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25259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

《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2记叙文文体知识.docx

12记叙文文体知识

十七、记叙文文体知识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2.记叙文的分类

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

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

写人类记叙文:

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主题。

叙事类记叙文:

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

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

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4.记叙的顺序

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的顺序。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2)倒叙:

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3)插叙: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叫插叙。

5.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

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6.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

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

而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

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描写:

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和枯燥。

说明:

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

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抒情方法:

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中抒情。

8.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一)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

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三)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

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四)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五)象征。

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

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六)夸张。

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

“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注意写作方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

①、着眼点不同。

表现手法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落,修辞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

②、作用对象不同。

表现手法直接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而修辞方法则直接服务于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

写作应是情感自然流泻的过程,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应是水到渠成,非刻意去为,有必要才用,用也要恰当,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

①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

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

魏巍《我的老师》“排除小纠纷”。

反映了蔡老师公正、善良、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我”热爱、赞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例: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松骨峰战斗”。

直接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与敌人激战的情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通过营长述说战后的情景间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②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把握记叙文的中心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

开头、结尾的文字往往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表达方式上看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句段。

另外,记叙文中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些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在归纳中心上有所不同。

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对事件的把握,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涵。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要侧重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通过分析景物特点而捕捉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格式是:

本文记叙了……(对所写人或事件内容的概括),表现了(歌颂了或揭示了)……(指事件意义、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归纳中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意题目的提示。

一般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

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浓缩。

(2)抓住重点语段。

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

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

(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

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要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及情感,这种态度大多可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

(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

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弄清时代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后,才能正确归纳中心。

例:

《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通过叙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③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记叙的中心与详略:

要能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

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明确:

记叙文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叫材料,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叫中心。

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

作者要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和剪裁。

对表达中心有用的材料就写,无用的就不写;对表达中心有主要作用的重点材料就详写,其余材料就略写。

阅读顺叙文要认真分析每个材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准确概括出记叙文的材料(写了什么)和中心(为什么写)。

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西路军的渡江情况最能表现中心,所以详写;中、东路军的渡江情况与中心关系不大,因此略写。

④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归纳其大意?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

这种情况常有提示性词语出现。

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

3、按材料的性质划分。

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5、按人物活动划分。

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断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

当然,有的记叙文的段落常常是以一种方式为主,同时还兼有另一种方式。

段意(层意)归纳的几种方法:

1、摘句法:

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

(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2、缩句法:

可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

3、结合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意思结合起来归纳。

4、择要法:

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

概括内容要抓住内容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

阅读记叙文需要注意的几点:

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主题。

记事的文章要弄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

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要注意:

(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

(2)想像、联想、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

借物抒情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衬托来歌颂(也有少数批判)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往往采用象征手法,多有议论、抒情,且常为篇末点题。

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

(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

(2)这种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的哪类物的形象的描写作为载体的,这类物的形象的描写的何种特点;(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真题演练

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三)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

(20分)

点燃一个冬天

游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

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

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

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

”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

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

孙老师说:

“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

“瘟天!

”女人又咧咧地骂。

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

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

“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

”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

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

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

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

这声音渐行渐近。

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

“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

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

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

【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

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

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

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

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

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

孙老师说:

“天黑得早,早点回。

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

”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

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

女人说:

“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

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

”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

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

可我们放学很早的。

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

枉你还那么热心。

”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

孙老师才回来。

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

”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

“看见了。

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

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

“你看你。

唉。

”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

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

女人说:

“听见没有,下雪了。

”孙老师说:

“听见了,下就下吸。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

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

“能维持多久就多久。

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

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

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

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

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

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

”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

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

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

”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

“老师,够你们烧了吗?

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

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

“够了够了。

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16.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4分)

早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午放学后:

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清早:

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17.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

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女人。

(3分)

18.文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请简要回答。

(3分)

19.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

(4分)

20.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6分)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2012年沈阳中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选文,完成14~20题。

(23分)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

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

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

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

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

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成心里忽然有些疼痛。

我知道,那是母亲

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

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

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

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

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最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

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

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

上,叉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

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

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

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

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

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

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叉传来了。

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

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

哪知道,那几

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11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

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

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12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

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13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14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15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

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著.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她贴左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16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

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17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

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14.请阅读选文③一⑩段,完成下面表格o(4分)

段落

③~④

⑤~⑥

⑦~⑨[

⑩~12

13~16

母亲带我到田野

母亲怕我走失呼喊我,我用头巾回应

A

母亲呼喊、寻找我,我终于回应

B

15.选文第③段在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回答。

(2分)

16.请简要回答选文第④段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3分)

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

 

17.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分)

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18.请简要回答选文第⑩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4分)

19.选文中母亲具有坚强、细心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

(4分)

20.“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回答。

(3分)

广西南宁市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

六、现代文阅读(共13分)

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

⑴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

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

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

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⑵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⑶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⑷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

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⑸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

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围裹着,宛如一团团漂浮的彩云。

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

⑹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

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

我的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人发现了。

他疾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

之后,他蹲下身,捡起一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心。

他的眼神溢满怜惜。

过了许久,放蜂老人才把目光从那只蜜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