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知能演练活用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19037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4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知能演练活用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知能演练活用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知能演练活用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知能演练活用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知能演练活用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知能演练活用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知能演练活用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知能演练活用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知能演练活用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知能演练活用新版新人教版.docx

《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知能演练活用新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知能演练活用新版新人教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知能演练活用新版新人教版.docx

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知能演练活用新版新人教版

15 最苦与最乐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恩惠(huì)  赔礼(bèi)  如释重负(shì)

B.契约(qiè)大抵(dǐ)海阔天空(kuò)

C.招揽(lǎn)排解(jiě)悲天悯人(wén)

D.循环(xún)监督(dū)圣贤豪杰(xián)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1)如释重负       

(2)任重道远       

(3)悲天悯人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

不是。

(    )

(2)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    )

(3)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

4.根据课文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1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课文第5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课文第5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方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5.按要求摘取原文词句填空。

①贫而不苦的原因:

 。

 

②失意不苦的原因:

 。

 

③老、病、死不苦的原因:

 。

 

④人生真正的痛苦源自:

 。

 

⑤人生最大的快乐是:

 。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6.“无入而不自得”在文段中最正确的意思是(  )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没有进去,就什么都得不到。

C.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奥妙。

D.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7.选段的中心句是:

                       。

由此,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

 

8.选段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试找出一处,并体会它的好处。

 

9.“海阔天空,心安理得”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10.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一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

想到就做

罗 兰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该做的事,不是我们没有想到,而是我们没有立刻去做,时间一过,就把它忘了。

其原因,有时是忙,有时是懒。

一个事务繁忙的人,想到某一件事该做,但他当时没有时间,于是想:

“等一下再说吧!

”但等一下之后,为其他事务分神,就把这件事忘了。

有些人虽然不忙,可是,他喜欢拖延。

该做的事虽然想到,却懒得立刻着手去做,心想:

“等一下再做吧!

”可是,等一下之后,他就忘了。

或者已是时过境迁,失去当做的时机了。

要使做事有效率,最好是“想到就做”。

养成“想到就做”的习惯之后,你会发现自己随时都有新的成绩:

问题随手解决,事务即刻办妥。

这种爽利的感觉,会使你觉得生活充实,而心情爽快。

遇事拖延的习惯,不但耽误了工作,而且在自己精神上也是一种负担。

事情未能随到随做,随做随了,却都堆在心上,既不去做,又不敢忘,实在比多做事情更加疲劳。

做事有始无终,也会使自己心情上有负债之感。

①无论大小事,既经开始,就应勇往直前地把它做完。

②我国传统规矩,家庭教子弟写字,无论有什么事打扰,也不准把一个字只写一半。

③即使这个字写错了,准备涂掉重写,也要把字写完再涂。

④在日常小事上养成有始有终的好习惯,将来做事才不会轻易地半途而废。

假如你有未完成的作业,未缝完的衣服,未写成的稿子,等等,希望你肯把它们找出来整理一下,安心去把它们完成。

相信完成之后,你会觉得非常快乐。

当它们未完成时不过是些废物,而你只要再付出一半或十分之二三的心力,把它们完成之后,它们却变为漂亮的成品和可观的成绩,那种意料之外的成功,更会令你惊奇。

有些事,并不是我们不能做,而是我们不想做。

只要我们肯再多付出一份心力和时间,就会发现,自己实在有许多未曾使用的潜在的本领。

也有些人在面临一项新的工作时,会为它的繁重与困难而心情紧张、沉重、不安。

这些人大多是较为拘谨而责任感又重的人。

消除这种紧张、沉重与不安的办法,只有立刻着手去做这件事。

当开始工作后,他会很意外地发现,事情并不那么困难,而对自己也有了信心。

“想到就做”不是一件难事,它只是需要明快、果决与信心。

但是,一件事情既经开始之后,是否能够有始有终,则要看是否有毅力与恒心。

许多事往往在一开始时,凭一股冲动做了一阵,然后就渐渐觉得厌倦;加之任何工作都难免遭遇一点困难或外力的干扰,这时不但兴趣消失,信心也没有了。

很多工作都因此而中途停顿。

而只有那些能克服中途障碍的才是成功的人。

开始一件工作,所需的是明决与热忱;完成一件工作,所需的是恒心与毅力。

缺少热忱,工作无法启动。

只有热忱而无恒心与毅力,工作不能完成。

(选自《罗兰小语全本·成功的两翼》,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改动)

1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它是怎么提出来的?

 

12.“这正是教人不忽视任何小事的最好的起点”这句话是从第7段中抽取出来的,它应该放在(  )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D.④之后

13.养成“想到就做”的习惯有何意义?

 

14.结合全文,具体说说如何才能克服遇事拖延的毛病。

 

􀳇表达交流

15.根据提示修改病句。

在众多的“两地书”中,记者发现该校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二旅学员李强与父亲的通信很有代表性。

这两封书信,语言质朴,情真意切。

①父亲的“吃苦也是福”那句让人印象深刻。

追逐强军梦,需军民携手共同奋进。

军校学员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学校的培养,也离不开学员家长的教育。

②这两封书信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家书、家庭教育对年轻人成长的巨大。

(1)句①语序不当,应改为:

 

 

 

(2)句②成分残缺,应改为:

 

 

 

􀳇体验中考

16.(2017甘肃兰州中考)综合性学习。

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

某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 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

截至目前,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 

 。

 

材料二 《见字如面》受众调查

材料三 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作者的真情。

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

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1)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的受众情况。

(2)根据材料三,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           ,           。

 

(3)有媒体评价:

“《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

”根据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

答案:

夯基达标

1.D 解析A项,“赔”应读“péi”;B项,“契”应读“qì”;C项,“悯”应读“mǐn”。

2.

(1)放下 

(2)负担,责任 (3)怜惜,同情

3.

(1)设问 

(2)反问 (3)引用

4.B 解析B项,应为“课文第5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点,曾子的话引作论据”。

5.①知足 ②安分 ③达观 ④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⑤责任完了

课内品读

6.D

7.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8.解析本题要求找出一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文字,并分析它的作用。

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文中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的文字很多。

参考答案对比论证如:

“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运用对比论证,将正面与反面相互对照,充分论证了尽责任才得快乐、人人都应尽责任的观点。

9.尽责任之后的快乐。

(意近理通即可)

10.略(言之成理即可)

课外拓展

11.本文的论点是“想到就做”。

因为忙碌、懒惰和拖延,我们有许多事想做而未能做,作者正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这一普遍现象,提出了“想到就做”的观点。

12.C 解析做本题,仔细阅读题干要求,从“这正是”可知这句话是对上文的总结,“这”指我国家庭教子弟写字的传统规矩,可见,这句话应放在③④之间。

13.①它能使我们生活充实,心情爽快;②它能卸掉我们精神上的负担,免去负债之感;③它让我们做任何事都有始有终,而不是半途而废;④它能让我们获得成功的体验;⑤它能激发我们未曾使用的潜在本领;⑥它能消除紧张、沉重与不安的心理,从而让我们对自己更有信心。

14.①要在日常小事上努力做到有始有终;②要善于对未完成的工作进行整理,做到有主有次,有先有后;③对待新工作,要不畏繁难,克服紧张、沉重和不安的心理;④工作开始时,要做到明快、果决,充满信心;⑤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恒心、毅力和坚持精神。

15.

(1)父亲的那句“吃苦也是福”让人印象深刻。

追逐强军梦,需军民携手共同奋进。

(2)这两封书信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家书、家庭教育对年轻人成长的巨大作用(意义)。

16.

(1)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或:

24至29岁的人占多数,30岁以上的人占少数)

(2)示例:

封存着时代的场景 传承着遥远的文化

(3)示例:

读书给我成长的力量。

《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使我获得了阿廖沙般的宽大的胸怀、坚强应对生活磨难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