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04768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第0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

重点15大气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

1.大气受热过程

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是太阳辐射能在地面、大气间的转换过程。

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能的传递和转换具体表现如下:

如下图所示: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保温作用过程。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散失热量,这些热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保留,大气辐射中射向地面方向的辐射就把地面散失的热量返还回来一部分,使地面温度得到保持。

因此,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关键是大气逆辐射。

图示如下:

(2)意义:

保温作用减少了地面热量的损失,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不会降到很低

3.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

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④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如:

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典例突破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青藏高原之所以“高处不胜寒”,是因为

A.A和B都弱B.B和C都弱

C.C和D都弱D.D和A都弱

2.在夏季,很多城市的园林工人会给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如下图)。

这样做的目的是

A.增加A,提高夜间温度B.阻止C,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D,提高树木存活率D.削弱B,减少树木水分蒸腾

【答案】1.D2.D

【解析】1.读图,A是大气逆辐射,B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是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D是地面辐射。

青藏高原之所以“高处不胜寒”,是因为D和A都弱,D对。

空气稀薄,大气削弱的少,B强,A、B错。

C的强弱与平原区差异不大,C错。

2.在夏季,很多城市的园林工人会给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

这样做的目的是削弱B,减少树木水分蒸腾,D对。

尼龙网不能增加大气逆辐射A,提高夜间温度,A错。

云层在天空上,不能阻止C,B错。

尼龙网不能增强D地面辐射,C错。

重点16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2.常见热力环流形式

3.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

(1)概念。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常用来表示同一水平面上不同区域的气压状况及差异。

(2)分布规律和特点。

①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气压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凹凸方向相反。

③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即等压面凸向高空的为高气压,下凹的为低气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

(具体如下图所示)

(3)综合应用。

以等压面为背景,结合气压的分布规律,等压面有以下主要用途:

①判断气压高低。

A.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的气压值。

判读依据:

由近地面向高空,气压值递减。

如图中PA>Pa>Pc,PB>Pd>Pb。

B.比较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

判读依据:

Ⅰ.等压面高凸低凹,如Pa>Pb;Ⅱ.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

例如,

⇒PB>PA。

②判断近地面的气温高低。

判读依据:

近地面温压相反。

Pa高⇒PA低⇒TA高(A地热,B地冷)。

③判断下垫面性质。

A.判断陆地与海洋、季节或月份。

判读依据:

夏天热,陆地比海洋更热,形成低气压;冬天冷,陆地比海洋更冷,形成高气压。

例如,若上图为北半球7月份图⇒北夏⇒近地面低气压的为陆地,

Pa高⇒PA低⇒A为陆地,B为海洋;

若上图B为陆地,则Pb低⇒PB高⇒TB低⇒陆地冷,为冬天⇒南半球7月份或北半球1月份。

B.判断城区与郊区。

判读依据:

城区是热岛,气温高的为城区。

例如,Pa高⇒PA低⇒TA高(热)⇒A为城市。

C.判断绿地与裸地。

判读依据:

绿地同海洋,裸地同陆地。

【特别提醒】

1.热力环流中的“高低”应用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在解释相关现象和解题时,围绕的中心是“地面冷热不均”,及由此引起的气压、气流变化。

其中判断和运用较多的是气温、气压的关系,需特别注意下面的几种“高低”关系:

气温、气压的垂直变化

随海拔的增加,气温、气压都会降低(减小)

高气压与低气压

高气压、低气压是就同一水平面上比较而言的

近地面气温、气压关系

气温高则气压低,气温低则气压高,即“热低压、冷高压”

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中心

近地面为高气压中心则其高空为低气压中心,近地面为低气压中心则其高空为高气压中心

等压面弯曲与气压高低

等压面上凸为高气压,等压面下凹为低气压

2.图示气温、气压、气流的关系

典例突破

读“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环流若发生在沿海地区,则a是陆地b是海洋

B.该环流若发生在沿海地区,则b是陆地a是海洋

C.该环流若是发生在城市地区,则b是城区a是郊区

D.该环流若是发生在城市地区,则a是城区b是郊区

2.图中a、b、c、d四地的气压值由大到小排序,应为

A.a>c>b>dB.a>b>c>dC.c>a>b>dD.c>d>a>b

【答案】1.C2.B

【解析】1.该环流若发生在沿海地区,若是白天环流,则a是海洋,b是陆地。

若是夜晚环流,则a是陆地b是海洋,A、B错。

该环流若是发生在城市地区,则b气流上升,是城区,a气流下沉,是郊区,C对,D错。

2.在水平方向上,空气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

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

结合箭头方向,图中a、b、c、d四地的气压值由大到小排序,应为a>b>c>d,B对。

A、C、D错。

读北半球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完成3—4题。

3.若①②③④处的气压分别为P1、P2、P3、P4,则

A.P1<P2B.P2<P3C.P2=P4D.P3>P4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M处温度较N处高B.环流方向为逆时针

C.气流a自东向西运动D.d处盛行上升气流

【答案】3.D4.B

【解析】3.同一水平高度,等压线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所以P3>P4,P1>P2,故A错、D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P2>P3,P2>P4,B、C错。

故选D。

4.据等压面的凹凸情况可以判断,M处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N处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水平方向上气流a由①处流向②处。

说明M处气温低于N处,故A、D错;环流方向为逆时针,故B对;气流a自西向东运动,C错。

故选B。

重点17风力和风向的判断

①判断风向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下图(北半球):

②判断风速

A.同一幅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速大;等压线稀疏,风速小。

B.相邻两条等压线间的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反之,风速越小。

③利用风向可判断以下几方面问题

A.等压线值的变化规律:

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

B.判断南北半球:

向右偏⇒北半球;向左偏⇒南半球。

C.判断近地面和高空(高空忽略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关系:

斜交——近地面;平行——高空。

D.判断高压和低压:

近地面,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典例突破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近地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

读图完成1—2题。

1.N地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2.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A.M地B.N地

C.P地D.Q地

【答案】1.A2.D

【解析】1.由题意可知,P地气压低于N地,则N地的气压梯度力垂直于N处的等压线,由北指向南;根据纬度确定该地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右偏,因而N地风向为东北风。

2.四地中,Q地等压线最密集,故风力最强。

重点18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其危害

1.逆温的含义: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降低0.6℃。

这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越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某一高度范围内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异常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逆温的类型和成因

类型

成因

特点

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

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

愈近地表,降温愈快

锋面逆温

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

出现于锋面附近

地形逆温

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

出现于山谷或盆地

3.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4.逆温的影响

(1)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这是因为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对流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大气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矿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

(2)有利影响:

①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因为沙尘暴的发生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若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使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同时也提高了大气能见度,使飞机飞行更加安全。

典例突破

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对流旺盛,若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可以抑制沙尘暴。

读图完成1—3题。

1.若E处的高度为1000米,气温为—10℃,要抑制沙尘暴的发生,F地的气温至少应降到

A.—4℃以下B.4℃以下

C.—6℃以下D.6℃以下

2.上图右侧是“F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该地最有可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是

A.①时段B.②时段

C.③时段D.④时段

3.若只考虑风力与沙源因素,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以冬春季最多;若再考虑地面状况及空气对流因素,则尤其以春季最多,原因主要有

①春季与冬季比较,春季土质更加松软干燥

②春季与冬季比较,春季的地面植被更多

③春季与冬季比较,春季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增加

④春季与冬季比较,春季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减少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答案】1.A2.C3.C

【解析】1.对流运动利于沙尘暴的形成,故近地面的逆温现象有利于抑制沙尘暴的发生,根据1000米高空的气温为-10℃,则近地面的气温至少降温到-4°C以下,则近地面可能形成逆温而利于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2.近地面气温逐渐升高,则利于加剧对流运动,③时段气温最高,对流运动最强,最利于沙尘暴的发生。

3.由于北方地区春季气温开始升高,故蒸发加大,土质松软干燥,加剧了沙尘暴的发生;逆温利于抑制沙尘暴,春季逆温的出现时数减少,加剧了沙尘暴的发生。

故选C项。

重点19气压带和风带及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的概况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特征

气流

影响气候

极地高气压带(2个)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原因

冷高压

下沉

干冷

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原因

冷低压

上升

温湿

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原因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赤道低气压带(1个)

赤道附近

热力原因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风带

分布

风向

属性(影响气候)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东风带(2个)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冷

中纬西风带(2个)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

低纬信风带(2个)

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热

2.空气运动方向与降水的关系

空气运动方向

空气性质及降水状况

空气上升

湿润,易产生降水

空气下沉

干燥,不会降水

由低纬吹向高纬

暖湿,易产生降水

由高纬吹向低纬

干燥,不易降水

由海洋吹向陆地

湿润,易产生降水

由陆地吹向海洋

干燥,不易降水

【误区警示】

误区01气温高的地区气压低,气温低的地区气压高

这种说法不准确。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运动,从而导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或高气压区的原因,称之为热力原因。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气流运动造成的空气在一定区域内聚集辐合或辐散,导致气压发生变化的原因,称之为动力原因。

在近地面,气流辐合上升,气压降低;气流辐散下沉,气压升高。

误区02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成因相同,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成因相同

这种认识混淆了气压高低的表现和形成过程。

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均是气流上升形成的低气压带,但赤道低气压带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形成的,属于热力成因;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被迫抬升而形成的,属于动力成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均是气流下沉形成的高气压带,但副热带高气压带是高空气流聚集被迫下沉形成的,属于动力原因;极地高气压带是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的,属于热力成因。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调整着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如下表所示:

气候类型

成因

特点

分布规律

单一的气压带、风带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赤道附近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

全年高温少雨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部和西部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

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

地中海气候

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4.图示法记忆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区形成的气候类型各不相同,有的气候为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形成,还有的是两个交替控制形成,其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5.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6.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7.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1)先判半球,即以最热月气温确定南、北半球。

若7月气温高则为北半球,1月气温高则为南半球。

(2)以温定带,即以最冷月均温确定所属的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气型类型

>15℃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0~15℃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0℃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最热月均温小于10℃)

(3)以水定型,即以降水量多少和季节分配状况确定气候类型。

类型

气候类型

多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

夏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典例突破

读0°经线的部分大气环流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①、③相比,⑤气流控制区的降水量最少

B.①、⑤气流上升的原因相同

C.①气压带与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D.④风带的风向为西北风

2.图中Y地有“雾都”之称,其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终年受西风的控制,气候温暖湿润,空气中水汽充足,容易凝结成雾

B.近海有寒流流经,导致沿岸空气遇冷凝结成雾

C.城市污染严重,空气凝结核丰富,容易导致水汽凝结成雾

D.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形成的水汽凝结核多

【答案】1.C2.A

【解析】1.根据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①地位于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常年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⑤地位于60°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较多;③地位于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A项错;①地位于赤道附近,空气受热,形成上升气流,为热力原因,⑤地位于60°附近,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被迫抬升形成上升气流,是动力原因,B错;在10°N和北回归线之间,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了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季的热带草原气候,C对;④地为盛行西风带,空气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副极地低气压带流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形成西南风,D错。

2.从纬度位置和经度位置判断,该地位于欧洲西部的英国,由于该地终年受西风的控制以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空气中水汽充足,容易凝结成雾,A项对。

附近沿岸为北大西洋暖流,B错;城市环境污染,增加凝结核,是形成雾的条件,但这是人为因素,C错;凝结核来自工业、交通等的生产活动的污染,D错。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图中各纬度带气流运动方向与干湿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0°—1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B.10°—20°盛行东北风,干燥

C.30°—4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D.20°—30°盛行西南风,湿润

4.若M点位于大陆西岸,则下列四幅图中表示M地气候特征的是

【答案】3.C 4.D 

【解析】3.读图,0°—10°是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湿润,A错;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10°—20°盛行东南风,干燥,B错;此时,30°—40°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C对;20°—30°盛行东南风,干燥,D错。

故本题选C。

4.M点位于30°—40°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

且位于南半球,7月份是冬季,温和湿润;1月份是夏季,炎热干燥。

与图中D相符,故本题选D。

重点20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分布的影响

(1)冬季,陆地降温快,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近地面聚集,使气压升高,形成高气压,而海洋上则形成低气压。

如下图:

(2)夏季,陆地升温快,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减少,使气压降低,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则形成高气压。

如下图: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分布

由于地表并非均匀,北半球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影响下,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具体如下图所示:

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季节(就北半球而言)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气压中心

陆地:

亚洲高压

海洋:

阿留申低压

陆地:

亚洲低压

海洋:

夏威夷高压

陆地:

亚洲高压

南部海洋:

低压

陆地上是亚洲低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特点

寒冷、干燥

炎热、多雨

高温、干燥

炎热、湿润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范围

中国东部季风区、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一年两熟或三熟

温带季风气候: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寒潮等灾害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灾害

【特别提醒】

澳大利亚西北部风向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冬季风(7月)为东南季风,降水少,气候干燥;夏季风(1月)为西北季风(北半球东北信风带越过赤道向左偏转而形成的),降水多,气候湿润。

【误区警示】

误区01季风环流和海陆热力环流是同一概念

季风环流和海陆热力环流都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出现,但两者并不相同:

季风环流以一年为时间单位,因冬、夏两季的温度差异引起的海陆间风向变化;而海陆热力环流则以一天为时间单位,因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海陆间风向变化。

误区02季风环流的成因仅仅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例如,南亚季风的形成除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还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其夏季风(西南季风)是由于气压带和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4.影响季风强弱的因素

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海陆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东亚季风区冬季时亚洲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力极大,远大于夏季由夏威夷高压和印度低压之间形成的气压梯度力,因而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典例突破

读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1—3题。

1.a、b两地的气压性质为

A.a地是高气压,b地是低气压B.a地是低气压,b地是高气压

C.a、b两地都是高气压D.a、b两地都是低气压

2.如果图中五条等压线(单位:

hPa)的数值分别是1000、1008、1016、1024、1032,那么等压线②④的气压值分别是

A.1024、1032B.1000、1032

C.1016、1008D.1008、1024

3.图中亚洲东部c点的风向是

A.东南风B.西北风

C.东北风D.西南风

【答案】1.A2.D3.B

【解析】1.图示为亚欧大陆与太平洋的气压判断。

1月份为北半球的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陆地气温低,形成高压,海洋气温高,形成低压。

因此此时a为高压,b为低压。

故答案选A。

2.由上题分析可知,a为高压中心,气压值最高,由里向外气压值由大到小,b为低压中心,附近气压值最低,因此等压线数值由小到大;由此判断五条等压线的数值,从①到⑤逐渐增大,依次为1000、1008、1016、1024、1032,则等压线②④的气压值分别是1008、1024,故答案选D项。

3.C点位于高压(反气旋)的东南部,在冬季,风从高压吹向低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