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33743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docx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docx

裴宜理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

裴宜理:

重访中国革命:

以情感的模式

标签:

革命

●裴宜理(进入专栏) 

 进入裴宜理的专栏

本文责编:

frank

文章来源:

《中国学术》2001年第4期

    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发生得如此之快而且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是中共和他的敌人都始料未及的。

无疑,这次令世人震惊的胜利也在革命运动的研究者当中激发了数目惊人的各种分析和争论。

大多数的解释很大程度上都集中于意识形态的层面,认为正是民族主义和土改的实行,或者二者某种程度的结合可以说明共产党人战胜国民党对手从而获得这个令人难忘的胜利的原因。

也有一些学者强调共产党的组织优越性,但这种研究的影响要小得多。

近来,人们的注意力又指向了一些推动了共产党发展的、由象征和神话所扮演的强大角色。

()

    毫无疑问,意识形态、组织机构和政治文化在革命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结构性的因素,例如阶级界限的划分和政府的弱点也是其中的重要成分。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认为共产党和国民党在上述各个维度上具有的共同性大大超出了它们的差异性。

两党(都是按照经典的布尔什维克路线建立的)都信奉民族主义以及孙中山的革命计划,都拥护反抗帝国主义和支持土地改革,都致力于以政府为领导的工业化,也都尊重诸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以及革命历程中其他享有盛名的里程碑式的事件,也都在同样的暴力机器上进行运作。

()

    

    虽然说两党的政治术语和组织结构都相当地一致,但是在唤起普通的中国老百姓情感这方面,却不能说它们是一样的了。

野心勃勃的“皈依基督教的委员长”蒋介石和他在卫斯理受教育的妻子即使成为了美国国会和媒体的宠儿,但他们在中国的故事显然与美国人的想象并不一致。

在中国,是带着农民朴实气息的毛泽东感动了他的同胞们,人们先是流泪和发泄心中的愤怒,接下来就是诉诸革命行动。

()

    

    正是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显著不同的运动结果,为革命政治的研究者指出了一个更为普遍的问题:

激进的理念和形象要转化为有目的和有影响的实际行动,不仅需要有益的外部结构条件,还需要在一部分领导者和其追随者身上实施大量的情感工作。

事实上,中国的案例确实可以读解为这样一个文本,它阐明了情感能量如何可能(或不可能)有助于实现革命宏图。

()

    

    和蒋介石在公众面前的拘谨相反,毛泽东是一位将激情和政治相结合的大师。

不过,我们发现,这种差别并非仅仅存在于领导精英层。

两党在实现革命目标的过程中,从上到下对“情感工作”的依赖程度都有显著区别。

通过运用“诉苦”、“控诉”、“批评与自我批评”、“整风”和“思想改造”等一系列手段,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其新成员还是在其骨干中,都强调每个党员对情感工作所负的责任,这一点则和他们的国民党对手完全不同。

在反抗日本军队和镇压地主的运动中,这种由于“提高情绪”(emotionraising)而产生的奉献精神同样是一个关键因素。

数百万参加红军的人,很可能并不是由于他们与民族主义或者土地改革原则之间具有某种抽象关系而受到鼓动,而是衷心地想要投入到一种高度情感化的正义事业中去。

()

    

    共产党人是如何成功地鼓动起这种献身精神的呢?

究竟什么是他们革命动员手段中持续具有影响力的因素呢?

本文正是要通过重新审视革命和后革命时期主要的群众运动来检省这一过程。

虽然共产党所领导的土改运动强调的是其意识形态目的,但是这些运动中目击者的现场描述仍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共产党人究竟是如何鼓动——实际上是需要——人们公开表达心中的愤怒、恐惧和羞愧等感情的。

为了动员情感力量来实现革命的目标,干部手册对其中基本的步骤提供了更多细节性的指导。

正如以前的学者所指出的,这些手段创造性地利用了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政治话语,更强调基于道德基础的集体而非个人。

儒家对社会联系和责任的强调,使得集体对于个体的放逐成为情感原则的有效形式。

    虽然中共不可能绝对地维持没收土地(以及处决地主)所需要的情感强度,但是在随后的一些运动中,这种情感又被重新点燃了——尤其是在1949革命的政治胜利之后。

这篇论文将描述在战争年代得以确立的这一情感工作模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继续存在的诸种方式,以及它在诸如镇压反革命、反右倾运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些运动当中的深刻影响。

毛泽东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试图“继续革命”,即把1949年以前所积累的斗争经验运用于实现经济发展和政权巩固的新目标。

即使是在当代的后毛泽东时期,这一历史遗产对理解中国政治的动力线也并非毫无用处。

那些在镇压地主和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被证明是相当有效的手段,在改变了的后革命情境下却产生了全然不同的后果。

()

    

    土地改革

    

    当然,在群众运动中运用情绪上的热情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明。

在红军成立的好几个世纪以前,农民起义者就会利用一整套来自民间的手段武装自己——武术套路、气功强身法、迷魂术、发誓赌咒以及戏剧化的表演等等——其效果是能够加强参加者感情上的决心。

作为共产主义农民运动的早期领袖,彭湃和毛泽东都高度重视这些农村斗争的土办法,并鼓吹这些传统应该重新指向革命的目的。

()

    

    虽然我们并不清楚,以前的起义领导者对“情感模式”在唤起大众热情、从事革命事业这方面的作用是否全然察觉,但是共产党人对这种策略的运用却是经过了充分考虑的。

伴随着革命运动的成长,对群众运动中“提高情绪”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

    

    戏剧是一种引起情绪反应的有效方式,它被有意识地用于增强群众的责任感。

一位江西苏区的宣传工作者回忆起为了发动对红军的支持而临时编排的戏剧表演:

()

    

    “当观众们看到高兴的地方哈哈大笑,看到难过的地方低头流泪、或是愤怒地边看边骂那些白匪地主时,我们就知道剧情已深深地打动了观众,获得了宣传效果,这时,我们是多么高兴啊!

”()

    

    一旦被这些表演感动了,受到鼓舞的农村新战士们就会亲自控诉从前的压迫者。

一位东北的宣传工作者写道,“因此我们感到了诉苦对于启发阶级仇恨,提高复仇情绪能起重要作用。

……战争的目的明确了,部队情绪提高了。

”()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经会见过经历了史诗般的长征的共产党领导人,他也突出了共产党运动中戏剧的作用:

“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的宣传武器了,也没有更巧妙的武器了。

……红军占领一个地方以后,往往是红军剧社消除了人民的疑虑,使他们对红军纲领有个基本的了解,大量传播革命思想,争取人民的信任。

”()

    

    共产党的的宣传和今天的性别倡导的问题.,宣传导致的负效应影响着今天的性别倡导.

戏剧并不仅仅是一个装满了众多群众运动武器的军火库中的一种策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个隐喻。

从土地改革一直到今天,凭借舞台上的公开演出,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了在革命中全心全意的形象。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在这些情景下所表达的情感一点儿也不真实,或者是虚假的。

人类感情的特殊之处正是其矛盾和顺应的共存;中国共产党这一手段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能够充分意识到情感的根本真实性,并对其加以利用。

()

    

    如果说共产党人是在江西时期(1928-1934)和随后被迫进行的通向延安的长征途中才意识到“情感工作”的重要性,那么在对日抗战时期(1937-1945)他们就很好地吸取了这一经验教训,开始好好利用“情感工作”。

由于土地改革对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建立十分关键,因此,正是通过精心编排的批斗会,农民才认识到了什么是土地改革。

正如陈永发详实的研究所指出的那样,土地革命是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戏剧表演而展开的,其目的是调动感情来实现共产党的革命目标。

()

    

    “在选定了斗争对象之后,党就召开当地所有干部和积极分子参加的一个动员会,解释这一决定并安排每一个角色。

群众工作者宣布对象,陈述控诉和证据,并试图激发起对这个批斗对象的愤怒。

以后工作的分配就形式化了。

一位群众工作者分派积极分子担任主席、第一位控诉者、第二位控诉者、卫兵、会议的主持者和书记员,并告诉这些积极分子如何开展他们的工作……有时候积极分子还被特别指定要唤起公众的愤慨之情。

()

    

    最后,这一天到了。

农民们被动员来参加批斗会。

批斗对象被带进会场。

主席先对批斗会的意义作一个简短的讲话,然后受害者会指控那个迫害他们的人,伸出控诉的手指,叫喊着哭泣。

接着,第二个谴责者站起来陈述证词。

口号声大大加强着愤怒的气氛。

那些对批斗对象心怀不满的农民,本来囿于道德保守或者为死亡的恐惧所压迫,现在也突然感到不能再抑制自己的愤怒了。

有了同情的声音和权力的支持,他们开始猛烈地攻击,甚至那些并未心怀不满的人也生发了同情心,并寻找方式来表达这种感情。

“()

    

关于中国性别动员中工具使用的断想.

社会性别倡导中的煸情不能,或反感

   批斗会的大小是决定会场情感气氛的一个关键性的变量:

“当会场只有十几个人时,群众工作者通常发现对批斗对象的情感控诉只有引发很少的回应,但是在一个几百人或者上千人都被鼓动起来的群体中,农民们很快就忘了他们的软弱……而好像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人。

他们变得大胆而无畏。

”()

    

    群众的积极参与是毛泽东式革命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正如毛泽东和他的干部们所理解的那样,大型的、情绪高涨的批斗会很容易失去控制。

因此干部培训中重要的一项是防止“左倾冒进”。

虽然群众暴力是允许的,甚至有的时候还作为革命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而受到欢迎,但是武装力量也应该有策略地而不是不加区别地使用。

()

    

   暴力如果使用得当,通过对权力关系观念的突然颠倒,就能够在释放先前被压制的情感力量方面产生效力。

韩丁对长弓村(译者注:

长弓村是韩丁对张庄的英文译法,见《翻身》中译本序言注释1,P.1)土地改革满怀同情的描述,揭示了农民们在刚开始时对讲出冤情的迟疑不决,直到一位干部打的一记耳光改变了权力平衡的整个过程:

()

    

    “沉默的人群开始向这个罪犯站的地方靠拢过去。

……大家正聚精会神地听着他的每一句话,还没有什么反应。

……谁也没有动,谁也没有说话。

‘说吧,谁来揭发这家伙犯下的罪?

’场内还是一片寂静。

新当上副村长的张贵才忍不住了,他蹦起来,给了郭德有一巴掌,说道,‘告诉大伙儿,你偷了多少东西!

'这一掌惊动了衣衫褴褛的人群,好像一股电流使每块肌肉都收缩了似的。

村里人还没见过农民打村长。

……场上的人就像看戏似的都出神了,但他们还是没意识到,若想把戏演下去,他们自己也得上台,要把心里话讲出来。

”()

    

    在经过一夜紧张的大会后,“有的人激动得一夜都没睡觉”。

韩丁报道了第二天的情况,“成百人的控诉”雪片似地飞来,纷纷揭发党所选出的斗争对象,这些人很快就被带到村子旁边的一块地里,然后就被枪毙了。

()

    

    一旦情感斗争的闸门被基层的积极分子打开了,村子里的妇女经常会率先开火。

女性的性别使她们习惯于一种富于感情的表达方式,她们带着极端的情绪来痛斥过去的不公平。

正如韩丁观察到的,“通过‘忆苦诉苦’,妇女们发现自己所受的苦难比男人们还要多些,一旦有机会当众控诉,她们也会跟自己的父亲和男人一样讲得很好。

    

    基层干部在批斗会中并不仅仅关心群众的反应,对于他们来说,对被攻击的目标的选择也需要特别注意。

这即是说,那些被挑选出来做群众批斗的牺牲品既不应该是冥顽不化的,也不应该是完全供认不讳的。

正像陈永发所解释的那样,“一个顽固分子的违抗可能会导致僵局。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发生,就要求群众工作人员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工作:

首先要给予农民们一定的允诺。

……又因为一个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批斗会几乎不能唤起农民们的热情,党也告诫不要挑选那些轻易就承认错误的对象。

”    

    

虽然——也许更主要地是因为——批斗会是一种巧妙的表演,但是对参加者的情绪影响显然是强烈的。

在鼓舞群众参与的过程中,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土地改革的描述是与加强恐惧、苦难、仇恨和报复所具有的净化作用同时发生的。

对公平观念的诉求也被置于这一过程的中心。

()

    

    无疑,群众运动对共产党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记住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并不是只有共产党才开展了这种运动并自称是中国的解放者。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晚期,在中国大陆,国民党一边对抗共产党,一边发动“消奸运动”,目的是在工业无产阶级中搜出敌对力量。

和共产党非常相似的是,国民党当局也宣称“在我们的工人中没有天生的叛徒,只有被叛徒利用的人”。

这场运动的目的是鼓励跟着共产党跑的人承认自身的错误。

但是,和共产党不同的是,国民党领导人不是唤起情感上的谴责,而是致力于培养“品格高尚的个性”和“果敢的意志”。

其重点不在情感,而是在伦理学。

理性和感性的斗争

 国民党在撤退到台湾之后,发动了另外一些比较明确的群众政治运动。

最近在台湾公布了1954年在台北出版的,由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编写的关于群众运动的干部手册,里面有如何贯彻“反共抗俄民众运动”的详细指导。

但是,如果说海峡两岸群众运动的外在形式都惊人地相似,那么它们实行的具体方式却是各不相同的。

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国民党干部手册包括有相当长的意识、政策、组织和领导的各种讨论,——但是并无一词涉及情感。

()

    

    镇压反革命运动

    

    然而,在大陆,革命年代发展起来的情感工作实践在1949年的政治胜利之后被系统化和标准化了。

土改过程中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手段现在又被扩展运用到城市的环境中。

这样,在朝鲜战争期间席卷中国城市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就以诉苦和开控诉会的形式展开了,而这一方式长期地代表着农村革命的特征。

为了使城市干部熟悉这些过程,内部发行的公报详细记录了组织这些事件的步骤。

这些内发行物强调,胜利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战胜“温情主义”,必须使工人们意识到,对反革命分子的宽大就等于对人民的残忍。

这些群众大会的目的是,在普通群众当中唤起充分的愤怒感,让他们主动地——实际上是极高兴地——参加到对指定的“阶级敌人”的清算中来。

而且,他们被假定为会带着这些热情回到工作和生产中去。

()

    

    对工会干部的指导规定,他们的工作必须集中在“提高情绪”和鼓励“大胆控诉”的方面。

也就是说,试演和彩排首先都是用来挑选出最令人信服的“苦主”,然后训练这些主角如何最有效地表达他们的控诉,叙述应该简洁和有实质内容。

最好的苦主是那些“有代表性的”人,他们在被指控的反革命分子手里吃过很多苦。

众所周知,苦主很可能把对自己表演的顾虑不安藏在心里,他们害怕冤枉了某个人、混淆了某人与他人的经历、煽动了复仇情绪、丢了面子,或者仅仅成为公开场合下一个可怜的扬声器。

无论如何,干部们需要敏感地关注这一切,才能减轻控诉者们的疑惧不安,并使他们积极行动起来。

例如,在基督教徒中组织的控诉会,干部们试图克服他们开始时的犹豫不决。

让他们扔出的第一块石头,就是通过回忆“忠信”——这一耶稣用过的对法利赛人的控诉方式。

那些被选来做苦主的人们在彩排中也被鼓励互相提建议,让他们自己相信,控诉中只有“能激起仇恨”和“鼓动群众情绪”才是具有说服力的。

()

    

    在批斗会召开之前,“一切宣传方式”——大字报、广播、娱乐活动、集体当中和个人之间的讨论,诸如此类的方式都被用来在那个场合中为群众的参与做准备。

有人建议在靠近会场的地方建立一个展览厅,展示血衣和其他属于受害的控诉者的个人物品,随之展出的也要有行凶者的武器,以及他们罪行的素描和照片。

在会场内部,有黑布制成的标语,上面是白色的字和蓝色的边框(使人联想到葬礼的标志),它和描绘罪行的漫画悬挂在一起。

据说这种并列效果会立刻创造出一种“严肃而活泼”的气氛。

()

    

    最重要的是,入场券要预先发放,要排除掉那些有“反动”关系的人,这样群众在控诉的时候才会没有顾虑。

在大会期间,主持人集中注意力于控制会场的气氛。

控诉会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十五分钟,这是为了避免可能产生的沉闷单调。

在适当的时候,歌曲(提前已经教给工人们了)也需要高唱起来,以活跃会议进程。

这一切都是在预先指派的宣传组成员领导下完成的。

另外,党员和共青团员也应该分散在听众中,以坚持喊口号。

这些口号一定是短促有力并容易领会的,而那些带头喊口号的人,根据他们嗓音的响亮度以及在群众中所站的位置,也是事先仔细商量好的。

要点是要鼓动起情绪,但又不能失去秩序。

()

    

    第一位苦主的出场一定是特别戏剧化的,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一开始就可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既然这样的情绪强度不可能一成不变地维持下去,所以随后出场的控诉者也可以稍微不那么吸人入胜。

但是,在大会结束以前,为了保证听众们是带着持续的悲愤情感离开的,“再次绷紧”十分必要。

一次成功大会的一个标志是它“破除了情面”。

一个更好的结果是,由于还有苦主没有陈述完他们的控诉,会议只有改日举行,从而得以保持一种持续的效果。

 那些身体上还留有被拷打痕迹的工人们有幸成为了首先出场的苦主角色。

在第六棉纺厂,一位手被批斗对象严重伤害过的工人首先开始控诉。

登上台阶后,这位只剩一只手的工人撩起他的衣服,露出他被罪犯摧残后留下的伤疤。

在他之后,一些含着泪水的女人们哭喊着控诉罪犯。

全体听众都发出啜泣声,开始异口同声地强烈要求立即执行对批斗对象的死刑。

    

    一次批斗大会的成功还可以用群众在执行指定的处决时所表现出来的热情程度来衡量。

铁路工会非常满意地报道到,在一次群众大会之后,8个反革命分子被宣判死刑,群众是如此愤怒,以至于当执行枪决的小组在附近一个公园里对罪犯处以死刑后,他们还要在死者头上踩上几脚。

当看到一些死者的亲属流下了眼泪时,控诉者大声喊道,“哭什么?

对他们这样的人来讲,一颗子弹让他们死了,就算便宜他们了。

如果你们哭,我们就大笑!

”据说这样的情绪状态具有让杀戮行为更持久的效果,从而也被视为对生产有益的东西。

铁路工会指出,工作的热情在这一灼热事件之后再次显著上升了。

()

    

    情感的兴奋在本质上是为了促使群众做出积极的行动,但是它也有内在的危险性。

有许多案例表明,被镇压反革命运动的热情所激发的工人们也给他们自己带来了麻烦,他们未经政府安全机构的预先许可就可以袭击嫌疑犯。

这类群众正义的自发性表达,虽然在理论上说来是可以严格控制的,但在实践中却经常发生骚乱。

()

    

    反右倾运动

    

    群众批判以及在地主和反革命分子悔悟后紧随而来的对于他们的公开处决,这一利用情感力量来通达革命终点的方式,虽然行之有效,却又注定只能暂行一时。

与此同时,一种公开化程度较小,但是更容易令人接受的方式却得到了实行,它们被用来加强这样一些人的决心:

他们向党不断地奉献自身,从而成为了革命事业的中流砥柱,尤其是那些党员和知识分子。

()

    

    在战争时期,伴随着诉苦和控诉大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发现了一个集体的声音,他们用它来公开抨击他们的压迫者,然而,还有另外一些程序则被设计来处理党内的原则问题。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早期,整风运动是在党员干部自身指导下完成的。

整风运动在所有的共产党根据地都得到了实行,它需要党员——分成小组,在学习过指定的材料之后——向党交心,详细说明他们各自的思想和行动是如何和党的标准相背离的。

起初,自我批评并不是来得那么容易:

“对于向党交心的厌恶情绪是普遍的,所以党支部书记不得不想一些办法来减轻参与者的畏惧心理。

在整风运动的学习课程中,将党人格化为一个和蔼的父亲使得参与者在袒露他们的内心思想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那些冥顽不化者一方面受到党许下的承诺的鼓励,党承诺对那些坦诚交心的人一律待以父亲般的宽大仁慈;另一方面他们却又不得不服从于强大的组织压力,直到他们允诺遵从党的要求。

正如马克·赛尔登所说的那样,这一整风运动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心理学原则的精熟掌握:

()

    

    “近来对于群体动力学的研究强调群体能够对其成员施以强大的心理力量。

特别是,当个体被大家一致认为‘有病’或者精神不正常,从而开始体验群体原则之时,个体由于受到威严的群体压力而不得不屈从于其原则。

‘病人’倒是能够挽救他自己,但唯有证明他已经完全接受了群体的价值和原则之后,他才不仅能重新回到组织之中,也才能够恢复他的自尊。

这些压力通过包含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小组学习和讨论,而在整风运动中有效地得到了增强。

”()

    

    批判大会作为处决地主或者反革命分子的序幕,它所运用的群众批判大会的方式,与使用集体和自我批评方式的整风运动有着根本的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风运动是关起门来进行的。

另外,整风的目的是为了要教育——而不是要消灭——斗争对象。

()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在前共产主义时期用来清除敌人时是有效的。

但是,就像1956年匈牙利叛乱所显示的那样,社会主义也同样产生了自己的矛盾。

毛泽东被在布达佩斯(也在华沙)发生的事件深深地震惊了,他号召中国人民实行双百运动,试图消除“官僚主义”和与之相关的共产主义政权的各种弊病。

于是,普通老百姓被鼓动起来向政府官员的不良行为进行揭发,人们相信,受过惩戒的干部就会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过自新。

但是当群众的批判之风越刮越猛,甚至超过了毛的设想之时,双百运动最终让位于反右倾运动,这一运动正是用来反对那些胆敢超越党所设立的权威标准而发表不同意见的人。

如果双百运动被预期为对整风运动一个相对缓和的重演的话,那么1957年的反右倾运动则是双百运动产下的可怕继子。

反右倾运动期间,曾经在整风运动中运用过的集体和自我批判的方法被提炼和详细阐述为一套完整的思想改造的程序(或者被他的当权者们称之为“洗脑”)。

虽然其目的是重新树人,但是其过程却是严酷的。

    

    罗伯特·里符顿,一位耶鲁的精神病学家,他曾经会见过数位思想改造的老手,他这样写到,“由于情感认同将会干扰被改造者完全接受一种新的共产党员身份,所以改造者设计了一种程序用于打破这一情感认同。

”通常这个目标都实现了。

正如他所看到的,许多能承受住考验的人都“有着深厚的信仰经验。

他们把思想改造看作是在集体中纯洁的、道德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