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1227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docx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吴朝武

孟连县委书记

前言

各位书记,大家好!

首先感谢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给了这样一个好的平台和机会,能够面对面的和来自全省各地的书记们共同交流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孟连县是普洱市的一个边境县,是以傣族、拉祜族、佤族为主体,集边、少、山、穷、低五位一体的边境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1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6%以上。

孟连县名在傣语当中的意思是“寻找到的一个好地方”,但是就在这个好地方,在2008年7月19日发生了由于橡胶产业发展中胶农合理诉求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群体性事件。

在7月19日凌晨,700多名当地傣族群众手持长刀、锄头、铁棒、木棍以及装满汽油的啤酒瓶,围攻当天实行抓捕任务的300多名公安民警,事件造成2名群众当场死亡,69名干部群众受伤。

事件惊动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伤害了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感情,损害了党和群众的形象。

事件发生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省委白恩培书记、秦光荣省长等领导立即做出了重要批示。

省委李纪恒副书记、省委政法委孟苏铁书记、省政府曹建方副省长等省市领导第一时间组成工作组赶赴现场,靠前指挥,面对面的做群众工作,使局势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

随后,省委迅速对事件做出了准确定性:

“7.19事件”表面上看是警民冲突,实质上是胶农与企业经济利益长期纠纷所引发的较为严重的群体性社会治安突发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在特定条件下的集中表现。

胶农对橡胶公司的长期积怨,逐步发展成为对基层干部、基层党委政府的不满,最终使经济矛盾转化为社会矛盾,进而演变成了警民冲突。

李纪恒副书记在事发以后三天,在孟连县召开了普洱市的领导干部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他指出:

孟连事件的发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明确要求我们深刻剖析事件的根源,重塑理念,转变作风,以“送温暖”赢得民心,把利益调整作为事件处置的关键,全力推进事件的处置。

在此之后,短暂而漫长的两年七个月里,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正确的指导下,孟连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深刻反思,痛定思痛,抓改革、调利益、送温暖、转作风、强党建,用艰苦细致的工作、实实在在的成绩向上级组织、向全县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今年2月11日是全县干部群众两年多来最为欣慰和幸福的日子,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的常委们对孟连的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

九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总书记等四名常委直接做了批示,另外五名都进行了签阅。

总书记批示:

孟连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执政为民,真心实意的为人民服务,就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的信赖,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批示传来,全县干部奔走相告,欢欣鼓舞,而我这个县委书记更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从7.19到2.11,孟连的干群关系从剑拔弩张到唇齿相依,从水火不容到血肉相连,这期间凝聚了我们全县各级干部,凝聚了我们市县两级1033名工作队员,900多个日夜所做出的艰苦努力。

也借今天这个机会把孟连在7.19事件发生以后两年多以后的群众工作从四个方面做一个介绍。

一谈到群众工作各个乡镇的书记们都直接在一线滚打,都有很深的感受和理解,所以更多的一些思考性的东西我尽量少讲,我从四个方面把孟连两年多来群众工作的情况做一个介绍,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收益。

一、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带领广大干部走出阴影、重树信心

(一)7.19事件的根源性问题

7.19事件发生以后的第16天,我受组织的委派接任孟连县委书记,在沿途中,送我的市委领导向我介绍了孟连的情况,当时我们的市委书记是高旭升同志。

08年8月4日下午,他找我谈话,当时孟连事件发生刚刚半个月,要求我到孟连担任县委书记,当时就感觉压力很大。

第二天,当时我们的市长、现在的市委书记沈培平同志以及现在省旅游局的党组书记、当时我们的市委副书记朱飞云同志,他们两位市委领导送我到孟连,路途当中给我介绍了一些情况。

刚到孟连,正在孟连坐阵指挥的其他市委、政府的领导,包括后来长期在孟连组织指挥的杨亚林副市长也向我介绍了更详细的情况。

初步认识到孟连的工作局面的复杂和严峻,深感肩上的担子和压力重如泰山。

然而到任的第一天,整个县委机关的工作状况让我十分震惊,要一份乡镇干部名单都要等上几个小时,问及一些工作细节没有一个工作人员能够回答清楚。

当时省里面的专案组、市里面很多领导都驻扎在孟连,县里面很多干部都已经驻扎在一线,当时机关的很多工作都处在半瘫痪的状态。

就在当天下午,宣布干部任命的大会上,我发现参会的干部个个愁容满面,会后也互相不打招呼、各走各的。

晚上,我抽时间走访了县里面的几位老干部,一位老干部泪流满面的说,我们在边疆干了一辈子,一心想着孟连建设越来越好了,怎么一夜之间变成这个样子?

真是非常痛心。

当时事件出来以后,我们长期在当地工作的老同志都是痛哭失声。

因为孟连发展到2008年,当时产业各方面的基础都非常好,是近60年边疆的各级干部一界接着一界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

所以突然出现了这个事情,整个县一夜之间形象严重受损,发展严重受阻,各方面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当时全县的干部职工确实很难接受这个现实,特别是一些老同志,非常的痛心。

以后的几天,我找在职干部谈心,大家都吞吞吐吐,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更没有人主动前来谈工作方面的事情。

那段日子,我接得最多的电话有两种,一种是工作组在村子里面又被群众围困了,群众又组织上访了;另一种是哪个干部又被找谈话了,哪个干部可能有问题。

因为当时事件发生以后,省市都派出了专案组,长期驻扎在孟连,原来的前两任县委书记陆陆续续被抓,原来的财政局长被抓,其他有几个科级干部出了问题,有一部分科级干部被问责、处分,大量的科级干部反反复复被找谈话、核实情况,应该说当时干部心理上的影响是很大的。

此时的孟连工作局面混乱,干部思想复杂,不堪重负,强烈的心理挫败感使干部的思想深处产生了“两怕”,当时这“两怕”在孟连干部当中是最典型了。

一怕上级找谈话,二怕下乡群众骂。

干部们出差在外,谁也不愿意说自己是孟连的人,有的干部千方百计托关系、走后门想调离孟连,有的干部甚至还直接找到我,说要辞去领导职务,就连公务员也不想当了,要去做生意。

同时,我们的部分干部对事件发生的根源认识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和偏差,个别在事件之前及事件当中受伤、受辱的干部、民警偏执地认为群众思想落后、无法无天,对暴力围困、殴打党政干部、公安民警的应予惩治,否则无法开展群众工作。

特别是省委及时准确地对“7.19事件”做出定性以后,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和干警的思想认识一时还转不过弯来,认为老百姓以及组织群体性事件的这些骨干赢了,干部错了、公安输了、政府也输了,觉得很委屈,很想不通。

与干部的委屈和想不通一样,群众也想不通,群众对政府也是一肚子怨气,在很多地方都是直接处于很强烈的对立状态。

实际上我们的工作在“7.19事件”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面对农区矛盾冲突频发、胶农利益诉求多的情况,当时的县委政府也派了大批干部深入到胶农群众中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很辛苦。

但是面对历史和现实的相互交织,十分复杂的群众利益诉求的问题,没有深入细致的调研和了解,更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和政策,没有站在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来开展工作,这样工作做起来就很危险,像这样的群众工作,做得越多,群众就越反感,充分暴露出我们当时一部分干部在思想上是背离了宗旨,立场、方法上脱离了群众。

有很多省市领导给我们总结,当时一个阶段的工作就是三个方面出了问题:

一是屁股坐歪了,丢了宗旨意识和群众立场,把屁股坐到了公司老板一边,不能公平公正地处理公司与胶农的利益纠纷。

二是脑子想偏了,丢掉了群众路线,没有充分尊重群众,没有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不进行调查研究,对群众的事直接包办代替。

三是作风漂浮了,丢掉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即便下去,双脚也没有能真正地走到群众中间,在下面漂着,不知道、不了解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二是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想用简单的方法来压服群众,导致不能及时妥善地处理问题,反而更加激化了矛盾,失去了民心。

最后在群众对基层党委政府的态度从期望变为失望、从失望变为抛弃、对抗时,又想采用抓骨干、拔钉子,“杀鸡吓猴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包括对事件当中起带头作用的这部分骨干定性为农村黑恶势力,以致出动警力,采取抓捕措施。

这些实际就是想拔钉子,以后再解决问题。

结果是“拔起萝卜带起泥”,导致了警察和广大群众的严重冲突。

当时胶农当中流传着三句话:

“见到公安用刀砍、见到工作队用棒棒打、见到武警赶快跑”。

当时老百姓很善于总结,特别是像胳肢窝下面夹个小包包,看上去像领导的这种人要痛打,所以当时干群之间、警民之间冲突不断,党群、干群关系降至了冰点以下。

孟连的干群关系当时确实是已经到了很严重的水火不容的阶段。

我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当我到.7.19事件.的发生地勐马镇、公信乡这两个乡镇一部分核心矛盾区的村寨的时候,召开群众会,当时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是根本难以召开有序的群众会,另外一方面我们的群众都不愿意、不敢单独跟各级领导接触,找一部分群众来座谈、开会,其实是开成一种群众对干部的声讨会。

他们问我们的话都是“这是我们傣族自己的问题,你们为什么到寨子里面来抓人?

”你们要交出打死人的警察来偿命,你们和橡胶公司的老板是穿一条裤子的,你们的话我们不想听,你们滚出寨子等等都是很激烈的语言。

所以这些老百姓对我们县领导都是这么恨,当时听了以后确实觉得心里面很难过。

到7.9事件发生为止,除发生在橡胶产业的群体性事件以外,孟连当时还发生移民安置上的群体性事件。

孟连除了胶农闹的很出名以外,我们曾经也有整个云南省最艰难的移民工作之一,我们的移民是从昭通溪洛渡电站建设过程中从永善县搬迁过来的移民,一直到2009年下半年以后,抓住省政府对移民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的契机,才彻底进行了解决。

2000多移民在前后几年当中,多次采取过激手段、发动多起群体性事件,最严重的一次,罗正富常务副省长和和副省长两位副省长坐直升飞机空投到孟连,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才暂时让移民的情绪缓和下来。

所以7.19事件发生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不但要做好胶农的工作,我们还面临着要做好移民的工作,当时压力非常大。

除了胶农和移民以外,我们还有因茶叶、咖啡、甘蔗等产业利益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各个领域都是矛盾重重,截止到7.19事件发生为止,当时我粗略地做了一个不完全的统计:

全县已经发生了18起重大群体性事件。

7.19事件仅仅是因为死了人、流了血成为最大的一起群体性事件,全县有182名警察,这182名警察当中已经有86人已经受过伤,有些是多次受伤,有十几辆警车被砸,公安局长曾经被打昏,有33名公务人员多次受到过伤害。

最突出的一次,我们县的移民局长被100多名移民在县委政府楼下围打一个多小时,公然的把移民局长打伤,没有人敢出面来管。

所以当时整个县的社会秩序、法制秩序已经受到了重创,整个环境秩序已经是非常恶劣。

在这种环境下,让干部职工有什么信心干什么事?

这个是很难做到的。

同时县内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不仅产业利益纠纷不断,移民群体性上访和突发事件不断。

而且我们有一个特殊情况,最近三四年以来,缅甸中央政府和民地武组织之间摩擦不断,政治上越来越复杂、军事上越来越紧张。

特别是前年,缅甸的果敢事件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孟连的压力也很大。

因为一旦缅中央军和孟连国门对面的缅甸最大的民地武组织瓦邦一旦开始交战了,按省里面的估计,可能不少于十万人的难民和边民会迅速涌入孟连,带给我们边境上的维稳压力是很大的,采取了大量的措施,完善了很多预案,边境一线进行了很多动员,而且只要稍微有风吹草动,局部就会带来很多问题,所以在这方面,我们整个县在管理方面得付出大量的精力,可以说整个县的发展在这两三年都是内困外扰,工作只要稍微处理不慎,都是举步维艰。

面对长期形成的农企之间、干群之间、警民之间的积怨,面对复杂的历史问题、尖锐的现实矛盾以及7.19事件导致的人死群伤的被动局面,面对干部队伍精神上的巨大压力,思想上的极大包袱、作风上的极度涣散,如何让干部们认识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走出心理阴影,如何破除阻隔在干群之间的坚冰,重新赢得民心,错综复杂的工作究竟该从何处寻找突破口?

(二)干部工作作风以及思想上的转变

带着这些难题,县委政府班子认真深入的学习领会省委的决定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对事件的根源反复思索、反复讨论,深刻反思事件发生的根源。

认为是我们基层组织一度弱化,我们的群众工作严重的出了问题,思想上淡化了党的宗旨,感情上脱离了群众,没有及时解决好、维护好群众的利益,导致7.19事件严重后果的主要责任不在群众,而在我们干部自己。

我们整个社会的一对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以我的理解就是干群关系,在古代来讲叫“官民关系”,我们对关系处理的好不好是这个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始终在干部,不在群众。

要突破困局、要赢得民心,我们就必须在党的群众工作上寻求突破,全面加强干部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整顿纪律、转变作风、强化宗旨意识,使大家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重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必须深入群众,团结和依靠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认识到即使是那些在事件中带头闹事的骨干,也是我们的父老乡亲,更是我们推进工作必须依靠的力量,只有真正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才可能破除干群之间的坚冰。

为了让广大干部认识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放下思想包袱和压力,我和县委政府一班人决定从思想剖析入手,找准思想根源,把干部的心凝聚起来,让干部的精神振奋起来。

我们利用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三个月主题实践活动,根据当时的工作局面,为了把群众重新凝聚在党委政府的大旗下,把干部的心思和精神尽快的振奋起来,在全县干部中深入展开了一场以“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振奋精神、科学发展”为主题的主题实践活动。

这个活动也是我到孟连工作以后,经过认真的调研以后征求意见提出来的第一个主题实践活动。

县内一期期以党的性质、宗旨和群众路线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干部培训班相继举办,一次次县处级干部分片包人,与基层干部的谈心、交心活动反反复复的进行,引导大家正确的认识7.19事件的性质,看清孟连干部的队伍好的主流和本质,启发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坚持党的根本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切实把“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作为执政为民的行动理念,告诫全县干部尽管时代在变迁,但党的传统和法宝不能变。

为了缓解全县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打开他们长期郁积的心情,我们还聘请了云南师范大学的心理学专家做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全县的领导干部走出阴影、放下包袱、重振精神。

与此同时,成立纪律作风督察组,以严厉的措施着力解决组织纪律松散、工作效能不高、作风不实,特别是群众工作纪律不严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全县上下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当时我们提出来对干部要管理是“两根绳子一起用”,一根是硬的、一根是软的。

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了省委的决策上,为民服务的意识大大增强,人变得有精神了,工作变得有激情了,不少干部把省委李纪恒副书记在普洱市领导干部大会上引用的郑板桥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贴在墙上,记在心里,当做座右铭反复诵读和深思。

当时很多干部都暗暗下决心,不少干部都说“千方百计一定要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这个是当时很多孟连干部通过统一思想的一个誓言。

用政绩赢回群众,用行动获取信任,成为了全县上下共同的心愿,一些曾经在7.19事件之前受到群众辱骂、围攻的干部,一些被当地群众认为是本民族叛徒的干部顶住压力,主动要求重返基层,开展群众工作。

苏方九等五名老家在勐阿村的干部联名向县委提出要求,返回家乡,思想工作从自己的家人和亲朋好友做起,从而带动和影响周边群众。

在以橡胶产业产权改革和利益调整为核心的群众工作中,县四班子领导在很长时间,我们这61名在县城里面主持工作,其他县领导都是深入到寨子里面,和大量的工作队员在农户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县委常委会等很多会议都直接到村寨召开。

矛盾核心区勐阿村、芒海村的工作组直接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组长,实行时间、目标、任务倒计时,十几个工作队员入乡进村,县级领导包村包组;科级以下干部入组入户,与各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全身心的投入到群众工作中。

很多部门下移工作重心、缩小服务半径,公安机关为了加强对于辖区社会秩序的管理和服务,在情况较为特殊、复杂的勐马镇移民安置区以及7.19事件发生的核心区勐阿村增设了警民联系点和执勤点,移民部门直接把机关移到移民工作的核心区,直接为移民办公,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点点滴滴的为民服务,一件一件好事实事的办成,让广大群众切身体会到了干部作风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是一个很艰难的、逐步变化的一个过程。

今年2月初,中央维稳办的主任、国家公安部的常务副部长杨焕宁带队到孟连深入调研的时候,他召开了当地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他就问到几个群众,包括7.19事件被抓捕后来被释放的群众代表,就问他们“为什么两年多的时间就改变的这么彻底?

干群关系就能够这么和谐?

”当时几位群众给杨部长说了一句话“不是我们变了,是干部变了”。

确实道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只要我们干部变了,经过这么一个过程以后,整个情况就已经开始在变了。

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时代在变迁,但党的传统和法宝确实不能变,更不能丢,只有牢记党的宗旨,常怀为民之心,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干部放在心上。

二、不管工作有多难,办法总比困难多,就是冰冷的石头也要把它捂热

(一)送温暖

在解决了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之后,如何全面组织和发动干部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开展工作,建功立业,重新取得群众的信任,重树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形象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是有决心、有信心就能够做到的。

孟连历史上属于阿佤山革命老区,当年解放边疆时,我们的党充分相信和依靠各族群众,尊重各民族的习俗与宗教文化,为各族群众的利益而流血奋斗,让各族群众当家做了主人,赢得了边疆各族群众的心和情,使各族人民毅然选择了跟共产党走。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干部漠视了群众的利益诉求,轻视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不尊重群众的民风、民俗,伤害了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感情。

要重新赢得各族群众的感情,让群众信任党委政府。

过去我们的群众在一段时间从感情上来讲,是我们欠了人民群众这份情,要重新赢回这份感情,让群众重新信任党委政府,我们为之付出了百倍的艰辛、百倍的汗水和泪水。

事件发生以后,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大难点,就是如何妥善的处理好死者和伤者的善后工作。

通过送温暖、赢民心、维护稳定和修复干群关系,为此市县两级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对死者家属和受伤群众做了大量不厌其烦的思想安抚工作,同时全力确保25名受伤群众得到了最好的医治,对死者家属给予了应有的关心和帮助,并在橡胶产权转移上给予了特殊政策。

7.19事件这一天早上受伤群众是25名,受伤的警察是40多名。

受伤的这25名群众全部都得到了最好的救治,其中受伤最严重的2、3名后来在昆明、思茅住院,有2个住院住了一年多以后伤情才基本恢复。

伤恢复以后对这些群众视不同的情况,除了做长期大量的思想工作,心理上、精神上各方面的关爱、安抚工作到位以外,在经济的救助上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轻微伤一次性给予补助,伤比较重的全部进行了伤残鉴定,根据伤残的级别给予终身补贴,而且这些补贴资金来源纳入县财政预算,今后长期的这个补贴按照月工资的年标准每年都有所递增。

在两年多的送温暖、赢民心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省市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白恩培书记亲自安排了1000万元送温暖的专项资金,为了解边疆各族群众想什么、缺什么、需要解决什么,市县两级大批干部深入边境四个乡镇开展了兴边富民送温暖活动,积极整合市县项目资金5000多万元,铺路修桥、修沟架水、建文明公厕、建活动场所等等,为群众办实事200多件,尤其是对原企业管理的120个专业队,在资金项目方面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了长期想解决又无法解决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问题,一项项实事、一件件好事的完成,让各族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就在身边。

但是在工作的初期,群众并不领这份情,有相当一部分群众他们担心这些送温暖的工作措施,可能是企业的暂时的安抚行为,是政府和企业联合起来想堵住他们合理诉求的嘴。

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众也不敢接受帮助,他们害怕其他人的威胁,害怕政府秋后算帐。

面对这一系列复杂的思想状况,我们每一个工作队员都顶着巨大的压力,承受着被群众怀疑、误解甚至是驱赶、谩骂等委屈,硬着头皮去做工作。

许多工作开初,群众对工作队员的抵触和戒备心很强。

7.19事件以后最初一段时间,很多群众都是在自己的村口都设了卡,不让干部进入寨子。

就算本地比较熟悉的干部好说歹说要进入寨子,他们要把干部的身份证扣下来才准进村。

而且进了村不准拍照片、不准摄像等等。

所以我们在7.19事件以后工作压力最大,工作最艰难这段时间,现在工作推进以后,一些新闻媒体想去采访,想寻找当时的一些摄像资料,很多都找不到,就是这个原因,当时为了避免更进一步激化群众的情绪,他们都是不准拍照、不准摄像。

甚至连我们长期几十年在边疆工作本民族的一些老领导进入到这些少数民族群众的寨子以后,都被围攻、辱骂,这些情况都多次的出现,有几次出现我们不懂民族语言的汉族干部进到民族寨子以后,少数民族群众就用他们的民族话说“这些人是老板派来的,围起来把他们砸死,不要让他们活着出去”等等,最后因为村干部听得懂民族语言,及时的采取措施把我们这些工作队员转移出来。

在事件以后相当一段时间,情绪仍然很激烈,工作很难推进,作为群众来讲,心理上很戒备、也很敌视,而且有一部分群众他们自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们准备如果政府再继续派更多的警察或者部队来抓捕他们,可能就要举家逃往缅甸,就不在中国居住生活了,少部分群众已经是打这个主意了。

所以当时的局势是很危险的。

这一类事情也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做群众工作不是单凭做点好事、送点温暖,或者简单的去做几次思想工作就能够做好的。

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要真正突破困局,必须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利益分配的根本,作为解决孟连问题的牛鼻子,切实理顺橡胶产业的产权和利益分配关系,重新平衡群众心中的利益天平。

(二)产权改革和利益调整

发生了那么多的群体性事件,说到底就是“利益”两个字在作梗,要解决这些问题,要让群众重新回到党委政府的怀抱中来,最核心、最关键就是要解决利益问题。

基于这一认识,在省市两级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抽调市县乡大批工作队员深入村寨开展工作,开展了橡胶产业产权改革和利益调整工作,按照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着眼未来、公平公正、统筹兼顾的原则和分林权、清地权、选模式、发证书的四步走的工作思路,向群众普及政策,动员群众签订产权协议,核发产权证书。

四步走的思路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非常难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一项异常琐碎、繁杂、很庞大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围绕着橡胶树产权分清这项工作,一开展起来,我们市县乡1000多个工作队员,孟连的各级干部光这项工作就做了两年多。

孟连县橡胶产业的发展历史长达30年,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采取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凑米吃饭的方式培育起来的产业,期间经历了三次不彻底的改革。

我们党委书记对这些产业的发展历程都有了解,至今我们很多地方还存在类似于我们橡胶产业一样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产权不清、利益不好分配的这些问题,很多地方都还有这些隐患。

在各地发展过程中,为了加快发展,都没有严格的进行详细的界定,都是采取了凑米吃饭的方式,公司投资点、群众投资点,该出土地出土地,该出劳力出劳力,先把产业做起来再说。

但是随着发展以后,一系列矛盾就积累出来了。

所以后来孟连的橡胶产业经过几次改革,第一次是乡镇企业,第二次是股份合作,第三次就是彻底改为私营企业,本来一片橡胶园当中,每一棵橡胶树的产权都是由几个利益主体来构成,一棵橡胶树上不但老板有产权,直接长期管理橡胶树的胶农有产权,出土地、出劳力的群众有产权,甚至村集体入了股也有产权,一棵橡胶树的利益主体可能会有四个。

但是在私营企业改革的这次,就采用简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