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203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docx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docx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导学练习

课题:

《礼记》二则

班级:

____姓名:

____日期:

____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并熟练背诵课文

2、难点:

领会短文中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2分钟)

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

(18分钟)

【学法指导一】

①听范读:

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停顿,把握节奏。

②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鲜明。

结合工具书参考课下注释完成自学检测。

③小组派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自学检测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嘉肴()弗食()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

2、划分朗读节奏。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翻译课文。

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

(20分钟)

【学法指导二】

①认真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以下问题。

②在文中做批注并将答案写在下面,再小组合作探究,班内展示,其他小组互相质疑。

【自学检测二】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四、当堂训练反馈,巩固学习目标。

(5分钟)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并背诵课文。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2分钟)

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

(16分钟)

【学法指导一】

①范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边听边在书上做记号;

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读互评;

③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圈画不懂的词句,小组合作交流;

④班内展示,师生共评

【自学检测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矜()guǎ()

幼有所长()男有分()谋闭而不兴()

2、划分朗读节奏。

故人不独亲其亲货恶其弃于地也

3、翻译课文

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

(17分钟)

【学法指导二】

①认真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以下问题;

②在文中做圈点或者用铅笔将答案写在下面,再小组合作探究,互相质疑。

【自学检测二】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四、当堂训练反馈,巩固学习目标。

(10分钟)

背诵课文。

五、及时综合训练,强化学习目标。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不知其旨也()不知其善也()弗食()

然后能自强也()虽有至道()教学相长()然后能自强()

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反()学学半()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其此之谓乎()故人不独亲其亲()谋闭而不兴()女有归()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2、填空。

(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与《》《》合称“三礼”。

《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

(2)《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说明了的道理。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意思是。

(3)《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__________。

3、文言文阅读。

【甲】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礼记》

【乙】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

“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学记》

【丙】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

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

“礼者,不可不学也。

”《曲礼》

1.解释词语意思。

(1)弗学而能()

(2)其次务施报()

(3)玉不琢,不成器。

()(4)人有礼则安()

2.翻译下列语句。

(1)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2)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

“礼者,不可不学也。

3.读《曲礼》中的选段,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礼”的见解。

(二)

【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①而弗牵,

强②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③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

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④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

①道:

引导。

②强:

劝勉。

③庸:

功劳。

④说:

通“脱”,解脱。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1)故君子之教喻也 

(2)师逸而功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2)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3.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4.我们学过的《虽有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三)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君子之学必好问()舍问,其奚诀焉()

2.请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划两处。

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作答)

5.本文和《虽有佳肴》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

(四)

挟太山以超北海①,语②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③,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④,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注释:

①太山:

泰山。

北海:

渤海。

②语(yù):

告诉。

③折枝:

本处意作揉胳膊,捶腿。

④王(wàng):

统一天下。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大道之行也王之不王B、是谓大同是智也

C、为长者折枝通计一舟,为人五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王之不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3)请在本文中摘录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子这句话意思相同的一句。

(4)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五)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②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④,或失则止⑤。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⑥。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⑧善⑨而⑩救其失者⑪也。

注释:

①失:

过失。

②或:

要么;或者;有的。

③失则多:

失在贪多。

失:

错在。

④易:

简单。

⑤止:

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⑥心之莫同也:

心理各有不同。

⑧长:

用作动词,发扬(他们的长处)。

⑨善:

长处。

⑩而:

连词,表并列。

⑪者:

••••••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B.教/学相长也C.然后能/救其/失也D.学/者有四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4)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人们:

做教师的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_____________”

(5)此文和《虽有嘉肴》都认为要搞好学习需要注意多个方面。

其中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两文都不约而同.地阐述了什么观点?

(六)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

“可以益②矣。

”孔子曰:

“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③也。

”有间,曰:

“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

“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为人④也。

”有间,曰:

“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

“丘得其为人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师襄子辟席再拜,曰:

“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注】①进:

继续学(新内容)②益:

增加、加深(新内容)③数:

技巧。

④为人:

作曲的人⑤《文王操》:

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孔子学琴于师襄子②如王天下

展开余下试题

丘得其为人/黑而长/眼如远视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4)“师襄子辟席再拜”一句起到了________的作用,用“师襄子”的行动来烘托“孔子”的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

(5)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反馈空间:

课题:

《礼记》二则

班级:

____姓名:

____日期:

____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并熟练背诵课文;

2、难点:

领会短文中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2分钟)

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

(18分钟)

【学法指导一】

①听范读:

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停顿,把握节奏。

②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鲜明。

结合工具书参考课下注释完成自学检测。

③小组派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自学检测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张婧靓

嘉肴(yáo)弗(不)食(fú)自强(勉励)(二声)教学相长(增长)(zhǎng)

兑命(yuè)学(教导)(xiào)()学(xué)半

2、划分朗读节奏。

是故(解释/议论)/学/然后知不足学V/学半”,其/此之谓乎

3、翻译课文。

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

(20分钟)

【学法指导二】

①认真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以下问题。

②在文中做批注并将答案写在下面,再小组合作探究,班内展示,其他小组互相质疑。

【自学检测二】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五、当堂训练反馈,巩固学习目标。

(5分钟)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并背诵课文。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2分钟)

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

(16分钟)

【学法指导一】

【自学检测一】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选拔)(jǔ)能讲信修睦(mù)货恶(wù)(厌恶)其弃于地也

矜(ɡuān)guǎ(寡)两横

幼有所长(zhǎnɡ)男有分(职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ɡ)

2、划分朗读节奏。

故/人/不独亲其亲(主谓)货/恶其弃于地也

3、翻译课文

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

(17分钟)

【学法指导二】

①认真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以下问题;

②在文中做圈点或者用铅笔将答案写在下面,再小组合作探究,互相质疑。

【自学检测二】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四、当堂训练反馈,巩固学习目标。

(10分钟)

背诵课文。

五、及时综合训练,强化学习目标。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杜欣怡

虽有嘉肴(即使)不知其旨也(甘美)不知其善也(好,妙)弗食(不)

然后能自强也(勉励)虽有至道(★达到极点)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困惑)然后能自反(反省自己)学学半(教)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所以)其此之谓乎(大概)

故人不独亲其亲(所以/因此)谋闭而不兴(兴起)

女有归(女子出嫁)归省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故外户而不闭(闭塞)

2、填空。

(4)《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教育学的专著。

(5)《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6)《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天下为公、老有所终。

3、文言文阅读。

【甲】故(所以)圣人耐以(把)天下为(视为/认为)一家.以中(中原)国为一人者.非(不是)意(主观臆断/)之也.必(而是)知其情(情况).辟(剖析/分析)于其义.明(明白)于其利(利害关系).达(通达)于其患(困惑/不好的东西/冲突).然后能(能够)为(有所作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不)学而能。

《礼记》

【乙】玉不琢(雕琢/打磨),不成器(玉器/美好器物)。

人不学,不知(知道)道(道理)。

是故(因此所以)/古之王(称王)者,建(建设)国君(治理/管理)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

“念(考虑到)终始(自始至终)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学记》

【丙】是故/圣人作(兴起),为(制定)礼(礼制/礼法)以教人,使人以(懂得/拥有)有礼,知自别(区别)于禽兽。

大上贵德(以德为贵),其/次/务施报,礼尚(崇尚)往来,往(施与)而不来(接受),非礼也。

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使…安),无礼则危,故曰:

“礼者,不可不学也。

”《曲礼》

1.解释词语意思。

(1)弗学而能(不)

(2)其次务施报(实行,引申为给予恩惠)

(3)玉不琢,不成器。

(琢磨,雕琢)(4)人有礼则安(安定)

2.翻译下列语句。

(1)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玉的质地虽好,但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美好的器物,人虽贵为万物之长,但不通过学习,也不会明白道理。

(2)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

“礼者,不可不学也。

人有了礼,才能得到安定;失去了礼,就要发生倾覆。

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

展开余下试题

3.读《曲礼》中的选段,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礼”的见解。

示例;人际关系处理上应该重礼尚往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社会道德,以礼为度,养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社会才安定,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

【甲】君子既(既然)知(知道/了解)教(教育)之所由(缘由)兴(兴起),又知教之所由废(失败),然后可(可以)以(能够/凭借)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启发遇到的意思)也,道①(引导)而弗牵(牵制),强②(劝勉)而弗抑(抑制),开(启发/开导)而弗达(达观/通达)。

道而弗牵则和(和谐/融洽),强而弗抑则易(容易),开而弗达则思(思考);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善学者,师逸(闲适/轻松)而功(功劳)倍,又从而庸③(功劳)之;不善学者,师勤(勤奋,费力大)而功(成效)半,(学生)又从而怨(埋怨)之。

善问者,如(就像)攻(加工)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木(纹理不顺的地方),及(等到)其久也,相说(悦)④以解;不善问者反此(与此相反)。

此皆进(增进)学之道(道理/方法)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

①道:

引导。

②强:

劝勉。

③庸:

功劳。

④说:

通“脱”,解脱。

译文:

【甲】君子既然知道了教育获得成功的原因,又知道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作别人的老师。

所以君子教育和诱导学生,靠的是引导而不是强迫服从,是勉励而不是压制,是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

引导而不是强迫,就会使师生关系和谐;勉励而不是压制,学习就容易成功;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学生就会善于思考。

能使师生关系和谐,使学习容易成功,使学生善于思考,就可以说是善于诱导了。

【乙】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

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

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

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

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

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1)故君子之教喻也 所以

(2)师逸而功倍 闲适,轻松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子既知教之所(所以)由(。

的原因)兴。

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

(2)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就能使学生思考。

3.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先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4.我们学过的《虽有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三)

君子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喜爱)学而(转折、却)不勤(多次)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可是)不达(通达/通晓)于事,识(明白)其大矣,而或(可是)不知其细(细节),舍(放弃)问,其奚(怎样/哪里)决(判断/解决)焉?

【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要喜欢提问。

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

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

道理明白了,可是不能用于实践,懂得了那些大的道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如果放弃了提问,怎样解诀呢?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君子之学必好问喜欢,喜爱舍问,其奚诀焉放弃,舍弃

2.请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划两处。

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作答)是表明作者主要观点,文章围绕该点在讨论,一般位于句首或段首

君子之学必好问

5.本文和《虽有佳肴》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

两段文字都用道理论证,层层推进,有很强的逻辑性;

两段文字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四)

(一个人)挟(夹在胳膊下)太山以超(跳过)北海①,语(动词)②人曰‘我不能’,是(这)诚(真的)不能(做不到)也。

为长者(年长的人)折枝(揉胳膊捶腿)③,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不愿意做)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动词)④,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以..为老)吾老(老人),以及(进而)人之(的)老(老人);幼(以….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统一天下)可运于掌。

注释:

①太山:

泰山。

北海:

渤海。

②语(yù):

告诉。

③折枝:

本处意作揉胳膊,捶腿。

④王(wàng):

统一天下。

译文:

孟子说:

“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渤海,这人告诉人说:

‘我做不到。

’这不是我不做,而是真的做不到。

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揉揉胳膊这人告诉人说:

‘我做不到。

’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大王您没有做到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渤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揉揉胳膊的一类。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C)

A.大道之行也王之不王B、是谓大同是智也

C、为(V)长者折枝通计一舟,为(雕刻)人五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王之不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不是我不做,而是真的做不到。

(3)请在本文中摘录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子这句话意思相同的一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