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诗两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12147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 诗两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1课 诗两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1课 诗两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1课 诗两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1课 诗两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1课 诗两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1课 诗两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1课 诗两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1课 诗两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课 诗两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课 诗两首.docx

《第1课 诗两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诗两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课 诗两首.docx

第1课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板书:

我爱这土地艾青)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

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

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

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

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

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

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

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

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赏析第一节诗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回答:

“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

“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主动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3.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

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

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回答: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回答: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三、赏析第二节诗

问:

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它与第一节诗是会么关系?

谈谈你的理解。

1.揭示全诗主旨。

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

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

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

诗意层层递进。

四、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传诵的名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五、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假如────────我

歌唱                         爱

∣                           ∣

──→土地(祖国)←────—

六、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

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阅读理解并背诵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2)诗中( )一词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 )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句诗?

“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

(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七、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附文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乡愁》教案1

设计理念:

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

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3、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5、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2、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新课导入:

同学喜欢听音乐吗?

(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名曲《故乡的云》。

(播放音乐)

提问:

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

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

抽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

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乡愁的诗句。

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静夜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剪不段,理还烂,是离愁,别有一班滋味在心头”。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

乡愁  余光中〕

二、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

提问:

谁来介绍一下余光中?

〔不要求学生介绍得很全面,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

2、熟悉课文,指导朗读

A、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

先听老师范读一遍。

请大家注意感情、节奏和重音。

〔配乐二胡曲《江河水》〕

B、提问: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

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C、朗读要求:

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用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D、分四小组朗读一小节,学生评点。

E、全班齐读。

  

F、学生自由诵读、体会。

3、品味语言,鉴赏诗歌

A、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

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

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

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C、乡愁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明确:

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死悲痛(巨大)海峡——思乡哀愁(深沉)

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

托物寄情。

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D、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

将抽象的情绪化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

这是正语反说,“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

小结: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4、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二、三、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学生自读,想象讨论、回答。

没有统一答案,鼓励创新。

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A、指名朗读本诗。

〔朗读提示: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

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

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

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

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B、学生分组想象第一、二、三、四小节的画面。

师生共同点评。

 C、给想像的画面取名,并体会这些画面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

画面依次为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家人之爱与国家之思很好地在诗中融为一体。

三、迁移运用

下面我们活学活用,热炒热卖,进入练一练的环节。

A、请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以“乡愁”、“思念”“幸福”为本体写一写与诗句相似的句子,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思乡曲》〕。

B、诗的前两节的乡愁是分别思念母亲和新娘,假若在第2节后再添上一节是写思念儿子的,可以怎样写?

(学生自由发挥)

四、归纳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体会了余光中先生的如烟似雾、如泣如诉、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乡愁——家园之恋,故国之思,令人动容。

学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感触,现在你最想对谁说?

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自主回答)

教师总结延伸: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离开了大陆的怀抱,成了漂泊的一悬孤岛,两岸人民饱尝亲人离别的思念之苦,迫切地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这符合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陈水扁等一系列台独分子现在却倒行逆施,置广大人民的愿望于不顾,疯狂叫嚣台湾独立,企图分裂祖国,大家答应不答应?

(生:

不答应!

)对,坚决不能答应!

全国人民也绝不会答应!

在这里我们要正告陈水扁之流,趁早收起台独论调,回到“一国两制”的框架上谈判。

同学们,我们一起祝愿,一起努力让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吧。

回过头来,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唱余光中先生《乡愁》的最后一节,来体会台湾人民缠绵沉痛的故土之思吧!

学生再读《乡愁》第四节。

五、欣赏体验

最后让我们欣赏来欣赏由余光中作词、罗大佑作曲演唱的抒情名曲《乡愁四韵》,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巩固练习

1、给席慕蓉的《乡愁》赏析性文章。

2、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

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板书设计

小时侯(少年)邮票(小)——母子深情

长大后(青年)船票(窄)——夫妻恩爱

后来(中年)坟墓(矮)——生死悲痛

现在(老年)海峡(浅)——思乡哀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