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97390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8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北国之声》

第一课时《美丽的家乡》1

教学目的:

1学唱歌曲《美丽的家乡》音高准确、声音和谐统一。

2了解歌曲是一首达斡尔族歌曲,了解“傲蕾·一兰”的相关资料介绍。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能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边唱能边加入简单的少数民族的舞蹈动作。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歌曲,能自己自由的创编歌词。

体会二声部的演唱,为下节课做准备。

教具运用:

电子琴、实物投影、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相互问好,开始上课。

二、设计问题:

我们都是生活在呼伦贝尔的孩子,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同民族的同学,请你说一说,都有那个民族的?

你对这个民族的了解给大家讲一讲吧。

(学生可以自由回答,师做适当的介绍补充)

三、学唱歌曲

1、师做介绍,在呼伦贝尔的最北面,是美丽的莫力达瓦,生活着很多达斡尔族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2、设问,播放视频短片回答问题。

3、引入新课,并介绍歌曲选自歌剧《傲蕾·一兰》

4、家乡美,有什么美景呢?

听师完整的范唱,找到答案。

5、按节奏读歌词,跟节拍进行练习。

6、跟琴模唱第一段歌曲的旋律,唱乐谱。

7、师弹奏歌曲旋律,生自己练习填词唱,不足之处师给予指导。

8、跟琴完整的练习歌曲的演唱。

9、师示范简单的达斡尔族舞蹈动作,请生模仿。

9、边唱歌曲,边加入歌表演。

四、巩固创新1、歌曲中唱的家乡的美景镇的是很美,你能说说你自己家乡的美景吗?

2、学生自由的发言

3、有这么多的美景,我们把它写出来唱一唱吧。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词创作。

5、把学生创作的歌词进行展示,大家唱一唱。

6、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7、聆听歌曲二声部的演唱,下节课学习二声部。

五、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有所收获,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来表达对这首歌曲的理解,下节可我们可以一起分享!

第二课时《驯鹿》《冬猎》2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了解北方民族的生活,感受富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生活场景,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聆听音乐,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的段落、情绪、力度等。

教学重点、难点1.欣赏乐曲、感受月琴、柳琴的音色美。

2.如何感受音乐中“怡然自得”的生活情绪和安静、祥和的生活状态。

教材分析

1.《驯鹿》选自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刘锡津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分《赛马》《驯鹿》《渔歌》《冬猎》四个小曲。

乐曲通过这四首小曲描绘了北方少数民族幸福而又多彩的生活,充满生活气息。

作者曾深入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生活采风,选取了内蒙古、鄂温克、赫哲和鄂伦春等民族生活和劳动中最具有特征的场景为内容,以简练、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四幅充满生活气息而又形象各异的北方少数民族的风情画。

2.《冬猎》

《冬猎》也选自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描写了居住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人的狩猎场面。

“鄂伦春”意即“山岭上的人”。

引子渲染出原始森林的神秘和狩猎前特有的紧张气氛。

接着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追猎的场景,随后乐队全奏出欢乐明朗的歌调,抒发猎人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1.出示柳琴图片,介绍乐器。

师:

今天的音乐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两样乐器,首先带来的是“柳琴”。

(柳琴简介)

下面就请大家欣赏柳琴独奏曲《冬猎》,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柳琴的音色。

(《冬猎》音频)

二、新课学习

1.聆听乐曲,发挥想象,说说乐曲描绘的场景。

学生交流。

2.再次听乐曲,请用线条或图案记录乐曲的段落。

学生活动。

3.哼唱主题乐段、律动感受欢快的“冬猎”主题。

出示《冬猎》主题谱例,让学生跟琴哼唱,注意表现出欢快、热烈的情绪。

鼓励学生用“骑马、射击”的动作跟着音乐律动,感受冬猎生活的自由自在。

4.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弦乐背景和声,感受宽广、辽阔的场景。

师:

请同学们仔细听音乐,注意透过柳琴的声音,在伴奏的弦乐背景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场景?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电子琴模拟弦乐的效果,让孩子直接感受。

学生交流。

5.出示月琴图片,介绍月琴。

师:

接下来老师再为大家介绍一样乐器──月琴。

(月琴简介)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月琴独奏曲《驯鹿》。

完整聆听。

(《驯鹿》音频)

6.聆听乐曲,感受“怡然自得”的情绪。

师:

请大家欣赏乐曲,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音乐的情绪吗?

(学生回答。

)月琴的演奏和伴奏之间很有节奏的配合、弦乐器的加花、填空等一切都显得:

安详、悠然自得。

7.诠释乐曲的背景。

《驯鹿》是描写我国东北边疆的鄂温克族人驯鹿的情景。

“鄂温克”意即“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捕鹿、驯鹿是鄂温克人最主要的生产活动。

乐曲的引子以月琴演奏泛音与笙呼应,模拟驯鹿的哨声。

接着在乐队舞蹈般的节奏上,月琴奏出极富民族特色、优美欢乐的主题,巧妙地运用装饰音和推拉滑音,使旋律显得温柔可爱,表现了鄂温克人驯鹿时的喜悦心情和鹿群的驯良、柔顺。

主题反复时月琴与二胡及乐队形成对比复调,丰富了乐曲的意境和色彩。

最后月琴和乐队奏出渐轻渐弱的脚步声,仿佛是人们赶着鹿群渐渐远去。

8.哼唱主题,利用打击乐器跟着主题音调演奏。

第三课时《鸿雁》3

教学目标

欣赏内蒙古民歌《鸿雁》,能跟着音乐演唱歌曲,并通过多种活动体会歌曲的意境,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探究《鸿雁》的旋律写作方法,并尝试用简短的音乐动机创作一、两句旋律。

2、欣赏其他蒙古族长调风格歌曲,激发学生对蒙古民歌的了解。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

你去过美丽的蒙古大草原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它、了解它。

欣赏蒙古大草原的美景,感受草原的辽阔、天空的高远和蒙古人的豪迈。

(播放蒙古自然风光,背景音乐使用《鸿雁》)

(1)请学生谈谈看视频后的感受。

2、学习新课

(1)安静欣赏《鸿雁》演唱视频。

教师:

歌曲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2)教师: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跟着视频学唱这首歌曲。

(3)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感觉跟着视频学唱这首歌。

(4)教师:

观察旋律线,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5)教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旋律走向驼峰正是北方很多民歌的特点。

大家观察一下,这首歌曲中使用了哪几个音?

(6)男女生分角色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7)简介蒙古族长调民歌。

3、最后师生边唱边舞《鸿雁》,结束课程。

第四课时《长城放鸽》4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长城放鸽》,学生能用抒情、豪迈的情绪和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

对歌曲的难点进行练习,如升记号处进行练习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师: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段音乐,从音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联想到了什么?

(听《长城放鸽》前奏)

(2)这是歌曲的前奏部分,辉煌的前奏仿佛为我们描述了长城的巍峨,雄伟。

今天我们就来学唱《长城放鸽》这首歌。

2、学唱歌曲:

教师播放课件《长城放鸽》,上学生初步感觉歌曲的特点。

提问:

你觉得这首歌曲的情绪怎么?

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感情来演唱歌曲(抒情、自豪、豪迈等)

3、学习歌谱: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视谱练习,鼓励小组向老师提出问题,什么地方需要得到帮助,教师可以直接辅导也可以让其他小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4、跟老师一起拍节奏,跟伴奏唱谱5、教师教唱

6、完整演唱7、分角色完整演唱

8、欣赏歌曲《天边飞来的小鸽子》

请学生跟音乐轻唱歌曲,感受歌曲的不同情绪。

第五课时《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5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用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歌唱,表现儿童明朗、乐观的性格,展示纯洁、美好的心灵。

2、认识降记号,并进行听辨及练唱。

3、指导学生针对歌曲特点,进行有个性的音乐创作活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握歌曲情绪,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歌唱,并进行独特的音乐活动。

教学难点:

歌曲的强弱对比

教学教法:

指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现在的季节是——春季,那么你喜欢冬天吗?

你喜欢冬天的什么景物?

雪花是冬爷爷派来的使节,它带着冬爷爷的叮嘱与祝福,乘着银色的马车“哒、哒、哒、哒”地向我们走来了。

请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啦》

1、初听歌曲,谈感受。

导言:

这是一支活泼、欢快、富有童话般色彩的歌曲.那么.同学们你们见过马车吗?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看看这些漂亮的马车.

2、新歌教学

①学习旋律

A、教师带唱歌谱

师:

同学们,在演唱这首歌之前首先我们一起来唱唱歌谱.

B、用“la”轻唱。

师:

接下来,我们用“la”轻轻的演唱.

C、指导演唱。

②学习歌词,有感情地齐读歌词。

想一想

A、这首歌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

拟人......

B、冬爷爷的叮嘱和礼物是什么呢?

生:

祝天下的小朋友..........

导言:

同学们说的真好,我希望你们不仅要唱好歌曲,同时,也要做一个心地纯洁善良、身体健壮的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C、填词齐唱

有表情的演唱

③歌曲处理,教师置疑,小组讨论。

A、“银色的马车……冬爷爷的叮嘱”该怎样演唱?

轻声地演唱

B、过渡句“送给你,送给我,送给他”声音如何处理?

渐强

C、“祝天下的小朋友……心灵永远洁白无暇”该怎样演唱?

D、结束句该如何处理?

从弱渐强,休止符时停顿,结束音越来越弱.

3、音乐活动:

(形式:

小组活动)

导言:

同学们,我想在我们教室里塑造一幅鲜活的雪景图,老师给你提供三种方式:

A、歌唱

B、表演

C、打击乐伴奏

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尽情地表现音乐。

a)小组合作创编阶段,老师巡视指导。

②才艺展示阶段。

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

第一课时《吹起羌笛跳锅庄》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们在热爱自己民族的同时加深对其他民族的认识并能充分感受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

2.学会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3.学会运用愉快的、有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在音乐活动中大胆投入、人人参与、热情表现。

教具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课件、图片及视频资料

教学重难点:

把握好歌曲的演唱风格特点;唱准音高,控制好结尾处的高音;把握好歌曲节奏,并能较好的运用多种方式表现歌曲。

教学方法:

听唱法、视听结合法、对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互相问候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有几个小小的问题想问大家:

(1)、你们知道我们国家共有几个民族吗?

(56个)

(2)、你知道你是什么族吗?

(3)、你能说说你自己的民族或你所了解的少数民族的相关情况吗?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回答后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相关资料做拓展)

今天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个民族——羌族,羌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羌寨。

二、了解羌族、揭示课题

1、羌族:

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因此各个民族的文化也就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歌曲中的“羌笛”是羌族的民间乐器,但跳的“锅庄舞”却是藏族的民间歌舞,从中可以看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羌族也用汉文,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世世代代以农耕为生。

2、多媒体播放歌曲并展示有关羌族的相关民居、服饰、人物、羌笛、跳羌族锅庄舞等的图片并作简单的介绍。

(加深学生对羌族的了解)

3.羌笛和锅庄舞

羌笛:

羌笛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了。

现在的羌笛都是双管,可以吹出七个不同的音,羌笛在羌族人民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每逢过节、喜庆丰收,羌寨里就处处想起羌笛的声音。

羌族的锅庄舞:

锅庄是一种藏族民间歌舞,羌族人民也经常跳锅庄,在羌寨只要听到哪里在跳锅庄,不论男女老少都会高兴的去参加,可见羌族人民对锅庄舞的热爱。

锅庄舞的动作主要有甩袖、弓腰、边唱边跳等形式。

4、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都具非常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好听的羌族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三、学唱歌曲

(一)整体感知

(1)欣赏歌曲范唱录音(两遍),请同学说说听后的感受。

(体会歌曲的情绪、速度)

(2)集体朗读歌词一遍(体会歌词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

(3)再次听歌曲录音,轻声哼唱并根据歌曲节奏作出相应的体态反应。

(二)学习歌曲

(4)教师分乐句教唱歌曲,并找出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发现歌曲中后8小节与前8小节基本相同。

(5)准确演唱歌曲,(给学生重点强调歌曲结尾音高和节奏的把握)。

(6)请个别学生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找出容易唱错的乐句,同学互相帮助并唱准易错乐句。

(7)全班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

(1)歌词挖掘,歌词中有两个词最能表达羌族人民幸福心情的,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唱和互动

同学想一想这首歌我们还能用什么形式来演唱?

(分组表现)

四、律动与舞蹈

1、教师根据歌曲节奏教几个锅庄舞的基本手势和动作。

2、播放歌曲,师生一起随音乐做相应的锅庄舞动作。

3、集体边唱边跳。

小结

本堂课我们共同合作完成了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还学会起了锅庄舞,并用轻快地歌声,优美的舞姿表达出民族自豪感热爱民族音乐思想感情。

初步感受了跳锅庄舞带给我们的快乐,也初步了解了羌族,请同学在课外再收集一些有关羌族的相关资料作进一步的了解。

并复习巩固好本堂课所学的内容。

第二课时《美丽的家乡》7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数民族瑶族的音乐风格,通过欣赏和创作实践,进一步体验和认识音乐要素对音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用课堂乐器演奏《瑶族舞曲》,能够从音乐的速度、节奏、音色等不同角度感受和体验音乐情绪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认识和体验速度、节奏、力度、节拍、音色等音乐要素,并能根据不同的音乐情绪进行创编

教学重点:

理解作曲家如何运用音乐要素来表达情感、塑造音乐形象的

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节奏、音色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快乐的啰嗦》,请大家边听音乐,随着教师的提示边打节奏

跟随音乐节奏、速度、力度拍子的变化,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教师创设情境,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培养聆听音乐的习惯,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2.感受欢快情绪,听辨出舞曲体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来自相同地区、相同体裁的音乐作品《瑶族舞曲》

设计意图:

我采用的是播放来自相同地区、相同体裁的音乐作品《瑶族舞曲》,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听觉和视觉结合,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好的集中起来。

(二)新课教授

1.完整聆听《瑶族舞曲》,感受情绪及其情绪对比(播放曲式结构图)

设计意图:

用问题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引起学生们的兴趣,音乐欣赏更具有目的性。

同时对于《瑶族舞曲》的特点进行了初步的了解。

2.比较赏析《瑶族舞曲》的三个音乐主题

(1)演唱a、b主题,认识速度、节拍在乐曲中的作用

①教师通过提示性的肢体动作,引导学生从速度角度去探讨两个主题的音乐情绪。

②运用直观的击拍方式,学生可以在观察、比较击拍动作快慢中,发现和体会节奏差异对乐曲情绪的影响

(2)欣赏b主题乐段,体验音色、力度在乐曲中的作用

①引导学生听出本段主题的演奏乐器,以及乐器使用与音乐表现之间的关系,并请同学们边听音乐变用动作模仿乐器的演奏方式

②通过对b主题的聆听,了解随着打击乐器的加入、力度的增强,音乐情绪也变得更加欢快、热烈

③请同学总结力度、音色、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3)欣赏b、c主题乐段,了解节拍、速度在乐曲表现中的作用

①请同学们边划拍边聆听音乐引导学生发现拍子在音乐中的作用

②总结拍子与速度相结合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请同学们总结速度、拍子对音乐情绪的影响。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赏析《瑶族舞曲》的三个音乐主题,引导学生从速度角度去探讨两个主题的音乐情绪。

随着打击乐器的加入、力度的增强,同学们能够自己总结出力度、音色、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学生是音乐的参与者,应该让他们通过听、唱、讨论来体验音乐,并通过发现结论--推翻结论--补充完善结论这一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巩固提高

1.改变音乐主题,用小提琴、二胡演奏改编的节奏型

(1)请同学们尝试改编a、b、c的主题,改变音乐情绪

根据学生的音乐能力,邀请个别会乐器的同学,按照老师的设计进行即兴试奏,体验主题音乐改编后的效果

(2)讨论

①改编的哪个主题?

与原来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②分别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使音乐情绪发生了变化?

2.把主题改编成爵士版,请同学们用不同的击拍方式伴奏

用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探究、创造的能力

设计意图:

邀请同学们用小提琴、二胡演奏改编的节奏型,并上来为大家演奏,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发散同学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注学生们的个性发展,使同学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编创,增强自信心,喜欢音乐,真正在音乐课堂中做到“学中玩、玩中学”的理想状态。

(四)用课堂乐器演奏《瑶族舞曲》

(1)再将主题A背唱几遍,在此基础上,学习演奏,注意调高要改成l=C。

如用口琴演奏可使用手震音的技法。

(2)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指挥,全体学生齐奏,力求节奏整齐、音色优美,使学生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3)加入课堂打击乐器。

(4)部分学生演奏,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部分学生做声势,气氛一定很热闹。

(五)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通过欣赏和创作实践,我们进一步体验和认识了节奏、力度、音色、节拍、速度等要素对音乐情绪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希望大家今后欣赏美妙的音乐时,不要忘了身后那神奇的音乐要素。

第三课时《木鼓歌》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认识木鼓,能准确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

在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处能为歌曲加一定的节奏伴奏。

3、情感目标:

感受歌曲风格特点,能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佤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认识乐器木鼓,准确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旋律比较紧凑,多种节奏型变化多。

教学准备:

书、多媒体课件、琴、小鼓锤

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

二、看图片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舞蹈片段,回答这几个问题?

(课件1——出示4个问题。

2、观看片段。

3、回答问题。

(思考、讨论、回答)设计1:

学生能回答,就让学生说说。

设计2:

学生不知道,教师利用多媒体简单向学生介绍。

揭示课题:

我们学习的歌曲是——《木鼓歌》,请齐读题目。

三、新授过程

1、初听、感受歌曲,进一步了解佤族歌曲的风格。

(速度、节拍、调号)

2、判断调号后,随教师的伴奏进行试唱歌谱:

a用“啦”模唱旋律

b、看谱听琴唱谱

3、教师弹奏学生试唱词。

然后解决出现的乐句问题:

如节奏:

等。

4、根据范唱进行模唱

5、完整听伴奏再演唱

6、再根据范唱进行模唱。

(巩固速度、节拍)

7、分组比赛(男女生组一组一段。

)8、进行评价。

(师生共评)

9、为使歌曲表现的更加动听气氛热烈有激情,我们在四分休止符处,为歌曲加入简单的伴奏,怎么加伴奏?

(同位间学生可以讨论试一下)拿道具鼓锤,集体清唱加鼓槌敲击伴奏。

五、总结:

这节音乐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第四课时《锦鸡出山》9

教学目标:

1.能专心欣赏、听出《锦鸡出山》五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顺利完成课本上的填写练习。

2.能背出《锦鸡出山》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能随《锦鸡出山》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教学过程:

1.导入:

介绍土家族,看土家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出示图片)。

2.欣赏民间音乐合奏《锦鸡出山》

(1)《锦鸡出山》是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

乐曲生动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情态,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全曲分为【山间春色】【结队出山】【溪间戏游】【众御顽敌】【荣归】五个部分。

学生随教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要求边学唱边记忆。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山间春色】

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

(3)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结队出山】

(4)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溪间戏游】

(5)欣赏乐曲的第四部分【众御顽敌】

(6)欣赏乐曲的第五部分【荣归】

(7)完整地听赏一遍《锦鸡出山》

3.“打溜子”“打溜子”是土家族民间器乐合奏形式,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

演奏时,各乐器音色多变、节奏穿插、配合精妙,音乐形象鲜明、生动。

4.小结

第五课时《阿喽喽》10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喽喽》。

2、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到贵州的彝乡去走一走了!

2、学唱歌曲《阿喽喽》

(1)听赏范唱录音数遍,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印象。

(2)讨论歌词,理解歌词,特别要理解歌词中“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中“我”字的含义,这个“我”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整个彝乡的人民。

(3)跟着范唱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4)跟着伴奏带放声歌唱,要求唱出自豪、热情的感情,但要控制好声音,防止喊唱。

学生演唱时教师可以指挥来提示速度和强弱。

3、学唱歌谱

这是课本上的要求,在已经唱会歌词的基础上学习歌谱是不难的,教师既可用琴声带领,也可采用教师大声唱谱学生轻声唱谱的方式,不论用何种方法,都应要求学生边唱谱边挥拍(或击拍),以增加唱谱时理性的成分。

这首歌曲的歌谱中有四处用了3/4拍,课本中已经提示,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如边唱边挥拍,这四个小节应用四三拍子的图式挥拍。

4、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这首歌曲活泼风趣,曲调也有丰富的变化和对比,这就为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提供了可能,例如可将领唱(包括男声或女声领唱)、女齐、男齐、齐唱穿插起来演唱。

下面是方案之一,供参考,教师应启发学生设计出多种方案,通过对比演唱,确定最佳方案。

(齐)阿喽喽,阿喽喽,流水上山坡喽阿喽哩喽。

(女齐)它是谁指路哎?

它听谁的话哎?

(男领)哎,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

(男齐)你见过没有?

你信不信?

(女齐)你信不信?

(男领)哎!

(齐)你哟信不信啰?

唱第二段歌词时,将男领改为女领,男齐与女齐对调,就会有一种新鲜感了。

第三单元《唱大戏》

第一课时《看大戏》11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和体验戏曲歌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对戏曲音乐的喜爱之情。

2、初步了解有关豫剧的知识。

3、用打击乐器和动作表现歌曲。

教学重难点学唱歌曲,通过歌声表现歌曲中豫剧的风格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击乐、二胡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播放锣鼓音乐,引出《看大戏》

师:

同学们,听到刚刚的锣鼓音乐是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

唱戏。

师:

同学们有看过唱戏的吗?

生:

师:

我小的时候去看戏,场面可热闹了!

爷爷奶奶拿着扇子在前面走,我拿着小凳子在后面跟着,人山人海,墙头上,房顶上都坐着人,可有意思了,我带你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看大戏》视频)

二、学唱歌曲1、欣赏视频

欣赏《看大戏》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

谁来说说你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

生:

好多人,唱戏的,看戏的,马车,乐器等。

师:

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唱戏离不开乐器,大家看看这种乐器(教师拿出锣敲几下),知道它是什么乐器吗?

生:

(略)

师:

对,它的名字叫锣,有人注意到刚刚的视频里的歌曲中也出现锣的声音了吗?

生:

(略)

师:

我们再来聆听一下这首歌曲,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锣的声音出现在什么地方?

2、聆听歌曲

(播放歌曲《看大戏》)

师:

谁来说?

生:

休止符的地方。

师:

每个四分休止符的地方都有锣的出现(点击课件)(教师边说边拍两下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