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到成熟阶段

2.主题:

描写20年代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黑暗、腐朽、落寞、分化,最后彻底崩溃的历史,展现了青年一代在封建专制文化的传统中或被吞噬或由挣扎到斗争的历程,揭露封建专制的罪恶和它必然走向末路的历史命运,展示新生力量崛起的时代主题

3.人物形象分析

①高老太爷——封建制度人格化的形象,是高家罪恶与种种悲剧的根源,专横虚伪

②觉新——性格儒弱、是封建礼教熏陶下人格分裂的典型,他的命运揭示了“作揖哲学”的破产,妥协、忍受只会终身不幸

③觉慧——觉醒和叛逆的代表,象征新的时代潮流对封建大家庭的冲击

④钱梅芳——“过着尼姑庵式的生活”

瑞珏——体现妻性和母性

鸣凤——聪明、美丽、善良、刚烈

4.艺术风格

⑴用现实主义手法精心塑造真实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①善于把同命运的女性写得个性迥异

②真实地写出反面人物(封建家长)的虚弱和忏悔

③真实地写出理想人物的弱点,避免了概念化和神化

④真实地写出中间人物的复杂性

⑵热情酣畅的抒情特色和沉郁哀婉的悲剧风格

三、《寒夜》(1946)

巴金40年代的作品比30年代的更为成熟,40年代的作有《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

1.《寒夜》(人物曾树生)的多重意蕴——故事简单但内涵却非常丰富,主题蕴含了社会批判、文化冲突,人性探索多重因素

①社会现实批判②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冲突③人性探索:

婆婆与媳妇的冲突主要是新旧文化的冲突,那么夫妻之间的冲突就带有复杂的人性与人生的内涵,造成这种冲突的根源是社会冲突

2.缜密冷静的写实风格

①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②富有深度的心理描写

名词解释:

《家》(作家、时间、内容、艺术风格)

《寒夜》(时间、作家、主题、风格)

简答题:

1.分析《家》中觉新与觉慧的人物形象2.巴金小说前后期艺术风格的转变

 

第十三章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空碧等)

一、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1.创作主题:

表现人性

2.艺术特色——将环境描写置于重要位置

3.沈从文创作的题材取向(两类)

第一类写城市与知识阶段,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人性的病态,扭曲丑陋,分裂与自然人性的丧失;

第二类写乡村与抹布阶段,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自然美好的人性

⑴都市题材①展现都市腐败的生存环境——《腐败》(1929)以一种散漫的笔法描绘了上海闸北区贫民们的生活,《夜的天空》(1929)描写都市贫民区生活,没有主人公只写各种各样的人的梦境②写上流社会和上层家庭的无聊——《绅士的太太》③嘲讽高级知识分子——《八骏图》、《有学问的人》

⑵湘西题材爱”与“美”至“神性”——《柏子》、《丈夫》、《萧萧》、《长河》

二、《边城》

1.内容简介:

《边城》是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2.主要人物形象

①翠翠——是作者倾注了“爱”与“美”的形象

②天宝、傩送——男性美,体现了湘西精神,雄强进取、诚实勇武、不驯服、有血性

3.艺术特色

①语言自然古朴、优美②散文笔法与诗歌的抒情导入小说,富有写意性与抒情性,语言行为等描写揭示人物个性和丰富的内心,形成超逸、清淡的意境③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④穿插湘西民俗,体现湘西风情

三、沈从文的散文——《湘西散记》和《湘西》

思想特色:

都是文化散文,介绍湘西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宗教、伦理道德、民俗等地域文化,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简答题:

1.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2.结合具体作品比较沈从文湘西与都市世界的内涵

 

第十四章小说

一、概述

㈠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丰收时代,其中小说成就最大,小说题材内容广泛,风格题材多样,作家队伍壮大

㈡文学流派:

30年代由于商业与政治的双重介入,形成了左翼、京派、海派的潮流分割

二、左翼小说新人

“左翼小说新人”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或30年代初登上文坛的一批具有左翼倾向的青年作家,其代表有蒋光慈、柔石、丁玲、张天翼、沙汀、萧红

1.初期的左翼小说

⑴“革命浪漫蒂克”小说:

在左联成立后(1928—1930年间)流行,作家多革命家兼作家身份,正面描写革命斗争,自叙传色彩浓厚,用“革命如恋爱”的创作模式,有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洪灵菲、钱杏邨等,代表作品有华汉(阳翰笙)的长篇小说《地泉》(包括《深入》、《转换》、《复兴》)

⑵蒋光慈(1901—1931)的小说

《少年漂泊者》(1925)——第一篇中篇小说

《短裤党》(1927)——第一部描写上海武装起义的小说

《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田野的风》——第一部较早表现农村革命题材与青年形象的作品

⑶柔石(1902—1931)的作品

小说主题分两类:

①表现知识分子在指定时代和特定环境下思想与性格《二月》

②描写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不幸遭遇《为奴隶的母亲》

2左翼后期青年作家

⑴丁玲(1904—1986)

20世纪30年代最有思想与才华的青年女作家,小说具有敏锐的思想性,她是五四以后第二代善于写女性的作家,早期作品分别观照了女性与男性、女性与女性、女性与自我的关系

①承续五四个性解放传统而创作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

a.封闭的结构与人物的统一b.精细而大胆的描写手法

②秉承30年代“革命文学”旨趣而创作的小说——《水》(以1931年全国特大水灾为题材,民众觉醒、反抗的群像描写)、《韦护》

⑵张天翼(讽刺小说家)——《包氏父子》

讽刺的基本主题:

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

着重刻画三类讽刺性人物:

①小官僚②底层人民③小知识分子

3.社会剖析小说——左翼小说的主流文体

以茅盾、吴组缃、沙汀等为代表,他们一般从社会政治经济分析入手,用阶级的眼光观察分析社会,并将之作为作品表现的中心,以其创作从本质上揭露社会的本质

⑴沙汀——①对工农运动的侧面描写及反应②描写大众苦难生活③对黑暗势力进行犀利的暴露与批判(特点:

以小见大)——《在祠堂里》等这类小说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反动政权的残忍、野蛮与腐朽

⑵吴组缃——《一千八百担》、《樊家铺》、《菉竹山房》

⑶叶紫——叶紫的《丰收》与茅盾的《春蚕》、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同样都是写“丰收成灾”的。

⑷艾芜

《南行记》——最突出的短篇集(主要写中国西南边陲及周边一些国家的生活和民俗风情)

《山峡中》——艾芜早期的代表作

①独特的取材:

写的不为人们所熟悉的“山贼”生活

②特殊的人物形象(复杂性)a.对社会充满仇恨,不相信书本上所写的一切

b.不像一般农民那样信奉菩萨

c.用消极的破坏方式反抗社会

d.对人既残忍又善良,既剽悍又悲伤

③艺术风格:

浪漫主义色彩a.西南边疆的风光与人物活动的险恶的自然

b.奇特性格的人物

c.充满冒险的人物活动的描写

⑸东北作家群

①概念:

九一八之后出现于文坛的作家群体。

东北沦陷后,一批富有民族情感的青年作家从沦陷的东北三省陆续流亡到关内,他们的作品表现了浓郁的乡愁和悲愤昂扬的情感,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代表作家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

②题材:

一类是九一八事变前的生活、风俗、心理——萧军的长篇小说《第三代》、端木蕻良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另一类是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人的抗日活动——萧红《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

③主题——他们所描绘的东北风俗画中存在两种互相对立的主题,一是通过对那些散发活力的民俗民情、社会心理的描写,揭示东北人民的优秀品格;二是描摹点化社会风俗中的霉气,抨击国民劣根性

④萧红——《生死劫》(成名作)、《呼兰河传》

三、京派小说

1.概念:

20世纪30年代寄寓在京津两地的一部分文人的创作.它多由文化层面探讨人生和人性,注重道德文化的健康和纯洁,将原始古朴的东方情调融入对人生事态尤其是乡野生活的事情描绘中,风格恬淡、沉婉,作品充满一种东方古典式和谐圆融的情致和抒情神韵,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林徽因、萧乾

2.代表作家

⑴萧乾——短篇小说《篱下集》、《栗子》、《落日》及自叙性长篇小说《梦之谷》

以城市中“乡下人”身份,从“儿童视角”出发。

写世态炎凉,自叙传色彩很浓

⑵芦燓(1910—1988,笔名师陀)

短篇集《谷》、《里门拾记》、《落日光》等,突出自己的乡村背景,以“乡下人”自居,全部作品都有一种“精神还乡”的特性

四、海派小说

㈠初期海派小说

1.特点:

具有世俗化和商业化的特征,过渡性地描写都市,首次处理“都市男女”这一全新题材,追求艺术形式上的创新

2.初期海派小说家:

张资平、叶灵凤

㈡第二代海派小说——新感觉派小说

1.概念:

新感觉派小说是19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上海出现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穆时英、施蛰存《梅雨之夕》,他们多方吸取日本新感觉派、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手法,表现现代都市和都市人生

2.新感觉派小说的内容

①在快速节奏中表现现代大都市②将人的主观感觉、主观印象渗透进作品中③对潜意识、隐意识的挖掘和表现

五、李劼人——“艺术上保持独立性”《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名词解释:

1.革命浪漫蒂克2.《莎菲女士的日记》3.社会剖析派小说4.东北作家群5.京派6.新感觉派

 

第十六章新诗

(二)

第一节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一、中国诗歌会

1.成立于1932年,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主要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

2.主要特点:

①表现工农斗争②集体主义群体③现实描摹和直抒胸臆

3.殷夫(被称为“红色鼓手”,代表作《别了我的哥哥》)诗歌类型:

①青春与爱情的歌颂②革命与时代的赞歌

二、臧克家——“农民诗人”

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诗歌形式受到新月派的影响,内容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始终眼光向下,关注凄凉悲惨的农村,道尽农民的普遍命运。

诗歌“意新语工”,追求“深刻刻家,深刻到浅易的程度”的艺术境界

《老马》中的“老马”的形象分析:

①老马瘦弱、被奴役、鞭打②看不到希望③象征着中国农民④也是诗人自我的写照“老马”“农民”“个人”

第二节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1.后期新月派以1928年创刊《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新刊》季刊为主要阵地,代表作家徐志摩、陈梦家等

2.后期新月派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特色:

①纠正提倡新诗格律诗的一些偏颇②有别于中国新诗会诗人对外部世界叙事的偏重,回到内心,强调抒情诗的创作。

幻灭的空虚感,迷茫的感伤情绪,是后期新月派的典型诗绪③进行十四行诗的探索

第三节现代派诗人群地创作

1.现代派诗人群(现代诗派)——30年代自由主义诗派的一个重要诗派

30年代的现代诗派是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末的象征派演变而成,从1932年5月创刊的《现代》杂志为其重要阵地,“现代诗派”也因之得名。

聚集在《现代》杂志周围的一批诗人有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等,在诗艺上追求西方现代主义手法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融入,在30年代影响很深

2.戴望舒(1905—1950)

⑴1929年《我的记忆》成为现代诗的起点

⑵诗集《望舒草》(1933)确立了以散文美为主要特征的历史剧,对“诗的音乐性”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