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16797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儒家思想创立后,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

下列儒家思想主张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圣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②“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③“理在先,气在后”④“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④③①②D.④①②③

2.“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这一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温故而知新D.三人行必有我师

3.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从而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下列主张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D.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

4.中国古代火药与指南针早已发明,但火药在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指南针则在北宋开始应用于航海。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复兴推动技术发展B.思想解放促进技术发展

C.佛教盛行推动技术革新D.社会需求推动技术革新

5.文化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下列时代风貌与文化艺术特色对应关系不正确的一组是()

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B.隋唐时期盛世气象——杜甫诗歌体现忧国思家情

C.宋代社会生活丰富——反映市民生活的话本流行

D.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小说逐渐发展为文学主流

6.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说,“……他在一百年前与世长辞,但他曾造福人类,因而永垂不朽,让我们向他请教吧。

”伏尔泰“造福人类”主要是指()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C.主张“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D.倡导君主立宪制

7.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

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

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D.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8.引力波也称重力波,是一种以光速传播的时空波动,是时空曲率的扰动以行进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的一种方式。

美国科研人员2016年2月11日宣布,他们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去年9月首次探测到引力波。

上述材料能证明的科学论断是()

A.牛顿万有引力定律B.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C.普朗克量子理论D.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

9.文艺复兴以后,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的风气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取得了很多划时代的成果。

下列成果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②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③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④瓦特改良蒸汽机成功

A.①④③②B.①④②③C.③②④①D.②③④①

10.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A.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B.均主张“中体西用”

C.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D.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11.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

这说明()

A.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历史价值B.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相

C.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D.回忆录的史料价值高于历史档案

12.1916年,陈独秀说:

“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

”此时他()

A.反对民主共和制B.强调思想启蒙C.宣扬民主共和D.主张君主立宪

13.孙中山说:

“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

我等今日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

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

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

”其主张说明()

A.三民主义思想开始走向成熟B.“主权在民”是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

C.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

14.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而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因为它()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

C.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D.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

15.在毛泽东诸多著作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的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收录了他1979年11月谈话:

“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更引人注目的是他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这段话()

A.体现了邓小平改革旧体制的愿望,市场经济是其改革的既定目标

B.意味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C.触及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D.触及到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问题

17.纪录片《东方巨响》,真实地表现了我党三代领导人对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倾注的心血,真切反映了“两弹一星”的成功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下列科技成就与原子弹研制成功同属于60年代的是()

A.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B.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C.“南优2号”选育成功D.“银河I号”计算机研制成功

18.“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

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B.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19.20世纪50年代,我国涌现出如《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同时学术界围绕中国历史分期、人口学、遗传学等问题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这主要得益于()

A.新中国的成立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落实

C.“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D.我国教育体制的逐步完善

20.描写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惯用对比和夸张,大力提倡想象。

具有这些特点的文学流派的作品是()

A.《唐璜》B.《母亲》C.《等待戈多》D.《红与黑》

21.“民主”一词起源于希腊文,由“德谟”和“克拉西”两个词合成,即人民的权利、人民的统治之意。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概念。

在梭伦统治时期最能体现上述民主的含义的改革措施是()

A.实行陶片放逐法B.为公职人员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D.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22.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

“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

”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2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24.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方式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2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此胸襟的他为宋仁宗赏识而进行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

A.整顿吏治B.理财C.军事改革D.教育改革

26.王安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是他决心变法的写照。

对此理解全面的是()

A.认为天象与变法毫无关系,不必害怕

B.认为人们有各种议论是正常的,不能听信流言蜚语

C.传统的习惯和法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需进行改革

D.体现出王安石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锐意改革,坚持变法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勇气

27.马丁·路德指出,只有那些努力工作的人才更容易为上帝所接受。

加尔文认为,一个人能否获得拯救,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由上帝注定了,他毕生所能获得的财富就是上帝慈悲的证明。

这些主张在本质上()

A.崇尚金钱与现世享乐B.反对天主教会的说教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D.肯定了个人奋斗的主导作用

28.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以前,俄国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危机。

主要表现有()

①克里米亚战争失败②农奴制阻碍工业的发展③十二月党人起义④各阶层强烈要求废除农奴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①③④

29.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1863年,沙皇政府在报告中说:

“农民抱怨封建义务过重。

”两则材料对比说明()

A.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B.1861年改革具有革命性和不彻底性

C.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奴D.农奴没有获得任何的人身自由

30.日本名人久坂玄瑞对“尊王攘夷”曾这样说道:

“诸侯终不足恃,公卿亦不足恃……除草莽志士纠合举义之外,别无他策。

”材料中的“草莽志士”主要是指()

A.中下级武士B.大名和武士C.广大民众D.上级武士

31.明治政府推行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

A.废除身份制度实行形式上的平等B.提倡武士道精神,实现民族振兴

C.殖产兴业D.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32.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关键是()

A.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B.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3小题,共52分)

33.(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文学领域提倡“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开始的。

倡导者呼吁作家应该面向“一般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民大众”。

文学作品“所用的题材就应该是一般人民大众所能懂的而且懂了就快乐的那种事物”。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成的《神曲》。

由于文艺复兴的倡导者高举“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的旗帜,因此,欧洲的民众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称:

“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足够了”。

但丁兴奋地高呼:

“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摘编自陈小川主编《文艺复兴史纲》等

材料二《新青年》的作者们认为,中国的文化是旧文化,欧洲的文化是新文化,欧洲文化之输入中国是历史的进步。

西方文化输入中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每一步都要引起同中国文化的冲突;而每经历一次冲突,中国“国民即受一次觉悟”。

陈独秀认为,明中叶至清朝初年,基督教传教士开始将一些西方科技知识输入中国。

鸦片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运动逐步深入,洋务运动提倡西方的制械练兵之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行政制度,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旨在“根本解决政治问题”。

然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中国实行的却是假共和,专制并没有结束,“吾人于共和政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

在这种形势下,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现“吾人最后之觉悟”。

用鲁迅的话说,是“首在立人”。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条件。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说明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相同之处。

(7分)

 

34.(20分)改革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倡导的价值取向。

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改革措施加以说明。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别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并指出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10分)

 

35.(19分)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教育观、国家观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有力地推动了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8年,即戊戌之年,是清朝外交史上的大灾年。

在帝国主义的强大压力下,清朝外交的空间是非常狭小的。

但是,光绪帝在觐见的礼节、与日本的国书、召见伊藤博文、派往韩国的使节等方面力图摆脱传统外交(天朝观念下的华夷秩序)的束缚,在程式上向近代外交(某种意义上是西方外交)靠拢。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对外观念的调适》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房德邻《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10周年之际》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光绪帝的外交理念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光绪帝外交理念发生变化的原因。

(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为“现代国家的建立”进行的有益尝试。

(4分)

 

(3)据材料二,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如何?

你是否赞同?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10分)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C2.B3.C4.D5.B6.A7.D8.B9.A10.A11.C12.B13.A14.C15.C16.C17.B18.C19.B20.A21.D22.A23.B24.B25.A26.D27.C28.B29.B30.A31.D32.A

二、非选择题(本卷3小题,共52分)

33(13分)

(1)特点:

首先从文学艺术领域展开;提倡世俗文学;肯定人的价值。

(3分)

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阶层的壮大;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存。

(3分)

(2)态度: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对待西方文化要进一步学习。

(2分)

相同:

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新阶级力量的壮大,与守旧势力的矛盾尖锐;都借助外力反对守旧势力,宣传新思想、新主张;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文化转型;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5分)

34(20分)

(1)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或中庸、不偏不倚)。

(2分)例说:

以下任举一例(2分)

(2)有利条件:

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2分)特点:

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4分)

(3)矛盾:

商鞅变法:

旧贵族与新地主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制等;北魏孝文帝改革:

落后的鲜卑民族文化与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行均田制和汉化政策等。

(4分)

不同形式:

商鞅变法是创设新制度;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是学习汉文化。

(4分)

相同作用:

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2分)

35(19分)

(1)变化:

力图摆脱传统外交束缚,向程式上的近代外交靠拢。

(2分)

原因:

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帝国主义国家的强大压力;国内戊戌变法推动。

(3分)

(2)尝试:

教育近代化,军队改西法训练,经济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等。

(4分)

(3)地位: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2分)

赞同理由:

戊戌变法触动传统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近代外交,推动西学传播,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

(8分)

不赞同理由:

现代化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而洋务运动所掀起的工业化浪潮恰恰推进了中国经济工业化和商品化,因此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是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应该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起点。

(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