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00690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8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docx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docx

完整版气温的分布规律

气温的分布规律

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

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2.该山地

A.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B.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

C.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D.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

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右图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读图回答第3题

3.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A.6时B9时C12时D.14时

4.右下图为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对应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分别是

A.甲、丁、丙、乙

B.甲、乙、丙、丁

C.丙、乙、丁、甲

D.丙、丁、甲、乙

下图为“大陆和海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纬度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反映大陆气温年较差和海洋气温日较差的曲线分别是

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丁

6.曲线丙在南、北纬30°附近达最大值的原因是

A.纬度低,太阳辐射量大

B.地势高,空气稀薄

C.多为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

D.距海洋远,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7—9题

7.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A.9~17时B.18~次日7时

C.17~次日9时D.19~次日6时

8.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100米B.200米C.400米D.500米

9.如果该地位于华北地区,这天

A.大气环境质量好B.不容易有沙尘暴形成

C.较有可能阴雨天气D.能见度高,行车方便

右图是“某地某日垂直温度变化(℃/100米)时空分布图”。

读图,完成10—12题。

10.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A.8∶00~16∶30B.17∶00~23∶00

C.16∶30~7∶00D.23∶00~5∶00

11.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500米B.100米C.350米D.150米

12.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成云致雨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焚风效应是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地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

一般发生在背风坡地区,使气温比迎风坡异常变高。

其成因是湿绝热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的不同。

(湿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有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无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读下图回答14—15题

焚风形成示意图气温垂直递减率

13.气流过山时在②至③处成云致雨,气温垂直递减率与山地其它处相比的变化及成因

A.变大,水汽凝结释放热量B.变大,水汽凝结消耗热量

C.变小,水汽凝结消耗热量D.变小,水汽凝结释放热量

14.空气过山后按干绝热变化,④处气温比①大致高(℃)

A.3

B.9

C.12

D.7.5

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下图完成3题

15.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台风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

16.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17.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18、读中纬度某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位于南半球

B.处于冬季

C.甲处可能为北美大陆

D.乙处可能为亚欧大陆

图甲中甲地气温年较差约为13℃,乙地气温年较差约为9℃。

图乙示意三地年降水量及其年内变化。

读图甲、图乙完成2题。

19、造成甲、乙两地气温年较差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

C.地形因素D.植被状况

20、图4中与甲、乙两地降水特征相符的曲线分别是

A.①.②B.②.①

C.③.①D.②.③

读我国某地区等温线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21、造成等温线这种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B.海陆位置C.地形D.季风

22、关于此时期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B.我国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漠河

C.全国东西方向温差较大

D.等温线大体自东南向西北由密变疏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

下图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

读图回答1题。

23、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③②①D.③①②

读下图我国某区域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2题。

24、等温线在A、B两地发生弯曲的原因是

A. 两地的海拔高于两侧B. 两地的海拔低于两侧

C. A地的海拔高、B地的海拔低

D. A地的海拔低、B地受海洋影响大

25、对图中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

B. 距河近,受洪水威胁大

C. 受河流的调节影响,1月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D. 水能资源丰富

 

26.D湖泊(图a)的湖面海拔的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b所示。

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持特征,并简述原因。

 

27.我国某海滨城市一所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实地考察了学校附近的一座山地。

下面是研究小组获得的有关材料。

材料一 研究小组从M地出发,如图甲所示。

材料二 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气温每百米下降0.5℃。

到某一高度后,空气渐干爽,气温每百米下降0.8℃,翻过山顶往山下走,气温每百米升高1℃。

材料三 气温与所能容纳水汽的关系如图乙。

(1)计算同一海拔高度A、B两地的气温:

A.________;B.________。

 

(2)在爬山过程中,在什么高度附近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并描述此高度附近的天气差异。

(3)描述在考察过程中,山坡两侧天气的明显差异。

 

28、读图回答

(1)描述图中-4℃等温线分布的特点。

 

(2)图中F、H两地气温比两侧地区___________   (高低)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

(3)图中丹江口水库出口处和北京两地的平均温差约为___________ ℃,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9、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

“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

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图10,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北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原的深秋景色。

 

(2)描述图10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30、读下图回答以下问题:

(1)试描述P地的气候特点并分析原因。

(2)说明200C等温线西半段的走向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1、下图是我国某区域≥10℃积温等值线图(单位:

℃)。

(1)描述4500℃等积温线110°E以东和110°E以西的走向并说出影响因素。

 

(2)图示B地区在一年中≥10℃的日数多于A地区,但积温反而低于A地区,分析其原因。

32、读以下海陆等温线图,如果a1>a2>a3>a4,那么:

1区域属于___________半球;

②季节为___________;

③a1比其他等温线平直的原因是:

④A、B、C、D四处中,气温年较差,日较差最小的是___________

⑤闭合的a3曲线形成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a、山地地形因素b、盆地地形因素

c、城市d、湖泊

33、下图是“2月大洋表面海水等温线分布图”,回答问题

(1)此图反映的是___________(南、北)半球大洋表层水温分布状况。

图中①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_渔场。

(2)图中A处海区等温线比B处海区等温线稠密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大洋西岸等温线相比,大洋东岸等温线有明显的突向。

请分析造成等温线在甲、乙两处海域不同突向的原因:

(4)试分析洋流对甲、乙两海区沿岸气候的影响,并写出对应的气候类型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分析图中甲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2)图中乙区域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主要限制性自然条件为           以及主要解决措施是            ,并简述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优点。

 

(3)描述右图中24℃等温线西段(虚线框内)的走向并指出该走向形成的影响因素。

35、图为我国某区域等温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⑴图示区域西部7月份等温线大致呈_______走向。

⑵从等温线的数值变化、凸向、走向和疏密程度等方面描述图中1月份等温线的空间分布特征。

⑶分析甲地冬季气温比乙地低的原因。

23、A

试题分析:

雪线的海拔与降水和气温有关,赤道处降水丰富,雪线较低,副热带地区气温高降水少,雪线稍高,①表示雪线;气温自低纬度向高纬度低减,②表示气温;赤道处降水丰富,南北纬30°的副热带地区降水较少,③表示降水量。

选项A正确。

考点:

该题考查雪线、气温和降水量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24-25BA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

等温线弯曲一般要考虑地形、海陆分布、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等温线的弯曲根据“高高低低”原则,温度高向高纬凸,温度低向低纬凸,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等温线在A、B两地向北凸,即向高纬凸,说明A、B两地的温度高于两侧,说明受地形影响,两地的海拔低于两侧,造成温度较高,由此两地等温线向高纬凸。

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及其相关的地理知识。

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距河较远,受洪水威胁小,B错;该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A对;受地形影响,1月气温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C错;本地区降水少,水能资源匮乏,D错。

故选A。

26、

(1)东半段呈东北—西南走向,西半段呈东-西走向,局部向北凸出。

(2)高   河谷地形

(1)直接找出图示的-4°C等温线,注意东西部走向的变化,故应分段描述。

(2)图示F、H处等温线“凸低为高”,即气温较周边地区高,结合区域地理位置判断,位于汾河谷地,因地势低,故气温较高。

(1)直接找出图示的-4°C等温线,注意东西部走向的变化,故应分段描述。

(2)图示F、H处等温线“凸低为高”,即气温较周边地区高,结合区域地理位置判断,位于汾河谷地,因地势低,故气温较高。

(3)直接根据图示的等温线分布,丹江口水库出口处的气温约为2°C,北京的气温约为-6°C,故两地温差约8°C。

根据图示信息,两地的纬度差异是导致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分析:

考点1:

中国区域差异

27、

(1)115°E,41°N内蒙古(张化、坝上亦可)

(2)10°C等温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影响。

该等温线西半段受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土高原东缘)影响呈东北——西南走向。

28、

(1)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

(4分)

(2)西半段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

由于西侧海洋为秘鲁寒流经过地区,且因海拔较高,温度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6分)

【解析】

(1)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P地的气候特点及成因。

读图,根据P地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该地区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主要从气压带风带的影响角度分析,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

(2)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20°C等温线西半段的走向特点及成因。

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为南美洲的一部分,20℃等温线西半段向北凸出,反映西侧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结合该地区的地形和洋流分布分析:

由于西侧海洋为秘鲁寒流经过地区,且陆上受安第斯山脉的影响,海拔较高,温度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29、

(1)东段(110°E以东):

大致为东西走向,影响因素太阳辐射(3分)

西段(110°E以西):

大致为西南-东北走向,影响因素地形(3分)

(2)B区域比A区域的纬度低,一年中≥10℃的日数多于A地区,(2分)但是B区域是高原地形,海拔偏高,夏季温度低,积温数反而较少。

A区域盆地地形,夏季温度高,积温高(4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影响等温线走向的因素。

影响等温线的因素有地形、纬度等要素。

110°E以东大致和纬线平行,为东西走向,负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太阳辐射,110°E以西,大致为西南-东北走向,是因为该地是山地,受地形因素影响所致。

(2)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

影响积温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以及地形。

读图,B区域比A区域的纬度低,一年中≥10℃的日数多于A地区,但是B区域是高原地形,海拔偏高,夏季温度低,积温数反而较少。

A区域盆地地形,夏季温度高,积温高。

 

(1)北纽芬兰

(2)附近是寒暖流交汇处,温差大

(3)甲受加那利寒流影响,水温偏低;乙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水温偏高

(4)甲海域沿岸受寒流影响,气候干旱,为热带沙漠气候;乙海域沿岸受暖流影响,气候湿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渔场的分布。

根据图中纬度的分布,可知是北半球。

由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应该是北美洲东岸,大西洋的西岸,①处为寒暖流交汇处,为纽芬兰渔场。

(2)本题主要考查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A处为纽芬兰渔场,是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寒暖流交汇,温差大。

(3)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及影响。

甲地为非洲西岸,受加那利寒流影响,降温减湿作用明显,乙地为欧洲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作用显著。

(4)本题主要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甲处受加那利寒流影响,为热带沙漠气候;乙海域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30、

(1)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交界处(碰撞处),地壳不稳定,内能易于释放。

(2)水源不足(2分);东水西调。

①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②时效性较高,充分合理利用时间小麦耕作与牧羊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及对市场的适应性。

(3)西北—东南。

①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②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海洋气温低

【解析】

(1)图中甲岛为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交界处,板块碰撞处挤压,地壳不稳定,内能易于释放,因此多火山地震。

(2)根据图中乙区域位置可以判断该地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为澳大利亚典型的混合农业,气候类型主要是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所以主要限制性自然条件为水源不足,而大分水岭东侧为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源丰富,所以可以采取东水西调措施来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混合农业的优点形成了一个良性生态系统;时效性较高,可以充分合理利用时间小麦耕作与牧羊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另外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及对市场的适应性。

(3)从图中可以看出虚西段线框内24℃等温线大致走向是西北—东南走向,分析形成原因主要是因为西海岸流经的是西澳大利亚寒流,图示季节为夏季(图中温度很高),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致使等温线呈西北—东南走向。

考点: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农业地域类型、等值线图。

31、

(1)东北—西南  

(2)数值变化:

南高北低∕由南向北递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中部气温高于东西两侧 凸向:

向北凸出∕向高纬凸出 走向和疏密程度:

大体以123°E为界,西部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等温线较密集;东部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等温线较稀疏。

(3)原因:

①甲地纬度略高;②甲地(位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内蒙古高原)海拔相对较高; ③甲地距冬季风源地近,乙地因大兴安岭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

(1)本题考查区域等温线的走向及影响因素。

读图,看清图例虚线是7月等温线。

根据图示地区的经纬度判断,该区域为东北地区,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受纬度因素形成气温的差异小,我国东北部大兴安岭呈东北—西南走向,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等温线分布与山脉走向平行。

(2)本题考查区域等温线的分布特征。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南方温度高,北方温度低;等温线向北凸,说明中部气温高于同纬度东西两侧;西侧等温线分布密集,呈现东北西南走向,东侧等温线呈现西北东南走向,等温线稀疏。

故数值变化:

南高北低∕由南向北递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中部气温高于东西两侧;凸向:

向北凸出∕向高纬凸出 走向和疏密程度:

大体以123°E为界,西部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等温线较密集;东部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等温线较稀疏。

(3)本题考查不同区域冬季气温差异的原因。

可从纬度位置、距离冬季风源地及地形因素等方面分析。

根据经纬度可知甲地的纬度高于乙地,所以气温低于乙地。

且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乙地位于东北平原,海拔高气温低,导致甲地气温低。

影响中国冬季气温的因素还有来自西北的冬季风,甲地距离冬季风发源地近,乙地距冬季风发源地远,且西北有山脉阻挡冬季风。

 

27、答案:

(1)22.5℃ 28.5℃。

 

(2)1500m 1500m附近为阴雨天气。

(3)面向海洋一侧的山坡(迎风坡)多云雨;背向海洋一侧的山坡(背风坡)天气多晴朗。

【解析】

本题考查气温的垂直递减规律以及读图分析可解读信息的能力。

(1)据材料二可知,起初空气潮湿时,气温每百米下降0.5℃。

翻过山顶往山下走,气温每百米升高1℃。

据图甲可知,A地时为起初海洋暖湿气流爬升时,升高到500米高度,经计算可得出A地气温为25℃-0.5℃x5=22.5℃。

从乙图能看出当气温在18°C左右时,即海拔1500米左右空气的最大水汽含量为15克,则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温度降低而不断形成云雾,当温度降低7°C左右开始达到过饱和状态,从1500米开始到山顶海拔2000米处,气温每百米降低0.8°C,则山顶的温度为13.5°C;又由翻过山顶往山下走,气温每百米升高1°C,则到B处气温升高到13.5°C+15°C=28.5°C。

(2)从乙图能看出当气温在18°C左右时,空气的最大水汽含量为15克,则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温度降低而不断形成云雾,当温度降低7°C左右开始达到过饱和状态,从而出现降水天气;由于降水放出热量而导致气温垂直递减率变小;则气温垂直递减率发生明显变化的高度大致是气温为25℃-7°C=18°C的高度,根据起始垂直递减率为气温每百米降0.8°C,可算出垂直递减率发生了明显变化高度是1500米左右,且1500m附近空气大道过饱和状态,因此为阴雨天气。

(3)经上题的分析可知,面向海洋一侧的山坡即迎风坡多云雨;背向海洋一侧的山坡即背风坡天气多晴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