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25872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

《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docx

1第四次作业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第四次作业:

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请您与原课标对比一下,结合具体案例,谈一谈阅读教学的变化。

2、第五次作业:

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请您与原课标对比一下,结合具体案例,谈一谈作文教学的变化。

3、第六次作业:

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请您与原课标对比一下,结合具体案例,谈一谈实施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提交者:

吕素玲 (提交时间:

 2012-7-2412:

45:

06)

答题内容:

 

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或《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请您与原课标对比一下,结合具体案例,谈一谈阅读教学的变化。

例如《梅花魂》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梅花魂》是一篇阅读课文,讲述了身在异国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文章在其平实的语言中饱蘸作者对深爱梅花实为爱国的外祖父的深深怀念与敬仰。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课文内容,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寒来暑往,四季中最让人留念的怕是春季了,春天是花的季节,有人说,一个爱花的人是一个懂得欣赏的人,其实,夏天有“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秋天有“风霜挺立直”的荷花,而严冬则有“一身傲骨”的梅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梅花魂”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质疑

 1、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大家想一想文章围绕梅花写了那几件事?

学生:

自由读2---15自然段,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并在书边做简单的勾画、批注。

 2、读这五件事,想一想哪几件事你能读懂?

在哪件事上有疑问要和大家一起交流?

生:

从第一件事那几句思乡的诗句,谈外祖父黯然落泪的原因。

生:

我能通过读体会外祖父当时的心情。

生:

从第三件事体会到外祖父想回国,又一次痛哭。

……

3、反馈

(1)相互交流,你读懂了哪件事?

说一说你的理解。

师:

还能从那件事读懂外祖父有思想的感情?

(2)在哪件事你还有疑问要和大家交流?

教师整理疑问{板书}

(1)有气节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2)外祖父那么喜欢梅花图为什么最后送给我?

(3)课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

 【教师必须注重沟通学生的心灵,增进相互了解,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并尽可能地给予表扬,让学生时刻保持愉快的情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难,勇于大胆创新。

三、精读课文,梳理分析文章

 1、含泪赠梅花“梅花图”是外祖父的挚爱,是他最宝贵的画,为什么分别的那一刻他却送给了外孙女?

学生带着这疑问仔细的阅读12—13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便读边批注。

(2)把自己的理解和同桌说一说。

 2、真心赞梅花梅花在外祖父的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就像文中写道的:

“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与秀气!

,她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1)体会几个“愈”字体现了梅花得怎样的品格?

(2)这三个“有……有……有……”是在说梅花的什么?

学生可以自由谈自己的体会,并通过对句子理解加以评论,或是以读的方式抒发情感。

 师:

你们见过梅花吗?

想看看吗?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

傲雪中的梅花)

 3、赤诚喻梅花外祖父是在简单的赞赏梅花吗?

不,他是在借花喻人,是在赞美着那些有着梅花精神的“中国人”“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有气节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通过资料搜集,把自己了解的有着梅花精神的人和他们的事迹在班级中交流。

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补充有关“爱国人士”的图片和感人事迹,让学生在感受上得到升华。

让学生从中品味出外祖父也是许许多多中华有气节的人物中的一个,他珍藏墨梅图对梅花的赞美是在表现他的一颗爱国心。

不仅如此外祖父也希望自己的外孙女能受到自己的感染,把自己的那颗爱国之心延续到下一代,直到子子孙孙,到此,学生对“梅花图”是外祖父的挚爱,是他最宝贵的画,为什么分别的那一刻他却送给了外孙女的理解已经不言而喻了。

4、呼应课题,深化主题课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

梅花象征着什么?

(1)学生纵览全文

(2)结合文章内容或者资料和组内同学讨论。

(3)全班自由交流。

 5、点拨歌曲,升华文章全班学生跟着音乐,带着对文章的深刻理解放声歌唱。

 6、赋诗,回归课文教师出示一副梅花图,请同学根据学过古诗或自行编写诗句或用文中语句给梅花图赋诗。

 【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打破清规戒律,实施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开发其创新想象的潜能,我认为把语文课堂延伸到各学科中,让各个学科有机的结合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

 

 

 

新版课程标准在阅读指导方面,明确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细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提出: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在《梅花魂》这具体案例中,体现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细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如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大家想一想文章围绕梅花写了那几件事?

学生:

自由读2---15自然段,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并在书边做简单的画、批。

 2、读这五件事,想一想哪几件事你能读懂?

在哪件事上有疑问要和大家一起交流?

生:

从第一件事那几句思乡的诗句,谈外祖父黯然落泪的原因。

生:

我能通过读体会外祖父当时的心情。

生:

从第三件事体会到外祖父想回国,又一次痛哭。

……在这一教学环节充分体现新课标这一教学环节。

 

在《梅花魂》这一教学具体案例中,还体现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如1、含泪赠梅花“梅花图”是外祖父的挚爱,是他最宝贵的画,为什么分别的那一刻他却送给了外孙女?

学生带着这疑问仔细的阅读12—13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便读边批注。

(2)把自己的理解和同桌说一说。

 2、真心赞梅花梅花在外祖父的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就像文中写道的:

“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与秀气!

,她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1)体会几个“愈”字体现了梅花得怎样的品格?

(2)这三个“有……有……有……”是在说梅花的什么?

学生可以自由谈自己的体会,并通过对句子理解加以评论,或是以读的方式抒发情感。

 师:

你们见过梅花吗?

想看看吗?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

傲雪中的梅花)

 3、赤诚喻梅花外祖父是在简单的赞赏梅花吗?

不,他是在借花喻人,是在赞美着那些有着梅花精神的“中国人”“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有气节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从这一教学环节是对课标这一教学要求具体体现。

 

在课外阅读方面,提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新版课程标准增加课外阅读评价内容:

“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

 

新版课程标准增加课外阅读评价内容:

“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的理念发生转变及角色发生转换,“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等等,使本人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育,让本人进一步更新了教学观念,并将新课改理念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尤其注意语文阅读教学中以下几个问题。

 

一、让学生自主阅读,切记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感悟。

 

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总习惯让学生带着老师事先设计的问题去阅读,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

其实,这样的做法是违背阅读的自然规律和本意的。

试想:

在平时的阅读中哪一个人是带着问题去读的?

我们平常读书一般是喜欢就去读,读了有所感悟和思考,有所启发和教育,从而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

我们语文课堂上的老师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在开课之初,可以给学生介绍关于作品的作者或者写作背景等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资料,但切忌在学生阅读之前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走,这样会束缚了学生的心灵感悟,压制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和独到见解,学生的个性也因此得不到张扬,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行为。

因此,语文的阅读教学的第一阶段应该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安静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自主思考,为合作探究创造条件,储备能量。

 

二、构建对话平台,切记一切问题不能都由教师提出。

 

如果第一阶段的阅读是静的过程,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那么这第二个阶段应该是动的,是学生之间畅所欲言的互动。

这是一个放飞心灵与思维的空间,学生在这片领域进行精神的交流,心灵的碰撞,思想从而得到启迪。

学生在充分的感知文本之后,这时的教师要充当聆听者的角色,细心聆听学生所表达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发言,畅所欲言,想谈点什么就谈什么,感受得多可多谈,感受得少就少谈,感受得深可谈得深刻些,感受得浅可谈得肤浅些,关键的是要学会表达,要开口和大家交流,并能说出自己最想要说的,能说出自己的独到感受。

教师在这一阶段是个忠实的听众,应该充分的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赏识学生,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张扬个性,踊跃发言。

这一阶段的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确阅读体会应该是多方面的,如:

全文让你感受最深的、或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哪些片段或那句话是最精妙的或耐人寻味的?

阅读了文章之后,你有哪些疑问?

能从文章中提出一些问题来吗?

等等,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点,从感悟到思考甚至质疑等等都可以是学生交流的要点。

凡是跟文本相关联的个人的体会和见解,甚至是疑问都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表达、宣泄。

所以,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是让学生能够驾驭自己的空间,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的空间,甚至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让学生进行分析、合作探究,然后自主解决问题。

 

三、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切记课堂放任自流。

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这并不是说课堂教学是放任自由,天马行空,甚至是一盘散沙的。

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拿捏。

这个尺度拿捏的准了,这个课堂就是紧凑的、流畅的、有高低起伏,更是有智慧和思想的。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对话之间,教师还应该懂得在细心聆听的同时适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堂课都是让学生说了算,而是要恰到好处的收放,真正落实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

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的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引与提升。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善于抓住精彩片段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创新者”的作用,将学生往思维的高度、见解的深度引领,从而掀起语文教学的高潮。

从《梅花魂》这一具体案例对新课标这一教学要求也是一个很好体现。

总之,新的课标对教学提出新的教学要求,在今后教学中,多学习研究新课标,努力在课堂教学实践上取得最佳效果。

 

作业五:

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或《小学生写作能力的评价》”,请您与原课标对比一下,结合具体案例,谈一谈作文教学的变化。

 

小学五年级习作教案《暑假中的一件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从而使记事的作文写得比较有条理、比较具体。

 

  2、学会在很多事情中选取一件事情作为习作的材料。

 

  3、提高参加假期活动的认识:

参加活动能使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才干,了解社会,丰富写作内容。

 

 

  教学重点:

选取材料,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得有条理。

 

  教学难点:

把事情写具体。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谈话引入,激发写作兴趣。

 

  回忆暑假中,你有哪些有趣或者有意义的事情。

 

  二、学生口述暑假中的活动,小组交流。

 

  例如:

学校组织的;小队活动情况;家务劳动;外出旅游等。

 

  三、明确本次习作内容。

 

  1、投影出示习作内容:

写一件暑假中自己经历过的或看到、听到的事。

 

  2、指导学生选取一件事作为习作材料:

 

  (1)什么事情比较容易写:

亲身经历、印象深刻。

 

  (2)什么事情写出来别人喜欢看:

高兴的、有趣的、新奇的、有意义的……

 

  3、学生思考,选材。

 

  四、投影出示“习作要求”:

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语句通顺。

 

  1、引导学生默读“参考习作”,结合要求具体讨论分析。

 

  事情的起因:

稻子成熟可以收割了。

 

  事情的经过:

一家三口下田割稻,爸爸妈妈动作熟练,我使劲赶还是落在后面。

 

  事情的结果:

我经受了劳动,体会到了“勤劳的可贵”。

 

  2、想想自己要写的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准备怎么写。

 

  3、学生交流,讲评,教师总结。

 

  五、开始写作。

 

  学生先拟草稿,教师巡视。

发现写得好的片断,指点大家学习。

 

  第2课时

 

  一、学生继续习作,教师指导。

 

  指导要点:

学生习作是否能够确定比较好写的事;写的时候能否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明白。

 

  二、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参与其中,挑选较好与不够好的典型作文各一篇,准备交流。

 

  三、交流讲评。

 

  学生上讲台读作文,同学评议,教师小结。

 

  四、按习作要求修改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五、誊写作文。

 

我结合以上作文教学案例谈一谈作文的变化:

 

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

 

 

 

在我国的传统中,能动笔杆子写文章的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同寻常的,而文章也不是常人所能写的。

文人和文章的地位极高,所谓“文以载道”,“文章乃经天纬国之大业”,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这些说法都表明了这一点。

这种传统观念深深影响着我们中小学的作文教学,其本质表现就是:

以文学的标准和“载道”的标准要求学生写作文;传授所谓写作套路和写作技巧,范文仿写等等。

这些做法都背离了初中和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宗旨。

叶圣陶等老前辈都强调:

写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内容等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指导学生写作文,就是指导学生表达内心、表达生活,而非训练他摩习文章的能力。

文章怎么写?

学生通过一定阶段的课文阅读,实际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领悟了;其之所以还“不会写”,就在于我们教者没有清醒的认识和牢记两点:

文章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内容的文字表达;不能以文学创作的标准和作家的标准来评价初中和小学生的作文。

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作文教学提出新的设想;这一设想也涉及整个语文教学。

 

一、将作文课改换为表达课

 

用“作文”的名称,有两个不利的方面。

一是在学生这一方,首先未写就已产生敬畏之心理:

写文章是作家才能做好的,我怎么能行呢?

二是在教师这一方,总是有意无意地以作家作品的要求来指导学生写作。

这种意识,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总是从文章到文章,导致学生对写作的练习也是从文章到文章,导致“从生活中找米”很难落实。

 

改为“表达”有多方面好处:

 

首先,用“表达”在写作教学中更能直接给教师和学生以一个明白的质的定性、定向。

它将指令教师和学生从片面地以范文推动作文的写作教学思路上退出,真正走上写自己、写生活的作文教学思路。

按照这一质的规定,我们的评阅作文的标准也就大大降低了:

只要能清楚明确、合理有序、语句通畅地进行表达的,基本上就是达标的作文了。

这才真正符合中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

——这里谈的是作文评价的定位问题,并不是不要学生写出高水平的文章来。

有人可能会担心这样做中国将会少出很多作家,其实正相反,这种合乎教育科学的做法,将会大面积地推动作文教学的前进,促进更多的优秀的作家诞生。

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培养学生从小就形成正确的写作(表达)观,促进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和肯定,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再者,作为初中和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的文字语言(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第二,这样一来,可进一步将语文教学明确划分为两大块:

学习与表达。

学习,指的是通过阅读课文所实现的各种有关学习。

它一方面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转化为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

表达,是指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所知的生活内容传达出来,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两方面。

 

“学习”与“表达”既各有自身的独立性,又有相互影响的联系性和相互推动的促进性。

这是不用解说的了。

在教材的编排上,可打破长期以来在单元课文后只附一作文训练的惯例,改编排为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表达训练(现在的一些初中语文教材在单元课文后设“口语交际”体现了这一点;但其内容单一,数量偏少,而且又少有联系平常普通生活内容的),——当然最好注意其与单元课文的联系性、同步性。

在这种编排中,课文篇数肯定要相对减少一点,表达课数量肯定要相对增多一点。

这样做,一是改变长期以来读的多、(表达)练的少、效果差的弊病;二是将表达训练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提高表达训练效果;三是可以大大减轻学生课后繁重的表达训练(即过去的《语文大纲》,今天的《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后笔头训练)的负担,(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的课后表达训练是没有落实的)更可使学生将课后时间多用来阅读课外书籍、参与社会活动等。

 

第三、将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并行训练,形成一种互动的训练。

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说话头头是道,条理清楚,可写文章却下笔无言。

此原因除上述的传统观念所致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缺少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结合的训练。

设立表达课,可弥补这一不足。

在教学中,可是单独的口头表达训练,也可是单独的书面表达训练,又可是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相结合的训练。

进行一定量的由“说”到“写”的训练,说后即写,实行“意-言-文”无表达环节间断的全过程训练,培养学生全面的表达能力。

 

第四、设立表达课,有利于语文教学的丰富多彩,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姓语”,有利于打破片面的文体作文教学观。

表达课的内容可以说无所不包,它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将学习与生活互相转化和促进,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

现在的新理念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将课外的内容引入课内,而又把握不当,常将语文课上成各种课外知识课,喧宾夺主,舍本取末;设立表达课,可将有关内容单独成课,借以训练表达,一石多鸟。

片面的文体作文教学观,本身就是教条思想观念的产物,它束缚了学生能力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设立表达课,肯定将使不少教师惯有的片面的“文体作文训练计划”之类的东西不再实施,从而极大地解放学生,发展学生。

 

二、可在中小学不分时段地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

 

有人说,你在前面不是说要打破片面的文体作文写作训练吗,怎么自相矛盾?

请勿误解。

我这里所言并不是说要进行有时段、分文体的议论文训练,而是针对长期以来学生只有到初中三年级才开始真正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而言的。

 

我们应当知道一个生活常识:

小学生也会争辩,也会找理找据地对某个问题进行肯定或否定。

说事(叙述)和论理(议论),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并没有人生阶段的哪个先哪个后的规定,为什么我们的议论文写作训练要到初中三年级才进行呢?

我想,原因有三:

一是上述的将“写文章”看得太神圣了,二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三是忽视了生活现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议论文写作训练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步,可从小学就开始。

笔者某年曾在初中一年级作文教学中,在未学议论文之时,就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结果,初一年级的学生写得并不比初三年级的学生差。

后来这一尝试因种种原因而未能连续、长期地进行;但其成效已现。

 

长期以来,从小学到初中,记叙文写作训练太多,很单调,使学生厌烦写作文,使学生“无话可写”。

这一责任并不完全在学生。

有对生活的感受力、认识力等,才能“有话可写”。

设立口头表达训练(包括口头论辩)和进行议论文表达训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对生活的感受力、认识力等,使他们“有话可写”。

这些也将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记叙文写作。

当然,议论文的学习也应当从小学就开始。

 

从更深更广的意义上来说,将议论文写作及课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步,将会极大地改变中国人的思维结构,提升中国人的思维水平。

长期以来,我们的记叙文教学相对太多,记叙文写作训练也相对太多,对中国人的思维结构起到了单一化的消极作用,对中国人的思维水平起到了抑制的负面作用,增加议论文学习训练,将可优化中国人的思维结构,提高中国人的论辩思维的水平。

 

以作文教学为例,多做口头作文的练习就很有好处。

口头作文。

口头评改,费时间少而收效广,不光是本人得益,全班都得益,能够把一件事情说得有头有尾,次序分明,写下来可能是一篇很好的记叙文;能够把一个道理说得有条不紊,透彻有力,写下来就可能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所差的只是有些字该怎么写也许不知道,这是可以在书面作业里练习的。

反过来,如果作文限于书面,评改也限于书面,且不说教师的时间有限,不可能篇篇“精批细改”,而且评改一篇只有一个学生看见,甚至连这个学生是否用心看都成问题。

更严重的是这种教学有可能在某些学生的脑子里造成一种错误的观念:

写文章和说话是互不干涉的两码事。

说话可以随便,作文么,就得好好地“做”它一番。

拿起笔杆来就要摆架势,必得用些“高深”的字眼,造些“复杂”的句子,甚至说些云里来雾里去、连自己都莫名其妙的话。

这种毛病,小学生不会犯,初中学生就难免要尝试尝试,高中学生就常常会来这一手。

当然不是人人如此,也有老老实实基本上是写话的,可是因为说话从来没有得到老师的教导,习惯于支离破碎,乱七八糟,写下来也就不可能很好了。

 

 

第六次作业:

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或《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请您与原课标对比一下,结合具体案例,谈一谈实施探究性学习过程

 

 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                               

 答;探究性学习有如下价值。

 

第一,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

 

第二,丰富学习的体验。

 

第三,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第四,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第六,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传统的学习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的价值,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因此,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