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0332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docx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docx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9篇

《马说》对比阅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一】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释)介:

披上战甲。

褫:

解除。

1、解释下列的词或短语。

(1)尽粟一石

(2)常马

(3)才美不外见(4)常奇之

(5)奋迅示骏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什么?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

(1)能吃下一石粮食

(2)普通的马(3)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4)经常以之为奇(5)奋振四蹄迅速奔跑

2、

(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

(2)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

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4、好的人才应当提供给他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二】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

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

“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①。

见夔②出,鳖延颈而笑,夔曰:

’尔何笑?

’鳖曰:

‘吾笑尔之跷跃③,而忧尔之踣也。

’夔曰:

‘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

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

故跂④之则伤其足,曳⑤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

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

’今王杀大夫种⑥,而走范蠡⑦,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

’王默然。

(刘基《郁离子》)

注释:

①以班见:

按照等级依次拜见。

②夔:

kÚ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

③跷跃:

用一只脚跳跃。

④跂:

踮起脚尖。

⑤曳:

拖,牵引。

⑥大夫种:

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

后勾践听信谗言,令其自杀。

⑦走范蠡:

逼走范蠡。

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

17.解释下列短语。

(4分)

(1)外见:

(2)通其意:

(3)介鳞之属:

(4)延颈而笑:

(5)所行几许: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19.韩愈讽刺了假伯乐一类的统治者,你觉得勾践属于这一类人吗?

请依据选文和补充注释加以辩证分析。

(4分)

答案:

参考答案:

17.

(1)显现(表现、展示)出来;

(2)通晓它的意思,明白它的心思、想法;

(3)鱼鳖一类的水族动物(各种水生动物);(4)(能)走多远。

18.

(1)况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天下的贤能之士,都吓得转回身去(掉过头去),不敢到越国来,越国再没有治国的贤才了。

19.答案不外乎“要辩证分析”、“属于”、“不属于”三类,只要明确表态的,得1分,分析点3分。

“辩证分析”类的3分起评,“属于”、“不属于”的2分起评。

答案示例:

这要辩证分析。

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还是识人才的,但后来又逼死逼走两位功臣,说明勾践对两位人才的价值并没有认识到位,没有给千里马类的人才以合适的生存条件,又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这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3分答案示例:

属于同一类,勾践只是看到文种和范蠡的某一方面的才干,复国成功就卸磨杀驴,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说明勾践也是一个假伯乐,这完全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不属于同一类。

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识人才而且能重用人才。

当大夫子余委婉讽谏之后,勾践以“默然”表示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看来伯乐也是会错误的。

【三】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

“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④代乎?

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

①上:

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

人名。

③致治者:

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④异:

其他的。

⑤正: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策之不以其道策:

(2)正患己不能知患: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安可诬一世之人

C.骈死于槽枥之间岂借才于异代乎

D.鸣之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

9.用现形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译文:

10.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4分)

答:

参考答案:

7.

(1)用鞭子打,驱赶

(2)担忧,担心(每小题1分,共2分)

8.B(2分)

9.

(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每句1分,共2分)

(2)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到现在也没有发现杰出的人才罢了,后句也可译为“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2分)

10.要重视人才,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能够用人所长,避其所短,不要让有识之士、有才之人,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

(共3分,要点答出2点即得2分,最后一个要点2分,共4分,在表述上意思对即可)

【四】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郭隗先生曰: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

‘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

’涓人对曰:

‘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

岂远千里哉?

(注解:

①安事:

要……何用②捐:

弃③之:

指死马④期年:

满一年⑤诚:

真心⑥致士:

纳贤士⑦见事:

被侍奉)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买其首五百金()

(4)鸣之不能通其意()

2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

(2分)

2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3分)

2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

⑴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答案】(11分)21.⑴用鞭子打⑵买⑶它(的)⑷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2分,每小题0.5分)

2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

(2分)

2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

(3分,正确一处1分,言之有理即可。

24.⑴唉!

是真的没有好马吗?

这是不识好马呀。

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

(4分,除去“呜呼”,其余4个分句每句1分,对“其、也、所、者、安、事、捐”等词语理解或句式不落实的酌情扣分。

【五】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

“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

副词,接连地。

②还:

通“环”,环绕。

③朝:

早晨。

④一旦:

一天。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才美不外见。

见:

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

临:

_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

子:

____________(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_

8.翻译选文中划“__________”的句子。

(3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

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7.(4分)

(1)见,通“现”,表现。

(2)临,面对。

(3)子,你。

(4)顾,回头看。

8.

(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

(2分,直译、意译均可。

(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

(1分)

9.(3分)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意思接近即可)

10.(5分)联系“伯乐”、“马”(2分),“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3分)

【六】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

“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

“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

“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

“吾非悲刖也。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之璧。

[注释]①璞:

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

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

何,为什么。

④理:

加工雕琢玉石。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

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12.《马说》以“‘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

(3分)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参考答案:

10.

(1)名马:

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

(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

(2)相:

鉴别

11、《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大意如此即可)

12.答:

《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

《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

(大意如此即可)

13.参考

(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参考

(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

或:

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七】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不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昔有大长者子①,共诸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②,当如是捉③,如是正,如是住④,语众人言:

“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众人闻之,深信其语。

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

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漩洑洄流之中,唱言⑤当如是捉,如是正。

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

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人而死。

注:

①大长者子:

富商人家的儿子。

②漩洑洄流矶激之处:

水流湍急的地方。

③捉:

驾驶。

④住:

停止。

⑤唱言:

高声说。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虽有千里之能()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善诵入海捉船方法()(4)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10、翻译下列句子。

(3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1、“大长者子”的悲惨结局给你什么启发?

(2分)

12、甲文强调了“按规律办事”的道理,乙文则突出了“生搬硬套规律”的恶果,这两方面相矛盾吗?

谈谈你的理解。

(2分)

13、假如你身边也有像“大长者子”一样爱说大话的人,你应该怎样指出他的毛病呢?

(3分)

参考答案:

9、

(1)即使

(2)等同(3)擅长(4)都

10、

(1)驱赶它不按照赶它的正确方法

(2)大声说应当像这样驾船,像这样校正方向

(3)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

11、①凡事只重视理论学习(或只空洞教条地套用规则),而不重视亲自去实践,其结局必定是害人又害已。

②任何理论的学习都要重视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任意一方面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直至满分)

12、不矛盾。

①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②应用知识和规律时,一定要重视与实践紧密结合,不可生搬硬套,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答出一点给1分)

13、×××:

你敢说敢做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但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套用规律,应该让规律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表述符合语言实际应用的要求,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直至满分)

【八】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

“卿得良马否?

”飞曰:

“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

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

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

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

”帝称善,曰:

“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

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

②介:

备上鞍甲。

③褫(chǐ):

脱去,卸下。

④秣:

喂食。

  9.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执策而临之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C.初不甚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帝称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10.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骈死于槽枥之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策之不以其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C.驽纯之材也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D.此其寡取易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1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

  ⑵比行百里始奋迅。

  译文:

  1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13.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

(3分)

答:

  

参考答案:

9.D第一个“善”是“好”的意思,第二个“善”是“擅长”的意思。

  10.B“以”都是“按照”的意思。

A项,在/项。

C项,的/助词。

D项,它/表反问语气。

  11.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

⑵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奋力奔跑。

  12.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13.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

/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九】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

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

“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①.见夔②出,鳖延颈而笑,夔曰:

‘尔何笑?

’鳖曰:

‘吾笑尔之跷跃③,而忧尔之踣④也。

’夔曰:

‘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

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

故跂⑤之则伤其足,曳⑥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

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

’今王杀大夫种⑦,而走范蠡⑧,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

”王默然。

【注释】①以班见:

按照等级依次拜见。

②夔:

kuí,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

③跷跃:

用一只脚跳跃。

④踣:

跌倒⑤跂:

踮起脚尖。

⑥曳:

拖,牵引。

⑦大夫种:

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

后勾践听信谗言,令其自杀。

⑧走范蠡:

逼走范蠡。

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

(1)解释下列短语。

①才美不外见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介鳞之属  

④延颈而笑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大夫子余起而言曰

C.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D.其正色邪

其真不知马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4)韩愈讽刺了假伯乐一类的统治者,你觉得勾践属于这一类人吗?

请依据选文和补充注释加以辩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显现(表现、展示)出来②鞭打③类④(能)伸长

(2)D

(3)①况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②天下的贤能之士,都吓得转回身去(掉过头去),不敢到越国来,越国再没有治国的贤才了。

(4)答案示例:

这要辩证分析。

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还是识人才的,但后来又逼死逼走两位功臣,说明勾践对两位人才的价值并没有认识到位,没有给千里马类的人才以合适的生存条件,又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这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答案示例:

属于同一类,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