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950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

《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白衣天使的故事.docx

白衣天使的故事

手术室男护士张树林,平均每天站8小时

  28岁的张树林是太原市中心医院手术室的一名男护士,外人用“不见天日”来形容他的工作环境:

密闭的手术间,终日不见阳光,靠层流系统来净化空气。

加上每天工作时要戴口罩、手术帽,被憋得缺氧头晕是常有的事。

和很多手术室同事一样,张树林平均一天站立时间超过8小时,腿部患有严重的静脉曲张。

“树林!

拿二号线!

”“树林!

血不够了!

”张树林个子不高,长得清瘦,在手术室里人称“跑得快”。

他的主要工作是在十平方米的空间内来回奔跑,准备手术用的辅料包、手术中精准地为医生递器械,清点器械和用具,记录手术流程。

“没办法不快,人命关天,每个身穿白衣的人都必须跟死神赛跑。

  手术室对外人来说很神秘,对张树林来说却意味着无休止的挑战。

“你不知道病人什么时候会来,应急手术是家常便饭。

手术室的工作流程与外面病房截然不同,病人对无菌环境要求高,急救过程需要精神高度集中,从清点手术器械到接送病人,稍有疏忽就会影响全局。

”经过5年的实践,张树林已经练就了这样的本领:

手术中,只要医生一个眼神或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他就能明白医生需要哪一种手术器械。

“同样一台手术,每个大夫的操作习惯都不同,护士要了解大夫的习惯,这样可以给手术节省时间,争取胜算。

  张树林认为,一个专业的护士除了技能过硬外,还必须会和病人沟通。

“每次接病人上手术台前,我都要卸下口罩,让病人看到我的脸,这样他会比较安心。

  28岁的张树林有个心愿,就是能在30岁前找个女朋友。

护士行内有句俗话,能在手术室撑下来的护士都是精英,因为这里的护士眼疾、手快、耐力好。

张树林说,他更享受这个职业使他养成的许多好习惯,比如严格要求自己,做事力求完美。

从业40年老护士高丽娟坚持奉献就是出路

  64岁的高丽娟曾是太钢总医院的护士长,在护理岗位上坚守了40多年,退休后被太原市中心医院集团肛肠医院聘为行政院长。

“有人说护士永远也熬不出头,我就想用实际经历告诉正在奋斗的护士们,坚持奉献就是出路。

  上世纪70年代初,高丽娟在太钢总医院骨科病房当护士。

她是医院第一个提出“病区无陪侍”的人,比现在全国推行的创建无陪侍病区理念提前了三十多年。

提起此事,高丽娟笑着说,那时候的工作条件很艰苦,“没有电话,为了问一个病人的情况,得专门跑一趟;病房楼道里没有上下水和厕所,护士得拎着水桶或尿桶上下楼;经常停电,值班护士必须练就闭着眼睛从库房取药、配药的本领。

”高丽娟认为,一个护士除了必须掌握精湛的业务技术外,还要“会干活,琢磨着干活”。

作为骨科病房的护士长,她在当时就提出了增加生活护理一项,就是护士替病人刮胡子、洗脸、洗澡。

她认为,护理不只是机械地执行医生的意见,应该让患者感受到医院的温暖。

  凭着在业界的良好口碑和精湛技艺,高丽娟退休后曾被多家医院返聘。

如今的她回首四十多年的护士生涯,颇多感慨,“我想对年轻护士们说,努力可以把事情做对,但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

用几十年时间坚持做一件事,终有回报。

90后年轻护士孟雪上班首件事是给小宝宝换尿布

  孟雪说话的声音很轻柔,走路的声音也很轻柔,她说,这可能是在新生儿急救中心呆惯了的缘故。

21岁的孟雪是名90后护士,在省儿童医院急救中心工作。

从她身上,能看到新一代护士对这个神圣职业的诠释和理解。

“这些姑娘们没结婚生子,对待婴儿却比孩子的父母还专业!

”在省儿童医院急救中心的无陪侍病房外,经常能听到患者家属这样夸奖孟雪和她的同事。

早上7时50分,孟雪开始挨个儿给小宝宝们整理襁褓、换尿布。

作为一名在家娇生惯养的90后,她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给婴儿换尿布的情景。

“那个小宝宝是个早产儿,拉的是墨绿色的胎便,胶状的,不容易擦干净,急得我直冒汗。

”刚入行时,护士工作的苦累曾让孟雪困惑过。

“我上大学时选择学护理,只是因为看了一部电视剧,里面的女主角穿着护士服,很干净很高雅的样子,可现实完全不是这样。

”急救中心的病人很特殊,大多是未满月的新生儿,病情危重。

刚进科室时,看着保温箱里的那些“小不点儿”,孟雪无从下手。

急救中心护理工作的第一步是给宝宝做生活护理,喂奶、换尿布、洗澡、做抚触,经过学习实践,孟雪现在已能熟练地完成这些工作。

“我们虽然年轻,但对这个职业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

”孟雪说,尽管科室里有很多姐妹都没有结婚生子,但她们跟这里的孩子都有着特殊的感情,有时单凭孩子的哭声就能听出是饿了还是身体不舒服。

“有时,深夜在病房里守着孩子们,看他们熟睡中突然绽放的微笑,那种欣喜和感动无法言表。

当然,看着保温箱里那些小人儿顽强地与病痛抗争,心里也会生出敬佩之情。

”孟雪说,护士职业有苦也有乐,她更珍惜工作中收获的感动。

乡村白衣天使演绎感人故事

 31岁村医:

坚守山村行医7年

 跋山涉水半个多小时,在一个小山坡上的瓦房里,终于看到了一个挂着“大浪村委卫生所”的牌子。

今年31岁的李前锋正在给村民看病,个不高,偏瘦,一张脸略显蜡黄,四五个病人坐在长凳上候着。

  68岁的村民陆璠一个星期前摔伤了腿,李前锋给他缝了8针,现在每天都来卫生所换药。

陆璠说,李前锋没有来之前,附近8个自然村村民如果有人生病的话,得走两个小时的路去六景就医,远的要走上整整3个小时。

  量血压,测体温,看病,开药。

一些村民拿药后,就直接给钱;没有钱给的,李前锋就从抽屉里拿着一本小本子,在上面记着:

11月26日,某某8元,某某5元。

“李医生是个好人,我几次来看病的钱,现在还没有给呢。

”村民卢老伯不好意思地笑笑。

  自从2003年来大浪村当村医,李前锋就开始有了这本记账本。

虽然上面记下了一笔笔欠款,但他从未想过要去“讨债”,即便是他2008年5月患上尿毒症没有钱治疗的时候。

李前锋说,来看病的村民一般有钱都会给,那些没钱给的是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

  不畏艰苦:

年轻村医主动请缨

  来大浪村前,从南宁一卫校毕业的李前锋在老家横县六景镇八联村开了一个诊所。

八联村在六景镇附近,交通便利,有四五千村民。

虽然有四五家诊所,但他的诊所生意不错。

  24岁的年纪,应该是很向往大城市的生活,为什么选择来到这个偏僻的山村当村医?

一听到这个问题,李前锋笑了笑,平静地说,在城市的人也许不知道山村里看病的困难。

一些人仅仅因发烧没有及时治疗就没了性命;一些孕产妇半夜突然要临产了,还能跋山涉水两三个小时到镇上后再生吗?

  2010年11月24日,正在卫生所看病的李前锋就接到电话,称一名孕妇在山坡上要临产了。

李前锋二话没说,背上药箱骑着摩托车就赶过去了。

“当时羊水都破了,但那里的条件又不允许生。

”李前锋说,他做了一些简单处理后,一边让孕妇要深呼吸,一边用摩托车将她送到六景卫生院。

孕妇送到后马上就生了。

  “村里太需要医生了。

”李前锋说,在他来之前,这里因条件艰苦,一直没有一名正规的医生,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的,一般都自行有些土药治疗,一些村民因此也耽搁了病情。

  当2003年横县卫生局下发通知,调整各村卫生所布局时,看到大浪村村医名额一直空着,李前锋主动请缨来到大浪村,成了大浪村8个自然村唯一的一名村医。

在村委会免费提供的一间办公室,开了大浪村委卫生所,开门接诊。

  不求药费:

只为给村民看好病

  大浪村人口2300多人,距镇上6公里,进村要翻越一座大山。

当时还没修路,从镇上走进村里要两个多小时。

这还不是最艰苦的。

大浪村有8个自然村,最远的独田村离大浪村有6公里,走路要花上一两个小时。

有时,李前锋上午背着一个药箱进山,晚上才能回来。

  为了方便村民看病,李前锋在诊所门口写上他的电话号码,有时深夜接到求诊电话,李前锋也会马上出诊,连夜翻山越岭赶去为患者治疗,天亮才背着药箱回来。

  得知李前锋去山村里当村医时,邓小妹义无反顾地跟着他进了山,两人于2003年正式登记结婚。

“我家里人当初也反对我们在一起。

”邓小妹家在武鸣县一个乡镇,家里种有上百亩甘蔗,经济条件不错。

而李前锋家住的是泥砖房不说,他还跑到一个山窝窝里开卫生所,家里人很不理解。

  当时,夫妻俩每月靠横县卫生局发的60元补助和治病所得的几百元钱维持生活,一般一个月才出村回家背一次米。

为了维持生计,妻子邓小妹还在村里摆了个鱼摊,每天清晨5时许,李前锋就去镇上拉鱼回村里。

他去给村民看病了,妻子就在家里卖鱼。

  尽管生活困难,但李前锋却免费给孤寡老人、特困家庭看病,平时收的药费也很低。

“有些人说山高皇帝远,我可以随便收。

”李前锋说,看到这些村民这么困难,又受病痛折磨,怎么能忍心再去收他们钱呢?

  好人好报:

爱心给他第二次生命

  2008年5月,在走村串户为村民看病时,李前锋总感觉身体不适,腰部酸胀。

他偷偷跑到横县人民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尿毒症。

家里一贫如洗,哪里有钱治疗?

不想连累家人的李前锋悄悄写好了遗书。

  在遗书中,李前锋让妻子邓小妹改嫁,让他父母保重身体,还说他死了把他的器官捐献。

“我知道爱一个人就要一辈子。

下辈子我还嫁给你。

”邓小妹却哭着说,不管怎么样,都要陪着他。

  四处借钱,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拿去卖掉,但这些远远不够。

他们连每天透析的治疗费都难以承担,更不用说20万元的换肾费用。

  大浪村唯一的村医病了,一些村民生病了,只能到镇上去看。

但只要一接到村民的求诊电话,身体稍微好一点的李前锋还想背上药箱去给他们看病。

李前锋说:

“人总是要死的,但我还年轻,还可以救治很多病人。

  得知村里唯一的村医无钱治病,大浪村村民联名写了一封信给当地政府,请政府给予救助。

李前锋的事迹很快被大家所传颂,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当地政府、村民纷纷为他捐款。

香港一家爱心机构还为他募得爱心款90余万元。

筹到手术款后,李前锋的妹妹主动要求捐肾,并配型成功。

2008年12月23日,李前锋在北京成功地做了肾移植手术。

  手术后,李前锋又重新回到他的诊所,妻子邓小妹则在六景镇上找到了一份工作。

如今,李前锋每月还要进行4000元左右的抗排斥药物治疗,一直要用药到终身。

“我现在身体很健康,每次为村民看好病,我就比什么都要高兴。

”李前锋说。

白衣天使:

因爱而不平凡的故事

白衣天使,是世人对护士的美誉和寄托。

亲切、温柔,照顾病人,抚慰患者因伤病带来的痛楚。

护士工作平凡而伟大,他们奉献的每一份关爱,每一片真情,换来的是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安康。

可是,许多人不知道,在白衣天使这个圣洁光环的背后,他们付出了怎样的辛劳、怎样的牺牲、怎样的泪水……今年国际护士节前夕,记者走近本市新近评选出的津门好护士,讲述那些因爱而不平凡的故事。

  奉献篇:

天使慈母心

  尽管每天都是满负荷的工作和疲惫的身心,面对许多渴求健康的目光,护士们依然用鼓励的眼神传递力量,带给患者摆脱病魔的勇气和一份生存的基本需要。

她们,把自己的一颗慈母之心奉献给了患者。

  天津医大二院副主任护师高秀云从事心脏科护理工作22年,任心脏科护士长近20年,在亲人和病人之间,她总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

20年来,每天高秀云总是提前一小时上班,只要患者需要,她随时到岗,甚至父亲病重期间都从未歇过一天班。

接到父亲病危通知时正是端午节前日,监护病房危重病人抢救及节前准备工作就绪后,她才赶到父亲床前。

当时已是晚上八点多钟,父亲已处于弥留状态……办完父亲丧事,高秀云连丧假也没休,带着对亲人无限的内疚和自责,回到了工作岗位。

  天津医大总医院耳鼻喉科护士长谢艳,总是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把温馨服务贯穿于护理工作中。

每逢春节,她都会亲自布置病房,贴上吊钱儿、窗花,让患者有过年的感觉,有家的温暖;每逢护士节、母亲节、父亲节及患者生日时,她会代表医护人员送上亲手叠制的千纸鹤、贺卡,送去真诚的祝福。

她那温馨的话语、体贴入微的关怀,时刻都在与患者做心灵的沟通,减轻着他们的痛苦,以人性化、亲情化的护理打造着耳鼻喉科的服务品牌。

  市胸科医院主管护师索秀莉从不顾个人安危,以满腔热情为患者服务。

前不久一名HIV阳性患者(艾滋病感染者)住进该院,索秀莉冒着职业暴露和被感染的危险为该患者静脉取血。

由于该患者静脉条件和心功能差导致静脉压力高,当针尖刺入血管那一刻,鲜血顺着针眼溅到她的手臂和衣服上。

但她没有声张,处理好病人回到治疗室后再用清水清洗、用酒精擦拭,之后便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用我的爱心、诚心、细心换您的舒心、放心、安心”,是天津医大眼科中心护师王玥常说的话。

工作中的她也是这样做的,总是带着微笑尽心尽力为患者排忧解难。

一次一名住院孤寡老人排便后不慎将手表掉进马桶里,虽然手表已经很旧,但考虑到老人经济上不富裕,王玥生怕手表在水里多泡几秒会损坏,便没找工具,也没请后勤人员帮忙,立即直接下手把手表拽出来,用清水冲洗净手表后马上擦干,检查发现手表还能正常使用。

看到王玥手上、胳膊上沾满粪便,老人激动地流下热泪……

  创新篇:

在工作中投入聪明才智

  南丁格尔曾说过:

“护士必须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

”护士工作琐碎而不易,艰辛又劳苦。

值得称道的是,他们不仅用柔弱的肩膀挑起护理工作的重担,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投入聪明才智,把创新的理念贯穿于自己的工作中。

  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是医院公认的最苦最累也是压力最大的岗位。

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长、主管护师马虹在这个岗位一干就是11年。

在这11年里,她不仅出色地做好护士本职工作,更摸索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护理管理模式。

她提倡在科室管理时要遵循“五常法”和“5S”的国际管理标准。

早在人民医院建院初期就结合医院及科室具体情况建立了一系列近十余种行之有效的管理表格,如特殊感染登记、传染病人登记、“诺顿评分表”、“非计划拔管评估表”、“危险因素评估表”等表格,以预见性管理及提前告知措施大大减少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和谐了医患关系。

  天津医大总医院神经科护士长沈钺,在组建脑卒中病房和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中,开展了颅内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有创动脉压监测、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等并制定了相应的护理常规,同时结合临床医疗新技术的开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全脑血管造影技术、溶栓治疗、介入治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和颅外-颅内动脉架桥吻合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等多项新技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学习并指导护士的临床护理工作。

她在工作中也注意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参与天津市护理质控中心《常见疾病护理常规》一书的编写,启发护理骨干制作了多项护理小发明,便利了临床工作,其中3项获得了专利证书。

  市第四中心医院心内一病区护士长邸霞带领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增加新的人性化服务举措:

从家中拿来雨伞作为“爱心伞”,以备患者之需;建图书角,订阅了《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冠心病图册、糖尿病知识手册等,以丰富患者业余生活、方便其增加疾病认识;设便民箱,为新入院患者准备了小毛巾、一次性纸杯、一次性痰杯;制温馨提示卡,包括餐前、中、后使用胰岛素、降糖药的提醒以及特殊检查、输液过程的注意事项……温馨关怀着每一位病区患者。

  压疮的治疗一直是困扰临床护理工作的难题。

作为医院换药小组的成员,天津中医二附院护理部主任狄红月在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压疮的方法应用中药紫草纱条,大大加快了浅表压疮的愈合速度。

同时她还将湿式愈合的理念引入医院,应用水胶体敷料,使深度压疮得以治愈。

  天津中医一附院副主任护师王维宁在专业学习上刻苦钻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她充分利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这一专长,帮助临床解决各种穿刺难题,凭借娴熟的穿刺技术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赢得了科室和病人的首肯。

此外,她努力推动全院护理科研工作的开展,她参与的“痛风病中药洗泡相关因素研究”、“透皮吸收促进剂对中药熏蒸法增效影响的研究”两项研究课题均获天津市科技成果奖。

  敬业篇:

一切为了患者

  当一个人把工作当事业干的时候,他一定投入了真诚的爱。

面对多种性格的患者,护士奉献的是海一样博大的情怀,面对刁难者纵使自己受了天大委屈对病人实践的也是医德和表率;纵然一个人的时候会伤心流泪,但在患者面前展现的依然是笑脸。

  93岁的于爷爷是市肿瘤医院ICU护士马园照顾过的一位病人,从他入院起,马园就称这位老人为“爷爷”,生活上也像亲孙女一样照料着老人。

老人消化能力差,马园就将饭菜打成食糜,喂给他吃;老人太瘦,一天三次的肌注,皮下出现了硬结,马园就经常帮他热敷按摩;老人皮肤干燥,她就买来润肤膏,为老人擦浴后涂在他身上……老人94岁生日也是建军节当天,病魔将老人推向了死亡边缘。

“爷爷”,马园轻声呼唤着。

“园啊”,弥留的老人竟伸出手去搂住马园,感受着最后一次的温暖……那一天,老人永远地走了,平静安详。

  在市第三中心医院肝胆外科13病区护士长权月护理的患者中,有一段感人的佳话。

一位老年患者的女儿签证到期了,必须离开,而老人身边又没有别的亲人。

离别之际,母女俩抱头痛哭,看到这样的场面,权月的眼圈儿红了,她动情地说:

“你放心走吧,有我在,有我们13病区的护士在,您的母亲会得到最好的照顾。

”话虽不多,但一诺千金!

从此不管工作多忙多累,只要能腾出一点儿空儿,权月就会来到这位母亲身边,从给老人擦脸洗手、喂水喂饭、端屎倒尿到陪她说话聊天儿,不了解内情的病人都以为权月就是这位老人的女儿。

权月用浓浓的人间真情,陪老人走过了最后的人生岁月。

  做护士难,做男护士更难,做心内科重症监护室的男护士难上加难。

但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CCU护士张再红知难而进,在护士这一普通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奉献着、坚守着、付出着,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用自己的一份执著与热情,用自己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实现着白衣天使庄严的承诺!

2010年4月,他参加天津市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医疗队。

刚到达玉树机场时,3800多米的海拔让他发生了高原反应,强烈的头痛令他站立不住,但他没有退缩,和队友一起协助机场工作人员将299件物资运上飞机,同时转运30多名藏族伤员登机。

此时,他的心率已经到达了140次/分,血氧饱和度只有80%。

到达格尔木,他顾不上身体不适就立即投入到工作中。

当地没有重症监护病房(ICU),医疗队决定帮助建立ICU,以有效救治伤员。

护士中仅他一人从事重症护理专业,从布置格局到制定制度,他都亲历亲为。

4小时后,格尔木市第一个ICU筹建完毕,填补了该市医疗领域的空白。

格尔木市副市长对医疗队的无私援助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天津医疗队为当地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护士长靳立巾说,人生的壮美就是把心沉浸在工作中,安静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她也在努力实践自己的理想,总是用微笑、耐心、关爱、亲情感动着患者及家属,为护理事业献出全部的爱。

一次,该科从急诊收治了一名遭遇严重车祸的孤寡老人,患者入院时全身满是污垢和血渍,在炎热天气里散发出刺鼻的臭味。

靳立巾带领护士细心擦净老人身上的污垢,并亲自为其买饭,精心护理,直至老人康复出院。

部队患者生病住院常无人陪伴,心理上易有孤单感。

针对这种情况,靳立巾要求护士克服害羞心理,多与患者谈心聊天,减轻其心理压力。

  白衣天使,他们奉献的是一丝温情、一份关爱、一滴汗水、一片真情,换来的是患者的安详和患者家属的安心。

也许她们的故事并没有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情节,有的只是一些日积月累的琐碎事。

这些事情也可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当这些小事和时间联系起来,坚持的力量会使再琐碎的事情也变得动人起来。

也许,这就是护士的职业魅力吧。

美丽背后的坚强——白衣天使的故事

在她的组织下,3小时建成发热观察门诊

两个星期前的星期五上午10点,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到了开设发热门诊及观察门诊的紧急通知,作为护士长的杨力群马上就忙了起来。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杨力群至今都显得有些兴奋:

“打电话调集全体护士到岗、向病人说明情况重新安排床位、与护士们一起把医疗用品搬到新大楼……下午2点多,就开出了发热门诊和观察门诊。

”杨力群说,那天大家真的像在打仗一样,每一位护士都没有二话,到晚上10点多才把很多后续工作处理完。

有一位因为腰痛而批准公休的护士坚持到岗参加开设门诊,她住得远却到得最早,敬业精神真是令人感动。

杨力群用“超负荷运转”来形容最近的工作状态。

她说,自从开设了24小时的发热门诊,医院里护士的人手马上就紧张了起来。

现在,发热门诊的护士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为了保证常规治疗,其他的护士也要一人顶两、三个人的岗位。

身为护士长的杨力群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对于这样的工作强度,杨力群只是淡淡地说道:

“辛苦是辛苦,但这时候,护士长一定要站在最前面的。

驻守发热门诊,她们不能遗漏一个可疑病人

赵桂芝护士登记就诊病人的详细信息

身穿蓝色的隔离衣,手上带着乳白色的隔离手套,脸上还戴着厚厚的口罩和透明的眼罩……当记者在瑞金医院发热门急诊预检处看到赵桂芝护士时,才真正感受到第一线白衣天使工作的危险性。

赵桂芝是一位已经工作30年的老护士,这次抗击“非典”,她主动请战到“第一线”工作。

对于这份具有危险性的工作,赵护士脸上露出坚定的神情,她说:

“发热预检处的工作很关键,特别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不能遗漏掉任何一个可疑的病人!

因此赵护士会让每一个前来就诊的病人登记详细的联系方式,然后围绕流行病学史仔细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再进行相应的检查。

前两天,一位在沪上某建筑工地工作的民工到发热门诊就诊,他不能完全准确地说清工作地址,就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作为联系方式。

为确保能与每位病人联系上,赵护士当场就给这位民工打手机,直到听到他的手机响了,才放下心。

护士王海琳是瑞金医院发热门急诊的第一批医护人员。

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坚持工作的20多天里,处理上海第3、第4例非典病例让她感到印象深刻。

她说,当时这两位患者来就诊时,发热预检的护士已觉得有些可疑,因此就对他们重点“看护”。

后来在两位病人确诊为疑似病例后,医护人员就马上把他们送到了隔离病区。

王海琳坦诚地说:

“现在想想心里是有点怕的,但是当时真的也没考虑什么,就觉得应该是这样做的。

身穿隔离衣的王海琳正在工作

直面危险与挑战,她走进医学隔离区

4月25日下午,徐汇区新世纪幼儿园在实施了5天“医学隔离”以后终于宣布解除警报,此时此刻,新乐地段医院的赵蓓娜护士心里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

在新世纪幼儿园实施“医学隔离”的5天里,赵蓓娜每天都要去两次幼儿园,为100位小朋友和32位老师测量体温,并指导园内的卫生老师做好消毒工作。

她介绍说,在那段日子里,护士们所要做的除了做好医护工作,还要做一些思想稳定工作。

虽然孩子们年纪小,但一些大班的孩子已经有所察觉;幼儿园里老师们的心情也是十分焦急,因此,护士们要给他们一些信心,一些安慰,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

赵蓓娜说:

“当那个疑似''非典''的孩子被排除''非典''可能性以后,那时开心的心情无法言喻。

我既为孩子和老师们能够确认为安全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做好了本职工作而感到兴奋。

在完成任务以后,赵蓓娜这两天又为新乐医院养老部的开设工作而忙碌。

赵蓓娜表示,如果抗击“非典”还需要医护人员上阵,那作为护士的她还将义不容辞,因为这就是一个白衣天使的职责与使命。

即使又脏又累,依然是快乐天使

2003年本科毕业后,王艳娜正式成为了一名护士。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当初是冲着“白衣天使”四个字选择护士这一职业的,“小时候就听别人说,医护工作者都是白衣天使,觉得又脱俗又崇高,天使般的感觉,就想长大后成为其中的一员。

但是,后来她发现,天使并不如自己想象中那样美好,“又忙又累,还要经常上夜班,进行各项考试,压力很大。

有一段时间由于情绪低落,想过要放弃”。

认识到现实和理想差距后的她不但自己开始打退堂鼓,周围的人也纷纷劝她:

好歹也是本科毕业,干什么不好,非要当这个又脏又累的天使。

正当她开始动摇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让她转变了想法。

2007年,医院来了一个40岁患了脑出血的外国病人,因为家人和朋友都不在身边,自己也不懂中文所以进来后觉得格外孤独无助,周围的护士由于语言的关系,都对他爱莫能助,当时,医院唯一精通英文的王艳娜成了他的救星,她不但要回答这位有强烈知情权意识的国际友人的各种问题,提醒他生活中要注意的事情,还得充当他和其他医护人员的翻译。

外国病人和其他医护人员的信任让王艳娜很有成就感,她说:

“我大学时英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