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03995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5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docx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策划书

三百计划(百人、百村、百企)

一、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一)实践目的

(1)贯彻十八大精神,体现时代特色

十八报告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的精神都与继续发展乡镇企业的理念相契合。

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寻访乡镇企业,了解乡镇企业的得失和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贯彻“三农”政策,促进农村发展

三农政策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方面,乡镇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解乡镇企业发展现状,有助于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3)提高乡镇企业关注度,引起社会重视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而乡镇企业就相对容易被忽略,但当今中国乡镇企业所占比率并不小,中国以后的发展也必然要依靠这些经济短板的弥补。

当社会关注度不高、自身发展又遇到问题之时,首先应该做的就是积极对外宣传,寻求社会关注,共商解决方法。

而大学生暑期实践是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桥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受访对象首先引起广大大学生和老师的关注,进而依托大学的影响力,引起整个社会和政府的关注。

毫无疑问,乡镇企业产生和发展是新时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丰硕成果,乡镇企业产生和发展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乡镇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乡镇企业发挥其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吸引剩余劳动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

关注乡镇企业遇到的问题,有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4)提高实践活动参与者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责任感

1、运用和学习知识,提高经管专业的专业水平

团队成员都是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生,我们也学习了农村经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管理学这些专业知识,而在活动中,我们可以学以致用,并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首先在设计调查问卷、统筹活动方面就需要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而之后的乡镇企业走访更是紧扣专业知识,提升我们的专业能力。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实地走访能够让我们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了解中国弱势群体的发展现状,给我们带来更深的思考。

2、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学生长时间生活在象牙塔内,难免会对国情认识不够,对政策把握不透。

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对社会有了较深的了解。

而我们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去农村,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去知晓民情和国情,去思考、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大学生“三百”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培养大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到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去,使他们在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观念,培育自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当代青年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牢固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实践意义

(1)对活动者而言

1、磨练意志,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百计划”的开展,一方面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奉献了爱心;另一方面提高了同学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三百计划”,大学生直接与基层群众接触,通过深刻体验农村状况和农民的生活现状,有利于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克服轻视劳动的偏见,培养他们尊重劳动成果,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

大学生在“三下乡”的过程中,由于他们在一起住宿、一起调研、一起工作,相互照应、同甘共苦,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同时,也提高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运用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作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生,我们也学习了农村经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管理学这些专业知识,而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学以致用,并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首先在设计调查问卷、统筹活动方面就需要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而之后的乡镇企业走访更是紧扣专业知识,提升我们的专业能力。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实地走访能够让我们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了解中国弱势群体的发展现状,给我们带来更深的思考。

3、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学生长时间生活在象牙塔内,难免会对国情认识不够,对政策把握不透。

“三百计划”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对社会有了较深的了解。

“三百”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去农村,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去知晓民情和国情,去思考、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百计划”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培养大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到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去,使他们在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观念,培育自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当代青年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牢固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服务农村,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三百计划”是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体走近农村、服务农村的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大学生的文化、科技、卫生知识,帮助农民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对于服务“三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百计划”能够把党的政策和党的温暖带到农村,把文明新风和民主法制带到农村,同时也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传播到农村中去,协助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2)对受访对象而言

提高社会关注度和曝光率,通过我们的调查走访和事后的宣传,促进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贫困乡村与乡镇企业。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这些经济主体就很容易被忽略,但当今中国这些因素所占比率并不小,中国以后的发展也必然要依靠这些经济短板的弥补。

当社会关注度不高、自身发展又遇到问题之时,首先应该做的就是积极对外宣传,寻求社会关注,共商解决方法。

而大学生暑期实践是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桥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受访对象首先引起广大大学生和老师的关注,进而依托大学的影响力,引起整个社会和政府的关注。

(3)对社会而言

1、社会弱势群体

社会学理论指出,利益被相对剥夺的群体可能对剥夺他们的群体怀有敌视或仇恨心理。

当弱势群体将自己的不如意境遇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社会中就潜伏着冲突的危险,甚至他们的敌视和仇视指向也可能扩散。

犹如经济学上的“水桶效应”,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社会风险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的社会群体身上爆发,从而构成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社会隐患。

因此,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减轻来自经济、社会和心理的巨大压力,不仅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而且也是全社会的义务,其中社会强者应尽更多的义务。

中央的政策在贯彻过程中走形变样的问题极其突出。

2002年3月全国人大和政协的“两会”上,代表委员担心的并不是政府能不能拿出良策,他们更担忧中央的良策到了基层会不会走样,会不会成了“空头支票”,靠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保障底层的贫困人群能够切实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援助、全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对明天的信心。

这种担心是很有道理的。

必须从维护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高度改变上述状况。

否则,在这样重要问题上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但我国出现了许多发展中的问题。

在众多的发展问题中,那些“发展的实际结果与发展的预定目标正好相反”的问题,就构成我国的第二种“发展困境”的苗头或“类发展困境”现象。

这类现象很多,突出地表现在生态环境的恶化上,表现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上,最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差距的扩大上。

本来,发展的目标是缩小社会差距,但是发展的结果却呈现恰恰相反的趋势。

出现了顺境中的困境这样一种独特的情况。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城乡差距会进一步扩大。

受冲击最大的是弱势地区、弱势群体、弱势部门;受益的最多的是强势地区、强势群体、强势部门。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弱势群体过大,我们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必须在制度安排上、社会分层结构上,让社会弱势群体第一有基本生活保障,第二有希望。

至少使他们感到即使自己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希望不大了,也能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通过代际流动,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

如果连这一点希望都没有了,那就会陷入真正的对社会绝望。

历史的、现实的经验表明:

这种绝望是各种社会越轨行为的温床,甚至会演变成为反社会行为的发酵剤、催化剂。

而如果陷于内乱,我们就会前功尽弃,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就会更加不利。

因此关注弱势群体,保护弱势群体权利,保障弱势群体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2、贫困地区

贫困地区发展具有相当多的困难,比如:

2.1贫困人口众多。

贫困人口相比较而存在,随形势变化而变化。

我国目前贫困人口统计公布的数字,无论是总量或是贫困发生率,看起来不大,但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和中部特困地区,有的县贫困发生率仍高达40%左右。

以湖北省十堰市为例,该市五县一市均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重点贫困村占总村数的50.3%。

2007年底,我市尚有“两类人口”72.4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9.2%,高出全国22个百分点。

区域性的贫困现状和众多的贫困人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点。

2.2资源禀赋不足。

大凡贫困地区均地处偏僻,条件恶劣,资源禀赋不足。

即使具有可供利用的资源,也因远离城市,远离市场,难以开发增值。

十堰市地处全国集中连片的秦巴贫困带,也存在着资源的先天不足。

如气候复杂,年年有灾害发生;耕地瘠薄,人均占有面积仅有0.66亩;山场虽大,开发价值相对有限;矿藏品种多,但高品位、易开采的又不多。

处于脱贫不稳,返贫率高的状态,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2.3发展基础脆弱。

全国实施的诸多开发项目和实行统一考核的百分制指标,凡是与百分比相差的那一部分,绝大多数差在贫困地区。

如各种村村通工程达标项目,要求地方配套而又不到位的内容都在贫困地区。

就十堰市而言,发展基础十分脆弱,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乡村的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收视难、就医难、上学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特色产业基地虽然已达300多万亩,但高效经济林园不足100万亩,全市特色产品年销售收入不如发达地区一个村的水平。

全市累计完成1452个村通村水泥路建设,占行政村的77%,如果按照合并前的村数计算,有一半以上的农民群众没能享受通村水泥路的方便。

全市宜建而未建沼气的农户高达25万户,改厕、改栏、改厨农户在40万左右;有180多万人没有实现安全饮水要求;有216个村不通电视、电话;还有1.9万户7.6万人需要异地安置。

脆弱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大了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难度,也延缓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度。

2.4投资来源短缺。

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按正常情况,资金投入来源于自我积累、银行借贷、境外引资、市场融资、国家支持等途径。

包括十堰在内的所有贫困地区,首先是自我积累十分有限,县级财政收入不足职工工资支付,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占全国的一半,用于生产建设的投资更十分有限;银行用于“三农”的贷款微乎其微,境外引资又受到很多条件限制。

缺乏上市公司,由股票、证券集聚的市场资金青睐于获利高的地区与行业,贫困地区被排斥在外。

面对如此资金状况,新农村建设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和较长的时间。

2.5国家政策发展在执行过程中易于遭遇问题。

常见的不当做法有:

急于求成的行为、形式主义的表现和照搬照套的做法。

贫困地区发展中遭遇的问题不能不看,几千万贫困人口遭遇的苦难不能无动于衷,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我们必须解决,而找到不同贫困地区发展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分类加以解决,是我们活动的重要目标,也是对社会整体而言举足轻重的一件大事。

3、乡镇企业

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发现乡镇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大法宝。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普遍推行,人们“饿肚皮”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往哪里去?

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山东等地的农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率先在农村就地就近办起了新型的乡镇企业,使农村生产力又一次获得新的解放,农民单一从农业获得收入逐步演变为主要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致富的步伐大大加快。

毫无疑问,乡镇企业产生和发展是新时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丰硕成果,乡镇企业产生和发展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乡镇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乡镇企业发挥其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吸引剩余劳动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

关注乡镇企业遇到的问题,有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理论准备

(一)中部崛起

为促进中部地区(山西、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和安徽六省)经济快速发展,中共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

中部六省对中部崛起战略非常拥护,并报有很高期望。

中部六省希望中央加大对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中部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中部建设全国粮食核心主产区,支持中部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支持中部解决交通设施的薄弱环节,支持中部治理生态和环境,支持中部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支持中部减轻财政负担。

“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

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

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河南、安徽、江西等省拥有中国最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中部六省人口3.61亿,占全国人口28.1%,其中农村人口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近三分之一,在这一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并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一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其次,中部六省矿产资源丰富,又是中国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国家交通运输的交通枢纽。

有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底蕴,人才荟萃,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

虽然中部地区具有如此的综合优势,但是中部地区的发展却由于近30年来的政策因素不如意。

中部的经济发展由于没有国家政策和战略的支持相对于它的周围地区的发展过缓慢,这就是所谓的“中部塌陷”。

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中部崛起”提出的重要性,在2005年的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中提出: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

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这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中部地区的看法和期望。

(二)十八大会议

中共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回顾总结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农村政策方面,十八大会议精神要求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十八大报告在很多地方都对“三农”工作进行了阐述,并专题部署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既强调了许多一以贯之的政策理念和战略部署,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进一步发展了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政策理念。

这些要求和部署是在“三农”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要反复学习、深入理解、全面落实,要着力深化五个方面的认识:

深刻理解“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着力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深刻理解“四化同步”、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途径,着力拓宽和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深刻理解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要求,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深刻理解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要求,着力探索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深刻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牢固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

要通过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着力提高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水平,准确把握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思路措施,以更加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和更加得力有效的工作举措,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到2020年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登上一个新台阶,现代农业面貌初具雏形,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工农城乡互惠一体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更有保障,农民收入翻番目标如期实现,让农民真正分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

当前,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刻影响和激荡推动下,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阶段性、转折性、标志性、历史性的新情况新变化。

这些新现象新变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结构性、趋势性变化,反映出农业农村自身的发展水平与运行机制、面临的环境与条件、肩负的任务与使命都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有八个方面特别值得高度重视:

一是农产品需求发生深刻变化,供求关系从“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向“总体上平衡、结构性偏紧”转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更加艰巨;二是农村劳动力供求数量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劳动力从绝对富余向结构性不足转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关系长远;三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求十分迫切;四是我国农业的投入与成本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发展正从低投入、低成本向高投入、高成本转变,保障农业效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问题越来越突出;五是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从勉强适应向矛盾加剧转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任务紧迫;六是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种养收入为主向以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为主格局转变,保护和调动农民务农积极性、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任重道远;七是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传统村落向复合型社区转变,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指导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八是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正在从二元分割向城乡互动转变,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关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

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表明:

我国农业发展真正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的新阶段,农业发展方式真正到了由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新阶段,农业发展环境真正到了内部约束、外部影响相互转化的新阶段,城乡关系真正到了对接、融合的新阶段。

各级农业部门要准确把握变化脉搏,深刻认识发展规律,积极适应新期待新要求,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用足用好宝贵的战略机遇期,牢牢掌握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精神着力解决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抓紧在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释放和激发农业农村发展能量。

重点要在“四个完善”和“四个强化”上下功夫。

一是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要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围绕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培育新的经营主体两大重点,加快推进家庭承包经营向提高集约化水平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方向转变。

二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产品生产流通特点,支持建设、合理布局一批国家级产地市场、区域性产地市场和农村田头市场,着力构建定位布局科学、互相衔接补充、运转高效流畅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

三要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总的方向是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重点是强化公益性监管服务机构建设,在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功夫,使公益性服务机构真正做到全覆盖、有保障,切实发挥其主导性作用。

四要完善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总的取向是:

扩大投入总量、完善补贴政策、健全价格保护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推进“四个完善”、夯实农业基础,必须要强化政策争取、强化基础建设、强化工作创新、强化队伍建设。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克服多重严峻挑战,在高基数上再夺丰收、在高起点上再创佳绩,实现了“稳中有进”的总要求,做到了“好上加好”。

粮食生产在全球粮食主产国和出口国普遍减产的背景下实现创纪录的“九连增”,农民收入在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实现“九连快”,农业农村经济各行业都保持了稳定发展。

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但也要应对国际、国内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必须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切实强化政策措施,细化各项工作部署,努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

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谋划:

在目标任务上,继续坚持“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不动摇;在工作着力点上,突出“巩固基础、突破难点、管控风险、推进创新”;在工作布局上,要扎实推进粮食生产、菜篮子产品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和促进农民增收等重点工作取得新进展;在发展保障上,要坚持两手抓、做到两手硬。

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强化学习型系统建设,坚持深入基层,坚持开展绩效管理,认真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三)三农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06年中国大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587元,二者比例为3.28:

1(2005年为3.22:

1);而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69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97元,二者差距为1.74:

1,20年时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了85%。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实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