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题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5309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析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简析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简析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简析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简析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简析题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简析题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简析题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简析题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简析题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简析题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简析题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简析题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简析题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简析题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简析题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简析题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简析题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简析题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简析题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析题汇总.docx

《简析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析题汇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简析题汇总.docx

简析题汇总

简析题汇总:

1、阅读《灯下漫笔》中的一段话:

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

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那一条路走呢?

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请回答:

(1)鲁迅认为当时中国正处在怎样一个时代?

(2)当时人们正向往一个怎样的时代?

(3)鲁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答:

(1)鲁迅认为当时的中国处在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2)暂时做稳奴隶的时代

(3)鲁迅的意图是揭露批判当时的黑暗现实。

2、阅读《我与地坛》中的一段: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扇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

“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

”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作者通过“我”双腿残疾十五年来的特定境遇与感受,宁静观察与反复思考,展现了母爱的深挚和伟大,以及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切体验和感悟,表现出在痛苦与焦虑中挣扎,在奋发中的刚强和不屈。

文章以深微的情思作主线,融情于叙事与写景之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使作品精湛深刻,韵味悠长。

}

请回答:

(1)这段话的中心旨意是什么?

(2)这里采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3)说“园子大”的用意是什么?

(4)说“园子大”“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这是什么表现方法?

答:

(1)歌颂母爱

(2)行为描写

(3)园子愈大,车辙愈多,脚印愈多,母爱也愈深。

(4)用“园子大”和儿子的“车辙多”来表现母爱,是侧面烘托。

3、阅读李斯《谏逐客书》一段: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请回答:

(1)作者为何选用缪公、孝公、惠王、昭王为例来说明用客的重要性?

(2)这段文字主要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3)找出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句子。

答:

(1)因为这四个国君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一是都在秦国历史上取得了突出成就;二是都凭借用客取得成就。

(2)归纳论证

(3)“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4、阅读老舍《断魂枪》的一段:

孙老者立起来,“我练趟给你看看,看够得上学艺不够!

”一屈腰已到了院中,把楼鸽都吓飞起去。

拉开架子,他打了趟查拳:

腿快,手飘洒,一个飞脚起去,小辫儿飘在空中,像从天上落下来一个风筝;快之中,每个架子都摆得稳、准,利落;来回六趟,把院子满都打到。

走得圆,接得紧,身子在一处,而精神贯串到四面八方。

抱拳收势,身儿缩紧,好似满院乱飞的燕子忽然归了巢。

请回答:

(1)从“一屈腰”句到末尾,可划分几层?

请用双竖线在文中标出。

(2)本段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

(3)指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它们刻画了孙老者的什么特点?

答:

(1)可划分为三层。

一屈腰已到了院中,把楼鸽都吓飞起去。

//拉开架子,他打了趟查拳:

腿快,手飘洒,一个飞脚起去,小辫儿飘在空中,像从天上落下来一个风筝;快之中,每个架子都摆得稳、准,利落;来回六趟,把院子满都打到。

走得圆,接得紧,身子在一处,而精神贯串到四面八方。

//抱拳收势,身儿缩紧,好似满院乱飞的燕子忽然归了巢。

(2)这一段文字使用了白描手法,体现了作者语言简洁传神的风格

(3)这段文字使用了两处比喻,分别为“像从天上落下来一个风筝”

“好似满院乱飞的燕子忽然归了巢。

”,体现了孙老者武艺高强、爱艺如命、豪爽的特点。

5、阅读《听听那冷雨》一段: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

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请回答:

(1)你认为第1自然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试举例加以分析。

(2)第2段中“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一句中,“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3)“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作者为什么说是“嘲弄”?

又怎么说是“安慰”呢?

答:

(1)一、新鲜生动的比喻、整齐匀称的对偶。

如:

“想这样子的台北……黑白片子”用一个准确、简洁而奇妙的比喻,把读者对现实的真切感受表露无遗。

“时而淋淋漓漓,……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读来朗朗上口,有醉人的韵味。

二、重重叠叠的字句,参差有致的韵语。

作者充分应用双声叠韵,讲究平仄,转换同音异字,创造了音乐美。

如“惊蛰一过,……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2)“这样”指代“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3)一、是厦门人,多年来却不能居住在厦门,想到台湾与大陆的不能统一,那种有家不能回的感觉,真的是一种“嘲弄”。

二、尽管不能住在厦门,但一想到厦门街,还是能感受到台湾与祖国丝丝缕缕的联系。

山山水水,隔断的是交通,割不断的是那浓浓的乡情,想到这,所以作者说“也算是安慰”。

6、阅读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请回答:

(1)这一差别主要通过什么方法凸显出来?

(2)从这一段话看,李广得到士兵拥戴的原因是什么?

答:

(1)对比

(3)士卒逸乐,咸乐为之死

7、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

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

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

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

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

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

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我仍旧站在那个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

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

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

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请回答:

(1)本段文字节选自哪个作家的什么作品?

(2)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红得透亮的小火柿子,象征着什么?

答:

(1)张洁《拣麦穗》

(2)象征

(3)红得透亮的小火柿子,象征着卖灶糖老汉的美好心地和一老一少间情谊的真挚可贵。

象征着对那种纯真感情的不可磨灭性的肯定,同时也渗透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敏锐感受。

8、阅读《宝玉挨打》一文中描述王夫人的一段:

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去,由腿看至臀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苦命的儿”来。

因哭出“苦命儿”来,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

“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

请回答:

(1)这段文字中作者主要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2)这里的王夫人对宝玉态度反映了她的什么心理?

(3)简析这种心理的思想、社会原因。

答:

(1)行动描写。

(2)这段描写反映了王夫人既疼爱宝玉又不满他的叛逆思想的矛盾心理。

(3)王夫人的这种心理是由封建社会母以子贵的社会原因形成的,也说明了她对宝玉的爱是出于功利的目的。

9、阅读《诗经·卫风·氓》中的两节: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请回答:

(1)写出上面两节诗的比兴句及其比兴意义。

(2)这两节诗在内容上构成什么关系?

(3)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是怎样造成的?

答:

(1)比兴句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初婚时年轻貌美,受人爱怜的幸福;比兴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比喻女子遭人遗弃时颜色憔悴,飘零无依的痛苦;比兴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

(2)构成对比关系:

前节写女子新婚之乐,后节写女子被弃之苦。

新婚与遭弃对比,乐与苦对比。

(3)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是由她丈夫朝三暮四、道德败坏造成的,而根源则在于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10、阅读屈原《国殇》中的一段文字: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请回答:

(1)本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旌蔽日兮敌若云”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1)描写战斗进程、战斗结果。

极言战斗的残酷和激烈。

(2)夸张和比喻的手法。

11、阅读舒婷的《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而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群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流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请回答:

(1)“站在船尾”在做什么?

写衣裙江涛为什么?

(2)“美丽的梦”指什么?

“美丽的忧伤”指什么?

(3)“心”指什么?

“石头”指什么?

“新的背叛”指什么?

(4)结尾两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神女峰”是中国几千年来女子贞节观的象征。

而诗人见到神女峰,却产生痛苦的疑问:

心,真能变成石头吗?

神女峰像沉重的十字架压抑着多少代妇女的心灵,让她们固守旧的封建伦理规范,虚度美丽的年华。

诗歌直接地表露出抛弃传统思想束缚,追求属于自己幸福的新的爱情观。

答:

(1)站在船尾依然沉思;写衣裙江涛为了渲染气氛。

(2)前者指望夫、盼夫;后者指伫立千年盼无结果。

(3)渴望被爱;爱人的灵肉之躯,一成不变;转换感情的对象。

(4)与其无望的盼,不如重找另一个。

12、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请回答:

(1)“蜂儿……”“蚂蚁……”“瓢虫……”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象征什么?

答:

(1)比喻、拟人、拟人。

(3)象征着“我”的人生虽充满坎坷,而“我”却依然顽强不屈,立志做人生的强者。

13、阅读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

然而人的安排终于被“偶然”破坏了。

这应该是一个“意外”。

但是这“意外”却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

我离家不过一年半光景,就接到了姐姐的死讯。

……对于姐姐,她生前我没有好好地爱过她,死后也不曾做过一样纪念她的事。

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

死带走了她的一切,这就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女子的命运。

请回答:

(1)作者对姐姐的回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段文字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3)作者在“偶然”和“意外”上加引号的用意是什么?

答:

(1)以姐姐的悲惨命运为例,揭露控诉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摧残青春与生命的罪恶。

(2)寄托着作者对姐姐的痛切哀思和对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的憎恶与否定。

(3)姐姐的死既不偶然,也不意外,而是旧式女子的共同命运。

14、阅读刘义庆《世说新语·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恺以示崇。

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

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

崇曰:

“不足恨,今还卿。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者甚众。

恺惘然自失。

请回答:

(1)概括这则笔记小说的主题思想。

(2)本文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石崇豪富及其个性的?

(3)本文是通过哪一细节来突出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的?

答:

(1)通过石崇与王恺争豪斗富,揭露了东晋门阀豪富穷极奢侈的生活态度和依仗财势飞扬跋扈、骄横暴戾的品性。

(2)对比方法。

(3)石崇以铁如意击碎珊瑚树这一细节。

15、阅读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请回答:

(1)这首词除了写作者晚年孤苦无依的内心绝望外,还有什么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2)“雁过也”三句暗示出哪两件伤心事?

(3)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哪两个特点?

答:

(1)这首词除写作者晚年孤苦无依的内心绝望外,还表现了南渡初期许多背井离乡、骨肉分离的人的共同感受,因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2)“雁过也”三句:

作者从北方流落到南方,见北雁南飞,故有故乡之思和“似曾相识”的感慨。

古时有雁足传书之说,而作者丈夫已逝。

孤独无靠,满腹心事无可诉说,因而感到伤心。

(3)这首词在语言上一是运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点点滴滴”九组叠字,且是入声字,与意境和谐一致,富有创造精神。

二是采用了“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不少口语,朴素浅近,却在表情达意方面感人至深。

16、阅读郭沫若《炉中煤》的第二节:

啊,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请回答:

(1)“年青的女郎”和“黑奴”各比喻什么?

(2)这节诗中哪一句在全诗中反复出现?

有何艺术效果?

(3)“黑奴的胸中”有“火一样的心肠。

”,表层意义和深层寓意各是什么?

答:

(1)年青的女郎,比喻五四运动后的祖国。

黑奴,是作者自喻。

(2)这节诗中的首句“啊,我年青的女郎”在全诗中反复出现。

这种方法一方面加强了呼唤的意味,同时收到了结构回环反复的艺术效果。

(3)表层的意义是,象征诗人的爱国热情长期埋藏在心底,只有到了“五四”运动以后,这种激情才得以喷发;其深层的意义是,被封建主义束缚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直到“五四”革命运动以后,才焕发出真正的青春活力。

17、阅读全诗,回答文后问题。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请回答:

(1)此诗可以划分为几层?

每层文意是什么?

(2)本诗属不属于山水诗?

显示了诗人这样的生活情趣?

(3)本诗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诗中有画”的特点如何体现的?

答:

(1)这首诗可分三层。

第一层是开头两句,写时节,写环境,点染旷远空寂的意境。

第二层包括颔、颈二联、展示山中美景,吸引读者身临其境,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第三层,尾联,抒发自己寄情山林、怡然自乐、与世无争的人生感受。

(2)属于山水诗,显示了诗人沉醉秋夜雨后清新美丽的山中景色的心态,以及他厌烦尘世喧嚣、归隐山林怡然的生活情趣。

(3)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所谓“诗中有画”是说诗中山谷、新雨、明月、松林、清泉、涧石、翠竹、浣女、莲花、小舟构成了一幅“山村秋夜图”。

本诗写景具体、生动、画面感、空间感极强,想象中的造型性十分突出。

18、阅读《废墟》中的一段: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

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

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

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

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

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请回答:

(1)概括作者对废墟的认识。

(2)作者诅咒废墟又寄情废墟的原因是什么?

(3)“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一句是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答:

(1)既诅咒废墟又寄情废墟

(2)废墟象征着沧桑的历史但又是文化使者,是沟通古今文明的桥梁,是开启未来的钥匙

(3)拟人,照应开头,映衬主题

19、阅读《雨巷》一段文字: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请回答:

(1)“雨巷”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2)“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3)“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4)这里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

(5)诗的意境有何特色?

(6)本诗的语言的音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1)“雨巷”象征着漫长而曲折的人生旅途。

(2)象征理想。

(3)独行者

(4)借景抒情

(5)意境美,意境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外之致,在本诗中雨巷、丁香、油纸伞、姑娘编织出雨中江南小城的画面。

具有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6)用韵、叠词、叠韵。

20、阅读《秋水》中一段文字: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请回答:

(1)这段话的结论是什么?

(2)这段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拘于虚”“笃于时”“束于教”各从哪个方面说明了人的认识受到局限?

答:

(1)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十分有限。

(2)排比、比喻。

(3)空间、时间、后天所受的教育。

21、阅读鲁迅《灯下漫笔》中的一段话: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

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本文是鲁迅对旧中国、旧文明所作的“攻打病根”、“揭去假面”的辛辣批评。

他在文中愤怒地抨击了封建主义制度,尖锐地指出所谓中国的“精神文明”不过是用中国人的“子女玉帛”做成的“人肉筵席”,供中外阔人享用,号召青年“掀掉这筵席”、“扫荡这些食人者”。

文章谈古论今,纵横中外,情感严肃深沉,语言幽默讥诮,显示出投枪匕首式的战斗锋芒。

}

请回答:

(1)该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2)该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3)鲁迅认为“现在的青年的使命”是什么?

答:

(1)排比、比喻

(2)类比、例证法

(3)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22、阅读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请回答:

(1)概括本诗的主旨。

(2)说明首联以“锦瑟”起兴的意义。

(3)分析诗中所用典故的复杂的情感内涵。

答:

(1)作者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作。

(2)由听瑟引出思华年的感伤

(3)复杂的情感内涵:

迷茫、悲哀、伤感、虚幻。

23、阅读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请回答:

(1)这段话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2)这段话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3)这段话采用了什么推理方式?

(4)这段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1)分三层。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仁政王道

(3)连锁

(4)排比

24、阅读《故都的秋》当中的一段文字: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文章是写北国的秋,为何却写了南国之秋?

(2)这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本文几次写到南国之秋?

分别位于文章何处?

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

(1)用南国之秋色淡味浅来映衬北国之秋的色浓味深。

(2)排比、比喻

(3)两次:

开头和结尾;首尾照应

25、阅读辛弃疾《摸鱼儿》下阕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请回答:

(1)这一阕可分为几个层次?

(2)“长门事”典故中的主人公是谁?

辛弃疾为何使用这个典故?

(3)下阕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

(1)分三层: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