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2610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1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9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9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9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9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9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9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9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9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9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docx

《9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9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docx

9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

9《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句,把握课文大意。

2.体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课文导入】

同学们,陈毅的《梅岭三章》里有诗句说“取义成仁今日事”,其中的“取义成仁”借用了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的,“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孟子在文中是如何阐述的?

我们一起到《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去寻求解答。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句,把握课文大意。

2.体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有“亚圣”之称。

有《孟子》一书传世。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背景透视: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且又有发展。

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

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

反对“霸道”“暴政”。

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

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

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

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虽有局限,但其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

3.文体知识:

古代散文

古代散文不同于现代散文,它伴随社会生活和历史的发展变化,不断演进。

从散文到骈文;从先秦诸子,到秦汉散文,到唐宋八大家,到晚明小品;从汉大赋到东汉魏晋抒情小赋,到南北朝骈赋、唐朝律赋、宋代文赋,这些变化既是文化内部的演进,又往往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散文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种多样。

内容上,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到自然景物、市井风情、家庭琐事、婚姻爱情,无所不写。

体制上,有奇句单行的散文,有骈文,有辞赋。

而散文、骈文、辞赋中又有各种类型。

4.相关资料:

《孟子》简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跟《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

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文言知识积累。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勾画出作者的论点,标出作者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三)翻译课文

1.

(1)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注释:

熊掌:

熊的脚掌,是极珍贵的食品。

得兼:

即“兼得”,同时获得。

舍:

舍弃。

(3)译文: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获得,(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想要得到的,正义,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获得,(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

(1)原文: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ɡǒu)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huàn)有所不辟也。

(2)注释:

甚:

超过,胜过。

故:

所以。

苟:

苟且。

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3)译文:

生命也是我想要得到的,所追求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得到生命的事。

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3.

(1)原文: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注释:

如使:

如果,假使。

下文“使”同义。

莫:

没有。

则:

连词,那么。

何不用也:

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由是:

由于这个原因。

是,指代上文反问的结果。

生:

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3)译文:

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而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呢?

由于这个原因,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使用(的人);由于这个原因,有可以避免祸患而不采用(的人)。

4.

(1)原文: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注释:

是故:

因为这个缘故。

非独:

不仅,不只。

贤者:

贤人。

是心:

这种思想。

皆:

都。

之:

代词,代指上文的“是心”。

丧:

丧失“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思想境界。

(3)译文:

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5.

(1)原文:

一箪(dān)食,一豆羹(ɡēnɡ),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2)注释:

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豆:

古代的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

弗:

不。

呼尔:

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与:

给。

之:

代词,代指人。

行道之人:

路上饥饿的行人。

蹴尔:

踩踏食物的样子。

(3)译文: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可以活,得不到就会死。

(然而)如果盛气凌人喊叫着给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不会接受;(将食物)踩踏过才给人家,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6.

(1)原文: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

(2)注释:

万钟:

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容量单位。

则:

就。

于:

对于。

加:

增加,指带来好处。

得:

现在写作“德”,感激。

(3)译文:

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接受这些俸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7.

(1)原文: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2)注释:

乡:

从前。

是:

这,这种做法。

已:

停止,结束。

本心:

天性,天良。

(3)译文:

从前为了(礼义)舍身死亡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舍身死亡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舍身死亡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那些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的恩德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这就叫作丧失了自己的天性。

五、精读品味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答案】鱼和熊掌价值不同,鱼普通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欲”“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答案】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福利,为了国家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3.“故患有所不辟”中“患”指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答案】前者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后者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重点品析第3段

4.“乡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这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答案】此题第二问运用排比句表达效果分析法和反问句表达效果分析法。

先用了一组排比句,把“向”和“今”进行对比,斥责了那些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抛掉礼义的人,气势恢弘;再用一个反问句,极有力地指出这种做法应该停止,语气严厉。

这句话通过排比、对比、反问,强烈谴责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说理透辟,论证雄辩。

5.“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的是什么?

【答案】“本心”指人生下来所固有的善的本性,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

6.重难点小结

孟子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7.本文论证是如何展开的?

【答案】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

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

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

通过正反两方面进行推理分析,接着又举例进一步论证。

六、研读探究

1.【难点探究】请说一说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答案】首先文章开篇以“鱼”和“熊掌”为喻,运用比喻论证,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为什么要“舍生”,形成了对比论证,突出地论证了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以要“舍生取义”的论点。

然后在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紧跟着在第三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举“不辨礼义”而受“万钟”的例子,“向”与“今”不同的做法形成了对比,突出地论证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

文章层层深入,论证严密,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七、归纳总结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最后列举两个事例强调了“义”高于生命,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

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语言流畅,气势恢弘,感情悲壮而高亢。

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有力,感情更充沛,读来痛快淋漓。

(2)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论证严密,有说服力。

作者在提出论点之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舍生取义的重要性;接着又分别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这样层层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八、拓展延伸

1.孟子名言

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②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③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④尽信书不如无书。

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国学经典诵读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九、课后作业布置

作业:

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